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6000条记录
黄河故道地区西瓜甜瓜产业分析和建议

中国瓜菜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黄河故道地跨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5省,具有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西瓜甜瓜生长.具有1000多年西瓜甜瓜栽培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成为我国主要优质西瓜甜瓜生产基地,目前西瓜甜瓜栽培面积约40万hm2.本文阐述了黄河故道地区西瓜甜瓜产业发展历程、产业发展优势、西瓜甜瓜生产现状及品牌建设等,总结了西瓜甜瓜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黄河故道地区西瓜甜瓜产业发展建议,以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 西瓜 甜瓜 产业分析 黄河故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芝麻棒孢叶斑病的发生规律和高效防治药剂的筛选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芝麻棒孢叶斑病是芝麻常发性病害,严重影响着芝麻的产量和品质.为确定芝麻棒孢叶斑病防治的最佳时期,制定有效的药剂防治措施,2017-2019年对黄淮芝麻主产区平舆县的棒孢叶斑病发生情况进行了监测,并测定了16种杀菌剂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效.结果表明,芝麻棒孢叶斑病的发生初期为现蕾期-初花期,病情发展的转折期为初花期-盛花初期(黄淮产区为7月20日-31日,此时田间发病率小于3%或病情指数小于1).16种供试杀菌剂中己唑醇、咪鲜胺、氟硅唑、戊唑醇、苯醚甲环唑、腐霉利、噻呋酰胺和咯菌腈对芝麻棒孢叶斑病菌的毒力较强,EC50分别为1.5734×10-4、0.1248、0.7128、1.3922、2.0014、2.7323、5.4327、6.1285 mg/L;噻呋酰胺、己唑醇、嘧菌酯、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的田间防效和增产效果较好,防效分别为67.19%、65.86%、61.17%、60.87%、61.83%,增产率分别为38.96%、36.86%、39.72%、34.96%、38.56%;苯醚甲环唑、己唑醇、嘧菌酯和戊唑醇施药2次的防效和增产效果最佳.综合研究结果,芝麻棒孢叶斑病防治的最佳时期为初花期-盛花初期(黄淮产区7月20日-31日),或在田间发病率达到3%或病情指数达到1之前进行防治,建议选择噻呋酰胺、己唑醇、嘧菌酯、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等杀菌剂,同一杀菌剂连续施用次数不超过2次,施药间隔10 d.为减少农药残留和防止病原菌产生抗(耐)药性,不同药剂可交替轮换使用.

关键词: 芝麻 棒孢叶斑病 发生特点 药剂筛选 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砜吡草唑与氟噻草胺协同作用防治多花黑麦草及其对小麦的安全性

植物保护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多花黑麦草是近来危害严重,抗药性发生普遍的一种恶性杂草,对我国小麦安全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为筛选对多花黑麦草有效的防除药剂,本文采用盆栽法进行了除草剂室内配方配比筛选试验,并对筛选的配方进行了室内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麦田常用茎叶处理除草剂精噁唑禾草灵、炔草酯、甲基二磺隆、啶磺草胺、氟唑磺隆对多花黑麦草防除效果均不理想,多花黑麦草对其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而土壤处理除草剂中砜吡草唑和氟噻草胺对多花黑麦草防除效果较好.进一步通过室内配方配比筛选试验,得出砜吡草唑和氟噻草胺1∶1.2混合对多花黑麦草的ED50为3.46 g/hm2,共毒系数(CTC)为137.40,表明二者1∶ 1.2混配对多花黑麦草防除有增效作用.安全性试验表明,砜吡草唑和氟噻草胺1∶1.2混配下对小麦的ED10为381.98 g/hm2,对多花黑麦草和小麦的选择性指数为56.93,表明砜吡草唑和氟噻草胺混配选择性最高,能有效防除多花黑麦草且对小麦安全.

关键词: 小麦 多花黑麦草 协同作用 防除 安全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六省区荔枝蝽体内细菌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体内细菌的群落组成及特点,自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云南省和台湾省采集荔枝蝽成虫或若虫30个样本,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方法对其体内细菌的16S rRNA V3+V4保守区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6省区荔枝蝽成虫及海南省1龄若虫的优势菌为变形菌门y-变形菌纲肠杆菌目泛菌属Pantoea;福建省、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1龄若虫的优势菌为放线菌门放线菌纲链霉菌目链霉菌属Streptomyces.6省区荔枝蝽成虫之间细菌多样性差异不显著,成虫体内优势菌群均为肠杆菌;但6省区1龄若虫之间细菌组成及其占比差异显著,其中福建省、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1龄若虫体内优势菌群为链霉菌,海南省1龄若虫体内优势菌群为肠杆菌.表明荔枝蝽成虫和若虫体内共生细菌多样性差异明显,荔枝蝽成虫体内优势菌为肠杆菌,而多数1龄若虫体内优势菌为链霉菌.

关键词: 16SrRNA 高通量测序 共生菌 肠杆菌 链霉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打顶对黄精种子生长生理及萌发特性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打顶对黄精种子发育进程的影响及适宜的打顶位置,以黄精为试验材料,测定黄精果实百果质量与直径、黄精种子千粒质量、含水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淀粉含量、粗脂肪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初生根茎形成率、发霉率、出苗率等指标.结果表明,第10轮、第8轮叶位打顶能显著提高7月31日采收的黄精果实百果质量和种子千粒质量;打顶对黄精果实直径影响不明显;8月30日前打顶高度越低种子含水率、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越低,可溶性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越高,8月30日后差别不明显;不同时期黄精种子SOD、POD、CAT活性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打顶可促进POD、CAT活性提前达到峰值;7月31日打顶高度越低发芽率越高,8月15日打顶高度越低发芽率越低,9月14日和9月29日打顶处理的黄精种子发芽率均高于对照.因此,打顶处理可以促进黄精种子的发育进程,在第8~10轮叶位打顶较为适宜.

关键词: 黄精 打顶 种子 生理特性 萌发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夏不同茬口土壤中酚酸类物质的变化及与产量的相关性

时珍国医国药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为了探讨酚酸类物质与半夏连作障碍的关系.方法 设计正茬、重茬及轮作4年后三种茬口,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半夏生长中期及收获时土壤中对羟基苯甲酸、对香豆酸、香草醛、阿魏酸的含量,同时,对比不同茬口种植半夏的地上性状及块茎产量的差异性,分析酚酸含量的变化趋势以及酚酸含量与产量的相关性.结果 土壤中的酚酸随半夏生长逐渐积累,正茬土壤中对羟基苯甲酸在生长末期才有检出,而香草醛、对香豆酸和阿魏酸的含量在半夏生长末期显著增加(P<0.05),分别高于中期35.1%、139.5%、140.3%;重茬土壤中4种酚酸含量始终最高,其次是轮作4年田,正茬田酚酸含量始终最低.土壤中4种酚酸含量和产量呈负相关关系,相关性顺序依次为香草醛、对香豆酸、对羟基苯甲酸、阿魏酸,其中香草醛达到显著水平(P<0.05);重茬土壤中的N、P、K大量元素及有效Fe、Mn、Zn等微量元素高于正茬.结论 肥料不是引起半夏连作障碍的主要因素,而土壤中酚酸类物质的增加是引起半夏连作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半夏 连作 轮作 土壤酚酸 连作障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细小病毒7型LAMP-LFD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畜牧与兽医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建立一种用于猪细小病毒(PPV)7型的特异、灵敏、快速、简便检测方法,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与侧向流动层析试纸(LFD)相结合,根据GenBank发布的PPV7保守区NS1蛋白基因序列设计1套带生物素标签的特异性引物和异硫氰酸(FITC)探针,以PPV7-pET28a重组质粒为阳性模板建立了 PPV7-LAMP-LFD检测方法,对LAMP-LFD的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胶体金标记FITC单克隆抗体(FITTC-mAb)比例进行优化,分析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建立的PPV7-LAMP-LFD检测方法最适反应温度为64℃,最佳反应时间为60 min;标记1mL胶体金需要FTTC-mAb量为15.6pg;该检测方法的最低检测限为1 copies/μL,其灵敏度比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荧光定量PCR高10倍;对伪狂犬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乙型脑炎病毒、猪瘟病毒和PPV1~6型病毒检测为阴性,特异性良好;不同批次引物和探针检测结果一致,重复性好;对86份血样的诊断结果与荧光定量PCR进行比对,LAMP-LFD检测方法的阳性率为9.30%(8/86),检测灵敏度为100%(8/8),特异性为100%(78/78),2种方法的符合率为98.83%(85/86).本研究为PPV7感染的监测与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关键词: 猪细小病毒 环介导等温扩增 检测试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单细胞测序技术及其在畜禽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研究新进展

中国畜牧杂志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单细胞测序技术是指在单个细胞的水平上对细胞自身携带的遗传信息进行测序,包含对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表观遗传组的测序以及多组学联合测序等.目前,单细胞测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疾病研究如肝脏疾病、心脏疾病、肿瘤等,其在畜禽遗传育种中也发挥了重大作用,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可以对家畜家禽进行早期选种选育,缩短世代间隔,提高繁殖效率.本文对单细胞测序技术及其在畜禽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展开综述,以期为后续家畜家禽遗传育种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单细胞测序 单细胞分离 家畜家禽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附着微生物对土壤养分、小麦根际细菌多样性及产量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还田秸秆附着的微生物进入土壤后对下茬作物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玉米秸秆为试验材料,在盆栽试验条件下,以秸秆不还田(SR0)为对照,设置秸秆灭菌还田(SRD)和秸秆直接还田(SR)处理,研究秸秆不同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冬小麦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及冬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含量,且SRD与SR处理间差异不显著,SR处理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但SRD处理却降低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秸秆还田后小麦的株高、分蘖数、单株干物质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均增加.其中,SR处理株高、分蘖数、单株干物质量、有效穗数和产量的增加幅度均高于SRD处理.各样本共检测到细菌类群1 878个OTU,隶属于23门81纲128目223科373属.3个处理小麦根际土壤细菌总OTU数、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SR>SRD>SR0,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物种群落组成分析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是根际土壤细菌的优势菌门,占所有细菌群落总数的90%以上.在纲分类水平下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Subgroup_6、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鞘脂杆菌纲(Sphingobacteriia)是根际土壤细菌的优势菌纲.主坐标分析结果显示,主成分1(PC1)和主成分2(PC2)分别占47.11%和14.27%,3个处理的根际细菌群落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前2个排序轴共解释42.79%细菌群落变化,有机质、碱解氮含量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综上,秸秆还田条件下附着的微生物对土壤养分含量、冬小麦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及冬小麦产量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秸秆直接还田处理效果较好.

关键词: 秸秆还田;秸秆微生物;冬小麦;高通量测序;细菌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肥和不施肥条件下耕作方式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连续2季(2017-2018年、2018-2019年)研究施肥(F)、不施肥(F0)条件下立式旋耕[FL,(30±5)cm]和常规旋耕[XG,(12±5)cm]对小麦产量及籽粒品质、面团流变特性的影响,为实现小麦高质量绿色生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与XG处理相比,FL处理小麦产量提高2.35%~34.13%,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容重也均提高.其中,在不施肥条件下,2019年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容重达到显著水平,分别提高17.51%、0.87%.与XG处理相比,不施肥条件下,FL处理小麦籽粒含水量、湿面筋含量、面粉吸水量、面团稳定时间、能量、恒定变形拉伸阻力、延伸性、最大拉伸阻力均在2018年增加,2019年降低;面团弱化度在2018年降低,2019年显著增加;2 a出粉率分别显著降低1.52%、3.35%,面团形成时间缩短,2018年显著缩短17.86%.在施肥条件下,FL处理籽粒含水量、出粉率、面团稳定时间增加;面团弱化度降低或持平;湿面筋含量、面团延伸性在2018年降低,2019年增加;面粉吸水量、面团形成时间、能量、恒定变形拉伸阻力、最大拉伸阻力均降低.总之,立式旋耕较常规旋耕能提高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和容重等,在第1季不施肥条件下可改善或提高面团的一些流变特性,施肥条件下对面团流变特性的影响没有明显的规律.

关键词: 小麦;施肥;耕作方式;立式旋耕;常规旋耕;籽粒品质;面团流变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