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渔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

中国渔业经济 2024

摘要:充分利用渔文化资源,推进多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文章系统梳理相关文献,阐释渔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基础和发展契机,深入分析渔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现状,针对缺乏整体保护利用工作机制、渔文化资源流失加剧、渔文化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地方渔业资源品牌特色亟需形成等问题,提出渔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推进渔文化资源体系建设;二是建立渔文化资源保护机制;三是加强渔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四是打造渔文化资源特色品牌。

关键词: 渔文化 资源赋能 乡村振兴 农业文化遗产 开发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进水方式对矩形养殖舱内流场及适渔性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鱼类适养性水平,对不同进水方式下养殖舱内流场的水动力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技术构建了30万吨养殖工船鱼舱数值模型,并验证数值方法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分析流速分布、流体均匀性、阻力系数等养殖舱的水动力特性,并综合评估适渔流速区域占比与底部流场状态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适养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日换水次数的改变对养殖舱内流速幅值的变化影响较明显,随着日换水次数由16次减少到10次,养殖舱内的平均流速下降了46.7%;而进水口数量的改变对舱内水体的流动均匀性影响较大,随着进水口数量由16个减少到4个,舱内的流体均匀性指数下降了18.4%。当改变进水口的布设位置时,需要特别注意进水射流之间的相互作用。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在16次日换水条件下,将16个进水口均匀地布置在矩形养殖舱的切角处,最有利于大黄鱼的养殖。

关键词: 矩形养殖舱 养殖工船 日换水次数 进水口数量 进水口位置 适渔性 计算流体力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浪流作用下多船并排锚泊运动量和锚泊力研究

海洋工程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物理模型试验方法,对波浪和水流单独和联合作用下,小尺度渔船单船艏艉锚泊和多船并排艏艉锚泊时各船的运动量和锚泊力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90°横浪横流和0°顺浪顺流两个方向锚泊时流对各船运动量和锚泊力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90°浪流作用时单船的横摇角度同纯浪作用时相比减少30%~60%,多船时各船横摇角度减少10%~70%;当波浪入射周期接近单船横摇周期时,浪流作用下单船的锚泊力约为纯浪作用结果的1.11倍,且随着波浪入射周期的继续增大,流的影响明显增大。0°浪流作用时,并排锚泊渔船各船的纵摇角度同纯浪作用相比减少20%~40%,而各船锚泊力则为纯浪作用结果的1.6~10.0倍,但仍小于90°浪流作用时的对应值。因此,当港内存在浪流同向作用时,建议尽量以0°方向并排锚泊渔船;如果确需90°方向锚泊时,应加强迎浪侧和背浪侧渔船的缆绳强度并关注背浪侧渔船的运动量情况。

关键词: 多船并排锚泊 物理模型试验 浪流单独和联合作用 运动量 锚泊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鲟"红嘴病"病原的分离及其灭活疫苗免疫效果的评价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杂交鲟“红嘴病”的病原,本研究对自然患“红嘴病”杂交鲟的肾脏、肝脏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对分离株经形态学观察、生化特性鉴定、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及序列分析,并将分离菌以1.0×10~7cfu/mL~1.0×10~3cfu/mL的剂量感染健康杂交鲟,每日观察并记录鲟鱼的活力和死亡数,感染后10 d对各组发病鱼剖检并再次分离病原菌。采用SPSS 19.0的概率单位图解法计算该分离菌对杂交鲟的半数致死量(LD50)。结果显示,从患病杂交鲟肾脏中分离到一株优势革兰氏阳性菌株KS2,呈卵圆形或圆形,成双或成链状排列。生化鉴定结果显示,分离株KS2与停乳链球菌停乳亚种的生化特征一致;PCR结果显示,从分离菌中扩增到约1 500 bp的16S r RNA基因片段,其与停乳链球菌停乳亚种16S rRNA基因的同源性达100%,二者在进化树中聚为一支。以上结果表明从杂交鲟中分离到一株停乳链球菌停乳亚种KS2株。感染试验结果显示,感染组发病鲟鱼均出现嘴部充血肿胀、肛门红肿等“红嘴病”典型症状,并从濒死鲟鱼肾脏中分离的细菌与原感染菌的形态、生化特征均一致;经计算分离菌株KS2对杂交鲟的LD50为3.83×10~4cfu/mL。结合上述结果判定菌株KS2为杂交鲟发病的病原菌。利用0.5%甲醛制备KS2菌株灭活疫苗,经安全性检验合格后将其以两种剂量(灭活前分别为1.0×10~8cfu/mL及1.0×10~7cfu/mL的菌液)免疫杂交鲟,分别于免疫后不同时间采血,采用试剂盒测定各组鲟鱼血清中C3补体和免疫球蛋白IgM的含量,免疫后90 d每组鱼分别经腹腔注射0.5 mL(1.0×10~7cfu/mL)停乳链球菌攻毒,通过观察记录10 d内鲟鱼的发病和死亡情况,计算疫苗的相对保护率(RPS),评估该疫苗在实验室阶段对鲟鱼的免疫保护效果。在田间试验中利用该灭活疫苗(1.0×10~8cfu/mL)免疫58 637尾杂交鲟,另将66 544尾鲟鱼作为空白对照组,统计患“红嘴病”死亡鲟鱼的数量,评估该疫苗在田间试验阶段对鲟鱼的免疫保护效果。实验室免疫保护试验结果显示,免疫后60 d和90 d,免疫组鲟鱼血清中C3补体和IgM的含量均显著高于PBS对照组(P<0.05),且免疫后30 d~90 d,高剂量免疫组鲟鱼血清中上述两个指标的含量均随时间的延长而升高。攻毒结果显示:高、低剂量灭活疫苗免疫组和对照组杂交鲟的RPS分别为75%、50%。灭活疫苗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免疫组杂交鲟因“红嘴病”死亡鲟鱼1 295尾,明显低于对照组死亡的3 799尾,死亡率降低了3.5%。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停乳链球菌停乳亚种是杂交鲟“红嘴病”的病原,对杂交鲟的致病性较强。首次制备鲟鱼源停乳链球菌灭活疫苗,通过实验室免疫保护试验和田间免疫试验证明该疫苗的免疫原性较强,能够刺激鲟鱼产生较强的体液免疫反应,对鲟鱼的免疫保护效果较好,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为鲟鱼“红嘴病”疫苗的研制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对该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杂交鲟 停乳链球菌 细菌鉴定 灭活疫苗 免疫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模型实验的自升式网箱的水动力性能

水产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影响自升式网箱水动力因素,优化与改进网箱结构,减少极端作业环境下养殖鱼类损耗、提升网箱系统安全,本实验开展了自升式网箱及其配套支撑系统的水动力性能研究.通过物理模型实验探究了不同流速、不同迎流角度、不同下潜深度以及安装不同类型网衣等因素对钢结构自升式网箱受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网目尺寸、下潜深度与迎流角度相同时,自升式网箱整体受力与水流速度呈正相关性,网箱整体与水流方向垂直时,网箱的受力最小,且网箱迎流角度在 30°~60°时可能会受到最大的冲击力;模型网箱在距水底 50 cm时的受力大于网箱距水底 80 cm时的受力;UHMWPE网衣受力比相同线面积的PET网衣更大.研究表明,在网箱设计时可以优先选择六角形网目PET网衣,而附着物可使得网衣的受力增加至原来的 10 倍以上,建议在网箱结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附着物对网箱结构强度的影响.本研究可对自升式网箱的设计、布置及网衣选择提供参考.自升式网箱作为一种深远海养殖装备,其前景非常广阔,但相关工作任重道远.

关键词: 深远海养殖 自升式网箱 水动力 模型实验 UHMWPE网衣 六角形网目PET网衣 附着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楂鱼种质资源利用状况

海洋与渔业 2024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雅砻江中游厚唇裸重唇鱼的繁殖特性与种群增长潜力

中国水产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雅砻江中游厚唇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pachycheilus)的繁殖特性与种群增长潜力,本研究于2020年10月至2022年5月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内的新龙县至雅江县江段采集厚唇裸重唇鱼样本248尾,对其进行繁殖特性分析。结果显示,248尾厚唇裸重唇鱼样本中性腺发育达Ⅱ期的样本数量最多(n=143),其次是Ⅰ期(n=66),未采集到性腺发育达Ⅵ期,即产卵或排精后的样本;雄性和雌性样本的平均性成熟系数分别为(5.21±0.93)%和(4.75±0.87)%;平均卵径为(2.14±0.30) mm;产卵类型属单峰一次产卵型;平均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分别为(9054±2310)粒和(6.56±0.69)粒/g,其中绝对繁殖力与体长、体重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但与性腺重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182尾性别可辨样本的雌雄性比为1.49∶1,雌雄性最小性成熟个体的年龄均为4龄。考虑该物种本身繁殖特性的限制,以及栖息地演变与人为干扰等因素对种群增长的不利影响,初步推测雅砻江中游厚唇裸重唇鱼群体的种群增长潜力较低,未来发展将面临严峻挑战。

关键词: 裂腹鱼亚科 厚唇裸重唇鱼 繁殖特性 种群增长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海水经济贝类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4

摘要:中国是世界水产养殖大国,海水贝类养殖产量在海水养殖总产量中占比最高,并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在新技术、新产业及新业态飞速发展背景下,中国贝类产业在绿色健康的发展道路上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由于中国沿海海域的养殖环境差异较大,而且不同贝类的生物学特性和生产模式多样,因此,在高质新品种创制、大规格苗种培育及供应、装备机械化智能化提升、全产业链条融合发展等方面仍面临较大挑战,限制了海水贝类产业的绿色发展进程.针对现存问题,结合政策支持、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等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中国海水贝类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海水贝类 贝类养殖 绿色发展 对策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冷泉毗邻海域尾明角灯鱼和长鳍虹灯鱼的营养生态位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尾明角灯鱼(Ceratoscopelus warmingii)和长鳍虹灯鱼(Bolinichthys longipes)是冷泉生态系统中常见的中层鱼类,是连接表层到深海生态系统的重要纽带。为探索冷泉生态系统食物网及其物质循环流动,于2021年8月在南海冷泉区毗邻海域采集这2种鱼类,并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其营养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尾明角灯鱼在冷泉区的碳稳定同位素(δ13C)、氮稳定同位素(δ15N)和营养级分别为(-20.22±0.35)‰、(8.6±0.48)‰和3.35±0.14,在对照区分别为(-20.51±0.33)‰、(8.15±0.65)‰和3.40±0.19;长鳍虹灯鱼在冷泉区的δ13C、δ15N和营养级分别为(-20.19±0.28)‰、(9.32±0.66)‰和3.57±0.19,在对照区分别为(-20.68±0.42)‰、(8.86±0.68)‰和3.61±0.20。长鳍虹灯鱼的δ13C、δ15N在这2个区域均高于尾明角灯鱼,且其对鱼类、虾类等次级消费者的摄食比例较高,表明其食物来源广泛,营养层级较高,对资源的竞争与利用能力更强。2种鱼类在不同区域均呈现出冷泉区营养结构多样性较低、营养生态位较窄的特征,这是因为冷泉独特的生态环境及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使消费者摄食具有选择性。同时通过循环统计分析发现2种中层鱼的营养结构均朝冷泉区变化,表明冷泉区中层鱼类的种群营养结构变化更复杂且稳定性较高。

关键词: 冷泉生态系统 中层鱼类 稳定同位素 营养生态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抗氧化肽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海洋渔业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纯度高、抗氧化效果好的南极磷虾抗氧化肽,首先选用碱性蛋白酶和复合风味蛋白酶对脱脂南极磷虾粉进行酶解,然后采用纳滤、超滤、Sephadex G-15凝胶层析色谱法对酶解液进行分离纯化,并测定纯化组分的抗氧化活性,再进一步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分离出的组分进行结构测定,最后通过在线功能预测软件分析南极磷虾抗氧化肽的结构与活性。结果表明:1)以脱脂南极磷虾粉为原料制备的抗氧化肽有较好的二苯基苦酰肼基(diphenyl picryl hydrazinyl, DPPH)清除率、超氧阴离子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以及铁螯合力;2)经过初步超滤分离后,分子量<5 Ku的组分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效果,当蛋白浓度为10 mg·mL-1时,其DPPH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超氧阴离子清除率、铁螯合力分别为84.74%、91.36%、61.92%和57.95%;3)对分子量<5 Ku的组分进行Sephadex G-15凝胶柱纯化,获得3个组分:F1、F2和F3。对F1、F2和F3 3个纯化组分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检测,发现F3在其蛋白浓度为2.5 mg·mL-1时,羟自由基清除率相比于同等蛋白浓度的酶解液提升了43.60%(P <0.05);4)通过色谱鉴定以及在线软件分析预测,最终筛选出了6条抗氧化活性高、无毒且理化性质良好的肽段(LPGAIP、GPIALPE、APGELPY、RDWPEGR、GIPPAP、VDLPGW),可供今后进一步人工合成并进行生物学活性功能验证。研究结果可为南极磷虾抗氧化肽及抗氧化保健食品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南极磷虾 抗氧化肽 分离纯化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