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9441条记录
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从热带雨林土壤中分离纤维素酶高产菌,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形态观察和18S rDNA序列分析。[结果]筛选到一株纤维素酶高产菌,其形态与里氏木霉很相似,18S rDNA序列与红褐肉座菌同源性为99.9%。[结论]筛选到的纤维素酶产生菌为里氏木霉。

关键词: 热带雨林 纤维素酶 里氏木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胶乳法溴化天然橡胶的热降解研究

橡胶工业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胶乳法分别制备了溴质量分数为0.28和0.41的溴化天然橡胶(BNR),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和热重分析法研究其热降解和热氧降解过程。结果表明:胶乳法BNR热降解为2步反应,第1步发生脱溴化氢反应,试样的质量损失率近似等于其溴质量分数;第2步BNR在475℃降解时仍有6.9%~8.8%的残留物存在,且较稳定。胶乳法BNR热氧降解分3步进行,第1步反应的温度及质量损失率与热降解相近,产物主要是溴化氢,此外还有少量二氧化碳;第2步和第3步产物为二氧化碳,且分解彻底。

关键词: 溴化天然橡胶 胶乳法 热降解 热氧降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延腹小蜂属榕小蜂对榕果果内空腔大小差异的行为和形态适应

昆虫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多数榕小蜂的雄蜂终生都在密闭的榕果中生活,榕果间果内空腔的大小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限制对小蜂的活动。已有研究表明榕果的大小会影响果内榕小蜂雄蜂的打斗行为,那么这种差异是否会影响雄蜂的果内爬行行为雄蜂是否会产生适应性的形态特征针对这些问题,在2008年6月到2009年10月期间,我们在野外采集榕果,并带回实验室中,对榕果内生活的延腹小蜂属Philotrypesis5种雄蜂的果内爬行行为和足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根据Philotrypesisspp.雄蜂后足的跗节形态特征的不同,其后足可分成2种形态型——Ⅰ型:后足跗节基部两节的突出部分排列紧密,后足中跗节不发达;Ⅱ型:后足跗节基部两节的突出部分排列疏松,二者之间有较宽的分隔,后足中跗节发达。GLM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榕树上生活的Philotrypesis雄蜂前足腿节长宽比存在极显著差异(F8,81=94.86,P<0.001)。在大果中生活的Philotrypesis雄蜂都具有较细长的前足腿节,在小果中生活的Philotrypesis雄蜂除了M7#c-ben外,都具有较粗壮的前足腿节。当雄蜂在榕果内寻偶时,主要依靠粗壮的前足或灵活的后足在果内爬行。结果提示,榕果空腔大小可能限制了Philotrypesis雄蜂果内爬行行为,进而影响了雄蜂足形态的适应性进化。

关键词: 榕小蜂 非传粉小蜂 延腹小蜂属 行为 形态适应 榕果空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白面叉草蛉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环境昆虫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白面叉草蛉Dichochrysa albofrontata Yang et Yang是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us RusseⅡ的重要捕食性天敌。本文在实验室温(26℃~32℃)及特设(16℃、20℃、24℃、28℃、32℃)下对白面叉草蛉的发育及繁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面叉草蛉发育经历卵、幼虫、蛹及成虫四个阶段,幼虫期分3个龄期。幼虫捕食螺旋粉虱的卵、若虫和拟蛹,偏嗜拟蛹,其中3龄幼虫捕食量大。在室温下,完成一个世代的时间为31.5d~41.5d,其中幼虫期平均14.3d,蛹期平均8.7d,卵期平均3.3d。在16℃~32℃温度范围内,白面叉草蛉均可完成世代发育,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其中在32℃下最短,分别为卵3.1d、1龄幼虫4.2d、2龄幼虫4.0d、3龄幼虫5.2d、蛹10.8d。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卵11.8℃、幼虫7.5℃、蛹9.5℃、世代10.5℃,卵、幼虫、蛹和世代完成发育所需的有效积温分别为62.7日度、310.5日度、230.7日度、716.1日度。据此估算,该虫在海南每年可完成6~7代。在16℃~32℃范围内各虫态及世代存活率随温度升高而提高,而相同温度下,3龄幼虫的存活率最高,20℃~32℃时可达100%,表明老龄幼虫对温度的适应性更强。成虫的寿命与产卵历期均以16℃最长,并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产卵量、日均产卵量则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根据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存活率、寿命和产卵量等特性,28℃~32℃下最有利于白面叉草蛉种群的增长。

关键词: 白面叉草蛉 温度 发育 繁殖 存活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简单高效的聚丙烯酰胺凝胶DNA回收方法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笔者介绍了一种简单的聚丙烯酰胺凝胶DNA回收方法(直取法),通过与传统煮沸法比较以证明直取法回收聚丙烯酰胺凝胶DNA的高效性。以木薯cDNA为材料,将直取法与常规煮沸法从实验方法、杂带污染率以及回收扩增率3个方面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直取法较煮沸法简单、快速;煮沸法的杂带污染率为59.09%,直取法为43.08%;煮沸法的平均产物量约为40ng/μL,直取法约为60ng/μL。研究结果表明,直取法相对煮沸法简单,快速,扩增效率高,杂带污染几率小。

关键词: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DNA回收 煮沸法 直取法 木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五香槟榔加工工艺研究初报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传统槟榔加工工艺的基础上,对五香味不同风味咀嚼型槟榔加工工艺进行研究,解决了食用槟榔干燥、泡制入味、定香等技术关键,并总结加工技术要点。经多次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湖南咀嚼槟榔为对照,五香味处理以B配方为最佳配方,产品质量符合海南省地方标准《DB/T75食用槟榔》的要求。

关键词: 五香槟榔 加工工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槟榔加工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综述了我国槟榔生产情况,以及我国的槟榔饮片加工技术、食用槟榔加工技术、槟榔贮藏保鲜与鲜食加工技术、槟榔有效成分的提取技术和槟榔食品安全研究等槟榔加工技术研究进展,并分析了我国槟榔加工产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槟榔 加工技术 发展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皮种子甲醇提取物对茶黄蓟马的生物活性

植物保护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黄皮种子甲醇提取物对茶黄蓟马(Scirtothrips dorsalis Hood)的驱避和触杀作用。结果表明:黄皮种子甲醇提取物对茶黄蓟马有较强的驱避活性,在浓度为20 g/L时,12 h和24 h对茶黄蓟马的驱避率分别为92.86%和89.91%;另外,提取物对茶黄蓟马有一定的触杀作用,处理后12 h和24 h对茶黄蓟马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16.60 g/L和12.85 g/L。各萃取相中石油醚相的活性最高,质量浓度为5 g/L时,石油醚萃取物对茶黄蓟马24 h后的校正死亡率为49.37%。

关键词: 黄皮种子 茶黄蓟马 生物活性 提取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脱胶方法对菠萝叶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上海纺织科技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SEM、FT-IR、TG、DTG、DSC和力学性能测试方法研究了酶法脱胶对菠萝叶纤维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并与化学脱胶的菠萝叶纤维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菠萝叶纤维酶法脱胶相比化学脱胶表面杂质较多,纤维分离度较差;半纤维素吸收峰仍然存在,纯度较低;热稳定性好于化学脱胶的菠萝叶纤维;断裂强度和线密度相比化学脱胶纤维较大。

关键词: 韧皮纤维 菠萝叶纤维 酶法脱胶 化学脱胶 结构 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根系均一化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和鉴定

园艺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香蕉幼苗根系为材料,利用DSN(duplex-specific nuclease)均一化技术与SMART(switching mechanismat5′end of RNA transcript)技术相结合,构建香蕉根系均一化全长cDNA文库。经检测,初级文库滴度1.1×106cfu·mL-1,库容5×106个独立克隆,重组率大于95%,插入片段平均长度大于1kb,表明文库质量较好。随机挑取192个克隆进行EST(expressed sequencetags)测序,成功获得179个高质量EST,含5个conting和174个singlet,冗余度仅为2.35%。小规模测序拼接后获得145个unigenes,对unigenes分析结果表明文库的可靠性好。从序列比对结果中挑选3个与其它植物同源的抗逆基因,利用RT-PCR方法进行了干旱、低温及盐胁迫条件下基因表达分析,结果显示这3个基因在不同的逆境下差异表达。

关键词: 香蕉 根系 均一化 cDNA文库 基因 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