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9290条记录
A、O型FMDV T/B细胞抗原表位融合基因合成及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生命科学研究 2009 CSCD

摘要:人工合成A、O型FMDV的7个细胞表位基因,应用套叠PCR将其中5个T细胞表位基因融合为T,2个B细胞表位基因融合为B,分别克隆进pMD-18T载体,再利用同尾酶的酶切及连接构建了不同组合的克隆载体(pMD-BT/BTT),然后将克隆载体改造为中间载体(pMD-xsB/xsT/xsBT/xsBTT),最终获得4个重组植物表达载体(pBI-xsB/xsT/xsBT/xsBTT).这为进行热研2号柱花草遗传转化及进一步研究同型与异型FMDV之间多表位基因的不同融合方式的免疫效果奠定了基础,为口蹄疫可饲植物疫苗的应用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口蹄疫病毒 T、B细胞表位基因 多表位融合基因 植物表达载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温胁迫对腰果幼苗叶片组织结构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腰果无性系FL30为材料,初步研究了10、12、15℃低温胁迫和不同低温处理时间,对腰果幼苗叶片组织结构和叶绿素含量、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与分析表明:低温胁迫对腰果幼苗叶片CTR值没有太大影响;低温胁迫下,随着时间的延长,腰果幼苗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处理时间相同时,温度越低,叶绿素含量下降的幅度越大;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腰果叶片内POD、CAT活性先上升后迅速下降,胁迫温度不同,POD活性上升的幅度和持续时间不同,与10、12℃低温处理相比,15℃低温处理的POD活性上升较为缓慢和持久;低温胁迫下,CAT活性上升幅度较小,温度越低,CAT活性上升幅度越小,上升持续时间也越短。

关键词: 腰果 低温胁迫 组织结构 生理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南典型胡椒园土壤化学肥力现状分析与评价

热带作物学报 2009 CSCD

摘要:对海南各市县30个胡椒园中0~20cm土层的土壤样品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有一半的土壤样品pH≤4.5;13.33%的土壤样品有机质含量偏低;土壤全N、碱解N丰富;23.33%的土壤样品缺少有效P;30.00%的土壤样品缺少有效K;交换性Ca、Mg严重缺乏;有效Fe、Zn、S丰富,有效B严重缺乏,10.00%的土壤样品均缺乏有效Mn、Cu。

关键词: 海南 胡椒 土壤化学肥力 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束顶病毒海口分离物NSP基因的原核表达

热带作物学报 2009 CSCD

摘要:应用PCR方法从感染香蕉束顶病毒的香蕉植株幼嫩假茎和叶片总DNA中克隆NSP(Nuclear shuttle protein)基因的编码区,并通过Gateway技术定向重组到原核表达载体pDESTTM-17中的6×His标签下游,经菌落PCR和测序鉴定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DESTTM-17-NSP。阳性克隆转化E.coli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融合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稳定表达,分子量约为20ku,与预计值相符。通过诱导条件的优化,确定了最佳的融合蛋白表达条件为25℃、0.1mmol/LIPTG条件下诱导4h。从而为制备NSP多克隆抗体和进一步研究NSP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香蕉束顶病毒 Gateway重组技术 NSP 原核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抑菌剂和筛选剂对香蕉受体系统的影响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将抑制农杆菌生长的两种抑菌剂头孢霉素和特泯丁,以及3种筛选剂潮霉素B、卡那霉素和PPT除草剂,以不同浓度添加到香蕉的3种受体系统中,研究它们对香蕉组织生长与分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抑菌剂和筛选剂对香蕉再生体系的影响程度不同,不同香蕉再生体系对相同抑菌剂和筛选剂的敏感性也不同,因此不同香蕉再生体系需要选择不同的抑菌剂与筛选剂的最佳的配比和组合配比。3种筛选剂在香蕉的3种再生体系中的筛选能力顺序都为:PPT>潮霉素B>卡那霉素。

关键词: 香蕉 受体系统 基因转化 农杆菌抑菌剂 筛选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猪屎豆属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草业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云南41份野生猪屎豆属种质为材料,用ISSR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0个ISSR引物中共筛选出16个多态性明显、反应稳定的引物,41份材料DNA共扩增出164条条带,平均每个引物的扩增条带数为10.3条,其中多态性条带总数为159条,多态性比率为99.3%。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在0.481 7~1.0000,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通过正交设计优化,得出适合猪屎豆属野生植物的ISSR-PCR反应体系为:40 ng模板DNA、引物0.2μmol/L、200μmol/L dNTP、1×Buffer(Mg2+plus)、0.5 U Taq酶(TaKaRa);ISSR引物最佳退火温度为50或53℃;通过聚类分析,可将41份猪屎豆属种质分为5大类,同一种的种质可以很好的聚成一类;通过对思茅猪屎豆ISSR鉴定,得出它与猪屎豆属的遗传相似系数接近,然而确定该物种属于猪屎豆属需要做更多的鉴定。

关键词: 猪屎豆属 ISSR 遗传多样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ICP-MS测定木薯生产副产物的矿质元素和有害重金属元素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9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木薯是我国广泛种植的热带作物,其块根富含淀粉,近年来常被用来生产燃料乙醇,是热门的生物质能源作物。木薯生产的同时产生了茎叶皮等大量副产物,长期以来被看成是废弃物,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木薯生产副产物含有很多营养成分,可以开发成高附加值的食品。采用ICP-MS技术对木薯生产副产物的矿质元素和有害重金属元素进行了研究,表明其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矿质元素,大量元素的含量从高到低是K>Ca>P>μg>S>Mn>Zn>Na>Fe>B>Cu,尤其Fe,Mn,Zn和B含量达到10~800μg.g-1(DW,干重),微量元素Mo,Co,Se和Ge的含量均在0.01~0.2μg.g-1(DW)。除了上述有益矿质元素以外,副产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均达到国家标准,只是茎皮中Pb含量稍微偏高,达到2.19μg.g-1(DW)。

关键词: 木薯生产副产物 ICP-MS 矿质元素 重金属元素

不同施肥水平对耕层土壤盐分迁移和分布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室内盆栽模拟试验,对不同施肥水平下菜地土壤盐分在耕层微域尺度的迁移、分布规律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施肥浇水平衡3 d后,上层土壤的电导率(EC)明显低于下层土壤,浇水将盐分淋洗到下层土壤中;试验50 d后,绝大部分处理0~2 cm土层的EC均明显高于其他层次的EC(P<0.01),土壤盐分呈表聚现象。(2)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各土层的EC均明显上升,其中0~2 cm土层的EC上升幅度最大,施肥增加了土壤中的盐分离子含量。(3)试验50 d后,绝大部分处理种植菜薹时的EC低于不种菜薹时的EC(P<0.01或0.05),种3株菜薹时5~10 cm土层的EC低于种1株菜薹时5~10 cm土层的EC(P<0.01或0.05),其他层次的EC差异不显著;绝大部分处理0~2 cm近根区土壤EC高于远根区(P<0.01或0.05)。本试验条件下,种植菜薹且施肥量≤0.15 g.kg-1时不仅不会造成表层土壤过多盐分的累积,而且一定程度上还可以防止土壤盐分过多的向下迁移。

关键词: 施肥水平 土壤盐分 耕层微域尺度 迁移 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生物对三种入侵杂草化感作用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微生物是化感作用生测实验中普遍存在的影响因素。研究用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um L.)、假臭草(Eupatorium catarium Veldkamp)、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 Merr.)的直接水浸提样(含有微生物)与水浸提样的除菌液对小白菜、萝卜进行了生测实验,对比研究了微生物对3种入侵杂草化感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有微生物存在的水浸提液化感作用强度明显强于除菌液,并且3种入侵杂草的含微生物水浸提液化感作用之间有明显差异,以假臭草的化感作用最强、飞机草次之、蟛蜞菊最弱。而3种杂草的除菌液间差异不是很明显。因此推测,这几种入侵杂草的强化感作用与微生物有很大关系,很有可能是一些微生物助长了其中一些杂草的入侵潜力。

关键词: 微生物 入侵杂草 化感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荔枝蝽成虫对其臭腺分泌物组分的触角电生理和行为反应

生态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培养皿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Drury)臭腺分泌物的乙醚提取物对成虫有显著的驱避作用。气质联用仪(GC-MS)分析结果表明,荔枝蝽雌雄成虫臭腺乙醚提取物中具有5种挥发性物质,即(E)-2-辛烯醛、十一烷、十二烷、十三烷及一个未知组分。荔枝蝽对(E)-2-辛烯醛、十一烷、十二烷与十三烷这4种组分的触角电生理(EAG)反应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均能引起荔枝蝽成虫的EAG反应,其中(E)-2-辛烯醛引起雌雄成虫触角的反应最强,分别为0.50mV与0.4mV;"Y"型嗅觉仪生测结果表明,(E)-2-辛烯醛对荔枝蝽成虫能产生极显著的驱避作用(P<0.01)。可见,荔枝蝽成虫臭腺分泌物对荔枝蝽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可望通过进一步研究应用于荔枝蝽的防控体系。

关键词: 荔枝蝽 臭腺分泌物 触角电位 “Y”型嗅觉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