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6000条记录
70份紫云英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及其在豫南地区的结实特征

草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70份当地和引入紫云英种质资源在豫南地区种植的表型性状和结实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紫云英均可在豫南地区完成扩繁,19个调查性状的变异系数(CV)介于1.3%~73.2%,其中冠层面积(CV=45.9%~73.2%)、始荚高度(CV=46.0%~52.9%)、生殖分枝数和生殖分枝比率(CV=34.6%~48.4%)、二级分枝数(CV=41.2%~41.3%)、返青期株高(CV=30.2%~39.2%)、种子产量(CV=24.4%~35.7%)变异性较高.信紫1号、XYHY-1等6个当地资源在越冬期和返青期叶片呈现紫红色.种子产量与返青期株高、盛花期株高、越冬期冠层大小、始荚高度、结荚层数、种子千粒重显著正相关;种子千粒重与返青期株高、盛花期株高、越冬期冠层大小、始荚高度、结荚层数、生殖分枝比率显著正相关,与出苗至盛花期天数、全氮和全磷含量显著负相关.引入资源平均种子产量为1015.5 kg·hm-2,当地资源平均种子产量为1096.5 kg·hm-2.与冬油菜和冬小麦相比,大部分紫云英种质资源在豫南地区繁种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适合移栽稻接茬.

关键词: 紫云英;资源评价;繁种能力;豫南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转基因抗虫玉米的商业化策略

植物保护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是全球播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事关世界粮食安全。鳞翅目和鞘翅目害虫是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多数国家采取以喷施化学农药为主的防控策略,但存在较高的使用成本和环境风险等问题。作为新一代的害虫防控技术,转基因抗虫玉米于1996年开始在美国商业化种植,并迅速推广到巴西等主要玉米生产国家,成为防控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和欧洲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等重大害虫的核心技术。该文综述了全球转基因抗虫玉米商业化的历史和防控害虫的作用,分析了美国对欧洲玉米螟和草地贪夜蛾等靶标害虫抗性治理的成功经验以及巴西等南美国家草地贪夜蛾对多种转基因抗虫玉米产生抗性的成因与教训。基于中国转基因抗虫玉米转化事件的研发现状、玉米生产模式、玉米害虫的区域发生特点和迁飞生物学等特性,提出在南方和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种植包含Vip3A的多基因叠加抗虫玉米从源头防控草地贪夜蛾,在黄淮海夏玉米区种植包含Cry2A的多基因叠加抗虫玉米从源头防控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在北方春玉米区种植包含Cry1A的多基因叠加抗虫玉米从源头防控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以及在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发生严重的地区种植包含Cry3B、Cry34/35A的多基因叠加抗虫玉米的区域性布局模式。要实施适合中国国情的高剂量-庇护所抗性治理措施,应基于转化事件是否对害虫达到高剂量要求而注册其对应的靶标害虫种类。在当前产品的庇护所设置上,对防控草地贪夜蛾的抗虫玉米和单基因抗虫玉米应采用10%~20%结构性庇护所进行抗性治理,对防控亚洲玉米螟等害虫的多基因抗虫玉米可采用5%种子混合庇护所进行抗性治理。

关键词: 转基因抗虫玉米 靶标害虫 抗性治理 种植策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用于葵花籽过氧化值和酸价检测的油脂提取工艺优化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 优化葵花籽过氧化值和酸价检测的油脂制备工艺。方法 借助超声优化油脂制备工艺,以油脂得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和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法对影响因素进行优化,然后用优化后的工艺与国家标准方法对6种葵花籽进行油脂提取并比较分析其油脂得率、过氧化值和酸价,评价优化方法可行性。结果 优化的超声最佳提取工艺为粉碎目数70目、料液比1:4 (g:mL)、浸提时间2h、超声功率312W、超声时间37min,经验证此优化工艺提取的油脂得率比国家标准方法提高19%~25%,油脂制备时间由12 h以上缩短至2.5 h,缩短了80%的制备时间,提取效率更高,且测得的过氧化值结果更低。结论 优化的超声工艺提取油脂更多且耗时短,不仅满足了检测用油量的需求,还降低了长时间油脂提取的氧化风险,检测结果更准确,更能真实反映葵花籽的品质,经验证此方法准确可行,可用于葵花籽过氧化值和酸价检测的油脂提取制备。

关键词: 葵花籽 超声优化 油脂得率 过氧化值 酸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缓解处理对甲咪唑烟酸紫花苜蓿药害的缓解效果研究

植物保护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价不同缓解处理对甲咪唑烟酸引起的紫花苜蓿药害的缓解效果,于紫花苜蓿刈割后10 d喷施甲咪唑烟酸,分别在药后5 d和10 d喷施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赤·吲乙·芸苔、赤霉酸、复硝酚钠、吡唑醚菌酯、萘乙酸、氨基酸原液、奈安共9种缓解剂进行药害缓解,调查紫花苜蓿株高、鲜重并测定其产量、品质.结果表明,240 g/L甲咪唑烟酸水剂129.6 g/hm2对紫花苜蓿药害明显,严重抑制其生长,株高下降25.45%,鲜重减少38.26%,最终减产13.28%;药后5 d赤·吲乙·芸苔、芸苔素内酯、氨基酸原液及药后10 d奈安处理的株高抑制率分别为-2.11%、-3.16%、-1.06%和-0.80%,株高均显著高于药害植株,缓解效果好.复硝酚钠、吡唑醚菌酯处理的株高、鲜重显著低于空白对照,抑制率均>10%,缓解效果差.药后5 d芸苔素内酯处理较甲咪唑烟酸对照、空白对照产量增加22.96%、6.64%,增产率最高,赤·吲乙·芸苔、氨基酸原液其次,且对品质均无不良影响.综合分析,在甲咪唑烟酸药后5 d喷施0.01%芸苔素内酯可溶液剂0.022 5 g/hm2、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90 g/hm2、氨基酸原液300 g/hm2对紫花苜蓿甲咪唑烟酸药害的缓解效果理想.

关键词: 甲咪唑烟酸 紫花苜蓿 药害 缓解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淮南部麦区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技术体系优化

河南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进一步优化黄淮南部麦区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技术体系及抗性育种所需的规模化抗性鉴定技术,选择不同赤霉病抗性品种(高抗、中抗、中感、高感品种),在黄淮南部麦区气候条件下对常用的3种人工接种赤霉病菌方法(病粒土表接种、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单小花滴注接种)不同接种量的发病效果进行比较,并采用有限回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和单倍体育种技术进行抗赤霉病品种选育。结果表明,病粒土表接种适宜采用的接种量为120 kg/hm~2,在小麦抽穗前1个月分2次均匀撒于小麦行间;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适宜选择孢子悬浮液浓度为10~4个/mL,在小麦扬花初期以100 mL/m~2的喷施量喷于小麦穗部;单小花滴注接种适宜使用15~20μL浓度为10~5个/mL的孢子悬浮液,于小麦扬花初期注射到麦穗中部的小穗中。采用有限回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将抗赤霉病基因Fhb1和Fhb7导入高产小麦品种郑麦1860中,结合田间抗性鉴定和农艺性状选择创制出赤霉病抗性较轮回亲本(郑麦1860)明显提高的小麦新品系。通过比较不同类型亲本的单倍体育种后代,认为在丰产性和抗病性兼顾的材料之间组配杂交组合开展抗赤霉病单倍体育种较易选择出丰抗结合的抗赤霉病品种。

关键词: 小麦 抗赤霉病育种 鉴定技术 育种体系 黄淮南部麦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吡虫啉对烟田东亚小花蝽的安全性评价

湖北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评估吡虫啉对烟田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的安全性,采用药膜法测定了吡虫啉对东亚小花蝽成虫和若虫的急性接触毒性,并通过计算农田内危险商值(HQ),评价了烟田喷施吡虫啉对东亚小花蝽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吡虫啉对东亚小花蝽一龄至五龄若虫和雌雄成虫的致死中浓度分别为0.5877、1.7421、2.4335、4.4011、4.5278、6.0872、2.9424 mg(a.i.)/L.吡虫啉在烟田最大推荐剂量[45 g(a.i.)/hm2]下喷施1次,对东亚小花蝽成虫和三龄至五龄若虫的HQ<5,风险可以接受;对东亚小花蝽一龄和二龄若虫的HQ>5,风险不可以接受.吡虫啉在最大推荐剂量[45 g(a.i.)/hm2]下喷施2次,对东亚小花蝽成虫和四龄若虫、五龄若虫的HQ<5,风险可以接受;对东亚小花蝽一龄至三龄若虫的HQ>5,风险不可以接受.吡虫啉最大推荐剂量对东亚小花蝽卵孵化的抑制率为36.42%,风险可以接受.因此,吡虫啉和东亚小花蝽联合使用控制害虫时要避开东亚小花蝽低龄若虫(三龄以前)高峰期喷施.

关键词: 吡虫啉 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 毒性 安全性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茎基腐病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植保导刊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小麦茎基腐病(Fusarium crown rot of wheat, FCR)在我国黄淮海冬麦区流行,威胁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本研究从抗性品种、农业防治、化学防治以及生物防治方面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技术进展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防治技术上需要加强抗耐性品种的筛选及其分子标记的开发、茎基腐病监测预警体系的建立以及新型高效低毒药剂和生防菌剂的研发,以期为小麦茎基腐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科学支撑。

关键词: 小麦茎基腐病 假禾谷镰刀菌 防治技术 综合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斑螟亚科昆虫区系的多元聚类分析和地理区划

河南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斑螟亚科昆虫在中国的分布格局及分布特征,运用多元相似性聚类分析法对该亚科107属480种昆虫的分布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并对该亚科昆虫的区系成分和分布情况进行初步讨论.结果表明,中国斑螟亚科昆虫分布在64个基础地理单元的总相似性系数为0.100,在0.200的相似性水平上聚为8个单元群,代表西北区、东北区、华北区、江淮区、华中区、华东区、西南区、华南区8个地理区;中国斑螟亚科昆虫区系成分由东古北(20.83%)、西古北(4.79%)、印度-太平洋(26.88%)和广布成分(47.50%)组成,而广布成分中又以东古北+印度-太平洋构成的过渡成分(23.54%)为主;在世界昆虫地理区划中,中国斑螟亚科昆虫属级阶元以印度-太平洋界分布最多,其次为东古北界,种级阶元以东古北界分布最多,其次为印度-太平洋界;在中国斑螟亚科昆虫地理区划中,西北区属种丰富度低但独有性高,东北区和华北区属种丰富度相近、共有性高,江淮区独有性最低,为过渡性地带,华南区属种分布最为丰富,独有属种数量也最多,华东区属种丰富度次之,但独有属种较少,华中区独有性低,与华东区共有性最高,西南区与华南区的共有性最高.分析上述结果发现,中国斑螟亚科昆虫分布格局同中国昆虫分布格局大体一致,但存在局部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斑螟亚科昆虫基底调查不充分以及样本基数远小于整个昆虫纲样本基数;中国斑螟亚科昆虫的主要区系成分为东古北界、印度-太平洋成分以及两者的过渡类群;斑螟亚科属种在中国各区系分布不均匀,生态环境相似性高的区系属种分布相似性高,反之亦然;不同地区斑螟亚科昆虫组成的变化是连续的,地理距离愈远,差异愈大.

关键词: 斑螟亚科;多元相似性聚类分析;地理区划;区系成分;分布格局;分布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m6A甲基化修饰及其影响动物脂肪生成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杂志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是一种动态的由甲基转移酶复合体、去甲基化酶以及结合蛋白作用产生的一种在生物体大量组织中存在的RNA表观遗传修饰,在多种生命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脂肪作为影响畜禽肉质评定的关键因素之一,其对于畜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概述了m6A甲基化修饰和脂肪生成的基本过程,并总结了m6A甲基化修饰影响脂肪生成的机制,以期为研究动物脂肪调控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m6A甲基化修饰 动物 脂肪生成 分子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南漯河瓦矛夜蛾灯下种群动态

中国植保导刊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瓦矛夜蛾种群消长动态,于2016-2021年在河南漯河利用虫情测报灯对其成虫种群动态进行了持续监测.结果表明,在河南漯河灯下瓦矛夜蛾始见 日多在5月中旬,最早为3月1日,最晚为5月16日;终见 日多在10月下旬,最晚为11月11日.成虫主要集中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发生,其间诱虫量占调查期诱虫总量的69.14%;此外,在9月下旬至10月下旬存在诱虫小高峰.本研究结果将为漯河市及其他地区瓦矛夜蛾的预报和防控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瓦矛夜蛾 测报灯 种群动态 发生盛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