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30504条记录
冰晶调控剂对活疫苗半成品中伪狂犬病病毒效价的影响

中国兽医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决病毒活疫苗半成品经-20℃保存后猪伪狂犬病病毒效价降低显著的问题,在伪狂犬病病毒悬液中分别添加4类不同浓度的冰晶调控剂后,经5次冻融循环后检测冻融前后病毒效价损失。结果显示,0.25 mol/L AMG、0.14 mol/L Suc、0.45 mmol/L PVP、0.40 mol/L Lac组的病毒效价损失分别为0.20、0.26、0.25、0.31 lg TCID50/m L;将保护效果最好的0.25 mol/L AMG与伪狂犬病病毒悬液混合,制备成活疫苗半成品在-20℃条件下保存60 d后,其病毒效价损失小于0.6 lg TCID50/m L;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0.25 mol/L AMG对小鼠、细胞无明显毒性。结果表明:病毒悬液中添加0.25 mol/L AMG经冻融循环后制备的活疫苗半成品猪伪狂犬病病毒效价损失小,且对小鼠和细胞均具有安全性,这为病毒活疫苗生产的冻干工艺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伪狂犬病病毒 活疫苗 冰晶调控剂 冻干工艺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粱CIPK家族基因的全基因组鉴定及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特征

江苏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钙调磷酸酶B样蛋白互作蛋白激酶(CIPK)是一种重要的Ca2+信号传感器,在植物应答逆境非生物胁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探究高粱中CIPK家族基因的功能,本研究从高粱基因组中鉴定了31个SbCIPK基因,这些基因不均匀地分布在高粱的9条染色体上,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数量为403~519个,等电点为6.07~9.38,相对分子质量为46 357.31~58 316.97。基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SbCIPK家族基因分为内含子缺失型和内含子富集型2类。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SbCIPK家族蛋白质成员分为8个亚族。基于转录组数据的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SbCIPK基因广泛参与对盐胁迫、干旱胁迫等非生物胁迫的响应。本研究结果可以为高粱CIPK家族基因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高粱 CIPK基因 全基因组鉴定 非生物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奶牛智慧养殖技术装备及其数字孪生系统构建

农业大数据学报 2024

摘要:数字孪生被视为智慧农业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建立农业生产的物理系统和数字空间,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了"连接-感知-决策-控制"一体化,可以通过更高水平的智能控制应对农业生产系统的复杂性.我国农业数字孪生系统发展相对较晚,相关研究与技术装备整体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本文基于奶牛养殖多维信息采集、数据分析和生产仿真模型的研究,面向饲喂管理、繁殖管理、健康管理和环境调控等关键生产场景,建立奶牛场在虚拟空间的数字化映像,构建了奶牛养殖数字孪生系统,实现了对养殖技术流程与生产装备的数据驱动、实时反馈、模拟推演和以虚控实的智能管控,并在江苏省某千头规模奶牛场进行了具体应用和初步验证.

关键词: 奶牛养殖 智慧养殖 数字孪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型连体猪舍臭气多级处理系统

中国畜牧业 2024

摘要: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中国规模化养猪业迅速崛起,成为畜牧业领域的重要支柱。规模化养猪业在我国畜牧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国家农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规模化养猪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其中之一是与猪场臭气排放相关的环境问题。目前,社会大众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环境保护相关法规也在不断完善,因此,养殖业臭气排放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有机肥配施下化肥减施对黑塌菜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CSCD

摘要:为探明化肥减量与生物有机肥配施对黑塌菜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设置2种肥料类型(F1,N-P2O5-K2O=15-15-15;F2,N-P2O5-K2O=26-9-9)和7种施肥方式(N1,纯复合肥525 kg/hm~2;N2,F减施10%+生物有机肥400 kg/hm~2;N3,F减施10%+生物有机肥600 kg/hm~2;N4,F减施10%+生物有机肥750 kg/hm~2;N5,F减施20%+生物有机肥400 kg/hm~2;N6,F减施20%+生物有机肥600 kg/hm~2;N7,F减施20%+生物有机肥750 kg/hm~2),另设不施肥(CK)为空白对照。按肥料类型和施肥方式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测定黑塌菜的产量构成及品质指标。结果表明:(1)肥料类型与施肥方式的交互作用对黑塌菜大多数农艺性状和单株重都有极显著影响(P<0.01);在不同肥料类型处理下,黑塌菜的叶柄长、叶柄宽、叶片重、叶柄重和单株重均表现为F2>F1,且2种处理的单株重之间差异显著(P<0.05),F2减量与生物有机肥配施更有利于黑塌菜的生长和产量的增加;在F1和F2处理下,黑塌菜的单株重均与开展度、叶片重和叶柄重极显著相关,与叶柄厚不相关;与N1相比,在化肥减施10%和20%与适量的生物有机肥配施时不会对黑塌菜的生长产生影响,且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生长,单株重的增幅可达15.24%。(2)与N1相比,在化肥减施10%和20%与适量的生物有机物配施时不会对黑塌菜可食部分的矿质元素含量产生影响,并有利于矿质元素的积累,但当肥料减量施用过多时,生物有机肥对土壤P、Mg、K、Ca等元素的活化能力会不同程度的降低。(3)肥料类型对黑塌菜硝态氮含量具有极显著影响,肥料类型与施肥方式的交互作用对黑塌菜的粗纤维含量具有极显著影响;化肥减量与生物有机肥的合理配施能够提高黑塌菜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维生素C含量,降低硝酸盐含量;不同肥料处理下,黑塌菜的可溶性糖含量、维生素C含量和水溶性蛋白含量均表现为F1>F2,粗纤维含量、全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均表现为F2>F1,且2种处理之间的维生素C含量和水溶性蛋白含量差异显著(P<0.05),F1减量与生物有机肥配施更有利于提升黑塌菜品质。化肥减量与生物有机肥的合理配施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黑塌菜的生长、增加产量,而且能提升其品质。综合产量和品质因素,F1N6和F2N6可作为本试验条件下较适宜的施肥方式。

关键词: 黑塌菜 生物有机肥 施肥量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下游稻田不同种植制度的碳足迹分析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4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降低碳排放是当前农业种植结构优化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探究长江下游稻田不同种植制度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其碳足迹,设置4种稻田种植制度处理:一年一熟的冬闲-水稻以及一年两熟的紫云英-水稻、冬油菜-水稻、冬小麦-水稻,连续两年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监测土壤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法估算农田生产过程和农业生产投入引起的直接和间接温室气体排放,并进行碳足迹分析。结果表明:(1)一年两熟种植制度较一年一熟的冬闲-水稻增加周年CH4排放17.5%~64.5%、N2O排放60.7%~139.8%以及土壤有机碳固定量17.3%~37.2%;(2)在考虑土壤固碳的情况下,不同种植制度的土壤有机碳固定能抵消26.6%~35.6%的温室气体排放,冬小麦-水稻、冬油菜-水稻、紫云英-水稻单位面积净碳足迹两年平均分别为13.79、11.83和9.07 t CO2-eq·hm-2,较冬闲-水稻(7.63 t CO2-eq·hm-2)分别增加80.6%、55.0%和18.8%;(3)稻田生态系统碳足迹主要来自土壤CH4排放(61.8%~67.4%),其次是氮肥施用(18.3%~23.9%),而后为N2O排放(3.3%~5.2%)和柴油的使用(2.2%~2.8%);(4)一年两熟有利于增加周年产量和产值,非水稻季种植粮油作物能显著提高种植净收益,不同种植制度单位产量和单位产值碳足迹的差异不大。因此,冬闲-水稻是长江下游稻田最为低碳的种植制度,综合碳排放、粮食安全和经济产出,冬小麦-水稻、冬油菜-水稻明显优于冬闲-水稻;发展甲烷减排和氮肥减施技术是降低稻田生态系统碳足迹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碳足迹 粮食安全 种植制度 温室气体 土壤固碳 长江下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浓度富氢水对大豆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富氢水(HRW)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富氢水在大豆高产优质栽培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不同浓度富氢水[0(CK)、30%HRW、60%HRW]处理,大豆幼苗长至株高约15 cm时,挑选长势一致的幼苗转移至室外进行盆栽试验,每周浇灌不同浓度富氢水(每盆1.5 L)至大豆成熟期,收获后分别对比不同处理的大豆植株表型和根瘤数量,并测定大豆生物量、单株荚数、单株籽粒数、百粒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等产量和品质相关指标,评价不同浓度富氢水处理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与CK的生长指标比较,30%HRW处理的大豆地上部和根系干重均显著增加(P<0.05,下同),单株根瘤数显著减少;而60%HRW处理的大豆株高、单株根瘤数和根系干重与CK均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与CK的大豆产量相关指标比较,30%HRW处理的单株荚数显著增加48.72%,单株荚重显著升高78.40%,单株粒数显著增加58.71%,百粒重增加18.92%;而60%HRW处理的单株荚数减少14.10%,单株荚重显著降低24.73%,单株粒数显著减少23.23%,百粒重降低22.44%。与CK的大豆品质相关指标比较,30%HRW处理的大豆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而单株籽粒蛋白质总量显著增加84.94%,单株籽粒脂肪总量显著增加78.12%;60%HRW处理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而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单株籽粒蛋白质总量显著降低56.37%,单株籽粒脂肪总量显著降低39.84%。【结论】30%HRW可改善大豆生长,显著增加大豆植株生物量积累,同时提高大豆籽粒产量和品质。

关键词: 富氢水 大豆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模式探索、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基于陇、鲁实践调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我国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模式经验、面临问题与优化路径,本研究选取甘肃、山东两大代表省份开展实地调研,并比较了不同再利用方式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结果显示:山东一方面通过花生种植制度创新,成功实现地膜减量,另一方面基于行政层级架构回收网络体系,及创新“秸-膜”协同回收模式,大幅降低废旧地膜捡拾含杂率;甘肃通过全链条多主体协同回收利用模式、企业“多功能”集成一体化回收处理模式等创新,实现县域废旧地膜回收全覆盖。此外,1 t废旧地膜(指废旧地膜与秸秆、根系、泥土等的混合物,经分离清理后含杂率为20%~30%,下同)再生造粒的经济效益为20~120元·t~(-1),碳排放量为8.68 kg CO_2e·t~(-1),焚烧发电的经济效益为129~194元·t~(-1),碳排放量为1.83 kg CO_2e·t~(-1)。当前,进一步提升回收利用效率面临着地膜使用不科学、机械设备作业场景较单一、资源配置不科学、财政持续支持困难、废旧地膜再利用产业内生“造血”能力弱等一系列障碍。研究表明,源头减量替代与回收体系建设是我国废旧地膜回收的主要路径,焚烧发电和再生造粒是再利用的主要路径,且焚烧发电的经济和减碳效益均优于再生造粒,解决现有问题,需因地制宜地制定覆膜技术规程,强化地膜生产、销售标准化管控,加强回收、捡拾、处置等机械设备创新,全域统筹配置各项资源,调动各级财政与社会资本长效支持,加快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市场机制建设等。

关键词: 地膜 回收利用 模式 困境 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规模化猪场粪污处理利用现状及案例分析

中国猪业 2024

摘要:规模化猪场在养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粪污,如果不加以妥善处理与利用,将对环境和公共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粪污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成为实现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探讨了规模化猪场粪污的危害,介绍了规模化猪场粪污集中收集系统及目前规模化猪场在猪舍粪污处理中使用的尿泡粪和机械清粪2种清粪工艺,并详细讨论了生物发酵、厌氧消化、好氧处理等多种方法对固体粪污和液体污水的处理技术,以满足不同规模化养猪场的清粪需求。同时,探讨了规模化猪场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利用和工业化深度处理2种主要的粪污处理利用模式。展望了未来科技创新对粪污处理与利用的推动作用,呼吁各方共同努力,以实现养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环境和人类健康的计划。本文为规模化养猪场选择粪污处理技术和利用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有助于环境保护和养猪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规模化养猪 粪污处理 污水 有机肥 资源化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合噬菌体与枯草芽孢杆菌对肠道产气荚膜梭菌的抑制效果及免疫代谢功能

微生物学通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产气荚膜梭菌感染一直以来困扰着家禽养殖业,限抗以来感染率呈上升趋势。生物源噬菌体以其独特的抑菌作用、安全无残留等优点,已成为潜在的减抗关键技术之一。【目的】明确产气荚膜梭菌噬菌体、沙门氏菌噬菌体及枯草芽孢杆菌联用对蛋鸡养殖的增效作用,通过对肠道组织结构形态变化、产气荚膜梭菌消减和菌群多样性的分析,为家禽减抗养殖中细菌性疾病防控提供有效的减抗技术方案。【方法】选取105只260日龄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5组:A:产气荚膜梭菌噬菌体SD72组;B:产气荚膜梭菌噬菌体SD72&枯草芽孢杆菌联用组;C:沙门氏菌噬菌体JDF1-6组;D:SD72/JDF1-6复合噬菌体&枯草芽孢杆菌联用组;E:空白对照组。连续饮水饲喂42 d后取盲肠内容物测定产气荚膜梭菌数量,观察肠道组织结构,通过16S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分析明确肠道微生物的群落分布、多样性及代谢功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组SD72/JDF1-6复合噬菌体&枯草芽孢杆菌联用组肠道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数量减少1.48 log10 (CFU/mL),空肠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增大(P<0.05)。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各组盲肠菌群中均以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主,在属水平上乳杆菌属(11.26%)相对丰度较高。血清免疫指标及代谢功能分析显示,IgA、IgG和IgM的含量显著提高(P<0.05),肠道微生物基因主要富集于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的遗传信息处理通路,其中D组在排泄系统和免疫疾病代谢相关通路中富集基因相对丰度高于对照组755.95%。【结论】复合噬菌体和枯草芽孢杆菌联用能够有效改善蛋鸡肠道健康,提高机体免疫水平,促进微生物组免疫疾病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提高肠道菌群代谢功能,为家禽减抗健康养殖中细菌性疾病的防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生物资源。

关键词: 蛋鸡 噬菌体 枯草芽孢杆菌 产气荚膜梭菌 肠道菌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