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6000条记录
副猪嗜血杆菌血清7型菌株毒力及耐药性分析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了解河南地区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血清7型流行菌株的毒力及耐药情况.[方法]以Hps血清7型参考菌株为对照,对6株Hps血清7型临床分离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扩增、序列分析、毒力基因检测、致病性试验和药敏试验研究.[结果]16S rRNA基因测序及相似性比对结果显示,菌株1436与参考菌株0007相似性为100%,菌株1565、1624与参考菌株0007相似性均为98.6%.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菌株1436与参考菌株0007亲缘关系最近;菌株1624与参考菌株0007亲缘关系最远.6株临床菌株与参考菌株表现为2种毒力基因型,菌株均携带有vta1、vta2、vta3、wza、nanH、cdtA、cdtB、cdtC和esp P2毒力基因,其中5株临床菌株还携带omp P2 毒力基因.豚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临床菌株毒力较参考菌株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强,参考菌株不能感染豚鼠发病,未表现任何临床症状;临床菌株可感染豚鼠发病,表现出一定的临床症状,发病率为20%~40%,死亡率为0.参考菌株和临床菌株均对头孢他啶和头孢噻呋敏感,对强力霉素、氟苯尼考中介,对新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红霉素、替米考星等耐药,且均表现出多重耐药现象.[结论]Hps血清7型临床菌株有一定的致病性,但毒力较弱,对头孢类药物敏感,有明显的多重耐药现象,临床上应注意对该血清型的防控.本研究为Hps血清7型流行病学、致病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为Hps血清7型的临床防控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副猪嗜血杆菌(Hps) 血清7型 分型鉴定 毒力基因 致病性试验 药敏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挤压转速对全麦挂面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分析

粮食与油脂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不同挤压转速处理的麸胚所制得的全麦挂面样品煮制前后的挥发性化合物。通过阈值和相对含量计算相对气味活性值,以确定关键风味化合物。最后,结合主成分分析,探究挤压转速对全麦挂面挥发性化合物以及总体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转速的增加,生全麦挂面风味差异明显,熟全麦挂面风味相似。经过转速325 r/min处理的生全麦挂面(生325)的挥发性化合物种类较多,共有67种,其中风味贡献程度最高的是(Z)-2,4-癸二烯醛,其次是(E)-2-壬烯醛,与其他3组生全麦挂面样品风味有明显差异。生175、生225、生275样品中风味贡献程度最高的化合物均为(E)-2-壬烯醛,总体风味差异较小。对熟全麦挂面贡献程度最高的化合物为(Z)-2,4-癸二烯醛,且整体风味相似。

关键词: 全麦挂面 挥发性化合物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相对气味活度值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水杨酸对低温胁迫下小麦幼苗叶绿素荧光特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明确外源物质和低温诱导对小麦光合能力及抗逆能力相关的酶活性的变化,以郑麦1860和郑麦369为材料,利用快速叶绿素荧光对不同温度(0、15℃)及不同处理(清水、水杨酸)下小麦幼苗光合电子传递活性相关参数及抗氧化酶活性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2个品种小麦J点上升、P点下降、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合性能指数(PIABS)、单位面积内反应中心的数量(RC/CSm)、用于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φEo)均显著下降,而水杨酸处理显著减轻了Fv/Fm、PIABS、RC/CSm、φEo的下降幅度;水杨酸处理能够提高植株逆境防御能力,与15℃处理相比,0℃低温逆境下,经水杨酸处理的郑麦1860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6 h显著提高122.17%,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无显著性差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24 h提高10.64%,丙二醛(MDA)含量在6、24 h分别降低34.11%、21.73%;郑麦369的CAT活性在24 h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OD活性在6 h升高17.12%,SOD活性在6 h提高3.25%,MDA含量在6、24 h分别降低2.80%、23.62%.外源水杨酸及温度对不同品种小麦酶活性及MDA含量影响不同.

关键词: 水杨酸 温度 小麦 叶绿素荧光 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干扰素α2亚型的表达纯化及抗病毒活性测定

畜牧与兽医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重组猪干扰素α2亚型(porcine interferon α2,poIFN-α2)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的抑制作用,试验构建了 pCSMH-poIFN-α2的大肠杆菌表达载体,采用温度诱导poIFN-α2表达后,收集包涵体并复性后,采用亲和层析的方法对poIFN-α2进行纯化.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纯化后蛋白的特异性,结果显示该蛋白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反应原性.用不同浓度的重组poIFN-α2处理MARC-145和PAM细胞24h后,接种PRRSV(1 000 TCID50).24h后收集细胞,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内PRRSV ORF7的核酸水平,同时检测细胞上清液中PRRSV的TCID50.结果证明大肠杆菌表达的重组poIFN-α2可以有效抑制PRRSV的增殖.进一步检测重组poIFN-α2在PAM细胞上诱导干扰素刺激基因(ISG)的水平,结果证明重组poIFN-α2可有效诱导PAM细胞内ISG的上调.本研究为研发新一代抗病毒药物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猪干扰素α2;抗病毒活性;表达;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干扰素刺激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基因型烟草对氯离子吸收、积累与分配的差异性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基因型烟草氯离子吸收、积累与分配的差异,筛选出氯高吸收和低吸收基因型的烟草种质,采用盆栽试验,选取9个烤烟品种为试材,设置3个施氯水平处理(0、50、100 mg/kg),分析烟草成熟期不同部位氯离子吸收、积累、转运、分配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施氯量增加,烟草各部位氯离子含量上升,烟草各部位氯离子含量表现为脚叶>下部叶>中部叶>上部叶>茎>根,其中,K326叶片总体氯离子含量和积累量均较高,分别为206.4 mg/kg和16.58 mg;渝金香1号中、上部叶氯离子含量较低,分别为150.09mg/kg和95.00 mg/kg,脚叶(1.35 mg)和下部叶(4.63 mg)氯离子积累较高;在50、100 mg/kg氯处理下,辽烟17叶片氯离子含量、积累量和转运系数较CK分别增长59.62%、95.67%,37.04%、52.49%和39.88%、89.43%,渝金香1号氯离子转运系数仅增长7.88%和12.90%,秦烟96氯离子积累量和分配率仅增长1.73%、2.04%和0.05%、0.07%,与CK相比差异不显著。总体上,在参试9个烟草品种中,秦烟96、渝金香1号烟株氯离子吸收、积累量较小,中、上部叶氯离子转运分配较少,可在土壤氯离子含量较高的烟区种植;K326、辽烟17对氯离子吸收量较大,烟株各部位氯离子含量较高,在生产上应采取相应控氯措施。

关键词: 烟草 基因型 氯离子含量 吸收积累 转运分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烟田土壤养分和烟叶产质量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明烟田有机肥与无机肥的适宜施用配比和优质烟叶品质形成的作用机理,为植烟土壤改良及优质烟叶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5个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比处理(T1:对照,纯施无机肥;T2:有机肥∶无机肥=30%∶70%;T3:有机肥∶无机肥=50%∶50%;T4:有机肥∶无机肥=70%∶30%;T5:纯施有机肥),分析不同处理烟田土壤主要养分、烟叶干物质积累和烟叶化学成分及其协调性的差异.[结果]与对照比,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烟株团棵期和旺长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有机碳含量升高,成熟期烟株根、茎、叶干物质积累量增加;调制后烟叶总氮含量下降,烟碱、总糖、还原糖和钾氯含量升高.烟叶经济效益以T2最高,烟叶产量、产值、均价和上等烟比例分别较对照提高22.00%、28.42%、5.42%和18.98%.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与烟叶总氮、烟碱、钾氯含量密切相关.[结论]有机无机肥配施能有效改良土壤结构并提高烟叶产质量,适宜的配比为有机肥∶无机肥=30%∶70%.

关键词: 有机肥 土壤养分 烟叶 干物质积累 化学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谱性识别H7亚型禽流感病毒HA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制备与鉴定

河南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的快速进化与变异使得其逃脱现有抗体的识别,为提供H7亚型AIV鉴别诊断所需重要材料,制备可识别H7亚型AIV HA蛋白的单克隆抗体(mAb)。采用差速离心法纯化的H7N9亚型AIV(A/Chicken/Guangdong/SW154/2015)免疫BALB/c小鼠,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杂交瘤细胞,采用血凝抑制(HI)试验、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IPMA)和间接ELISA检测方法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结果显示,获得5株稳定分泌抗H7N9 AIV HA蛋白mAb的杂交瘤细胞,腹水ELISA效价均为1∶1 000 000;其中,4株mAb的重链为IgG1,1株mAb的重链为IgG2b,轻链均为κ链。特异性测定结果显示,5株mAb仅与H7亚型AIV反应,不与其他亚型流感病毒发生反应;广谱性测定结果显示,5株mAb均可与不同年份分离出的H7亚型AIV发生反应;HI结果显示,腹水针对H7-Re3抗原株的HI效价为7 log2~12 log2;MDCK细胞微量中和试验结果显示,5株mAb均具有中和活性;Dot blot检测结果显示,5株mAb均可识别H7-Re2抗原株和H7-Re3抗原株;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5株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均在63 ku附近出现1条特异性的蛋白质条带,说明这5株mAb均识别线性表位。综上,成功制备了5株广谱性识别H7 AIV HA蛋白的单克隆抗体。

关键词: 禽流感病毒 H7N9 单克隆抗体 广谱性 中和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个禾本科植物NAC基因家族的系统进化及其在玉米中的干旱表达谱分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4个禾本科物种玉米、高粱、二穗短柄草和水稻的NAC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4个禾本科物种共556个NAC基因可以聚类为6个进化枝;物种内NAC转录因子有相似的理化性质,但在进化枝上又表现出差异,进化枝1、2、3和进化枝4、5、6分别表现出相似的相对分子质量,进化枝1、2、3、5表现出相似的等电点,进化枝4、6表现出相似的等电点;4个物种共鉴定出27个含跨膜结构域的NAC基因,并且大部分(88.9%)都位于进化枝4上;使用溯源法共鉴定出174个禾本科祖先基因,每个物种NAC基因丢失和保留都存在差异;基因复制分析发现,串联复制对禾本科NAC基因家族扩张贡献明显(20.3%,113/556),而玉米的大片段复制事件对玉米NAC基因家族扩张贡献明显(30.5%,50/164);干旱胁迫下玉米转录表达分析鉴定出51个差异表达基因,且不同组织内的差异表达基因数目存在差异,叶和雌穗内的差异表达基因数目多于雄穗.

关键词: 禾本科植物 系统进化 NAC基因家族 干旱胁迫 玉米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花类黄酮3-O-糖基转移酶基因CtUF3GT的克隆及功能鉴定

药学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UDP-葡萄糖:类黄酮3-O-葡萄糖基转移酶(UF3GT)以黄酮醇、二氢黄酮醇或花青素作为受体,以UDP-葡萄糖作为供体催化生成类黄酮3-O-糖苷类化合物.本研究以红花为材料,基于同源比对和转录组数据分析,筛选并克隆得到1条UF3GT基因命名为CtUF3GT(GenBank登录号OM948976).CtUF3GT开放阅读框为1 446 bp,编码481个氨基酸,推测其分子质量为52.36 kD,理论等电点为5.33.生物学信息分析表明CtUF3GT具有植物UGT家族成员特有的PSPG基序,多重序列比对显示,CtUF3GT与来自菊科植物中的UF3GT同源性较高,系统进化分析表明CtUF3GT与其他物种中已鉴定的UF3GT聚为一类.体外催化功能鉴定显示,CtUF3GT催化山柰酚和槲皮素生成山柰酚-3-O-葡萄糖苷和槲皮素-3-O-葡萄糖苷,并且对山柰酚具有较高的底物偏好性;qRT-PCR分析表明,UF3GT基因在花中表达量最高,叶中次之,在苞片和茎中表达量极低,在根中无表达.在花发育的不同时期,UF3GT基因的表达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白色和红色红花两个品种中CtUF3GT基因的表达量在花发育的Sl、S2、S5、S6、S7时期均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在S6期、S7期,白色红花中CtUF3GT基因表达量是红色红花中的5.3倍和3.1倍.该研究为进一步探索CtUF3GT基因在红花类黄酮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积累机制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红花 CtUF3GT 基因克隆 功能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穗三叶叶长和叶面积的QTL定位

华北农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叶长和叶面积是重要的农艺性状,为解析玉米穗三叶叶长和叶面积的遗传机制,以郑58和D863F及其杂交构建的241个RIL家系为材料,在2018,2019年春播和夏播环境下分别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穗三叶叶长和叶面积在RIL群体中表现出连续变异,呈正态分布,属于典型的数量性状,性状间呈极显著相关,且广义遗传力分别为88.04%,88.45%,87.86%,85.04%,85.27%和85.73%。2 a共检测到23个QTL,其中控制叶长的QTL 14个,控制叶面积的QTL 9个,分布于玉米的第1,2,4,5,6,8染色体上,单个QTL的表型贡献率为5.84%~17.81%。在春、夏播环境下同时检测到控制叶长的QTL 3个(qFirLL1-2、qFirLL5-1和qSecLL1-2),叶面积QTL 2个(qFirLA2-1和qSecLA2-1),其余位点只能在春播或夏播环境下被单独检测到。在第2染色体(bnlg1316~bnlg1141)和第5染色体(umc1591~umc2298)区间内同时检测到影响穗下叶叶长、穗位叶叶长、穗上叶叶长、穗下叶叶面积、穗位叶叶面积和穗上叶叶面积等6个性状的QTL,贡献率为6.42%~17.81%,为主效QTL位点;这2个标记区间是调控玉米穗三叶叶长和叶面积的重要区段,可能包含调控叶片性状的关键基因。

关键词: 玉米 穗三叶 叶长 叶面积 QTL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