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横摇晃荡对矩形工船养殖舱内流场与颗粒物去除的影响
《渔业现代化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深远海养殖工船游弋式养殖是现代海洋渔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基于FLOW-3D软件探究了横摇运动对舱内流场特征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不同横摇工况下流场中废弃颗粒物的去除情况.结果显示:控制横摇周期一定,随着横摇角度从0°增加到2°,舱内流速略有增加.而当横摇角度从2°增加到7°时,舱内流速出现大幅增加,v50%从0.171 m/s增加到0.477 m/s;同时横摇角度的增大也使流速的整体分布更加离散.横摇角度幅值2°以内工况的流动均匀性指数主要集中在0.8~0.85,当横摇角度幅值增加到3°后,养殖舱流动均匀性显著降低,养殖舱内水体流动均匀性指数均小于0.8.当横摇角度幅值一定时,横摇周期缩短,养殖舱内流速急剧增大,各工况流速的v50%与其他分位数呈线性增长趋势而舱内水体的流动均匀性变化并不显著.对于养殖舱内废弃固体颗粒物的去除,在横摇周期和颗粒物自身属性一定时,整个过程分为效果相反的前后两个阶段:从颗粒物投放进入流场至投放后的1 000 s内,横摇角度幅值越小,其去除速率越高;此后直至整个算例的计算结束,横摇角度越大,颗粒物去除速率越高.而横摇周期对养殖舱内颗粒物的去除排出基本没有影响,各个工况颗粒物去除的达标时间极为接近.


盐度对菲律宾蛤仔幼虫生长、存活和附着变态的影响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山东探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人工苗种规模化繁育的最适环境条件,本文研究了不同盐度对菲律宾蛤仔幼虫生长、存活和附着变态的影响。实验设置4个盐度梯度(15、20、25、30),分别在第3、9、18、27天测量幼虫壳长和统计幼虫存活率,在第27天统计幼虫附着变态率。研究表明,培育至第18天时,盐度25组幼虫平均壳长最大,达到(0.164±0.003) mm,显著高于其他盐度组;盐度15组平均壳长最小,仅为(0.149±0.001) mm。盐度15组平均壳长与盐度20组无显著差异,与盐度25组和30组(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在存活率方面,盐度25组存活率最高,为51.40%,显著高于其他盐度组,但与盐度30组存活率(44.43%)无显著差异;盐度15组存活率最低,为25.75%。培育至第27天时,盐度25组幼虫存活率最高,为4.47%。在附着变态方面,盐度15组幼虫附着变态率最高,为21.56%,显著高于其他盐度组(P<0.01);盐度20组的附着变态率为11.14%,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盐度25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幼虫在盐度25时生长最快、存活率最高,而在盐度15时幼虫附着变态率最高。综上所述,在菲律宾蛤仔人工育苗过程中,盐度25是蛤仔幼虫生长和存活的最适盐度,附着变态前适当降低盐度有利于提高幼虫的附着变态率。


溶藻菌CZBC1在氯化物型盐碱水中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果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发氯化物型盐碱水体溶藻菌菌剂,选取溶藻菌菌株CZBC1,探讨了滤液组、菌体组、菌液组在初始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密度分别为10~5和10~6个·mL-1的氯化物型盐碱水中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果。结果发现,菌株CZBC1同时具有直接和间接2种溶藻方式,菌株CZBC1的滤液组、菌体组、菌液组作用于铜绿微囊藻时能使藻细胞变形、褪色或破裂,在氯化物型盐碱水体中可以发挥良好的溶藻效果。当初始藻密度为10~5个·mL-1时,第6天菌液组的铜绿微囊藻密度可降至2.30×10个·mL-1,菌体组降至1.27×10~2个·mL-1,对照组为3.67×10~5个·mL-1,菌液组和菌体组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组的最高溶藻率可达99%以上。当初始藻密度为10~6个·mL-1时,第6天菌液组的铜绿微囊藻密度可降至8.30×10~5个·mL-1,对照组为3.17×10~6个·mL-1,菌液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最高溶藻率为78.8%。从溶藻效果来看,菌液组>菌体组>滤液组。研究表明,溶藻菌CZBC1在氯化物型盐碱水中对铜绿微囊藻具有良好的溶藻效果,可用于氯化物型盐碱池塘中的微囊藻水华防控。


禁捕初期长江上游宜宾段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年际变化
《淡水渔业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禁捕初期长江上游宜宾段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年际变化,本研究基于2018-2022年共5年的鱼类科研捕捞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5年间共监测到鱼类90种,隶属于4目14科57属,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8种,占总种类数的20%。等级聚类分析(Cluster)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显示,在42.16%的相似水平上,宜宾段鱼类群落可聚分为2组,分别为2018-2019年和2020-2022年。5年间鱼类优势种组成差异较大,优势种以瓦氏黄颡鱼和吻■(Rhinogobiotypus)等中小型鱼类为主,优势种种类及规格发生明显变化,禁捕后宜宾段瓦氏黄颡鱼优势体长与优势体重年际变化均呈增长趋势,显示小型化趋势得到一定的缓解。多样性指数显示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指数在2022年达到顶峰,整体波动较大,Pielou指数和Simpson指数则较为稳定,无明显波动。ABC曲线结果显示,禁捕后宜宾段鱼类群落结构总体呈稳定态势。长江十年禁渔制度的全面实施有效缓解了长江上游鱼类小型化趋势,禁捕初期宜宾段鱼类群落结构总体稳定。


怒江源头地区那曲河热裸裂尻鱼繁殖生物学研究
《水生态学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了解怒江源头地区那曲河热裸裂尻鱼基础生物学概况,研究其繁殖生物学,为评估热裸裂尻鱼生态适应性规律、进行资源管理和物种保护提供理论依据。2017年9月、2018年7月和10月在怒江源头那曲河采集309尾热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thermalis),进行了生物学参数测定,包括年龄、体长、体重、繁殖力等,计算了性比、性腺成熟系数,评估了性成熟年龄,预测了产卵类型。结果显示:热裸裂尻鱼个体绝对繁殖力(F)为2 943~16 657粒,平均(7 685±3 527)粒;个体体长相对繁殖力(FL)为10.15~52.71粒/mm,平均(25.00±10.57)粒/mm;个体体重相对繁殖力(FW)为10.68~48.01粒/g,平均(23.91±8.21)粒/g。个体繁殖力与各基础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F、FL与体长、体重、空壳重、卵巢重、年龄和丰满度之间的相关性极显著(P<0.01),与性腺成熟系数相关性不显著(F>0.05),FW仅与卵巢重和性腺成熟系数具有显著相关性(0.01


溶解氧变化对菲律宾蛤仔鳃组织结构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溶解氧变化对菲律宾蛤仔鳃组织结构的影响,实验设计3种溶解氧变动模式,分别为一直维持正常溶解氧C处理、正常溶解氧-快速低氧24 h-快速复氧4 h AHR处理、正常溶解氧-缓慢低氧48 h-缓慢复氧8 h CHR处理,然后采用组织切片和免疫组化方法分析了溶解氧变化对鳃组织结构的影响。组织切片结果显示,溶解氧变化会影响到菲律宾蛤仔鳃组织的形态结构,低氧使鳃丝变宽,表层上皮细胞破损,纤毛脱落,海绵状血腔组织变得松散,鳃小腔空隙变大,内有细胞残片;低氧再复氧明显改变鳃叶鳃小瓣的形态,外鳃叶鳃小瓣组织细胞受损程度比内鳃叶鳃小瓣严重;缓慢低氧48 h和缓慢复氧8 h对鳃组织结构损伤较快速低氧24 h和快速复氧4 h严重。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快速低氧24 h和缓慢低氧48 h均使鳃组织ROS水平提高,复氧仅降低鳃组织的ROS水平,短时间内对低氧造成的损伤无明显修复作用,缓慢低氧48 h和复氧8 h破损的鳃组织细胞多且弥散,细胞核质边界不清晰,鳃组织细胞受损程度高于快速低氧24 h和复氧4 h。研究表明,无论缓慢低氧48 h还是快速低氧24 h均会对鳃组织的细胞结构造成损伤,短时间内复氧,组织细胞损伤得不到修复,缓慢低氧48 h对鳃组织结构损伤较快速低氧24 h严重,且组织细胞损伤在缓慢复氧8 h时还持续加重。本研究可为双壳贝类养殖模式调整提供参考。


水体地西泮暴露对草鱼肌肉中地西泮及其代谢物残留的影响及膳食摄入风险评估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24
摘要:地西泮又称安定,是一种苯二氮卓类镇定剂,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焦虑、失眠、癫痫等疾病。长期摄入会产生易怒、头痛乏力以及药物依赖等毒副作用。中国目前尚未批准地西泮作为水产养殖用药,但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鲫(Carassius auratus)、鲤(Cyprinus carpio)等淡水产品中地西泮频有检出。地西泮在食用水产品中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草鱼等大规模养殖鱼类在地西泮污染水体暴露条件下,食用草鱼肌肉中地西泮及其代谢物的富集代谢残留规律和食用相关健康风险评估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本研究对地西泮及其代谢物在草鱼肌肉组织中的富集代谢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在环境相关浓度条件下,仅当地西泮水体浓度达到100 ng/L及以上时,草鱼肌肉存在残留超标风险。草鱼肌肉中地西泮及其代谢物残留绝对浓度排序为:地西泮>去甲西泮>奥沙西泮>替马西泮。草鱼肌肉中去甲西泮是相较于其他代谢物而言含量最高的主要代谢物,并且呈现出与地西泮相似的富集代谢规律且半衰期与地西泮相当,其潜在危害作用不容忽视。利用WT1.4软件计算了草鱼肌肉中地西泮超标条件下的休药期。基于不同地西泮暴露浓度下草鱼食用肌肉组织中地西泮残留水平,结合每日推荐膳食摄入量开展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显示草鱼肌肉中地西泮残留对成人、儿童及幼儿的膳食摄入风险整体处于可接受水平。本研究为地西泮的污染控制、毒理研究和风险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4,14(6):38-48]
关键词: 草鱼 地西泮及其代谢物 富集代谢 药代动力学分析 休药期 风险评估


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的7个斑鳢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斑鳢(Channa maculata)自然分布群体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基于SLAF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测了斑鳢 7 个群体(广东阳春、广东化州、广西南宁、广西贺州、湖南江华、福建邵武、台湾台北)的 SNP 标记,并进行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共检测出 2502887 个SNP位点,平均测序深度为 20.19X,平均Q30 和GC含量分别为 95.31%和 41.16%.7 个斑鳢群体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 0.2672~0.2872,期望杂合度(He)为 0.3304~0.3580,观测杂合度(Ho)为 0.2145~0.3393,群体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为 0.15300~0.78658,基因流(Nm)为 0.24118~0.62035,群体间表现出高度遗传分化状态,台北群体与其他 6 个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极大(Fst>0.5).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表明,7 个群体均单独聚类,遗传结构单一.本研究揭示了不同地区野生斑鳢群体的遗传背景和亲缘关系,对斑鳢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遗传育种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在后续的育种工作中,应特别关注不同斑鳢群体间的亲缘关系,以期提高斑鳢亲本质量和育种效率.


野生和养殖秦岭细鳞鲑幼鱼的营养成分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以体重、体长基本一致的野生和养殖秦岭细鳞鲑幼鱼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化分析法对肌肉、全鱼成分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野生和养殖的秦岭细鳞鲑全鱼水分含量、粗蛋白含量及肌肉脂肪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养殖秦岭细鳞鲑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野生秦岭细鳞鲑(P<0.05);养殖秦岭细鳞鲑肌肉水分含量和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野生秦岭细鳞鲑(P<0.05)。野生和养殖的秦岭细鳞鲑全鱼、肌肉中均测出27种脂肪酸,其中9种为饱和脂肪酸(SFA),6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12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野生秦岭细鳞鲑全鱼的饱和脂肪酸显著高于养殖秦岭细鳞鲑(P<0.05);而野生秦岭细鳞鲑全鱼的单不饱和脂肪酸以及肌肉的单不饱和脂肪酸、肌肉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均显著低于养殖秦岭细鳞鲑(P<0.05)。养殖秦岭细鳞鲑肌肉中精氨酸、苏氨酸、丙氨酸、甘氨酸、亮氨酸、酪氨酸含量著低于野生秦岭细鳞鲑(P<0.05);养殖全鱼必需氨基酸中仅组氨酸含量著高于野生秦岭细鳞鲑(P<0.05)。
关键词: 秦岭细鳞鲑 野生 养殖 幼鱼 营养成分 氨基酸 脂肪酸


基于全基因组InDel分析我国细鳞鲑遗传分化及本地适应性
《水生生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从全基因组InDel角度进行全国地理尺度细鳞鲑属遗传分化与适应性研究,文章对采自陕西、甘肃、新疆、河北和黑龙江的6个细鳞鲑群体(共90尾样本)进行建库测序及InDel检测分析。结果表明:6个细鳞鲑群体共检测到3056034个高质量InDel突变位点,缺失位点数大于插入位点数,将各基因区域标准化后观察到内含子区富集到相对更多的InDel位点。所有系统发育树分支中共统计到1715464个固定的InDel,占总数的56.08%,且主要位于每个谱系的基部。群体结构分析结果显示每个细鳞鲑地理群体均具有相对独立的遗传结构。适应性分析方面:利用群体分支统计方法检测到秦岭地区细鳞鲑适应性相关的621个候选受选择基因,并筛选到两个影响外显子序列的缺失位点,分别导致insr和dnhd1缺失了两个和一个氨基酸密码子。对所有候选受选择基因的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主要在神经发育和代谢等途径发挥作用。研究可为秦岭细鳞鲑山区溪流生境适应性候选基因的深入挖掘及人工增殖和保护中分子标记的开发提供基础资料,也为进一步厘清细鳞鲑属物种分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 InDel 全基因组重测序 种群结构 本地适应 细鳞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