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220条记录
无芒隐子草叶表皮微形态对放牧强度的响应

草地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内蒙古荒漠草原区对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mutica)的叶表皮微形态进行研究,探讨植物微形态对不同放牧强度的响应策略。结果表明:重度放牧条件下叶上表皮纹饰块状凸起、表皮毛数量较其他处理区多·蜡质层较厚;叶下表皮上乳突和表皮毛数量在重度放牧条件下最多;重度放牧条件下气孔深陷于角质层内,下陷深度明显低于其他放牧区和无牧区。重度放牧条件下叶表皮微形态特点能够减少光线辐射和植物的蒸腾或蒸散,减少体内水分的流失。

关键词: 无芒隐子草 叶表皮 微形态 放牧强度 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甜瓜‘云甜-930’与白粉病菌互作的基因表达特征

植物病理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cDNA-AFLP技术,对甜瓜抗白粉病品种‘云甜-930’在接种Podosphaera xanthii生理小种2F.后的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256对引物共产生188个具良好多态性的转录本(TDF),其中109个上调表达,79个下调表达。经过对差异片段的回收、克隆、测序分析,最终得到60个EST。Blastx比对和功能分类分析表明,参与物质合成与代谢的属第一大类,占48%,其他主要涉及物质运输(12%)、防御系统(12%)、转录调控(8%)、能量代谢(8%)、信号转导(4%)等,7条EST(8%)与未知功能蛋白同源性较高。选取与代谢、抗病防御、信号转导及蛋白转运等相关的4个差异基因TDF12(SEH)、TDF67(SAMDC)、TDF76(CDPK)和TDF82(PDR8)进行qRT-PCR验证,结果显示其表达模式符合cDNA-AFLP表达谱,同时表明这些基因可能参与了甜瓜与白粉病菌的互作过程。

关键词: 甜瓜 白粉病 cDNA-AFLP 抗性基因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燕麦品种再生生长特性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燕麦再生的生理机制,以生育期不同的10个燕麦品种为材料,在灌浆期进行刈割,测定刈割前不同品种的SOD活性和干物质、丙二醛、可溶性糖含量及产草量,分析不同品种生理特性和再生能力的相关性。结果表明,H44、白燕2号的再生能力较强,H44刈割前分蘖数多于其他品种,刈割后增加15%,白燕2号刈割前分蘖数较H44少,刈割后分蘖数增加109%;与其他品种相比,H44、白燕2号在刈割时SOD活性较高,丙二醛含量增加缓慢,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下降快,刈割前含量较低。燕麦叶片SOD活性和再生性呈显著正相关,丙二醛含量和再生性呈显著负相关,刈割前后的分蘖数和再生能力相关性均不显著。

关键词: 燕麦 再生生长 生理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短期围封对草甸草原群落特征与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草地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短期围封下呼伦贝尔草甸草原的植物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的研究表明:随着围封年限的增加,群落盖度、高度、物种丰富度随之增加;物种多样性指数与群落高度、密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呈线性或二元结构函数式关系。

关键词: 围封 草甸草原 群落特征 多样性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氮磷钾养分吸收规律及施肥肥效的研究

土壤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整理分析了内蒙古2002—2011年进行的15项次马铃薯施肥田间试验结果,发现:马铃薯氮磷钾吸收积累量呈"S"型生长曲线变化规律,即前期慢、中期快、后期又慢,吸收积累的高峰期在出苗后60天左右,之后积累量逐渐放缓,到收获时日积累量有小幅下降,特别是磷和钾的积累。吸收的氮磷钾前期主要供给叶片的生长发育,在收获时70%~80%的氮素,80%~90%的P2O5和K2O转移到了块茎中。出苗后60天是马铃薯水肥需要关键期,此时期保证水肥供应是获得高产的关键。马铃薯施用氮、磷、钾肥分别增产26.3%、22.8%和20.1%,每千克N、P2O5、K2O增产马铃薯40.7、70.4和44.7 kg。施肥增产效果:氮肥>磷肥>钾肥。施用氮磷钾肥的N、P2O5和K2O的养分利用率分别为35.9%、15.6%、50.4%。生产1 t马铃薯块茎吸收N、P2O5、K2O分别为5.32 kg、1.42 kg、6.01 kg。缺素区全株马铃薯吸收N、P2O5、K2O养分量分别为126.3、38、152.1 kg/hm2。马铃薯可采用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方法进行推荐施肥,尤其是氮肥的施用,而对于磷、钾肥的推荐,除考虑肥效外,还要考虑土壤养分平衡,主要基于产量反应和一定目标产量下作物的移走量给出推荐施肥量。

关键词: 马铃薯 氮磷钾化肥 养分吸收规律 平衡施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放牧方式对中国和蒙古小针茅荒漠草原植物功能群特征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中国和蒙古小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对植物功能群群落平均高度、盖度、重要值、物种数、多样性及生态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定居放牧方式下多年生群落平均盖度和重要值低于蒙古四季游牧,1年生群落平均盖度和重要值高于四季游牧;定居放牧1年生草本植物、灌木比例均显著高于四季游牧。2种放牧方式下旱生植物比例均占主要地位,且四季游牧旱生植物比例(77.1%)低于定居放牧(78.6%)。四季游牧生活型和水分生态型功能群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高于定居放牧,而Pielou指数低于定居放牧。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ielou指数与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间存在负相关。一年生草本植物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态位宽度较高,生态位重叠值为0.965;旱生和中旱生植物生态位宽度分别为0.999、0.987,生态位重叠值为0.985。

关键词: 放牧 小针茅 荒漠草原 植物功能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合菌固态发酵培养基及发酵工艺的优化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复合菌固态发酵培养基及发酵工艺的优化。试验采用DPS软件中的混料试验设计和均匀试验设计方案,共配伍成14种复合菌固态发酵培养基和14种发酵工艺,通过测定发酵固态料中的活菌数及β-葡聚糖、甘露聚糖、有机酸含量筛选优良组方并对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优化后复合菌固态发酵培养基为麸皮52.69%、玉米皮20.45%、玉米粉16.07%、米糠4.09%、棉籽粕1.86%、豆粕3.99%、无机盐0.85%;2)发酵工艺优化为含水量60%、pH 8.0、温度30℃、时间46 h,此时活菌数为6.71×108CFU/g、葡聚糖含量为279.83 mg/g、甘露聚糖含量为156.82 mg/g、酒石酸含量为2.78 mg/g、苹果酸含量为8.28 mg/g、柠檬酸含量为1.34 mg/g、丁二酸含量为2.54 mg/g。由此可见,本试验优化了复合菌固态发酵培养基及发酵工艺。

关键词: 复合菌 活性物质 发酵培养基 发酵工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乙酸钠和β-羟丁酸钠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乳脂和乳蛋白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乙酸钠和β-羟丁酸钠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乳脂和乳蛋白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分2部分,均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第1部分,单独添加试验,乙酸钠的添加浓度分别为0(对照)、6.00、9.00、12.00和15.00 mmol/L,β-羟丁酸钠的添加浓度分别为0(对照)、0.80、1.60和2.40 mmol/L。第2部分,混合添加试验,以单独添加试验得出的乙酸钠和β-羟丁酸钠的适宜浓度,二者之和为总添加浓度,设定3种不同配比,即乙酸钠∶β-羟丁酸钠分别为1∶1、2∶1和4∶1,对照组不添加乙酸钠和β-羟丁酸钠。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12.00 mmol/L乙酸钠能够显著提高BMECs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脂肪酸合成酶(FAS)、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乙酰辅酶A合成酶2(ACSS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G)、κ酪蛋白(CSN3)和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基因的表达量及甘油三酯(TAG)的含量(P<0.05)。2)与对照组相比,2.40 mmol/L的β-羟丁酸钠能够显著提高BMECs ACC、FAS、ACSS2、PPARG、mTOR基因表达量及TAG含量(P<0.05)。3)添加不同配比的乙酸钠和β-羟丁酸钠均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乳脂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乙酸钠∶β-羟丁酸钠为2∶1和4∶1时,BMECs中TAG含量显著高于为1∶1时和对照组(P<0.05)。综合各项指标,以9.60 mmol/L乙酸钠和4.80 mmol/Lβ-羟丁酸钠混合添加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乳脂和乳蛋白合成的促进效果较好。

关键词: 奶牛乳腺上皮细胞 乙酸钠 β-羟丁酸钠 乳脂 乳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氨酸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甘氨酸(Gly)对体外培养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选用中国荷斯坦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第2代细胞,分为6组,培养时在DMEM/F12培养基中分别添加0、1、2、5、10和20 mmol/L的Gly。每组6个重复,培养细胞24、48和72 h,检测细胞增殖;试验重复3次。每组4个重复,培养细胞24 h,测定细胞凋亡率和处于不同细胞周期的细胞比率。结果表明:与0 mmol/L组比较,1)1 mmol/L组细胞增殖能力略有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培养基中添加10~20 mmol/L Gly,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降低(P<0.05)。2)培养基中添加2~20 mmol/L Gly显著提高了细胞凋亡率(P<0.05);20 mmol/L组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3)20 mmol/L组处于DNA合成期的细胞比率显著提高(P<0.05);培养基中添加5~20 mmol/L Gly,DNA合成后期/细胞分裂期数值上略有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Gly能够调节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对细胞增殖具有低水平(1 mmol/L)促进,高水平(10~20 mmol/L)抑制的作用,对细胞凋亡有促进作用;Gly能够促进乳腺上皮细胞向DNA合成期转化,促进细胞分裂。

关键词: 甘氨酸 乳腺上皮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干旱地区滴灌马铃薯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

灌溉排水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施肥次数对产量及水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马铃薯生长发育受施肥次数的影响显著,3~4次施肥的产量较1次施肥提高了7.9%~11.2%,灌溉水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12.15~17.1kg/(hm~2·mm),氮、钾肥肥料利用率提高了5.7%~8.6%;在4次施肥的基础上,氮、钾肥施用量减少15%时,其产量与1次施肥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 马铃薯 滴灌 水肥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