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运动发酵单胞菌表达载体的构建
《广东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能源和环境问题是目前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难题,利用微生物生产燃料乙醇,已引起各国的普遍关注。运动发酵单胞菌(Zymomonas mobilis)是目前发现的乙醇发酵能力最强的微生物之一,但其只能以葡萄糖、果糖和蔗糖为底物。为了扩大运动发酵单胞菌的底物利用范围,本研究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BPSG、pBPSE、pBPSGE,将瑞氏木霉内切葡聚糖酶基因和黑曲霉葡萄糖淀粉酶基因引入运动发酵单胞菌ATCC31821,在运动发酵单胞菌内源强启动子和转录终止信号的调控下获得表达,在胞外和胞内都检测到了活性,这为下一步试验打下基础。
关键词: 运动发酵单胞菌 内切葡聚糖酶 葡萄糖淀粉酶 表达载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8种饲用禾本科植物的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含量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10 CSCD
摘要:对18种饲用禾本科植物的叶片、叶鞘、茎杆的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类芦、石茅茎秆维生素C含量最高,达300mg/kg以上,与其余供试植物茎秆维生素C含量差异显著;青香茅茎秆可溶性糖含量较高,与其余供试植物茎秆可溶性糖含量差异显著。石茅、矮象草、斑茅、王草、甘巴草叶片维生素C含量在256.67~319.53mg/kg之间,与其余供试植物叶片维生素C含量差异显著;石茅、类芦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在125g/kg左右,与其余供试植物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差异显著。杂交狼尾草、石茅叶鞘维生素C含量最高,在196.18~205.14mg/kg之间,与除菅外的与其余供试植物叶鞘维生素C含量差异显著;甜根子草叶鞘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与其余供试植物叶鞘可溶性糖含量差异显著。18种植物不同部位之间维生素C含量有明显区别;除石芒草外其余供试植物的不同部位之间可溶性糖含量差异显著,除青香茅外其余供试植物的可溶性糖含量呈现叶片>叶鞘>茎秆的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巴西橡胶树14-3-3蛋白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10 CSCD
摘要:根据在巴西橡胶树幼态无性系与老态无性系胶乳之间差异表达的一个SSH片段序列信息设计引物,通过RACE技术获得了2个编码14-3-3蛋白的cDNA,命名为Hb14-3-3a和Hb14-3-3b。序列分析表明,Hb14-3-3a和Hb14-3-3b基因长度分别为1 154、1 050 bp,分别编码252、263个氨基酸,分子量为61.7 Ku和64.7 Ku,等电点为5.51和5.14。Hb14-3-3a/b基因在所检测的组织中均有表达,但Hb14-3-3a和Hb14-3-3b的表达模式不一样,Hb14-3-3a在树皮中表达量最高,而Hb14-3-3b在叶中表达量最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巴西橡胶树SSR遗传图谱的构建
《遗传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热研88-13×IAN873的94个F1群体为试材,利用简单序列重复(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标记,采用FsLinkage MAP 1.0软件,构建了巴西橡胶树热研88-13×IAN873的遗传连锁图谱。从441对SSR引物中筛选出160对具有多态信息的引物,在分离群体中共检测到206个多态性位点,176个位点用于遗传图谱的构建;χ2检验结果显示,有147个位点符合1:1分离比例,有12个符合1:2:1分离比例,有17个符合1:1:1:1的分离比例,共有13个偏分离位点,偏分离率低(7.38%);91个SSR位点被分为18个连锁群,覆盖橡胶树基因组1 937.06 cM,每个连锁群包含2~16个位点,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21.29 cM。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密度发酵P.pastoris组成型表达纤维素二糖水解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0 CSCD
摘要:用PCR法扩增里氏木霉cbhⅡ基因,并将其克隆到P.pastoris表达载体pGAP9K,获得重组表达质粒pGAP9K-cbhⅡ。通过电转法将cbhⅡ基因整合到P.pastoris的基因组中,然后筛选高G418抗性的克隆作为工程菌菌种。在生物反应器中生产CBHⅡ,将20L发酵液装入50L的发酵罐中,在发酵过程中连续64h补加甘油-PTM4,放罐时生物量为A600=170,CBHⅡ的表达量为75mg/L。其表达产物具有酶解羧甲基纤维素的活性。
关键词: 纤维素二糖水解酶 毕赤酵母 基因表达 纤维素酶活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百里香不定芽的增殖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腋芽诱导的百里香(Thymus vulgaris L.)不定芽进行增殖培养条件筛选,结果表明,不定芽增殖最适宜的培养基为MS+NAA0.25mg/L+6-BA0.25mg/L,增殖系数高达5.97。同时,为建立最佳扩繁体系,比较了不定芽在固体培养、液体光照培养、液体无光照培养等条件下的增殖效果,并监测了液体培养基的电导率和pH值,结果液体光照培养最适合不定芽的扩繁,其周期短,在培养21d时增殖系数达最大。在21~28d时,电导率和pH值不再适合不定芽的生长,须更换培养基或添加一些营养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桉农间作系统对土壤性质变化的影响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桉农间作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桉农间作能较好地改善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与未间作农作物的按林地相比,间作柱花草的间作地各层土壤平均容重、非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分别降低了5.93%、55.30%、62.77%,土壤毛管含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分别提高了33.08%、8.80%、29.93%,土壤全N、全P、全K和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了34.76%、23.20%、9.52%、54.20%;间作甘蔗后,无论间作带还是桉树窄行,土壤养分都明显提高,其中桉树窄行和间作带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了49.08%和36.69%;而间作木薯后,间作带及桉树窄行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了49.23%、37.88%。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条斑病毒ORFⅠ、ORFⅡ在大肠杆菌中的原核表达和自激活特性的鉴定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前,香蕉条斑病毒所有3个ORF表达产物功能均不明确,通过双杂技术研究病毒未知蛋白与宿主蛋白的互作,可以初步推断未知蛋白的功能。本实验旨在构建香蕉条斑病毒ORFⅠ和ORFⅡ在细菌双杂系统中的诱饵质粒。首先以课题组保存的连接有香蕉条斑病毒河口分离物全基因组的pMD-18T载体DNA为模板,经过PCR扩增,切胶回收,并通过与带有λcI基因的pBT载体共同双酶切及T4连接酶连接后,得到与λcI基因融合表达的重组载体pBT-ORF1和pBT-ORF2。转化大肠杆菌XL1-BlueMRF'报告菌株,用IPTG(0.1mmol/L)诱导目的基因片段表达。Westernblotting结果表明,ORF1-λcI和ORF1-λcI两种融合蛋白均成功表达,且大小与预期一致。之后,pBT-ORF1及pBT-ORF2分别与空质粒pTRG共转化XL1-BlueMRF'报告菌株,pBT空质粒和pTRG-Gal11p共转化作为阴性对照。结果显示pBT-ORF1及pBT-ORF2均无自激活现象,可以进行后续的细菌双杂工作。本实验为BSV与宿主的细菌双杂系统的建立及蛋白组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香蕉条斑病毒 原核表达 细菌双杂交 Western blotting 自激活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