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国鲟鱼饲料营养成分分析
《淡水渔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估中国鲟鱼饲料质量的整体现状,2017年7月收集了来自全国8家饲料企业的8个鲟鱼饲料品牌的22个饲料样本,涉及苗料、幼鱼料和亲鱼料,对其营养成分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发现,8家饲料公司的苗料、幼鱼料和亲鱼料的水分含量分别为(7. 23±2. 50)%、(7. 80±1. 18)%和(7. 95±1. 85)%,粗蛋白质含量分别为(49. 71±6. 61)%、(41. 53±1. 60)%和(43. 60±2. 70)%,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0. 02±1. 74)%、(12. 50±3. 41)%和(11. 81±1. 39)%,能量水平分别为(19. 03±1. 16) k J/g、(19. 46±1. 21) k J/g和(18. 97±0. 69) k J/g,钙含量分别为(2. 13±0. 99)%、(1. 74±0. 40)%和(2. 63±2. 31)%,磷含量分别为(1. 74±0. 58)%、(1. 65±0. 21)%和(1. 55±0. 15)%,粗纤维含量分别为(3. 24±1. 73)%、(4. 34±0. 76)%和(4. 19±1. 05)%。检测到10种必需氨基酸和8种非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分别在40. 93%~67. 44%、39. 04%~47. 37%和40. 53%~52. 43%。其中4家饲料公司的幼鱼料SFA(饱和脂肪酸)分别为24. 40%、22. 59%、25. 37%和28. 62%; n-3PUFA分别为14. 00%、11. 40%、13. 44%和15. 81%; n-6PUFA分别为33. 53%、37. 86%、30. 26%和23. 39%;DHA/EPA分别为1. 57、1. 53、1. 89和1. 50。亲鱼料SFA分别为23. 39%、23. 09%、25. 45%和27. 48%; n-3PUFA分别为13. 26%、12. 52%、13. 30%和14. 79%; n-6PUFA分别为33. 56%、37. 07%、29. 09%和25. 62%;DHA/EPA分别为1. 56、1. 53、1. 75和1. 47。对照现有的鲟鱼营养学资料,认为各品牌饲料的营养素水平基本能满足鲟鱼生长的需要,但存在粗蛋白质含量偏高、苗料氨基酸不平衡等问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水产养殖业"走出去"的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
《渔业信息与战略 》 2018
摘要:中国水产养殖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为世界水产养殖业发展树立了榜样,中国水产养殖业如何"走出去"并与世界有关国家分享发展经验、完善水产养殖业的对外区域布局以及建立与合作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联络沟通机制,需要系统思考.从区域布局、产业内容、科技和参与主体方面阐述了中国水产养殖业国际合作的现状,分析了中国水产养殖业对外合作存在的有关问题,并从产业、资源、市场、信息沟通与科技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建议,以期对今后中国水产养殖业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牙鲆抗迟缓爱德华氏菌病家系的继代选育与早期速生家系筛选
《渔业科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是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的主要致病菌之一,严重影响牙鲆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主要以2012、2013和2014年选育的优质抗病牙鲆家系为亲本,于2016年建立和培育了28个牙鲆家系,包括F3代家系4个、F_4代家系23个和对照家系1个。经过60 d的鱼苗早期生长性能测定和迟缓爱德华氏菌人工攻毒感染实验,筛选得到7个高抗病力(攻毒感染存活率>66%)的家系,包括1个高抗病、速生家系(F1639),攻毒存活率达77.23%,比28个家系的平均值高32.75%,全长日增长率达到0.174 cm/d,比28个家系的均值高0.023 cm/d。该家系亲本源自2007年[F0750,抗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病家系]、2009年(F0927,抗鳗弧菌病家系)和2014年(F1421,抗迟缓爱德华氏菌家系)选育的抗病力强家系。历代攻毒感染实验的结果显示,选育的牙鲆家系抗病力逐代提高,说明通过家系选育(同胞选择),能够有效提高选育后代的抗病力。本研究进一步证明,家系选育是培育鱼类抗病优良品种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培育出生长更快、抗病力更强的牙鲆新品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牙鲆对爱德华氏菌抗病性能的遗传解析和抗病机理研究提供了良好的遗传材料,对其他鱼类抗病良种选育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外海大洋性渔业资源调查评估进展
《南方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海深水区蕴藏着丰富的大洋性渔业资源。当前,南海北部近海渔业资源被过度捕捞,外海大洋性渔业资源却尚未充分利用,南海大洋性渔业资源评估资料不足成为限制外海渔业研究和合理利用的瓶颈之一。为进一步掌握南海外海渔业资源潜力、渔场和渔汛等信息,2011年以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对南海大洋性渔业资源作了持续调查,获得了大量基础资料、重要研究结果和重大发现,首次采用渔业声学并结合灯光罩网同步开展大洋性中上层鱼类资源调查,基于渔业声学-灯光罩网方法评估了主要大洋性渔业类群的资源量和分布,探捕到多处大型渔场并证实了南海大洋性渔业资源巨大的开发潜力等。文章主要报道了近年来中国在南海外海大洋性渔业资源调查评估领域的最新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大洋性渔业资源 渔业声学 灯光罩网 资源评估 南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对中华绒螯蟹仔蟹渗透压和非特异性免疫酶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置盐度梯度0、4、8、12、16、20和24,测定不同盐度下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仔蟹成活率和组织匀浆上清液离子浓度、Na~+-K~+-ATPase活性、氧合血蓝蛋白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酚氧化酶(PO)活性,研究盐度对仔蟹成活率、渗透压调节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探讨仔蟹对盐度的适应性.结果表明,盐度8实验组中华绒螯蟹仔蟹成活率和氧合血蓝蛋白含量最高,分别为(90.00±1.00)%和(0.253±0.023)mg/mL,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而在淡水组和盐度24组这两个指标值均降至最低.Na~+、Cl~-、K~+浓度,Na~+-K~+-ATPase活性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在盐度0~8时呈下降趋势,而在盐度8~12时逐渐上升,当盐度大于12时趋于稳定;这些指标值在盐度8实验组降到最低,Na~+、Cl~-和K~+浓度分别为(40.897±1.700) mmol/mL、(8.340±2.130) mmol/mL和(1.842±0.158) mmol/mL,Na~+-K~+-ATPase酶活性为(3.153±0.735) U/mg,非特异性免疫酶SOD、AKP和PO活性分别为(129.026±3.496) U/mg、(1.326±0.173) U/mg和(16.366±0.065) ng/mL.综合各项实验指标表明,不同盐度对中华绒螯蟹仔蟹渗透压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具有一定影响,中华绒螯蟹仔蟹在盐度4~8水体中有较好的生理适应性,淡水和高盐度水体会降低其渗透压调节和免疫防御功能,这为长江口仔蟹资源变动评估和繁育场保护提供了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蓠、浒苔、藻渣和菌渣替代鱼粉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血清和肝脏生化指标、体组成和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江蓠、浒苔、藻渣和菌渣替代饲料中鱼粉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血清和肝脏生化指标、体组成和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试验共制成5种等氮等脂的饲料,首先配制含60%鱼粉的基础饲料(鱼粉组,作为对照组),然后分别将10%的江蓠、浒苔、藻渣、菌渣与植物蛋白质(谷朊粉、玉米蛋白粉和豆粕)配合后替代基础饲料中35%的鱼粉,投喂初始体重为(16.00±0.11)g的大菱鲆幼鱼77 d。结果表明:1)江蓠、藻渣和菌渣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与鱼粉组无显著差异(P>0.05),浒苔组则显著低于鱼粉组(P<0.05);江蓠和鱼粉组的饲料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二者均显著高于浒苔、藻渣、菌渣组(P<0.05);鱼粉组的蛋白质沉积率显著高于浒苔、藻渣、菌渣组(P<0.05),与江蓠组无显著差异(P>0.05)。2)江蓠、浒苔组的鱼体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鱼粉组(P<0.05),藻渣、菌渣组的鱼体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鱼粉组(P<0.05);江蓠、浒苔、藻渣和菌渣组肌肉中组氨酸和牛磺酸含量显著低于鱼粉组(P<0.05),浒苔和藻渣组肌肉中赖氨酸含量显著低于鱼粉组(P<0.05);各组血清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和肝脏谷草转氨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鱼粉组肝脏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江蓠和菌渣组(P<0.05),与浒苔和藻渣组无显著差异(P>0.05)。3)菌渣组的前肠和中肠皱襞高度显著高于鱼粉组(P<0.05),藻渣组的前肠皱襞高度显著高于鱼粉组(P<0.05),各组前肠和中肠微绒毛高度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来看,将10%江蓠、藻渣和菌渣与植物蛋白质配合后替代饲料中35%的鱼粉对大菱鲆幼鱼的生长性能无不良影响,并且藻渣和菌渣对大菱鲆幼鱼的肠道组织结构有改善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下游镇江和畅洲北汊江段鱼类群落多样性研究
《水生态学杂志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和畅洲北汊开展鱼类资源调查评估,丰富鱼类资源本底资料,为长江中下游流域鱼类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加强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采用定置张网采集渔获物,每月监测2d,每天放网24h。结果显示,共采集鱼类48种,隶属7目13科38属,以鲤形目和鲈形目占优,分别占总种类数的74.47%和10.20%;鱼类生态类型以淡水定居性、杂食性、中下层占优;群落优势种为鳊(Parabramis pekinensi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似鳊(Pseudobrama simony);渔获物规格以单尾均重50g以下的鱼类占优;基于渔获尾数的多样性特征值为:丰富度指数(R)5.67,Shannon-wiener指数(H′)2.68,优势度指数(D)0.12,均匀度指数(E)0.30;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表明,调查江段鱼类群聚在不同月份和种类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同时种间的分离程度在月份间低、在种类间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南岛南渡江鱼类种类组成和分布现状
《淡水渔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海南岛河流鱼类种类组成和分布现状,2016-2017年对海南岛代表性河流——南渡江进行了全流域的采样调查。调查过程中共采集到鱼类样本1 249.79 kg,共计17 755尾,包含鱼类物种136种,隶属于13目50科108属。结果表明,南渡江鱼类种类保存相对完整,本次调查鱼类种数占历史总种数的89.48%;在鱼类区系上,以鲈形目52种居首位,占总数的38.2%,其次为鲤形目的 46种和鲇形目的 16种;在种类变化上,新出现27种,其中包括尼罗罗非鱼、云斑尖塘鳢等11种外来鱼类。同时也缺失43种鱼类,鲤形目和鲈形目缺失较为严重,鲤形目由历史的第一大目变为如今的第二大目;在鱼类分布上,以河口的灵山和上游山区的白沙鱼类保护最为完好,种类最多,分别为73种和60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Qbeta噬菌体装甲RNA技术的诺如病毒RNA标准参考样品的研制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针对目前检测领域缺乏诺如病毒(Norovirus,No V)核酸标准样品这一瓶颈,基于Qbeta噬菌体装甲RNA技术构建内含GII型No V检测靶标RNA的病毒样颗粒(virus like particles,VLPs)标准参考样品。方法:人工合成包含Qbeta噬菌体成熟酶编码基因、衣壳蛋白编码基因、包装位点、ISO/T15216-2 2012中规定的GII型No V检测靶标对应的c DNA序列及辅助多克隆位点的DNA片段QINVGII,将其克隆到p ET-28a(+)载体中,构建重组质粒p ET-QINVGII。将p ET-QINVGII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并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和透射电镜分析后,利用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制备纯化VLPs,并对纯化后的VLPs开展均匀性、稳定性及定值研究。结果:SDS-PAGE结果证实重组大肠杆菌在14.1k Da左右有目的条带表达;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大量结构完整、直径约为25nm的VLPs。定值结果显示,制备的VLPs样品中GII型No V检测靶标RNA的含量为(1.06±0.06)×10~7copies/μl;均匀性分析结果表明样品均匀性良好,即F=2.24 关键词:
诺如病毒
装甲RNA
Qbeta噬菌体
标准参考样品
实时荧光定量RT-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