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CMS模型台湾农产品对大陆出口变动分析
《台湾研究集刊 》 2012
摘要:大陆是台湾地区农产品出口外销的重要市场,20多年来,台湾农产品对大陆出口快速增长,产品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本文应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对1992—2011年台湾农产品出口大陆的变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加入WTO以后,规模效应逐渐成为台湾农产品出口大陆市场的主要来源,而ECFA协议的签订将这种效应进一步放大;竞争效应在初期是保持台湾农产品出口大陆增长的主要因素,然而随着大陆农产品市场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深化,台湾农产品的竞争力出现了衰减,竞争效应逐期下降,并出现负数,这应该引起两岸农业决策者的关注。


不同栽植密度与施肥量对优质稻宜优673产量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以优质稻宜优673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栽植密度与施肥量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栽植密度、施肥量及其互作均对水稻产量有显著影响。增加栽植密度可显著提高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略有减少,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不大,达到最高产量的密度为24万丛.hm-2。增加施肥量可显著增加宜优673的有效穗和穗粒数,结实率有所下降,千粒重呈上升趋势,达到最高产量的施N量为195kg.hm-2(N∶P2O5∶K2O比例为1∶0.5∶1)。在供试条件下,纯收益也随栽植密度与施肥量的提高而提高。


转CrylAc/CpTI栽培稻外源基因渗入普通野生稻中可稳定的遗传和表达
《分子植物育种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转基因水稻的研发以及环境释放,外源基因通过花粉逃逸到野生近缘种中,可能带来的生态效应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采用人工杂交技术将CrylAc/CpTI双价抗虫基因从转基因栽培稻渗入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中,获得普通野生稻F1及分离后代F2、F3、F4、F5和回交后代BC1F1和BC1F2,并对渗入外源基因的普通野生稻中的外源基因的遗传和表达进行了分析,试图阐明转基因栽培水稻外源基因的逃逸,可能在近缘野生栽培稻中稳定遗传的事实.研究结果显示:在野生栽培稻中外源基因的拷贝数与转基因的供体栽培稻完全一致.外源基因在普通野生稻中传代过程中插入位点的遗传也是稳定的.CrylAc杀虫蛋白在野生稻的不同世代中的表达模式和表达量与其转基因的供体栽培稻大致一致.本研究说明,转基因水稻外源基因一旦逃逸,有可能渗入近缘野生稻中,并在近缘野生稻中可稳定的遗传与表达,但转基因水稻外源基因逃逸是否对其近缘物种造成非预期生态效应还需要进一步对其进行生态适合度评价.
关键词: 栽培稻 普通野生稻 转基因水稻 CrylAc/CpTI基因 遗传与表达 生态风险


后ECFA时代闽台农业经济一体化战略的构建
《台湾农业探索 》 2012
摘要:在当今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促进闽台农业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ECFA实施催化区域经济整合,促使两岸农业深入合作,其中闽台农业合作加速明显。福建现代农业转型和台湾农业经济纾困,将后ECFA时代闽台农业经济一体化的构想提上了战略高度。闽台农业经济一体化的战略规划根源于闽台农业间存在的要素互补性、产业梯度性、共同市场溢出效应,以及制度对共同利益的诉求,因此战略规划具体集中体现于资源配置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产品市场一体化及政策制度一体化。
关键词: 后ECFA时代 闽台 农业合作 农业一体化 战略思考


福建低碳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低碳农业是环境友好型农业的一种表现形式。本文探讨了当前福建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低碳农业宣传教育、因地制宜发展低碳农业模式、建立福建农业碳汇交易平台、促进闽台低碳农业交流与合作等对策建议。


新质源(CMS-FA)杂交稻产量相关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以新质源(CMS-FA)杂交稻遗传系统的5个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采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和MINQUE(1)法,对新质源(CMS-FA)杂交稻产量相关性状进行多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新质源(CMS-FA)杂交稻产量相关性状间的相关性为:株高与结实率,剑叶长与生育期、结实率,生育期与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与千粒重,千粒重与单株产量等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以基因的加性正相关为主;单株穗数与株高、剑叶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与每穗总粒数等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以基因的加性负相关为主。株高与穗长、剑叶长、每穗总粒数、千粒重,穗长与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单株产量等性状之间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显性相关。利用加性相关为主的性状进行间接选择可取得较好的育种效果。
关键词: 杂交稻 新质源(CMS-FA) 加性相关 显性相关 产量相关性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