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846条记录
不同恢复年限退化土壤有机氮组分变化特征

生态环境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退化土壤在不同恢复年限下土壤有机氮组分变化规律,以福建长汀县退化红壤为研究对象,利用时空替代法,选取5个典型的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样地,分别为裸地,恢复7、17、23、35a的马尾松(Pinusmassoniana)人工林,采用Bremner酸水解法研究土壤有机氮各组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裸地相比,恢复年限为7、17、23、35a的土壤全氮含量分别增加了2.57、3.71、4.00、5.57倍,且主要以酸解性氮形态存在。酸解性氮和非酸解性氮含量均随全氮含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P<0.01),但植被恢复提高了非酸解氮比例,降低了酸解性氮比例。土壤氨态氮、氨基酸态氮和酸解未知态氮含量随着恢复年限的延长而提高;酸解性总氮含量与氨态氮、氨基酸态氮和酸解未知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线性回归斜率表明,不同恢复年限土壤增加的酸解性总氮中12.4%为氨态氮、47.3%为氨基酸态氮、35.2%为酸解未知态氮、5.1%为氨基糖态氮。植被恢复降低了氨态氮组分占酸解性总氮的比例,提高了氨基酸态氮组分占酸解性总氮的比例。有机氮组分特征变化影响土壤氮素供应与贮存能力。该研究结果可为退化土壤恢复过程养分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恢复年限 退化土壤 有机氮组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病原细菌的鉴定

福建农业学报 2021 CSCD

摘要:【目的】对2017–2019年在福建、浙江等地大棚种植的番茄上发现的一种引起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的新病害进行病原鉴定,为该病害的防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Biolog法、16S rDNA基因序列测定及MALDI-TOFMS等方法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种属鉴定;利用柯赫氏法则进行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结果】从田间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发病植株上分离保存了2个代表性细菌菌株,将2个菌株接种至番茄幼苗上,它们均可侵染番茄植株,造成茎杆维管束褐变,茎髓部组织腐烂、空心,并最终导致整株植株萎蔫死亡。该症状与田间自然发病症状相同,并从回接发病植株上重新分离到相同的病原细菌。经Biolog法、16S rDNA基因序列测定及MALDI-TOF-MS等方法确认该病原菌为阿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asburiae)。【结论】福建、浙江等地大棚种植的番茄上发现的引起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的病原菌为阿氏肠杆菌,该发现尚属国内外首次报道。

关键词: 番茄髓部坏死病 病原鉴定 Biolog法 MALDI-TOF-MS分析 阿氏肠杆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干燥方式对细菌纤维素复水性能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2021 CSCD

摘要:[目的]探究干燥方式对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复水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热风干燥、微波真空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3种干燥方式干燥BC,比较不同干燥方式对BC的溶胀率和复水量的影响,并对BC微观结构进行表征.[结果]不同干燥方式会影响BC结构,引起复水性能变化.与未干燥的BC相比,冷冻干燥的BC复水率达44.79%,复水性能较其他干燥方式好;热风干燥的BC的复水性能次之;微波真空干燥的BC的复水性能最差.电子扫描电镜结果分析表明,冷冻干燥的BC纤维丝排列疏松,较好地保持了BC的表面结构,热风干燥和微波真空干燥的BC纤维排列致密.从复水性能来看,冷冻干燥方法优于2种干燥方法,且在?80℃冷冻后进行冷冻干燥的细菌纤维素的复水性能最好.动力学分析表明,细菌纤维素复水过程遵循Fickian扩散定律,BC的网络结构保持的越完整,材料的扩散系数越高,对应的复水性能也越好.[结论]冷冻干燥的复水性能最好.

关键词: 细菌纤维素;热风干燥;微波真空干燥;真空冷冻干燥;复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孢蘑菇野生种质资源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生物技术通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价双孢蘑菇野生种质资源的营养成分,筛选具有较好或特殊营养成分的种质,为双孢蘑菇育种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以3份主栽品种为对照,分析评价了93份双孢蘑菇野生种质材料的蛋白质、氨基酸和脂肪酸的营养成分含量,并以营养成分含量均高于均值为依据筛选营养高效均衡的种质资源。结果表明,双孢蘑菇野生种质的蛋白质含量为29.50-37.60 g/100g,必需氨基酸含量为4.51-8.89 g/100g,必需氨基酸的比例为24.69%-40.59%,亚油酸含量为4 086.55-14 190.28 mg/kg,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77.63%-87.47%。氨基酸的平均变异系数21.05%,亚油酸的变异系数22.93%。93份双孢蘑菇野生种质资源中氨基酸、脂肪酸含量存在丰富的变异,基于实验结果筛选到14份营养高效均衡的种质资源,可为双孢蘑菇品质提升定向育种提供亲本材料。

关键词: 食用菌 种质资源 蛋白质 氨基酸 脂肪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不同消毒方式对百合根际真菌群落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土壤理化消毒处理,抑制有害菌落的滋长,改善百合生长期间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生态,为解决百合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百合根际土壤为试验材料,应用热水、棉隆和乙醇进行土壤预处理,基于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研究百合重茬地的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丰度的变化趋势.[结果]热水处理对幼苗期百合的生长最优,棉隆处理对生长起延缓作用.从4份土壤样本中获得472440条ITS序列,在97%序列相似性基础上可划分为410个可操作分类单元(OTU).不同处理的真菌种类和相对丰度随着百合生长发育过程呈现不同变化规律,子囊菌门均为最优势菌群,热水和棉隆处理对病原菌(根腐菌和青霉菌)效果最为明显.丰度聚类分析结果,3个发育阶段过程中优势菌群变化较大,群落结构与CK差异显著.[结论]热水和棉隆处理均能有效改善百合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棉隆属于一种土壤化学处理高效途径,处理后菌群变化较大,前期抑制强,应在处理土壤后増施有益菌,可获得理想应用效果.

关键词: 百合;连作障碍;根际微生物;高通量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采收期褐苞薯蓣品质变化规律

福建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采收期褐苞薯蓣块茎主要品质的变化,为褐苞薯蓣最适采收期的确定奠定基础。【方法】以宁化特色褐苞薯蓣地方品种为材料,于2020年10月20日至翌年5月5日对其块茎进行9个批次的采收,测定其折干率、蛋白质、淀粉、氨基酸、可溶性糖、蔗糖、粗多糖、尿囊素、总酚等9个品质指标,并采用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20年10月20日块茎生物量积累基本完成时采收,可溶性糖、蔗糖、粗多糖含量较高,分别可达5.69%、5.29%和2.73%,口感较佳,但总酚含量较高,较适合鲜食。2020年12月5日左右茎叶基本枯萎时及翌年3月15日块茎休眠解除至4月10日刚发芽期间采收,折干率为33.84%~35.50%,且淀粉、蛋白质、尿囊素、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含量均较高,分别可达73.14%~78.12%、6.33%~6.51%、3.95~4.29 mg·g-1、48.5~50.8 mg·g-1、15.0~15.5 mg·g-1和18.9~20.2 mg·g-1,并且2021年3月15日至4月10日采收的多糖含量高于2.92%,表明以上两个时期采收品质较高且不易折断。2020年11月10日左右以及12月底至翌年3月初采收的块茎的折干率高于36%,采收易折断,但折断块茎可烘干加工。2020年4月10日至5月5日采收,块茎长出新生嫩茎,营养及外观品质下降,总酚含量上升,且影响下茬种植安排,因此不适合采收。【结论】褐苞薯蓣块茎在生物量积累基本完成至翌年开始发芽期间均可根据市场需求和加工利用偏好进行采收。若综合考虑产量、采收折断率、采后褐变、外观及营养品质及茬口安排,最适采收期为茎叶大部分枯萎到完全枯萎期间,以及翌年块茎休眠解除至刚开始发芽期间。

关键词: 褐苞薯蓣 采收期 品质 变化规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孢蘑菇萎锈灵抗性基因定点突变的载体构建与遗传转化

菌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更为安全、有效的双孢蘑菇遗传转化体系,构建了双孢蘑菇琥珀酸脱氢酶的铁硫蛋白亚基Agsdi1突变(His突变为Leu)表达载体pAgsdi1,并通过农杆菌介导方法转化双孢蘑菇W192,经萎锈灵筛选以及PCR扩增和MnlⅠ酶切验证后获得了转化菌株。验证结果表明,点突变的铁硫蛋白亚基Agsdi1可以作为双孢蘑菇有效的抗性标记基因。因其并未引入新的外源基因,是一种比潮霉素抗性基因更为安全的筛选标记,将可用于双孢蘑菇等食用菌的遗传转化。

关键词: 食用菌 遗传转化 抗性标记 萎锈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福建省马铃薯黑胫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福建省马铃薯黑胫病病原菌的种类、分布情况及群体遗传特性,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法对分离自福建省各马铃薯产区的90株黑胫病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利用细菌基因组重复序列PCR(repetitive sequence-PCR,Rep-PCR)方法分析福建省不同地区的马铃薯黑胫病病原菌群体的遗传变异情况。结果表明,经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引起福建省马铃薯黑胫病的病原菌包括黑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atrosepticum、胡萝卜果胶杆菌巴西亚种P. carotovorum subsp. brasiliense、胡萝卜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P. carotovorum subsp. carotovorum、帕曼蒂氏果胶杆菌P. parmentieri、P. polaris和达旦提狄基氏菌Dickeya dadantii。对90株菌株的Rep-PCR检测得到47多态性条带条,多态性比率为100.00%。按采集地区将菌株划分为8个群体,其等位基因数平均为1.48,有效等位基数平均为1.30,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17,Shannon信息指数平均为0.26,多态性位点数平均为22.75,多态性位点百分率平均为48.40%。供试90株菌株之间的相似系数为0.584~1.000,遗传距离为0.149~0.602,群体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相似系数为0.605时,可将90株菌株分为4个类群,其中93.33%的菌株分布在Ⅰ和Ⅱ类群中,当相似系数为0.646时,第Ⅰ类群可分为2个亚群,第Ⅱ类群可分为3个亚群。表明福建省马铃薯黑胫病病原菌群体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Rep-PCR技术可用于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关键词: 马铃薯 黑胫病 Rep-PCR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贝莱斯芽胞杆菌ZZBV-3的鉴定及其对草莓根腐病的防效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草莓根腐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优良拮抗菌,以草莓种植基地的土壤为拮抗菌来源,通过室内测定不同菌株的抑菌活性,筛选抑菌率最高的菌株,在此基础上对所筛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并评价其抑菌谱和防效。结果表明,从土壤中分离获得39株拮抗菌,筛选出3株对尖孢镰刀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的菌株。其中,菌株ZZBV-3的抑菌作用最强,抑菌圈直径为16.2 mm。经形态学及多基因(包括16S rDNA和gyrB基因)比对分析,确认菌株ZZBV-3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菌株ZZBV-3抑菌谱广,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均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ZZBV-3对草莓"红颜"和"甜查理"品种的根腐病防效分别为77.96%和81.18%,生防应用前景良好。

关键词: 贝莱斯芽胞杆菌 筛选鉴定 草莓根腐病 尖孢镰刀菌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贮藏期柚粒化过程中果实总细胞壁物质积累和维管束超微结构的变化

西北植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汁胞粒化是柑橘类果实一类普遍的生理失调病害,主要表现为汁胞硬度增加,果实品质降低.为了明确汁胞粒化过程其他果实组织的生理代谢特征,该试验以成熟'琯溪蜜柚'果实为材料,室温贮藏60 d,测定不同贮藏阶段果实背面维管束汁胞、侧面维管束汁胞、囊衣和果皮总细胞壁物质含量,以及两类汁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同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果实背面维管束和侧面维管束细胞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1)贮藏10 d时两类果实维管束的筛管和伴胞次生细胞壁开始明显加厚,韧皮部薄壁细胞线粒体和囊泡数量开始增多,而且次生细胞壁也开始明显加厚;贮藏20 d时两类维管束韧皮部薄壁细胞线粒体和囊泡数量持续增加,而且高尔基体出现(之后消失),同时囊衣和果皮总细胞壁物质含量开始显著提高;贮藏40 d时仅侧面维管束韧皮部薄壁细胞线粒体数量持续增多,侧面维管束汁胞总细胞壁物质含量开始显著升高;贮藏60 d时两类果实维管束次生细胞壁持续加厚,囊衣、果皮和侧面维管束汁胞总细胞壁物质含量均持续显著升高,然而至贮藏期结束背面维管束汁胞总细胞壁物质含量始终无显著变化.(2)贮藏期内囊衣总细胞壁物质含量始终显著高于果皮,而果皮总细胞壁物质含量始终显著高于两类汁胞;贮藏后期侧面维管束汁胞总细胞壁物质含量显著高于背面维管束汁胞.(3)在果实贮藏过程中背面维管束汁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始终无显著变化,而侧面维管束汁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从贮藏40 d至贮藏期结束持续显著降低.研究表明,贮藏期柚果实维管束、囊衣和果皮中细胞壁物质代谢的变化早于汁胞;发现果实维管束韧皮部薄壁细胞内线粒体数量增加的同时维管束次生细胞壁明显加厚,在整个贮藏期内侧面维管束汁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显著降低伴随着总细胞壁物质含量的显著升高.这些结果可能有助于柑橘类果实粒化机理的全面揭示.

关键词: 柚;粒化;总细胞壁物质;果实维管束;果皮;囊衣;汁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