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改进人工蜂群优化的极限学习机
《传感器与微系统 》 2018 CSCD
摘要:针对极限学习机(ELM)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大量隐含层节点的问题,提出了差分进化与克隆算法改进人工蜂群优化的极限学习机(DECABC-ELM),在人工蜂群算法的基础上,引入了差分进化算法的差分变异算子和免疫克隆算法的克隆扩增算子,改进了人工蜂群收敛速度慢等缺点,使用改进的人工蜂群算法计算ELM的隐含层节点参数。将算法应用于回归和分类数据集,并与其他算法进行比较,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人工蜂群算法 极限学习机 单隐含层前馈神经网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北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中华绒螯蟹农药残留水平及健康风险评价
《南方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全面掌握东北地区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农药残留情况,利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C-MS/MS)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调查了东北三省主要稻-蟹产区中华绒螯蟹体内42种农药的残留水平,并采用食品安全指数法(IFS)评价了农药的潜在健康风险。在采集的56份样品中,除β-HCH、p, p′-DDE、乙氧氟草醚、丁草胺、乙草胺、莠去津等14种农药检出外,其余28种农药均未检出。其中,检出率最高的为β-HCH (89.3%)和p, p′-DDE (82.1%);检出农药含量最高的为乙氧氟草醚(256μg·kg~(–1))和丁草胺(185μg·kg~(–1))。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检出农药的IFS均远小于1,平均安全指数为0.000 7,调查的东北三省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农药残留水平在安全范围内。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农药 健康风险评价 稻田养殖 东北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玻璃缺鳍鲶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
《水产学杂志 》 2018
摘要:本文采用参照近缘物种线粒体基因组设计覆盖全基因组引物的方法构建并获得玻璃缺鳍鲶Kryptopterus vitreolus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其全序列特征和结构,为鲇形目鱼类的系统进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玻璃缺鳍鲶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6 662bp,碱基组成具有高AT含量的偏向性,结构组成和排列顺序和其他硬骨鱼基本一致,包括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 RNA、2个r RNA和1个D-loop区。全基因组中除COX1以GTG为起始密码子外,其余12个编码蛋白的基因都以ATG开头。7个编码蛋白基因(ND1、Cox1、ATP8、ATP6、ND4L、ND5和ND6)以TAA终止,其余6个编码蛋白的基因没有完整的终止密码子。对玻璃缺鳍鲶线粒体基因组D-loop区的终止序列区、中央保守区和保守序列区的结构分析,识别5个保守序列(CSB-1、CSB-2、CSB-3、CSB-D和CSB-E)和一个潜在的终止序列E-TAS。利用玻璃缺鳍鲶分别与其他4种鱼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及13个编码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玻璃缺鳍鲶与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同源性最高,5种鱼线粒体基因组中COX1基因相对最保守,相似度为78.98%~92.78%。基于5个科12种鱼与2个外群物种的线粒体控制区(D-loop区)的核酸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表明:玻璃缺鳍鲶独自一支且与鲇Silurus asotus和南方鲇亲缘关系最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中游宜昌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
《中国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长江中游宜昌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状况,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于5―7月在长江中游宜昌江段对产漂流性卵鱼类进行监测,期间共采集鱼卵12209粒。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共鉴定出27种鱼类,隶属于2目、4科。其中鲤科鱼类种类数最多,占77%;其次是鳅科,占15%;平鳍鳅科和银鱼科最少,均为4%。鉴定出的27种鱼类中,产漂流性卵鱼类有22种。2014年和2015年长江中游宜昌江段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量分别为79.1×10~8粒和70.9×10~8粒,其中四大家鱼产卵量分别为5.65×10~8粒和6.13×10~8粒。监测期间共出现7次产卵高峰(2014年4次,2015年3次),集中在6月初及6月中下旬。四大家鱼产卵量日变化与长江流量日变化关联性较强。2014年宜昌断面采集的四大家鱼鱼卵来自采样点上游的葛洲坝下(坝下–庙咀)、宜昌(胭脂坝–云池)和白洋(白洋镇–关州)三处产卵江段,2015年的四大家鱼鱼卵则来自葛洲坝下(坝下–庙咀)、宜昌(胭脂坝–红花套)两个产卵场。和历史资料相比,长江中游宜昌江段四大家鱼产卵场位置略有下移,规模呈减少趋势。建议继续科学适宜地开展生态调度和增殖放流,满足长江中游鱼类繁殖需求。
关键词: 长江中游 宜昌江段 产卵场 四大家鱼 鱼类早期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磺胺甲噁唑和磺胺嘧啶在青石斑鱼组织中的分布及代谢规律
《食品科学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一次性投喂各含有200 mg/kg磺胺甲噁唑(sulfamethoxazole,SMZ)和磺胺嘧啶(sulfadiazine,SDZ)的饲料,研究两种药物在青石斑鱼中各组织分布与消除规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青石斑鱼各组织中SMZ和SDZ的含量,并用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SMZ在青石斑鱼各组织中的最大含量:肝脏、背肌、血浆、肾脏和鳃依次为827.97μg/kg、776.70μg/kg、610.29μg/L、432.14μg/kg和345.18μg/kg。SDZ在青石斑鱼各组织中的最大含量:肝脏、背肌、鳃、血浆和肾脏依次为895.30μg/kg、660.55μg/kg、431.88μg/kg、419.56μg/L和310.67μg/kg。SMZ在青石斑鱼各组织中的半衰期:肾脏、鳃、背肌、血浆和肝脏半衰期依次为26.65、21.00、20.38、18.73 h和16.90 h。SDZ在青石斑鱼各组织中的半衰期:肾脏、血浆、鳃、背肌和肝脏依次为31.50、27.72、24.75、21.66 h和18.24 h。SMZ和SDZ在青石斑鱼肝脏中半衰期最短,代谢速度最快;在肾脏中半衰期最长,代谢速度最慢。在水温(25±2)℃条件下,SMZ和SDZ各200 mg/kg的剂量同时单次投喂青石斑鱼,建议休药期不低于3 d。SMZ和SDZ代谢规律研究为磺胺类药物在水产品中的合理使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青石斑鱼 磺胺甲噁唑 磺胺嘧啶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代谢规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子二代大鲵亲体个体生殖力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指导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的科学人工繁育,分析了子二代大鲵亲体的体质量、体长、肥满度和胸围等体型生长参数与成熟个体产卵量的关系,了解子二代大鲵生殖力。结果表明,二代养殖亲体个体绝对生殖力(F)为40~2 000粒,平均464粒;体长相对生殖力(F_L)为0. 47~23. 37粒/cm,平均为5粒/cm;体质量相对生殖力(F_m)为3. 84~450粒/kg,平均为92粒/kg。统计表明性成熟子二代大鲵的生殖力与体型生物学指标没有显著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中华绒螯蟹放流亲蟹的繁殖力评估(英文)
《水生生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长江口中华绒螯蟹亲蟹生殖洄游期间,通过研究中华绒螯蟹放流群体和自然群体繁殖力随壳宽的变化规律,比较放流群体和自然群体繁殖力的差异,从而评估人工增殖放流亲蟹的繁殖力。结果显示,随着壳宽的增大,中华绒螯蟹放流群体和自然群体的繁殖力都显著增加(P<0.05)。在相同壳宽范围内,放流群体和自然群体的繁殖力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回归分析显示,放流群体繁殖力(F)与壳宽(CW)呈幂函数关系:F=3.979CW6.208(R2=0.822);自然群体F与CW呈幂函数关系:F=1.696CW6.636(R2=0.673)。协方差分析显示,放流群体与自然群体F与CW的两条曲线在显著性为0.05时拟合较好。研究结果表明,放流群体与自然群体的繁殖力与壳宽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推断放流亲蟹能够适应长江口天然水域环境,并与自然群体的繁殖力水平相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肌肉中呋喃唑酮代谢物AOZ检测能力验证样品的制备研究
《淡水渔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现行水产品药物残留检测能力验证样品制备方式单一,现用能力验证样品实际检测分析难度与真实样品之间存在差距的现实问题,实验采用药浴给药的方式,研究了水温、药浴时间等因素对草鱼肌肉中AOZ残留浓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水温25℃、鱼体规格900~1 100 g、药浴10 h的条件下,草鱼肌肉中AOZ含量变化相对平稳,确立的药浴初始浓度x(μg/L)与草鱼肌肉中残留的AOZ浓度y(μg/kg)之间简单关式为y=0.22x。在此条件下制备了AOZ残留浓度为10.0μg/kg的能力验证样品,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样品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进行了评价。样品检测结果均匀性和稳定性良好,符合能力验证样品的要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渤海中国对虾生态容量变化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1982年和2014~2015年渤海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数据,采用Ecopath模型,分析了渤海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结构及功能参数,评估了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在渤海的生态容量变化。结果显示,渤海生态系统中底栖甲壳类、软体动物等功能群处于重要的营养位置,但中国对虾不是渤海生态系统的关键种,其生物量的增加对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多毛类、底栖甲壳类有负影响,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虾虎鱼类等生物量的增加将对中国对虾产生负影响。渤海生态系统2个时期均处于发育的不稳定期,仍有较高的剩余生产量有待利用,2014~2015年渤海生态系统成熟度和稳定性较1982年有所降低,系统出现一定程度的退化。中国对虾1982年和2014~2015年在渤海的生态容量为0.810和0.702 t/km~2;与当年依据调查数据评估的生物量相比较,中国对虾有较大的增殖潜力,当生物量增长至71.68倍和585倍时,仍不会超过生态容量。
关键词: 渤海 中国对虾 营养关系 生态容量 Ecopath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盐性鱼类渗透压适应性与生理可塑性机制研究
《海洋与湖沼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拥有强大的渗透压调节能力对广盐性鱼类的生存至关重要。目前,关于鱼类渗透压调节机制已有不少研究,但均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本文从广盐性鱼类渗透压信号转导机制、渗透胁迫的细胞调控机制、渗透调控的内分泌调节机制和无机离子通道和转运蛋白介导的渗透调控等方面对广盐性鱼类的渗透压适应性和生理可塑性机制进行分析,以期从分子、细胞、通路和生理等层次初步探索广盐性鱼类盐度胁迫后的可塑性表型变化和不同盐度条件下的应答机制,为广盐性鱼类的渗透压调节机制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对广盐性鱼类渗透压适应性与生理可塑性机制研究,有助于研究其环境适应机理,促进野生鱼种的人工化养殖以及新品种的育种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促进水产养殖学进步以及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研究广盐性鱼类的渗透压调节机制开辟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广盐性 渗透压 信号转导 细胞调控 内分泌调控 离子通道 转运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