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施肥、密度对大豆群体生长及养分吸收的研究
《作物杂志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磷酸二铵、控释肥、复合肥、尿素及硫酸钾为研究材料,采用组成养分含量相同的常规施肥和2种一次性施肥方法,研究不同施肥条件下大豆群体生长及养分吸收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法中常规施肥能较好地稳定有效分枝数、荚数、粒数和单株粒重,适合在高密度种植时施用,赤豆3号和抗线7号产量分别在3 600和3 260kg/hm2以上时,每生产100kg子粒需N:5.07~5.82kg、P2O5:0.92~0.96kg、K2O:1.07~1.58kg;控释肥处理对叶面积指数、株高和底荚高度稳定性较好,适宜在低密度种植时施用,两品种产量分别在3 694和3 260kg/hm2以上时,每生产100kg子粒需N:6.69~7.06kg、P2O5:1.13~1.25kg、K2O:1.52~1.77kg。


国审春小麦新品种赤麦7号的选育
《作物杂志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赤麦7号是以弱冬性材料B37为母本、以赤麦5号(94-5)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按育种目标经过系统选育而成的新品种。具有早熟、高产、品质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特点。2007~2008年国家区域试验平均产量4 793.3kg/hm2,比对照品种辽春17号平均增产4.36%,2009年国家生产试验平均产量5 604.0kg/hm2,比对照品种辽春17号平均增产12.3%。该品种不但适于春种,而且适于旱肥地及二阴地夏播。


苜蓿雄性不育株与可育株生理生化特性的比较
《中国草地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苜蓿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机制,以苜蓿雄性不育株(Ms-4)及其可育株(MF)为材料,对不同发育时期的茎、叶及花蕾中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及叶绿素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刈割前后Ms-4茎和叶中的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含量与MF无显著差异,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淀粉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随着花蕾的生长和花粉的发育成熟,Ms-4花蕾发育各个时期的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均表现出亏缺现象,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则相对较高;Ms-4中叶绿素含量低于MF,而丙二醛含量则高于MF。


粒用高粱新选亲本配合力分析
《作物杂志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新选育和常用的5个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设计,配制25个组合,对其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不育系中一般配合力较高的有繁8A和075049A,恢复系中一般配合力较高的有028217和7654。较优的2个杂交组合是繁8A×028217和075049A×5933。根据单株产量配合力总效应,把组合分为3种类型:1双亲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均为正值,特殊配合力效应值也为正值;2双亲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三者中有一方为负值;3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值为正值,双亲有1个亲本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为负值。第3类是最不理想的类型。


根区温度对辣椒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冬季日光温室土壤温度对作物水分吸收、保护酶、渗透调节物质以及质膜透性的影响,以辣椒品种长金、迅驰37-74和运驰37-82为研究试材,对20~22,14~16,10~12℃3个温度处理下辣椒幼苗茎叶和根系的含水量,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脯氨酸(Pro)、丙二醛(MDA)含量和渗透电解率质膜透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根区温度的下降,辣椒幼苗含水量呈现下降趋势,其中10~12℃处理含水量最低;叶片SOD、POD和CAT活性表现为下降的趋势;Pro、MDA、超氧阴离子含量以及电解渗透率表现为逐渐升高的趋势。综上所述,10~12℃处理对辣椒幼苗生理生化特性和含水量影响程度明显高于处理20~22,14~16℃,以生理生化特性和含水量为衡量指标,根区温度14℃及以上时,辣椒植株可以保持正常的生长发育。


基于权马尔科夫链模型的河套灌区上中下游地下水埋深预测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拓展和深化区域地下水埋深预测研究为目的,运用随机理论,建立了基于加权马尔科夫链的地下水埋深预测模型,预测内蒙古河套灌区上中下游在未来时段内地下水埋深所处区间值。结果表明:节水改造后灌区中游区的地下水埋深更多的时候处于[2.380,2.742)区间,下游区的地下水埋深更多的时候处于[2.218,2.506)区间,这两个区间的数值都低于内蒙古河套灌区的临界地下水埋深2.0 m,在未来的一段时间河套灌区中下游的盐渍化有望进一步减轻。而上游区的地下水埋深更多的时候处于[1.227,1.727)区间,此区间的数值高于内蒙古河套灌区的临界地下水埋深2.0 m,在未来的时间河套灌区上游是控制地下水埋深的重点区域。


西芹鲜根丙酮浸提物层析流分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化感作用以及化感物质鉴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西芹鲜根中化感物质成分,利用柱层析法对西芹鲜根丙酮浸提液进行4次层析,每次层析后获得的流分与黄瓜枯萎病菌共培养,测定菌落直径与孢子萌发率,以化感抑制效果筛选最佳流分,然后通过GC-MS对第4次层析最佳流分中化感物质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各次层析最佳流分均对黄瓜枯萎病菌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有较强抑制作用,第4次层析获得的最佳流分(RA3246、RA3344、RA9889、RA91064)对枯萎病菌菌丝生长的化感抑制效果[相对于第4次层析丙酮对照(ACK4)]分别升高至28.69%、37.83%、42.44%、33.83%,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升高至50.72%、50.66%、55.02%、59.37%。通过GC-MS共鉴定出有机酸、酚、醇、酯类、杂环有机物及含氮化合物6类12种化感物质,分别为3-羟基扁桃酸、硫代乙醇酸、2,4-二叔丁基苯酚、十二烷醇、2-甲基-2-丙烯酸十三烷酯、2-丙烯酸十二烷基酯、2-丙稀酸十五烷基酯、二甲基环己酯、3,4-环氧呋喃、十六烷基二甲基叔胺、(Z)-9-十八烯酸酰胺和二丁氨腈。研究获得结果可为利用西芹提取物防控黄瓜枯萎病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西芹鲜根 丙酮浸提物 层析流分 黄瓜枯萎病菌 化感作用 孢子萌发抑制率 化感物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