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优质鲜食夏大豆新品种“通豆6号”的选育
《上海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系统育种方法,育成大荚大粒、高产、优质、综合性状优良的鲜食夏大豆新品种"通豆6号"。从播种至采收青荚约97 d,标准荚数364.3个/kg,二粒荚长5.72 cm,宽1.34 cm,鲜籽百粒重70.2 g,出仁率52.3%。江苏省鲜食夏大豆区域试验平均鲜荚产量8 647.1 kg/hm2,2005年比对照"绿宝珠"增产23.4%,2006年比对照"南农菜豆5号"增产12.5%;平均鲜籽产量4 492.3 kg/hm2,2005年比对照"绿宝珠"增产21.7%,2006年比对照"南农菜豆5号"增产19.1%。江苏省鲜食夏大豆生产试验平均鲜荚产量12 500.8 kg/hm2,比对照"南农菜豆5号"增产15.6%,平均鲜籽产量6 750.0 kg/hm2,比对照增产26.9%。该品种适宜江苏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作鲜食夏大豆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田开放式夜间增温系统的设计及其在稻麦上的试验效果
《作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气候变暖存在明显的昼夜不对称性,夜间增温显著高于白天。设计可靠的田间增温设施,研究作物系统对夜间增温的响应与适应意义显著。参考国际相关增温系统,于2006—2009年在江苏南京设计并运行了我国首个农田开放式夜间增温系统(FATI,Free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d),对稻麦进行夜间主动增温试验,监测系统温度、麦田土壤水分和作物生育进程和产量,以评价该系统的可行性和对稻麦的增温效果。结果表明,该系统有效且均匀的增温范围为4m2,增温效果明显。在测试用人工草坪上,晴天、阴天和雨天3种天气情况下,该系统4m2有效增温范围内地表的夜温平均升高2.4℃、2.3℃和2.1℃。在草坪的垂直层面上,该系统可以使距地下5cm、地表、地上40cm和90cm4个层次的夜温平均分别升高1.2℃、2.2℃、0.7℃和2.3℃。在稻麦两熟农田中,稻季全生育期地下5cm、地表、植株中部和冠层的夜温平均分别升高0.7℃、0.6℃、1.0℃和1.6℃,麦季相应层次可升高1.2℃、1.5℃、1.8℃和1.9℃。在稻麦全生育期内,增温小区各层温度的变化动态与未增温区的一致。另外,该系统未改变麦田耕层土壤水分分布特征,尽管耕层土壤含水量略有降低,0~25cm内各层土壤含水量的降幅均在0.99~1.62个百分点以内,与未增温区差异不显著。夜间增温可以显著缩短作物前期生育期,使稻麦始穗期分别提早2.5d和11.5d;同时,夜间增温使水稻平均减产4.51%,但小麦增产18.30%。尽管在作物的不同生育期,该设施的增温幅度有所差异,但这与田间实际情况下不同季节气候变暖幅度不同之特征一致。因此,该开放式夜间增温系统符合气候变暖的温度变化特征,可以满足水稻和小麦所代表的典型作物系统对夜间增温的响应与适应的试验要求。
生态沟渠对农田排水中氮磷的去除机理初探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野外分别构建生态沟渠(采用分布有10 cm×10 cm长方形孔的混凝土板材,沟底、沟壁种植植物)、对照沟渠1(采用硬质化混凝土板材,未人为布设植物)和对照沟渠2(土质沟渠,未人为布设植物),研究了3种沟渠对颗粒物的拦截效果及其机理。结果表明,生态沟渠对农田排水中氮磷的高效去除机理主要表现在沟渠植物的吸收、过滤箱中的基质吸附和植物吸收、沟渠拦截坝所产生的减缓流速和沉降泥沙等方面。其中,沟渠植物吸收氮磷分别占夏季试验进水氮磷总量的68.30%和78.45%,泥沙沉降占1.05%和5.05%;生态沟渠放置过滤箱后的氮磷去除效果显著好于未放置时,过滤箱中的植物吸收氮磷占放置过滤箱试验进水氮磷量的0.37%和1.55%,过滤箱中的基质吸附占10.82%和37.94%;生态沟渠设置拦截坝时的水力停留时间较未设拦截坝时延长2.0倍。
关键词: 农田排水 生态沟渠 氮 磷 植物 流速 过滤箱 拦截坝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苏北沿海滩涂盐肥对油葵生长及离子分布效应研究
《土壤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年在江苏沿海海涂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苏北沿海滩涂盐肥对油葵生长及离子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土壤盐分在S2(2.9~3.6g/kg)时对油葵籽粒产量影响不大,但随着土壤盐分的增加,在S3(5.9~6.8g/kg)时,油葵籽粒产量较S1(1.3~1.6g/kg)时显著下降。随着N肥和P肥使用量的增加,油葵籽粒产量显著增加,且盐分含量越高,P肥和N肥增产效应越大;②随着土壤盐分含量的增加,油葵根、茎、叶、盘中Na+和Cl-含量显著增加,而K+和Ca2+变化不大;③随着P肥及N肥的施用量的增加,油葵根、茎、叶、盘中Na+和Cl-含量均降低,而K+和Ca2+的含量均增加。说明N肥和P肥的施入增强了油葵对营养离子的选择性吸收与运输,抑制了油葵对盐害离子的选择性吸收与运输,表明在苏北沿海海涂上施用肥料能够改善油葵营养状况并增强油葵耐盐性,对于增加油葵籽粒产量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山菠菜胆碱单加氧酶基因(AhCMO)水稻创制及其耐盐性研究
《生命科学研究 》 2010 CSCD
摘要:胆碱单加氧酶(Choline monooxygenase,CMO)是高等植物体内合成甜菜碱的一个关键酶.利用载体pCAMBIA3300与玉米泛素(Ubiquitin)启动子构建了AhCMO基因的过表达载体.采用基因枪轰击愈伤组织细胞将AhCMO基因转化东稻3号(OryzasativaL.subsp.japonica Kato),经抗性筛选,获得再生苗18株,选取农艺性状与野生型基本一致的其中7株进行PCR与Southern杂交检测,获得3株转AhCMO基因阳性植株;RT-PCR的检测结果表明外源AhCMO基因能正常转录;草铵膦叶片涂布试验结果表明,Bar基因在转AhCMO基因水稻植株中能正常表达;对T1代转基因再生植株进行0.5%NaCl高盐处理,结果表明,4号、7号转AhCMO基因水稻耐盐性强于非转基因对照,说明外源AhCMO基因能提高东稻3号的耐盐性.
关键词: AhCMO基因 Bar基因 过表达 转基因 水稻 耐盐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涂米草与水稻远缘杂交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Ⅱ)
《江苏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发掘米草耐盐和水稻高产种质资源以创制耐盐水稻新种质,在2005—2007年开展的米草与水稻属间远缘杂交研究的基础上,2008—2009年开展了海涂耐盐水稻新种质创制研究。2008年进行海涂播种、育苗移栽耐盐适应性试验,米草/水稻杂交种34号、32号,杂交种子产量248 kg/667m2。2009年海涂筛选结合分子标记辅助双选择,海涂筛选32个组合中,耐盐稻谷产量207 kg/667m2以上有20个组合,平均稻谷产量326 kg/667m2,最低稻谷产量207.5 kg/667m2,最高稻谷产量596 kg/667m2。选育出了产量在400~500 kg/667m2的耐盐水稻新组合6个,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发现了耐盐甜秆水稻种质资源育种材料,秸秆可溶性糖含量在5.0%以上,比对照水稻提高65%以上。在60份杂交材料中选择18个杂交组合,经RAPD分析,有9个组合具有与大米草亲本共同条带且水稻亲本中有缺失的情形,表明9个组合远缘杂交种具有大米草亲本遗传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期、密度对幸运青花菜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幸运青花菜为试材,通过设置3个播期和3种密度研究对其小区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7月29日播种与8月12日播种的小区产量和单球重均达到了显著差异,播期越迟小区产量越低;3播期对单球直径的影响均达到了显著和极显著的差异;密度对幸运青花菜的株高影响达显著差异,密度与株高成正比;3密度对幸运青花菜的小区产量影响是处理0.32 cm×0.6 cm与0.45 cm×0.5 cm、0.5 cm×0.55 cm的差异显著,处理0.45 cm×0.5 cm、0.5 cm×0.55 cm之间无显著差异,对单球直径的影响同密度对小区产量的影响;而密度对单球重和开展度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差异。根据计算结果,我们建议在江苏沿海地区栽培幸运青花菜播期不宜太迟,不能迟于8月12日;该品种适宜密植,以行株距0.32 cm×0.6 cm为适宜密度。播期与密度间无显著的互作关系。
关键词: 青花菜 播期 密度 小区产量 单球重 单球直径 开展度 株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美人指葡萄避雨栽培标准化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就美人指葡萄避雨栽培标准化技术,从产地环境、建园、避雨架式、薄膜覆盖、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间伐、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