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龙羊峡水库鱼类群落结构变化

中国水产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龙羊峡水库鱼类群落结构现状及历史变化,于2023年5月、9月和12月对龙羊峡水库及附近水域鱼类群落进行调查,并结合历史数据进行分析。结合采样需求与环境特征共设有5个鱼类群落采样点,分别为龙羊峡水库的那黑鲁、吾雷村和龙羊峡镇3个点位,黄河干流的曲什安镇和吾托2个点位。结果显示,2023年的调查共采集到19种鱼类,隶属于4目6科15属,鲤科(Cyprinidae)鱼类种类数最多,占比52.63%;龙羊峡水库的优势种鱼类为鲫(Carassius auratus)、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硬刺高原鳅(Triplophysa scleroptera)、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池沼公鱼(Hypomesus olidus)和花斑裸鲤(Gymnocypris eckloni);黄河干流的优势种鱼类为花斑裸鲤(Gymnocypris eckloni)、黄河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pylzovi)和厚唇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pachycheilus)。物种多样性指数5月较高,9月和12月较低。ABC曲线分析显示,W值大于0,生物量优势度曲线在丰度优势度曲线的上方,表明龙羊峡水库的群落结构相对稳定。与1981年和2005—2007年的数据比较分析显示,龙羊峡水库蓄水以来,土著鱼类减少2种,外来鱼类增加10种,目前龙羊峡水库以喜静缓水、杂食性、中下层、定居性、产黏性卵、下位口的鱼类为主。鱼类个体生态学矩阵显示龙羊峡水库土著鱼类主要以中下层(R=0.556)、下位口(R=0.889)等为主,为广适性的外来鱼类提供了生态位空缺。2023年龙羊峡水库鱼类组成与1981年的相似性指数为0.33 (中等不相似),与2005—2007年的相似性指数为0.50 (中等相似),说明龙羊峡水库蓄水(1987年)后鱼类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分析确认水库蓄水、外来鱼类引进是导致龙羊峡水库鱼类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鱼类群落 历史变化 外来鱼类 生态类型 龙羊峡水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净化单元对水体浮游植物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养殖水体净化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利用3组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即复合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A)、稻田-鱼塘循环水养殖系统(B)、组合湿地-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C),定量分析了水体浮游植物经净化单元处理的变化规律。3组系统对不同污染物质的祛除效果存在差异,其中高锰酸钾指数、总氮、悬浮物祛除效果均表现为A>B>C。相比池塘进水, A、B、C系统出水Chl a浓度分别降低52.08%、67.61%、27.06%。研究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138种,均以绿藻门、蓝藻门、硅藻门为主。不同系统浮游植物物种数存在差异,但优势类群及其优势度变化差异不大。相比进水, A系统和B系统净化单元不同浮游植物类群密度和生物量均大幅降低,并且藻类祛除率沿净化单元断面呈增加趋势,C系统净化单元各样点浮游植物密度波动较大。总体而言,不同系统净化单元对浮游植物各类群的影响并无明显差异。3种系统净化单元浮游植物多样性相比进水均出现增加,其中A系统和B系统净化区H′指数和J指数值相比进水出现显著升高(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表明各系统浮游植物密度与水体总磷、总氮、高锰酸钾指数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但不同系统浮游植物影响因子存在差异。本研究揭示出养殖水体净化会对浮游植物群落造成重要影响,通过优化净化单元环境,可能有助于提高污染物质以及浮游植物净化效果。

关键词: 池塘 循环水养殖系统 净化单元 浮游植物 水产养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金枪鱼不同等级肌肉质量特征比较分析

海洋渔业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更好地评判金枪鱼不同等级肌肉的品质差异,满足市场对其分级消费需求,以国内市场流通中的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和大目金枪鱼(T. obesus)两种主要金枪鱼的腹部肌肉为研究对象,采用感官经验质量分级(A、D级)为标准,对其新鲜度、营养、色差、质构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种金枪鱼A级的挥发性盐基氮数值(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显著低于D级(P<0.05),A级新鲜度更高。两种金枪鱼不同等级肌肉的粗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均含有较高的蛋白质(22.29%~23.77%)。氨基酸组成上,均检测出17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在12.14~14.44 g·100g-1,占氨基酸总量的38%以上。氨基酸评分(amino acid score,AAS)和化学评分(chemical score,CS)均在国际规定水平之上。A级肌肉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D级(P<0.05),黄鳍金枪鱼A级显著高于同等级的大目金枪鱼(P<0.05),为大目金枪鱼的2.39倍。在色差指标上,两种金枪鱼A级与D级的肌肉色差差异显著(P<0.05)。大目金枪鱼A级的肌肉弹性和咀嚼性最高,黄鳍金枪鱼A级肌肉的胶粘性和剪切力显著高于其他指标(P<0.05)。研究结果表明,可以将粗脂肪、色差、弹性、咀嚼性及TVB-N作为金枪鱼等级划分的重要判定指标,为金枪鱼质量等级的精准划分及产品精深加工利用的分类指导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黄鳍金枪鱼 大目金枪鱼 TVB-N 营养成分 色差 质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渔网防污技术研究进展

海洋渔业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渔网是海水养殖的重要设施材料,海洋生物污染是其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海洋污损生物会对各类水产养殖设施(网箱、围栏、贝笼)的网衣以及养殖生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研究绿色、高效、长效的渔网防污技术对我国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至关重要。主要概述了物理防污技术、防污涂料技术、金属网衣防污技术、生物防污技术以及网衣本征防污技术等5种主流渔网防污技术的研究进展,简要分析了近20年该领域申请的专利情况,总结了各类防污技术的优缺点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渔网防污技术的开发升级和水产养殖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渔网 防污技术 水产养殖 污损生物 深远海养殖 网箱 养殖围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随机森林分类的有害藻华种预测与影响因素分析

海洋湖沼通报(中英文)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全球变化下浮游植物有害藻华事件频发,给渔业、水产养殖业、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带来一系列问题。本研究利用机器学习的随机森林分类树算法,选取北黄海獐子岛海域常见有害藻华种,分别构建了贝毒种和鱼灾种两类有害藻华种预测模型。贝毒种模型响应变量以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鳍藻(Dinophysis)、膝沟藻(Gonyaulax)、原甲藻(Prorocentrum)和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细胞丰度数据为基础构建,鱼灾种模型基于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和小等刺硅鞭藻(Dictyocha fibula),两个模型的特征变量皆选取透明度、温度、盐度、pH和溶解氧5个环境参数。模型分类性能显示:贝毒种模型和鱼灾种模型的准确度分别达到了87.9%和89.7%,对有害藻华种的预测精度皆达到了80%以上水平。影响因素重要性分析表明:温度和溶解氧的平均基尼系数下降分别为15.4%和14.3%,是贝毒种模型有害藻华种的主要影响因素;pH和盐度的平均基尼系数递减程度分别为21.6%和15.5%,是鱼灾种的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为渔业水域、养殖水域以及重要栖息地有害藻华关键预测因子甄别以及早期预警监测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案例分析与工作基础。

关键词: 浮游植物 有害藻华 预测 随机森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稳定同位素比率与元素分析技术在水产品溯源中的研究进展

海洋渔业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保水产品的质量和消费者的权益,开发高效的原产地保护方法和真伪鉴别技术尤为重要。稳定同位素与元素分析技术凭借其快速、灵敏和准确的特性,在映射环境信息及生物食源结构特征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已成为水产品溯源领域备受瞩目的方法。对稳定同位素、元素分析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水产品溯源中的应用原理及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与展望。综述表明,大多数研究中水产品溯源的准确率仅为60%及以上,因此现有溯源体系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建议深入探索元素/稳定同位素“指纹图谱”的形成机制,加速溯源技术的改进与创新,并引入现代机器学习算法与多模型融合技术。研究可为水产品的地理来源示踪与生产方式判别等提供新的视角,并为构建稳定、可靠的水产品溯源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水产品 溯源 元素 稳定同位素比率 多元统计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工厂化养殖模式下星康吉鳗的形态分析及重要形态性状对体重和净体重的影响效应

渔业科学进展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黄海沿岸3家养殖厂采集的90尾工厂化养殖模式下的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作为研究对象,逐一测量其体重(BW)、净体重(NW)、全长(TL)、体长(BL)、体高(BH)、体宽(SW)、头宽(HW)等14项形态性状,进行形态性状间关联分析并构建形态性状度量构架图;采用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决定程度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曲线拟合方法解析了星康吉鳗各形态性状对体重和净体重的影响效应。相关性分析显示,6项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7项形态性状与净体重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经通径分析查明,体长、体高、体宽3项形态性状与体重、净体重的通径系数较大,分别为0.631、0.204、0.374和0.703、0.213、0.239;经决定程度分析发现,体长对体重、净体重的决定系数最大,分别为0.398和0.494;体长与体宽的组合对体重、净体重的决定系数最大,分别为0.162和0.116;经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体长、体高、体宽与体重、净体重间的回归方程分别为BW=–642.699+1.086×BL+3.874×BH+7.917×SW和NW=–526.995+1.033×BL+3.438×BH+4.317×SW。进一步对多元回归方程中各形态性状与体重、净体重进行曲线拟合,得出体长、体高、体宽与体重的最佳拟合模型分别为对数函数、幂函数和对数函数,模型方程分别为BW=–3 542.357+608.061lnBL、 BW=14.313BH0.941和BW=–1 028.49+416.452lnSW;体长、体高、体宽与净体重的最佳拟合模型分别为对数函数、线性函数和对数函数,模型方程分别为NW=–2 983.881+516.411lnBL、 NW=–22.252+11.392BH和NW=–774.583+329.017lnSW。本研究揭示了工厂化养殖模式下,星康吉鳗体长为影响体重与净体重的核心形态性状,体高和体宽为影响体重与净体重的重要形态性状,可为后续星康吉鳗的种质特征鉴定、遗传育种和健康养殖提供基础理论参考。

关键词: 星康吉鳗 工厂化养殖模式 形态性状 体重 净体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澄湖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多样性分析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澄湖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多样性特征,于2022—2023年进行4个季度的鱼类调查,并分析了该湖泊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本次共调查到鱼类37种,隶属于5目7科27属,包含外来物种1种、杂交种1种,鲤科鱼类为优势类群,共28种,鱼类物种组成以定居性、杂食性鱼类为主;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刀鲚(Coilia nasus)、似鱎(Toxabramisswinhonis)和似鳊(Pseudobramasimoni)为全年优势种;生物多样性分析显示,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为春季最高,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秋季最高;ABC曲线分析显示,澄湖全年整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秋季生物量-丰度曲线发生交叉,表明秋季澄湖受到轻微干扰。研究表明,澄湖鱼类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鲢、鳙增殖提高了澄湖鱼类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关键词: 澄湖 鱼类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Hi-GLMM的应用对提高疾病性状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效率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降低计算复杂度,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广义线性混合模型新型简化算法——分层广义线性混合模型(Hi-GLMM)。采用基因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方法(GBLUP)对正态基因组变量估计,获得基因组估计育种值(GEBVs),通过广义最小二乘方法在全基因组范围内逐个关联检验每个标记的加性效应。模拟与实际结果表明:Hi-GLMM可有效控制统计错误,提高二分类性状基因检测效率,并成功检测到与多种疾病显著相关的遗传位点。

关键词: 分层广义线性混合模型 基因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 基因组估计育种值 二分类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种茴鱼属鱼类形态差异比较

渔业科学进展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查明中国现存茴鱼属(Thymallus)鱼类形态差异,以黑龙江茴鱼(T. grubii)、北极茴鱼(T. arcticus)、鸭绿江茴鱼(T. yaluensis)和下游黑龙江茴鱼(T. tugarinae)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形态学方法和框架度量法结合的方式,对茴鱼属鱼类的10项分节特征和32项标准化可量性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鸭绿江茴鱼全部分节特征与黑龙江茴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黑龙江茴鱼、北极茴鱼和下游黑龙江茴鱼两两之间均存在5项以上分节特征差异显著(P<0.05)。(2)差异系数分析显示,除尾柄长/体长外,鸭绿江茴鱼与黑龙江茴鱼之间形态特征差异均属种内地理种群间的差异水平。(3)主成分分析共筛选出8项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1.170%,其中,贡献率最高的第一、二主成分分别主要解释了茴鱼属鱼类之间的躯干部和头部差异,构建第一、二主成分散点图发现,鸭绿江茴鱼与黑龙江茴鱼个体交叉程度较高且无法单独进行区分,下游黑龙江茴鱼与黑龙江茴鱼的个体交叉程度次之,可以部分被区分开,仅北极茴鱼可以被单独区分开。(3)判别分析共筛选出14项标准化可量性状用于建立Fisher线性判别函数,个体被正确判入各自群体的判别率高达97.30%。(4)聚类分析显示,与黑龙江茴鱼相比,鸭绿江茴鱼与其相似度最高,下游黑龙江茴鱼次之,北极茴鱼与黑龙江茴鱼相似程度最低。综合分析表明:(1)鸭绿江茴鱼不应被定为有效种,其学名应修订为黑龙江茴鱼。(2)黑龙江茴鱼、北极茴鱼和下游黑龙江茴鱼的形态差异主要体现于其分节特征以及躯干部和头部的可量性状上。本研究将为茴鱼属鱼类的物种分类和进化关系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黑龙江茴鱼 北极茴鱼 下游黑龙江茴鱼 鸭绿江茴鱼 形态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