科研产出
塞内加尔近海渔场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
《海洋渔业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塞内加尔近海渔场的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根据2018—2020年我国远洋入渔塞内加尔拖网渔船的渔捞日志数据,运用渔场重心分析及地统计插值方法研究了塞内加尔近海渔场的时空变化,并结合海洋遥感数据[海表温度(SST)及叶绿素a(Chl-a)],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探究了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与时空、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2018—2020年塞内加尔近海渔场主要分布于12°00′~16°00′N、16°30′~18°00′W的海域,每年1—6月渔场重心向北部渔场迁移、7—12月渔场重心迁移至南部渔场;2)GAM模型累计偏差解释率为17.8%。年份(Year)、月份(Month)、纬度(Lat)、经度(Lon)和SST对CPUE有显著影响(P <0.05);3)塞内加尔近海渔场最适SST范围为22~24℃,最适Chl-a浓度范围为2~3 mg·m-3。研究结果可为了解塞内加尔近海渔场资源时空变化规律、指导过洋性远洋渔业科学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塞内加尔近海渔场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 广义可加模型 时空变化 环境因子


海洋牧场建设效益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
《南方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设海洋牧场是中国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策略,旨在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促进海洋渔业资源增殖和生态环境修复。人工鱼礁和增殖放流是海洋牧场建设的重要手段,人工鱼礁通过改善海域生态环境为鱼类提供适宜的栖息地,增殖放流则直接补充特定的海洋生物种群。文章综述了海洋牧场的发展历程、建设现状及效益评价方法,分析了人工鱼礁的水下物理状态、流场效应、规模效应及其渔业增殖效应,强调了科学布设的重要性;总结了增殖放流标记回捕、统计量分析和模型分析等效应评估方法。尽管中国在这些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人工鱼礁建设规模与生态效益的关系不明确、增殖放流效果评价的准确度有待提升以及缺乏成熟的定量评估模型等挑战。此外,还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及建议,包括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强化技术创新、构建定量评估模型以及加强政策和管理指导等,以期推动海洋牧场科研和实践的发展,实现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生态平衡。
关键词: 海洋牧场 人工鱼礁 增殖放流 效果评估 生态动态平衡 可持续发展


黄河源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环境驱动因素
《中国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黄河源区初级生产者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环境驱动因素,于2023年春季(4—5月)和夏季(8—9月),对黄河河源区干流和支流(曲麻莱-兴海,河段约1200 km)进行了2次调查,共采集了33个站点水样。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235种(属),平均密度182.75×10~4 cells/L,平均生物量55.35×10-3 mg/L,其中硅藻门为优势类群,种类数占比72.31%。从时间上,物种组成和丰度存在季节差异,浮游植物物种数、平均密度春季均高于夏季,平均生物量春季低于夏季,但差异均不显著;从空间上,浮游植物物种数、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干流均高于支流,浮游植物物种数下游最高,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中游最高,但差异不显著。黄河源区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值分别为2.87±0.66、6.65±0.94和0.77±0.17,春季均低于夏季,且季节差异极显著。浮游植物优势度Y≥0.02的优势种共9种,主要为硅藻门藻类,春、夏两季均为优势种的藻类包括中型脆杆藻(Fragilaria intermedia)、二头脆杆藻(Fragilaria biceps)、肘状针杆藻(Synedra ulna)、念珠状等片藻(Diatoma moniliforme)、胀大桥弯藻(Cymbella turgidula)。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黄河源区春季和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因素不同,在春季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主要影响因素有海拔(ASL)、河宽(RW)、流速(FV)等因素,而夏季主要有高锰酸盐指数(CODMn)、叶绿素a(Chl.a)、悬浮物(SS)、透明度(SD)等因素。本研究成果可为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的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基础数据。


阿蒙森海六个不同南极磷虾群体营养成分分析
《极地研究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深入了解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的营养成分,本研究采用生化分析方法分别对阿蒙森海6个不同南极磷虾群体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及矿物质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检测结果显示:(1)水分、灰分、粗蛋白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在部分南极磷虾群体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粗脂肪含量在6个南极磷虾群体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6个南极磷虾群体中均未检出胱氨酸,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均以A11-03群体最高。(3)6个南极磷虾群体必需氨基酸的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均小于1。(4)A11-03、RA4-06、RA1-02、RA1-00、RA2-02和RA3-03群体检出的脂肪酸种类数量分别为24种、21种、20种、20种、18种和17种。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以RA4-06群体最高。(5)6个南极磷虾群体中均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元素,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在不同群体间的含量差异显著(P<0.05)。以上检测结果表明,6个南极磷虾群体均具有高蛋白、高不饱和脂肪酸的特点,RA4-06、A11-03群体与其余4个群体的营养价值差异大, RA2-02、RA1-02、RA3-03和RA1-00群体间营养价值接近。


顾及场景复杂度的三维模型与地形匹配方法研究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三维场景中三维模型与地形模型进行匹配时存在缝隙或地形淹没模型等问题,导致三维场景可视化效果不佳,难以满足风险监测、精细测量等领域的应用需求。针对该问题,提出了顾及场景复杂度的三维模型与地形模型匹配方法,解决了模型与地形之间的匹配问题。首先,结合三维模型特性改进了多源异构三维模型数据组织;然后,结合模型数据组织方案构建了三维场景复杂度评估模型;最后,在不同场景复杂度下,实现了顾及场景复杂度的多源异构三维模型与地形的精确匹配。研究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保证三维模型渲染时实时帧率的同时,切实优化模型与地形之间的精确匹配问题,满足了多尺度观察三维场景要素及目视精确定位的要求。
关键词: 三维场景 场景复杂度 无缝集成 裂缝消除 网格重构


低盐胁迫下LXRα激动剂添加和RNA干扰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脂质代谢的影响
《海洋与湖沼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菱鲆是我国重要的养殖经济鱼类,随着养殖水域逐渐向滩涂和内陆拓展,亟待研究其低盐适应性机制,进而为培育耐低盐良种提供参考。通过腹腔注射干扰剂dsRNA以及激动剂T091317,以进一步检测下游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血清脂代谢产物的变化。研究设置两个盐度梯度(5和30),每个盐度设置4个处理组(干扰组、激动组、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周期72 h。结果显示:在dsRNA注射后,肝脏中LXRα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呈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在盐度30下;盐度5的肝脏组以及不同盐度的肠道组中,干扰效果不明显。激动剂注射后LXRα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不同盐度组中均呈现了激动效应,但维持时间较短。低盐可以抑制SREBP-1、CYP7A1和ApoA-IV基因的表达,当LXRα基因受到抑制或激动后,三者尽管表达趋势不同,但整体上均呈现出相应的干扰和激动效应。血清生化结果显示,低盐显著抑制了TG和HDL的含量,对T-CHO以及LDL的含量无显著影响。30盐度下,当LXRα基因受到抑制或激动后,TG的含量呈现出相应的干扰和激动效应。以上表明在腹腔注射干扰剂dsRNA以及激动剂后,都能够相应的导致LXRα基因表达量降低或者升高。LXRα基因受到抑制后,可以引起下游转录因子SREBP-1基因表达的降低,进而抑制了TG的合成,因此血清中甘油三酯的含量可以进一步作为大菱鲆耐低盐选育的表型。
关键词: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脂代谢 LXRα基因 RNA干扰


基于声学技术定点监测海洋牧场鱼类资源昼夜变化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深入评估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的建设成效,促进海洋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利用,于2023年7和12月分别在广东珠海大蜘洲和广西北海银滩南部的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区,采用分裂波束式科学探鱼仪(Simrad EK80)对其鱼类资源进行渔业声学定点监测,系统分析了监测海域内的目标强度(Target strength, TS)分布、海域散射系数(Nautical area scattering coefficient, NASC)的昼夜变化及海流状态。结果显示:北海人工鱼礁区的鱼类资源TS变化范围为-51.9~-31.0 dB,平均为-44.8 dB;珠海人工鱼礁区的TS变化范围为-51.7~-25.5 dB,平均为-45.4 dB;人工鱼礁区的鱼类资源TS变化范围及平均值普遍优于对照区,鱼类资源主要在5 m以深的水层分布,且数量更丰富;北海人工鱼礁区底层的NASC与海流速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研究结果揭示了海洋牧场渔业资源的昼夜变化规律,丰富了海洋牧场渔业资源监测的研究方法,为海洋牧场效果评估提供了参考依据。


七连屿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中国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8-2021年七连屿海域4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环境状况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该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及管理提供参考.结果显示,该海域浮游植物共鉴定出5 门 111属341种,种类组成以硅藻(69.21%)和甲藻(23.75%)为主.浮游植物丰度范围为(2.34~2841.16)×103 cells/m3,2018秋季平均值最高(797.47× 103)cells/m3,2018 年夏季(675.40×103)cells/m3 次之,2020 年夏季最低(91.39×103)cells/m3.浮游植物丰度主要由硅藻(48.67%)和蓝藻(47.22%)组成.调查期间浮游植物群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浮游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均呈先上升再下降趋势.RDA分析结果显示,影响七连屿浮游植物群落的环境因子主要为透明度、水深、氨氮、DIN和氮磷比,不同时期主导因子存在差异.该海域浮游植物生长限制因子由氮转为磷;多样性降低可能与该海域氮含量猛增致氮磷比失衡有关,因此应减少含氮污水的排放,加强该海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热带芽孢杆菌对发酵卵形鲳鲹蛋白质特性及其风味的影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接种热带芽孢杆菌(Bacillus tropicus) MX-8对发酵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质构及风味变化的影响,以传统发酵卵形鲳鲹中筛选出的高产蛋白酶菌株热带芽孢杆菌MX-8为发酵剂,对卵形鲳鲹不同发酵阶段的质构、风味和蛋白质特性的动态演替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发酵相比,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接菌发酵组鱼肉在硬度、弹性和咀嚼性方面得到显著改善;肌原纤维蛋白的总巯基含量和Ca2+-ATPase活性基本保持一致,而羰基含量则明显减少;接菌发酵后鱼肉共鉴定出57种挥发性化合物,种类更多,表明接菌发酵能进一步提升卵形鲳鲹的风味。研究表明:定向接种热带芽孢杆菌MX-8发酵剂,不仅能有效抑制蛋白质氧化,改善发酵卵形鲳鲹的整体口感和风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本研究结果为接菌发酵卵形鲳鲹的工艺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基础数据。
关键词: 热带芽孢杆菌 卵形鲳鲹 风味 质构特性 蛋白质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