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氮控制对短花针茅草原气体交换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对气候变化日趋关注,人们对生态系统气体交换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短花针茅草原作为荒漠草原的典型代表,是亚洲特有的一种草原类型,是最干旱的草原类型,生态环境异常严酷,系统极度脆弱,稳定性差,在自然和人为干扰下极易退化。以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控制降雨量以及氮素添加对生态系统气体交换进行监测,研究气体交换对降雨量和氮素添加的响应过程,揭示降雨量和氮素添加对生态系统气体交换的影响作用。该文在2012年自然条件下,采用自动CO2通量系统(Li-6400,Li-COR,Lincoln,NE,USA)野外测定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草原生态系统气体交换数据,比较研究了增雨施肥(WN)、增雨不施肥(W)、减雨施肥(RN)、减雨不施肥(R)、单独施肥(N)、自然状况(CK)条件下2012年气体交换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整个生长季生态系统净CO2交换(NEE)、总的生态系统生产力(GEP)、生态系统呼吸值(ER)都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在生长旺盛期(8月)达到最大值。NEE在N、W处理下有升高,其他处理都降低。ER在N、WN处理下都有升高,其他处理都降低。GEP在W、N、WN处理下都有升高,其他处理都降低。NEE、ER、GEP都是在N处理中达到最大值。


孑遗植物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异地保护条件下的气候生物学特征与光合效率
《中国沙漠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廓清异地保护条件下孑遗濒危植物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的气候生物学特征、光合生理生态适应性及生境适宜性,应用1971—2011年的地面气象资料进行了不同试验区的气候生物图解与分析,测定了四合木及其伴生种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的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及光合效率。结果表明:①四合木自然分布区(内蒙古乌海地区)与异地保护区的气候生物学特征存在明显分异;②当年种植的四合木实生苗的生长量大小依次为:乌海四合木核心区实生苗>鄂尔多斯实生苗>阿拉善实生苗;③自然条件下,5个处理的净光合速率(Pn)依次为阿拉善移植的四合木成株(24.05±1.68μmol·m-2·s-1)>乌海客土栽培的四合木(19.97±1.05μmol·m-2·s-1)>乌海栽培的四合木实生苗(18.96±1.04μmol·m-2·s-1)>鄂尔多斯栽培的四合木实生苗(16.64±0.92μmol·m-2·s-1)>阿拉善栽培的四合木实生苗(16.48±0.13μmol·m-2·s-1);异地保护试验区栽培的四合木实生苗的Pn没有明显差异(p≥0.05),即原生境条件下栽培的四合木实生苗的Pn较高。同时,异地保护栽培四合木实生苗中,鄂尔多斯栽培的四合木实生苗的Pn>阿拉善栽培的四合木实生苗。从四合木光合作用特征中的Pn、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气候生物学特征和生长量等综合研究结果可以推断,从原生境区东移的实生苗迁地保护,使四合木具有更高的生理生态适宜性和环境适应性。
关键词: 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 孑遗植物 光合效率 气候生物学 异地保护


2013年内蒙古地区蓝舌病流行情况调查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内蒙古地区蓝舌病(BT)流行情况,本研究于2013年对内蒙古存在疑似BT病例地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了内蒙古6个盟市不同种类动物的抗凝血及其对应血清样品212份,采用竞争ELISA及套式RT-PCR方法对样品进行检测。竞争ELISA检测结果显示212份血清样品中有63份为BT阳性样品,13份为BT弱阳性,总阳性率为35.85%(76/212)。套式RT-PCR检测结果显示212份血液样品中有61份为BT阳性样品,总阳性率为28.77%(61/212),其中绵羊感染率为21.25%(17/80)、绒山羊感染率为35.35%(41/116)、牛感染率为18.75%(3/16)。不同的饲养方式对动物感染BT也有影响,其中圈养感染率为16.67%(1/6),散养感染率为29.13%(60/206)。本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BT流行范围比较广泛,因此有必要加强该病的检测及预防。
关键词: 蓝舌病 流行病学调查 竞争ELISA 套式RT-PCR


西鄂尔多斯半日花(Helianthemum soongoricum)种群结构和点格局分析
《中国沙漠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半日花(Helianthemum soongoricum)是古地中海区系的残遗种,是国家二级珍稀保护植物,种群数量和规模已非常有限。为了揭示半日花种群的结构和发展的空间规律,运用大小结构分析法将半日花种群分为3个龄级(Ⅰ级,d≤3cm;Ⅱ级,3cm
关键词: 半日花(Helianthemum soongoricum) 鄂尔多斯 点格局分析 空间关联


不同耕作条件下玉米光合特性的差异
《华北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廓清不同耕作措施下玉米光合效率的差异性,利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保护性耕作和传统耕作措施下玉米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胞间CO2浓度(Ci)等光合性能指标的日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玉米和传统耕作玉米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最高值都出现在11:00时,净光合速率最高值分别为30.61,27.30μmol/(m2·s),气孔导度最高值分别为0.20,0.19 mmol/(m2·s);保护性耕作玉米蒸腾速率的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2个峰值分别出现在11:00和15:00时,其峰值分别为5.81,6.05 mmol/(m2·s),传统耕作玉米蒸腾速率的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11:00时,其峰值为4.82 mmol/(m2·s);在其他时间点2种耕作类型玉米的日变化曲线大体趋势一致。胞间CO2浓度的日变化曲线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表明保护性耕作玉米的净光合速率明显高于传统耕作玉米。鉴于此可以推断,从光合效率的角度看,在内蒙古土默川南部保护性耕作模式可以替代常规耕作模式。


周期性变动饲粮蛋白质水平对内蒙古白绒山羊内源尿素氮循环和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讨周期性变动饲粮蛋白质水平对内蒙古白绒山羊内源尿素氮循环和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影响。饲粮分为低(7.5%)、中(10.5%)和高(13.5%)3个蛋白质水平。选用9只体况良好,体重为(45.63±3.15)kg,装有瘤胃瘘管的内蒙古白绒山羊,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为3组,即中蛋白质饲粮组(对照组)、变动低蛋白质饲粮组(2 d低蛋白质饲粮—2 d高蛋白质饲粮,循环饲喂)、变动高蛋白质饲粮组(2 d高蛋白质饲粮—2 d低蛋白质饲粮,循环饲喂)。预试期16 d,正试期12 d。通过全收粪尿法、嘌呤衍生物法和同位素灌注法测定山羊氮代谢、内源尿素氮循环以及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变化。结果表明:1)中蛋白质饲粮组与变动蛋白质饲粮组比较,瘤胃液氨氮(NH3-N)浓度显著增加(P<0.05),粪氮、尿氮排出量显著增加(P<0.05),沉积氮/摄入氮显著降低(P<0.05),尿中嘌呤衍生物排出量和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量显著降低(P<0.05);2)变动低蛋白质饲粮组与变动高蛋白质饲粮组比较,瘤胃液NH3-N浓度显著降低(P<0.05);3)周期性变动饲粮蛋白质水平后,进入胃肠道的尿素氮/肝脏合成的内源尿素氮显著增加(P<0.05),进入尿中的尿素氮/肝脏合成的内源尿素氮显著减少(P<0.05),返回鸟氨酸循环的尿素氮/进入胃肠道的尿素氮显著减少(P<0.05),用于再合成的尿素氮/进入胃肠道的尿素氮显著增加(P<0.05)。综上所述,周期性变动饲粮蛋白质水平有利于提高内蒙古白绒山羊氮利用率和微生物蛋白质合成量。
关键词: 氮利用率 饲粮蛋白质水平 尿素氮循环 微生物蛋白质合成


保护性耕作燕麦田杂草综合控制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定点观察与踏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保护性耕作燕麦田的杂草种类及危害特点;设置化学单因素和多因素除草、机械除草、农业措施控草、人工除草、机械+化学除草及综合除草6个大处理,37个小处理,研究了保护性耕作燕麦田杂草综合防除的效果和草害水平。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燕麦田主要分布的杂草有6科14种,其中藜、猪毛菜和狗尾草为主要危害杂草,其发生时间主要在5月中旬—6月中上旬;不同措施对保护性耕作燕麦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差异明显,其对杂草的防除效果依次为综合除草>人工除草>机械+化学除草>化学多因素除草>化学单因素除草>机械除草>不同覆盖度控草>不同播量控草>耕作制度控草>不同播期控草。


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和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通过传统翻耕、浅旋根茬还田常规播种和机械灭茬免耕播种3种耕作方式对玉米田土壤水分、土壤速效养分、玉米产量性状及产量和经济效益影响的比较,明确了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田土壤理化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灭茬免耕播种和浅旋根茬还田常规播种的出苗率、不同土层含水量、玉米产量性状、单位产量及总收益均高于传统翻耕,且浅旋根茬还田常规播种和机械灭茬免耕播种的出苗率比传统翻耕高3.3%和7.8%,不同层次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的大小顺序均为机械灭茬免耕播种>浅旋根茬还田常规播种>传统翻耕,机械灭茬免耕播种和浅旋根茬还田常规播种处理的玉米产量比分别高9.01%和3.23%,纯收入比CK增加4305元/hm2和1965元/hm2,即分别比CK高出36.98%和17.65%。说明机械灭茬免耕播种措施最好,而浅旋根茬还田常规播种耕作方法又优于传统翻耕。


利用向日葵重组自交系构建遗传图谱
《遗传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向日葵自选系K55为母本、K58为父本杂交组合,通过单粒传得到的187个F5:6代重组自交系群体为作图材料,联合应用SSR和AFLP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经过78对SSR引物和48对AFLP引物组合选择性扩增,分别得到341和1119条带,共1460条,分别获得多态性条带184条和393条,共577条多态性条带,占所有条带的39.52%。SSR和AFLP标记各有84个和108个多态性标记偏离孟德尔分离比例(P=0.05),共192个偏分离标记。采用JoinMap4.0软件进行连锁分析,构建了1张总长度为2759.4 cM、包含17个连锁群、连锁495个多态性标记的遗传图谱,其中偏分离标记170个,标记间的平均图距为5.57 cM。每个连锁群上分布有5~72个标记,长68.88~250.17 cM。本图谱为向日葵永久性图谱,为向日葵重要性状QTL定位和基因克隆奠定基础。
关键词: 向日葵 重组自交系 SSR AFLP 分子连锁图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