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一路香'茶树新品系茶类适制性及生化成分鉴定
《茶叶学报 》 2023
摘要:[目的]明确'一路香'茶树新品系的茶类适制性及生化成分,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0-2022年连续 3年春季,分别以'福鼎大白茶'和'黄棪'为对照,采摘一路香鲜叶,分别按红茶、绿茶、白茶、闽南乌龙茶工艺加工制样,并对其感官品质和生化成分进行鉴定.[结果]品质鉴定结果表明:一路香制红茶汤色红艳明亮,稍带花香,味较醇,3年平均总分比对照福鼎大白茶高 1.2分;制绿茶汤色黄绿,有奶香,味较鲜爽,3年平均总分比对照福鼎大白茶高 0.45分;制白茶有清香,味清甜,3年平均总分比对照福鼎大白茶高 0.53分;制闽南乌龙茶花香浓郁,味醇爽,水中有香,3年平均总分比对照黄棪高 1.25分.生化成分检测结果表明:一路香红茶和绿茶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含量均比对照福鼎大白茶高,游离氨基酸与对照相当;一路香白茶茶多酚、水浸出物含量比对照福鼎大白茶高,咖啡碱和游离氨基酸比对照福鼎大白茶低;一路香乌龙茶的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总量、水浸出物含量均比对照黄棪高.[结论]初步得出'一路香'是个多茶类兼制的优异茶树新品系,在不同茶类中茶多酚、水浸出物含量均超过对照.


低温弱光下普通丝瓜的生理响应及转录组测序分析
《江西农业学报 》 2023
摘要:对普通丝瓜(Luffa cylindrica)品种农福806的幼苗分别进行10℃和5℃低温弱光胁迫处理,通过测定其生理指标、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应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转录组测序等方法研究了普通丝瓜幼苗对低温弱光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5℃弱光处理期间(0~24 h),普通丝瓜幼苗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丙二醛(MDA)、游离脯氨酸(Pro)含量总体上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可溶性糖含量总体上一直呈上升趋势;在10℃弱光处理期间(0~10 d),丝瓜幼苗的POD活性以及MDA、可溶性糖含量总体上一直呈上升趋势,其他3个指标总体上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丝瓜幼苗的可溶性糖含量与POD、SOD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CAT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Pro含量与MDA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SOD活性与CAT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与POD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对6个生理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在5℃下提取出3个主成分,在10℃下提取出2个主成分.转录组测序获得了7.13亿条Clean data,在3个低温处理组丝瓜幼苗的差异表达基因中,上调基因共有4945个,下调基因共有5065个,涉及24种生物学过程,差异表达基因涉及代谢过程、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内吞作用和植物—病原互作.总之,低温弱光对普通丝瓜幼苗的光保护系统破坏性较大,光合效率降低会间接引起幼苗脱水萎蔫;SOD活性是丝瓜幼苗响应低温弱光胁迫的主要生理指标;差异表达基因涉及Ca2+转运、海藻糖代谢等生物途径.
关键词: 普通丝瓜 低温 弱光 生理响应 光合特性 转录组测序


辣椒不同栽培土壤/基质真菌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福建农业科技 》 2023
摘要:为对比分析辣椒不同栽培土壤/基质中真菌差异、揭示辣椒无土栽培基质中真菌群落结构特性,分别采集辣椒无土栽培根际基质(SlPlRh)、无土栽培非根际基质(SlPlNRh)、根际土壤(PlRh)、非根际土壤(PlNRh)以及非耕作土壤(NPl)作为试验素材。利用Illumina-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5种土壤/基质中真菌多样性及丰度,分析真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PlNRh真菌丰度和多样性最高,SlPlNRh最低,两者丰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他样品间丰度和多样性均无显著差异;真菌群落组成在门分类水平PlRh、SlPlRh和SlPlNRh的组成较相似,平均相对丰度占比有差异,属分类水平NPl、PlRh和PlNRh组成相似,SlPlRh和SlPlNRh组成相似;真菌群落聚类分析表明NPl、PlRh、PlNRh 3种土壤和SlPlRh、SlPlNRh 2种基质明显分成两个类群;LEfSe分析结果显示PlRh和PlNRh两种土壤的显著性差异物种最多、SlPlRh最少。通过检测辣椒种植土壤和无土栽培基质中真菌多样性及群落组成,比较分析不同类型种植基质根际真菌微生物组的差别,初步揭示辣椒无土栽培基质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为今后无土栽培基质选择、基质组分配比和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NB-IoT技术在智慧茶园中的应用
《中国茶叶 》 2023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窄带物联网(NB-IoT)是一种新型低功耗广域网技术,近年来逐渐应用于城市智能化、工业自动化、健康医疗等领域.NB-IoT所具备的低功耗、广覆盖、低成本等特性也非常适合野外数据的采集,尤其在智慧茶园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文章重点讨论NB-IoT技术如何应用于茶树生长环境监测、茶树健康状况监测、茶园灌溉控制、茶叶加工过程监测和物联网溯源.通过传感器、控制器和数据传输单元(DTU)的使用,NB-IoT技术可以帮助茶农实现智能化管理,提高茶叶的品质和产量,并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


翡翠景天黑腐病菌山扁豆生棒孢生物学特性及室内药剂筛选
《热带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多肉植物翡翠景天黑腐病病原菌山扁豆生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生物学特性,分别测定温度、pH、光照条件和碳、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以及通过测定6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筛选出高效安全的杀菌剂。结果表明:该病原菌的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为7,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蛋白胨。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6种杀菌剂对翡翠景天黑腐病病原菌的毒力差异较大,其中氯氟醚菌唑的毒力最强,EC50为0.0129 mg/L;其次为咪鲜胺,EC50为0.0135 mg/L;苯醚甲环唑和咯菌腈的EC50分别为0.0273 mg/L和0.0296 mg/L;吡唑醚菌酯的毒力一般,EC50为0.0768 mg/L;多菌灵的毒力最弱,EC50为0.9353 mg/L。掌握山扁豆生棒孢的生物学特性和筛选出室内具有良好毒力效果的药剂,可为多肉植物翡翠景天的栽培及其黑腐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依据。


食品能力验证样品中沙门氏菌的分离与多相分类鉴定
《福建农业科技 》 2023
摘要:为沙门氏菌的快速检测与鉴定提供参考,从传统标准检测方法、特异性PCR、分子系统发育3个层面,其中传统标准检测方法基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4789.4-2016《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特异性PCR基于invA基因、分子系统发育基于16S rDNA,对能力验证(CFAPA-805)样品进行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3种检测方法结果一致,样品341中检出沙门氏菌,其中生化鉴定、血清学鉴定与分子系统发育鉴定结果显示,此次阳性样品中的沙门氏菌为沙门氏菌生化群(Ⅰ),肠炎沙门氏菌肠炎亚种,血清分型为O:9,12:H:g, m。本次实验室的能力验证结果为“满意”,肯定实验室沙门氏菌检测能力。通过比较,特异性PCR鉴定可以确定沙门氏菌是否检出,生化鉴定、血清学鉴定和分子系统发育鉴定可以确认沙门氏菌的生化群、血清分型与分子分型。
关键词: 沙门氏菌 多相鉴定 血清鉴定 特异性PCR 分子系统发育


博落回叶片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及分子鉴定
《福建农业科技 》 2023
摘要:在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博落回种植区发现疑似炭疽病病例,为明确福建三明地区博落回叶片炭疽病致病的病原菌,对采集的典型病样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并采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致病性测定对病原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博落回病叶中共分离到20株菌株,所有菌株的菌落形态均一致,菌落圆形,白色,背面浅灰白色至肉桂色,分生孢子团橘红色,分生孢子为长椭圆形,单孢;ITS和TUB2基因系统发育树显示,供试的菌株和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均聚类在一起,置信度分别为82%和99%;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发病叶片的症状与田间的一致,符合柯赫氏法则.通过病样发病症状、菌落形态及基因序列(ITS和TUB2)分析,发现引起三明市明溪县的博落回叶片炭疽病病原菌为果生炭疽菌C.fructicola.


水稻所自育品种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破吨粮
《福建稻麦科技 》 2023
摘要:2022年11月15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邀请同行专家在浦城县临江镇水西村,对“十四五”福建省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项目“优质绿色高效水稻育种攻关与产业化开发”建立的“内6优7075”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示范片再生季产量进行现场测产验收。专家组听取了项目组的工作汇报,考察了田间现场:示范片面积153亩,群体整齐,长势均衡,田间无明显病虫害为害,结实率高,熟期转色好。


不同施肥模式对茶园土壤酸度和茶叶产量的影响
《茶叶学报 》 2023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对茶园土壤酸度及茶叶产量的影响,为茶园合理施肥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置农户常规施肥(CF)、专用肥(SF)、新型肥料(NF)、生物炭基肥(BF)、专用肥+有机肥(SF+OM)、新型肥料+有机肥(NF+OM)6个施肥模式,开展为期两年(2018-2019年)的田间试验.[结果]与CF相比,SF、SF+OM处理土壤显著提升茶园表层土壤(0~20 cm)和亚表层(20~40 cm)土壤pH,降低表层土壤交换性酸和交换性铝含量,有效阻控茶园表层和亚表层土壤酸化;而NF、BF、NF+OM处理对茶园土壤酸度影响不显著.与CF相比,各施肥处理均表现为增产效应,其中SF、SF+OM、NF+OM处理 2019年度茶叶产量显著提高.[结论]综合考虑土壤酸化阻控和茶叶增产效应,专用肥(SF)、专用肥+有机肥(SF+OM)施肥模式是本试验条件下一种较理想的茶园施肥管理措施,应用潜力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