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国城乡居民水产品消费量与收入差距关系研究
《渔业信息与战略 》 2018
摘要: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水产品消费数量和质量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借助1981~2015年城乡居民水产品消费量指标数据,分析了其长期变化趋势特征,还探讨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水产品消费量差距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结果显示:全国居民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呈现缓慢的增长趋势,在肉类、水产品和禽类消费量总和的比重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城镇居民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逐渐在缩小,2015年,相差额度下降至3.5kg;农村居民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在增长的同时,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却在逐步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水产品消费量差距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华南鲤选育品种与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华南鲤(Cyprinus carpio rubrofuscus)作为优质的地方鲤鱼品种禾花鲤在广东省粤北地区有着悠久的稻田养殖历史。为了解人工养殖和选育对华南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影响,为华南鲤的种质资源保存和育种利用等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16对微卫星引物对华南鲤第5代选育群体(F5)和2个地方品种(乳源群体,乐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在3个群体中,16对微卫星引物均表现为多态性,共扩增得到119个等位基因,每个微卫星座位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3~10个,平均每对引物7.44个。3个群体的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636 0、0.698 9和0.775 1,Shannon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1.206 3、1.402 0和1.612 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570 1、0.645 8和0.720 7,表明3个群体都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PIC>0.5000),但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选育品种。3个群体各个微卫星位点上的遗传分化指数(Fst)值介于0.044 0~0.246 8,平均值为0.102 8,表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水平中等。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配对比较结果显示,选育群体F5与乐昌群体的遗传分化指数值最大(0.182),乳源群体和乐昌群体2个地方群体间则最小(0.058)。实验结果表明,人工选育加快了华南鲤选育品种与地方品种的遗传分化,也导致了选育品种遗传多样性下降,但选育品种遗传多样性水平依然较高,还具有进一步选育的潜力。本研究结果为下一步制定华南鲤新品种选育计划提供基础遗传数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产麻痹性贝毒链状亚历山大藻共附生菌群多样性研究
《海洋渔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有害赤潮(harmful algal bloom,HABs)是全球性的严重海洋生态灾害及重大环境热点问题,其产生的赤潮毒素经食物链传递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其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PSP)是已知贝类毒素中分布最广、毒性最强、对人类威胁最严重的贝毒,但PSP来源问题仍悬而未决。藻菌相互作用关系是揭示PSP产生机制的关键,为揭示产PSP典型赤潮甲藻——东海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 LZ1706)的共附生菌群多样性信息,通过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了LZ1706的共附生菌群种类及相对丰度,同时对其可培养共附生菌株进行了选择性分离及其16S rRNA基因序列扩增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链状亚历山大藻(LZ1706)共附生菌群包括6门,10纲,19目,25科及34属。其中优势门4个,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53. 9%)、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27. 5%)、蓝藻门(Cyanobacteria,16. 8%)及螺旋菌门(Spirochaetae,1. 5%);优势属5个,包括Cryomorphaceae科未知属(22. 9%)、Cyanobacteria纲未知属(16. 8%)、红细菌科(Rhodobacteraceae)未知属(7. 9%)、糖螺菌属(Saccharospirillum,14. 7%)及Maricaulis属(5. 6%),其未知属种群比例高达50. 6%。分离获得的12株可培养菌株中LZ-27及LZ-7分别为Ponticoccus属与Pseudooceanicola属潜在的新种。
关键词: 链状亚历山大藻 麻痹性贝毒 共附生菌 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河鲤新品系G3代选育进展——饲喂高糖类饲料对其生长性能和脂肪酸组分的影响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评价黄河鲤新品系G3代选育进展情况,从80个家系中随机挑选48个黄河鲤新品系家系,其中对照系9个和选育系39个,每个家系5尾鱼,个体标记后将试验鱼混合,等量分为8个组,其中4个组为养殖对照组,另4个组为处理组,分别饲喂未添加和添加高糖类饲料,8周后比较黄河鲤新品系G3代选育效果。结果表明:是否添加高糖类饲料对黄河鲤新品系无显著影响;相对于对照系,选育系体重增加20.84%。选育系比对照系生长速度显著加快,且不改变肌肉脂肪酸组分。选育系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增加,增加幅度达8.9%。不同家系对饲喂高糖类饲料的利用率不同,提示对糖类饲料的利用水平可作为未来黄河鲤新品系的选育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河网典型段基础碳源对水生动物的贡献
《生态学杂志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5年3、8月分别采集珠江河网3个江段的潜在基础碳源及优势种水生动物,测定其δ13C和δ15N值,利用IsoSource软件分析不同江段各类群碳源对水生动物的贡献。结果表明:上游宽阔江段主贡献碳源来自C3植物,其对该站位消费者50%置信水平上的贡献率超出50%;下游水草床茂盛江段主贡献碳源为沉水水草,其对该站位消费者贡献率接近或超出50%,C3植物变为次贡献碳源;而河网分叉江段主贡献碳源为浮游植物,其对该站位消费者贡献率接近或超出40%,沉水水草和C3植物为共同次贡献碳源。珠江河网不同类型江段的主贡献碳源变化特征可能由该江段的碳源储量及消费者的生物可利用性共同决定。对多元化河流栖息生境的保护是维持珠江河网生态系统功能完整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 C3植物 浮游植物 沉水水草 稳定同位素 IsoSourc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Kisspeptin对鱼类生殖轴的调控机制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Kisspeptin(简称Kiss或者Kp)是由KISS1/Kiss1基因编码的一种下丘脑神经肽,通过其受体KissR(也称作GPR54)的介导参与了多种生理过程,如抑制肿瘤转移和参与生殖调控。目前,尽管在鲤形目(Cypriniformes)、鲈形目(Perciforms)、鲽形目(Pleuronectiforms)、鲀形目(Tetraodontiforms)、颌针目(Beloniforms)、鲉形目(Scorpaeniformes)、鲑形目(Salmoniformes)及鳕形目(Gadiformes)等多种鱼类中均鉴定出了kiss/kissr基因,但Kiss/KissR系统在鱼类生殖调控中的精确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尤其是在鱼类中存在2种kiss及3种kissr基因,Kiss/KissR系统对鱼类生殖调控的作用方式更加复杂。本文简要总结鱼类Kiss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并对Kiss的生理学功能、信号转导机制以及kiss/kissr表达调控研究进行概括讨论,旨在加深对鱼类Kiss/KissR系统的认识和了解,为后续研究指明方向。
关键词: 鱼类 Kisspeptin kisspeptin receptor 生殖 信号转导 基因表达调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及其制品中总砷含量的分析方法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比较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HG-AFS)以及银盐法测定南极磷虾(Euphausiasuperba)及其不同形式制品总砷含量的适用性,并采用确定的检测方法对南极磷虾冻虾、南极磷虾粉和市售不同品牌南极磷虾油中的总砷含量进行了系统测定。结果显示,采用ICP-MS法、HG-AFS法及银盐法检测南极磷虾及其制品中的总砷含量,3种方法的加标回收率分别达到100.26%~110.48%、82.68%~98.50%和89.64%~94.89%,RSD均小于5%。3种国标方法对于南极磷虾及其相关制品的测定结果基本一致,但与银盐法相比,ICP-MS法、HG-AFS法操作复杂,仪器昂贵。因此,银盐法可作为快速测定南极磷虾及其制品中总砷含量的首选方法。采用银盐法测得南极磷虾冻虾、虾粉和虾油中总砷含量分别为0.44~0.45 mg/kg、1.04~1.91 mg/kg、0.52~5.50 mg/kg。加快建立南极磷虾及其制品中无机砷定量及砷形态分析技术对于科学认识南极磷虾砷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关键词: 南极磷虾 总砷 ICP-MS HG-AFS 银盐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Qβ噬菌体的A群轮状病毒装甲RNA标准参考样品的研制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 2018
摘要:目的基于Qβ噬菌体装甲RNA技术构建内含A群轮状病毒(Rotavirus,RV)检测靶标的装甲RNA(Rotavirus armored RNA,AR-RV),并开展系统的初步定值、均匀性、稳定性研究。方法人工合成核酸片段QβSNRV,该片段5'端至3'端依次为Qβ噬菌体成熟酶编码基因、衣壳蛋白编码基因、包装位点序列、RV检测靶标cDNA序列、多克隆位点序列,并将其克隆到pET-28a(+)载体中构建重组质粒pET-QβSNRV。将pET-QβSNRV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并诱导表达,利用氯化铯密度梯度超速离心、丙烯葡聚糖凝胶层析纯化AR-RV后电镜观察,并参照GB/T 15000.3—2008《标准样品工作导则(3)标准样品定值的一般原则和统计方法》规定的方法与原则对制备的AR-RV开展定值、均匀性和稳定性研究。结果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结果证实重组质粒在大肠埃希菌中有目的条带表达,大小约为14.1 kDa;经氯化铯密度梯度超速离心、丙烯葡聚糖凝胶层析纯化的AR-RV无杂蛋白干扰;电镜下可见结构完整的病毒样颗粒,大小约为25 nm;定值结果显示,AR-RV中检测靶标RNA的含量为(1.02±0.3)×107copies/μl;均匀性分析结果为F=0.66 关键词:
轮状病毒
装甲RNA
Qβ噬菌体
标准参考样品
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起捕后蛋白自溶进程及其影响因素
《渔业科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有效保持南极磷虾(Euphausiasuperba)原料品质,实现其高质化利用,本研究选取冷冻南极磷虾作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条件下以非蛋白氮(NPN)含量、三氯乙酸(TCA)可溶性蛋白含量与氨基酸态氮含量为指标,证实了南极磷虾NPN含量的变化可以表征蛋白自溶进程,且可以实现海上处理样品、运至陆地实验室后进行分析的目的。在此基础上,选取完整的及挤压破损的新鲜南极磷虾作为研究对象,以0~8h南极磷虾样品的NPN为指标,研究了南极磷虾起捕后蛋白自溶进程以及挤压破损对该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南极磷虾起捕死亡后的1h内,NPN无显著变化(P>0.05),1 h后NPN迅速增加,挤压破损加速了南极磷虾的自溶进程,因此,目前的拖网作业方式有待改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