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南海北部陆坡海域秋季金鼻眶灯鱼的摄食习性
《南方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4年10月对南海北部陆坡海域进行中层鱼拖网调查所获得的金鼻眶灯鱼(Diaphus chrysorhynchus)样本,采用胃含物分析方法,对其食物组成、摄食强度、食物多样性、摄食习性随体长的变化和营养级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金鼻眶灯鱼属浮游动物食性,以浮游甲壳动物(桡足类、磷虾类等)为主要摄食对象,其中桡足类为绝对优势饵料生物类群,其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IRI)、个数百分比(N%)、质量百分比(W%)和出现频率(F%)分别为74.00、85.64、18.39和100.00。金鼻眶灯鱼摄食等级较高,摄食率为100%,胃饱满指数平均为2.68%。不同体长组所摄食的饵料生物类群基本相同,没有发生明显改变,体长达60 mm后大个体种类摄食比重加大,有可能出现食性转变现象。金鼻眶灯鱼的营养级为3.49级,属第三营养级的低级肉食性动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抗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性状的微卫星分子标记研究
《海洋与湖沼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分析验证了133对微卫星分子标记,以期为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育种提供合适的抗鳗弧菌分子标记。实验鱼经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感染,分为非抗病组与抗病组。对两组鱼PCR扩增出的差异条带进行个体统计,再进行微卫星位点与抗鳗弧菌的相关性分析,并分析对比了两组鱼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微卫星位点Sma-USC108、Sma-USC141的等位基因片段分别在215bp和200bp与抗鳗弧菌性状的正相关性极显著,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363和0.407(P<0.01);微卫星位点FF0911、Sma-USC62、Sma-USC279的等位基因片段分别在189bp、163bp和236bp与抗鳗弧菌性状的负相关性极显著,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377、–0.364和–0.363(P<0.01)。经过二次验证,最终确定Sma-USC141和FF0911两个微卫星位点可指导大菱鲆抗鳗弧菌的辅助育种。两组大菱鲆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对比表明:抗病群体与非抗病群体的遗传变异水平较低,两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北长湖富营养化状况及时空变化(2012-2013年)
《湖泊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估长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2012-2013年分4个季度对全湖区20个采样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要素进行监测,在评价水质现状的基础上采用综合营养状况指数法和浮游植物细胞丰度指数法综合评价水体营养状况,并应用典型相关分析(CCA)方法揭示水体富营养化状况与湖泊理化要素之间的典型相关性.结果显示:4个季节长湖全湖区的水质均处于地表水IV类~劣V类水标准;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值在49.54~82.55之间,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2.88×106~61.73×106cells/L之间,均显示其处于富营养化状态;长湖富营养化状况的分布呈现一定的时空差异性;CCA分析显示,长湖理化要素变量可解释68.6%的水体富营养化状况变量的变异,影响其富营养化状况的主要理化因素有水体总磷、总氮、溶解氧、亚硝态氮、硝态氮浓度,水深和沉积物总磷、总氮含量.长湖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由于外源的磷污染,其次是氮污染,富营养化最严重的夏、秋季浮游植物的生长主要受氮营养限制,而冬、春季则部分受磷营养限制,部分属于过渡类型.因此,建议大力削减围网/围栏养殖量,同时考虑结合水生植物栽种等生态工程建设措施以降低长湖水体发生严重富营养化的风险,并进一步改善长湖的水质现状.
关键词: 长湖 富营养化 时空变化 典型相关分析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种罗非鱼精子超微结构的比较
《淡水渔业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借助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奥利亚罗非鱼(O.aureus)、奥尼罗非鱼(O.niloticus×O.aureus)和吉富罗非鱼(GIFT Strain in Nile Tilapia,O.niloticus)成熟精子的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4种罗非鱼精子均为有鞭毛精子,无顶体,尾部轴丝9+2型。尼罗罗非鱼精子植入窝陷入核深度最浅,线粒体个数和平均直径分别为5~9个、(0.36±0.10)μm,鞭毛侧鳍平均翼长为(0.29±0.11)μm;奥利亚罗非鱼精子核内染色质着色程度最深,植入窝陷入核深度约1/3,线粒体个数和平均直径分别为3~10个、(0.40±0.17)μm,鞭毛侧鳍平均翼长为(0.32±0.12)μm;奥尼罗非鱼精子核内染色质着色程度较浅,植入窝陷入核深度约1/3,线粒体个数和平均直径分别为5~7个、(0.32±0.09)μm,鞭毛侧鳍平均翼长(0.26±0.09)μm;吉富罗非鱼精子核内染色质着色最浅,植入窝陷入核最深,约占2/3,线粒体个数和平均直径分别为5~10个、(0.37±0.08)μm,中段存在大量中空囊泡,鞭毛侧鳍平均翼长为(0.15±0.03)μm,与其它三种罗非鱼精子鞭毛平均侧鳍翼长比较具显著性差异(P<0.05)。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奥利亚罗非鱼(O.aureus) 奥尼罗非鱼(O.niloticus×O.aureus) 吉富罗非鱼(GIFT Strain in Nile Tilapia,O.niloticus) 精子 超微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水产养殖投入产出优化模型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建立了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投入产出优化模型,并将其运用于水产养殖的投入产出分析。在获得投入、产出系数后,利用GM(1,1)模型预测最终水产养殖的需求量(上下限)、资源保证程度(最高量和最低量);然后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对未来各阶段投入产出系数进行修正和设计灰色投入产出优化模型;最后进行模型计算,取得多种可供选择的优化方案并进行综合论证评价后确定最满意方案。该模型做到了方法互补、求解比较容易而且便于灰靶决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裸盖鱼(Anoplopoma fimbria)肌肉的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渔业科学进展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生化方法对裸盖鱼肌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营养品质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裸盖鱼水分含量为69.92%,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和总糖含量分别占肌肉湿重16.48%、10.64%、1.69%和1.27%。裸盖鱼肌肉(干样)中含有17种氨基酸,总量为43.81%,其中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的比值(WEAA/WTAA)为40.68%,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WEAA/WNEAA)为81.74%,符合FAO/WHO的理想模式;肌肉氨基酸的支/芳值(BCAA/AAA)为2.51,接近人体的正常水平;鲜味氨基酸总量(FAA)为16.94%,占氨基酸总量的38.67%,高于我国北方主要海水养殖品种;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胱氨酸+蛋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76.35,属于氨基酸较为平衡的鱼类。裸盖鱼肌肉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值(UFA/SFA)为2.81,脂肪质量较高。此外裸盖鱼肌肉营养元素丰富,P和Zn含量较高,并富含VA、VB6和VB3。分析认为,裸盖鱼肌肉呈味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维生素含量丰富,味道鲜美,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散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产品中氟虫腈残留
《分析试验室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乙二胺-N-丙基硅烷(PSA)和十八烷基键合硅胶(C18)为吸附剂,建立了分散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检测水产品中氟虫腈的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乙腈提取,正己烷除脂,然后经PSA和C18吸附剂净化后进样分析。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5~25μg/L,相关系数r≥0.9991;当氟虫腈的加标水平在1.2~4.0μg/kg时,其回收率为75.6%~102.8%,相对标准偏差为0.9%~6.4%;方法检出限为0.4μg/kg,定量限为1.0μg/k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添加南极磷虾产品对施氏鲟鱼子酱品质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通过营养成分分析、物理特性及感官评价等指标,综合分析不同形式的南极磷虾产品(磷虾粉、磷虾膏、磷虾肉糜)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鱼子酱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组之间以及处理组与对照组(无南极磷虾组)之间,鱼子酱主要营养成分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磷虾粉组的油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磷虾肉糜组的二十碳五烯酸(EPA)与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总和及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高于其余两处理和对照组(P<0.05),而投喂磷虾产品显著降低了n-6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P<0.05)。投喂南极磷虾粉,能显著提高鱼子酱的卵径大小、单颗卵重和硬度(P<0.05),对鱼卵的断裂性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色泽方面,磷虾粉组颜色显著低于磷虾肉糜组,磷虾肉糜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和磷虾膏组(P<0.05)。各处理组的感官指标都高于对照组,其中南极磷虾粉组鱼子酱的整体风味最好。在本实验条件下,南极磷虾产品对鱼子酱主要营养成分影响较小,但南极磷虾粉对于鱼子酱的卵径、单颗卵重、硬度、色泽和感官评价值都有明显改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刀鲚幼鱼耳石碳、氧同位素特征初报
《海洋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长江口刀鲚(Coilia nasus)耳石中碳、氧稳定同位素的特征及其可能反映出的生态学意义,作者利用稳定同位素质谱分析技术,首次对长江口刀鲚幼鱼的耳石进行碳、氧稳定同位素的初步研究。结果显示,δ13C和δ18O分别为–12.1±1.8(‰VPDB)和–7.9±1.2(‰VPDB),总体上δ13C波动较大,而δ18O波动较小。基于个体的δ13C和δ18O散点分布可将本研究中的刀鲚归为两个组,可能起源于长江中两个不同孵化场水域的群体,其中δ18O显示出两组刀鲚所经历环境积温上的差异,反映出两者起源水域温度环境的不同;而δ13C的差异说明两组刀鲚在饵料组成上的有所差异。
关键词: 刀鲚(Coilia nasus) 耳石 稳定同位素 δ13C δ18O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合浦珠母贝3个地理群体杂交后代生长性状和闭壳肌拉力的比较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采自海南三亚(SY)、广东深圳(SZ)和越南(YN)的3个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地理群体,按照完全双列杂交构建了9个选育群体。在养殖到20月龄时,从每个群体中随机挑选100个贝,测量4个形态性状(壳长、壳高、壳宽和绞合线长)、4个质量性状(体质量、壳质量、软体部质量和闭壳肌质量)和闭壳肌拉力。相关性分析显示,各性状与闭壳肌拉力均为正相关,与闭壳肌拉力相关系数最大的是壳质量(0.601),体质量(0.564)次之,壳宽(0.320)最小。综合比较形态性状,较优群体是YNSY、SYSZ和YNSZ;综合比较质量性状,较优群体是YNSY、SYSZ和YNSZ;综合比较闭壳肌拉力,较优的群体是YNSY、YNSZ和SZYN;综合筛选出生长性状和闭壳肌拉力都较优的YNSY和YNSZ群体可作为进一步的选育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