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盐度与pH对长肋日月贝幼虫存活及生长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长肋日月贝幼虫发育的适宜环境因子,为其规模化繁育及种质资源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进行不同海水盐度和p H对长肋日月贝直线铰合幼虫存活及生长的影响试验,采用两点法与回归分析法进行长肋明贝幼虫的生存和生长适宜盐度及生存和生长适宜p H界定。【结果】盐度与p H对长肋日月贝直线铰合幼虫的存活及生长有显著影响(P<0.05)。长肋日月贝直线铰合幼虫的生存适宜盐度为23.20‰~38.02‰,最适盐度为25.00‰~35.00‰;生长适宜盐度为22.53‰~37.99‰,最适盐度为25.00‰~35.00‰。长肋日月贝直线铰合幼虫的生存适宜p H6.6~8.8,最适p H 7.0~8.5;生长适宜p H 6.3~8.6,最适p H 7.5~8.5。【结论】长肋日月贝直线铰合幼虫耐低盐能力较弱,其育苗场选址以盐度变化幅度在25.00‰~35.00‰的沿岸为宜,尽量将盐度维持在其存活及生长最适范围内,并防止育苗期间海水盐度与p H骤降。

关键词: 长肋日月贝 直线铰合幼虫 盐度 p H 生长 存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沙江一期工程蓄水前长江上游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现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2010~2012年每年5~7月在长江上游江津江段开展鱼类产卵场调查。结果表明长江上游现有产漂流性卵鱼类21种,其中特有鱼类6种,分别为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红唇薄鳅(Leptobotia rubrilabris)、中华金沙鳅(Jinshaia sinensis)、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圆筒吻鮈(Rhinogobio cylindricus)和异鳔鳅鮀(Gobiobotia boulengeri)。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量分别为32.42×108粒、46.72×108粒和39.71×108粒,其中四大家鱼产卵量分别为3.21×108粒、4.52×108粒和2.69×108粒,铜鱼产卵量分别为1.45×108粒、3.33×108粒和3.87×108粒,长薄鳅产卵量分别为0.29×108粒、0.99×108粒和0.58×108粒。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高峰出现在5月底~7月初,产卵量日变化与流量和水温日变化显著相关,调查期间日均水位上涨率大于0.24m/d产卵高峰最为集中。经推算,长江上游榕山镇、合江县和弥沱镇三江段为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主要产卵场。金沙江一期工程蓄水后可能会对产漂流卵鱼类的繁殖产生影响。

关键词: 长江上游 产漂流性卵鱼类 产卵场 金沙江一期工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接种乳酸菌对腌干鱼总脂肪及游离脂肪酸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低盐腌制的鱼肉中接种复合乳酸菌,发酵及干燥制成腌干鱼。研究接种复合乳酸菌对腌干鱼总脂肪和游离脂肪酸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乳酸菌腌制的鱼肉(EG)总脂肪相对含量低于非接种组(CK),游离脂肪酸总量高于非接种组。EG组鱼的不同游离脂肪酸含量高低顺序为:多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CK组鱼的不同游离脂肪酸含量高低顺序为: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其游离脂肪酸变化与非接种组比较,表现为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减少,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增加。其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减少的有:棕榈油酸(C16∶0)和十八酸(C18∶0),不饱和脂肪酸显著增加的有:花生四烯酸(C20∶4)和二十碳五烯酸(C20∶5)。接种乳酸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腌干鱼肉的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

关键词: 乳酸菌 咸鱼 总脂肪 游离脂肪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充气培养对半叶马尾藻生长﹑营养盐吸收和生化组成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置于实验室球形培养瓶内培养15 d,设置5个充气速率(50 m L/min、100 m L/min、200 m L/min、400 m L/min和800 m L/min)为实验组,静水培养(0)为对照组。每隔5 d测定藻体的生长速率和营养盐吸收速率,培养实验结束时,测定藻体的色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充气速率和培养时间均对半叶马尾藻的生长和PO34--P的吸收具有显著影响,而对NO3--N来说,仅培养时间对其吸收影响显著。培养第1天时,充气可显著促进营养盐吸收,最大充气速率(800 m L/min)培养的半叶马尾藻对NO3--N和PO34--P的吸收速率分别比静水培养的马尾藻高133.77%和89.51%,生长速率也比静水培养的马尾藻高95.04%。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充气速率对半叶马尾藻的生长和营养盐吸收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在培养第15天时,充气速率为800 m L/min条件下的半叶马尾藻对NO3--N的吸收速率比静水培养的马尾藻低24.87%,对PO34--P的吸收速率仅高出静水培养下的46.03%,而生长比静水培养的马尾藻高出75.16%。同时,除了可溶性蛋白含量,高充气速率可抑制叶绿素a(Chla)、类胡萝卜素(Car)和可溶性糖合成。因此,水体运动是通过对营养盐吸收及其他生理过程产生的作用间接影响半叶马尾藻的生长,而不是直接影响半叶马尾藻生长和产量的最重要因素。

关键词: 半叶马尾藻 充气培养 营养盐吸收 生长 生化组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959–2011年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食物网结构的变化

中国水产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1959–2011年莱州湾渔业资源摄食习性、营养级的分析,构建了莱州湾生态系统简化食物网。结果表明,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食物网经历了"以鱼食性种类为主的食物网—以浮游动物食性种类为主的食物网—以浮游动物食性种类和底栖动物食性种类为主,但浮游动物食性种类占比大于底栖动物食性种类的食物网—以浮游动物食性种类和底栖动物食性种类为主,但底栖动物食性种类占比大于浮游动物食性种类的食物网—以底栖生物食性种类为主的食物网"5个阶段的演变过程。中低营养阶层生物替代高营养阶层生物成为莱州湾生态系统食物网的顶级捕食者,食物链越来越短,食物网通过碎屑食物链传递的能量成为食物网能流的主体。在1959–2011年,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平均营养级从4.4下降到3.4,平均以每10年0.19的速度下降,高于整个渤海生态系统的下降速度;种类组成的变化、个体小型化,以及摄食食物种类的变化是引起莱州湾生态系统营养级波动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莱州湾 渔业资源 食物网 营养级 年间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混养罗非鱼对凡纳滨对虾养殖围隔中悬浮颗粒物和弧菌数量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1年6月~8月在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对虾养殖场选取一口池塘,设置24个围隔进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与吉丽罗非鱼(GILI tilapia)围隔混养实验。实验设6个处理组(A、B、C、D、E和F),每组4个平行,单个围隔为一平行,每个围隔放养凡纳滨对虾苗3 000尾,其中实验组A、B、C、D和E组每围隔在放养虾苗28 d之后分别混养罗非鱼(平均体质量200 g)4、8、12、18和24尾,对照组F不放养罗非鱼。实验过程中跟踪调查了养殖水体中悬浮颗粒物和弧菌数量变动情况,结果显示:1)养殖前期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总颗粒悬浮物(TPM)、颗粒有机物(POM)、颗粒无机物(PIM)含量以及POM/TPM、PIM/TPM均较接近,养殖中后期实验组的TPM、PIM含量及POM/TPM均高于对照组,而实验组的PIM/TPM则低于对照组,实验组中C、D和E组PIM含量百分比较A和B组高;2)养殖后期各围隔中弧菌数量普遍高于养殖前期,为(1.01~152.33)×10~3CFU·m L~(-1),均值为(15.08±24.50)×10~3CFU·m L~(-1),实验组中弧菌数量A组最多,B组次之,而C和D组相对较少。结果表明,对虾-罗非鱼混养模式下,放养大规格罗非鱼种,虾、鱼数量比在250∶1可以有效降低虾池有机质积累,改善虾池养殖环境,而且明显抑制弧菌的过度增殖,提高养殖效益。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吉丽罗非鱼 悬浮颗粒物 颗粒有机物 弧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塘起鱼单轨输送机设计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池塘活鱼收获过程中人工起鱼强度大、工作效率低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池塘起鱼单轨输送机。该单轨输送机由蜗轮蜗杆和皮带实现驱动;单轨依池塘地形架设,适应了高落差的运输需求;机架上设计有卡槽,防止运行时单轨输送机侧翻和脱离固定轨道。以人工操控单轨输送机为研究对象,控制系统采用无线遥控技术实现单轨输送车遥控输送。试验表明,该单轨输送车上坡可载重量120 kg,爬坡角度在30°~40°,上坡行走速度为0.4~0.8 m/s,3名工作人员40 min可将4 800 kg的鱼从池塘运输到活鱼车上,与传统8人作业1 h相比,劳动力减少了一半,工作时间缩短了33%,工作安全可靠,适合池塘起鱼作业。

关键词: 单轨输送机 池塘 起鱼 驱动装置 行走装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去除养殖水体悬浮颗粒的多向流重力沉淀装置设计及性能

农业工程学报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高效去除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固体悬浮颗粒物,研发了多向流重力沉淀装置,并对其水力特性及相关结构参数进行试验研究。该文以固体悬浮颗粒物去除率为试验指标,设计了5~40 min的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HRT)及斜管填料规格参数的双因素试验。结果显示,随着HRT增加,多向流重力沉淀装置的固体悬浮颗粒物去除率呈显著上升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但以HRT为20 min时沉淀装置的综合处理效果最优,最高平均去除率可达(58.57%±10.12%),其中粒径小于20μm的微颗粒去除率为19.5%,粒径大于60μm的微颗粒去除率高达90.3%;较小的斜管直径可显著提高多向流重力沉淀装置的固体悬浮颗粒物去除率,而斜管高度对去除率无显著影响。多向流重力沉淀装置用于去除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固体悬浮颗粒物,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养殖 沉淀 污染 多向流重力沉淀装置 固体悬浮颗粒物 循环水养殖 水力停留时间 粒径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对凡纳滨对虾抗感染和5种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

水产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对凡纳滨对虾抗副溶血弧菌感染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以初体质量为(6.95±1.20)g的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养殖箱进行3周的养殖实验和2周的副溶血弧菌人工感染实验;其中,对照组每日投喂普通商品饲料,实验组每日投喂在普通商品饲料中添加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1∶1)配制成的3组实验饲料,实验饲料中益生菌的终浓度为107cfu/g。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保护率最高的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实验组进行凡纳滨对虾相关免疫基因表达水平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单一益生菌或复合益生菌均可显著提高对虾抗副溶血弧菌感染的能力(P<0.05),且复合益生菌的保护效果更佳,其相对免疫保护率为31.11%。感染副溶血弧菌后,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实验组凡纳滨对虾血淋巴中的先天免疫缺陷基因(innate immune deficiency gene,IMD)、对虾素3a分子(penaiedin3a)、酚氧化酶原(prophenoloxidase,pro PO)、溶菌酶(Lysozyme,LZM)和甲壳素Crustin的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上调,且分别在18~24 h达到最大值。实验结果提示:饲料中添加芽孢杆菌可有效提高凡纳滨对虾抗副溶血弧菌感染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可能是通过增加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实现的。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益生菌 抗病力 免疫基因 副溶血弧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上网箱培育大规格糙海参苗试验

水产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3年7月,在海上贝架养殖区0.6m×0.6m×1m的小型网箱中,利用天然饵料培育大规格糙海参参苗。经95d培育,参苗平均体长由1.13cm长至3.24cm,日均增长0.02cm/d;平均体质量由0.04g增至0.84g,日均增加质量0.008g/d,体质量增加20倍,成活率为57%。前25d内参苗快速生长,成活率明显下降;此后参苗生长和成活率变化缓慢并趋于稳定。试验结果表明,在天然海区利用小网箱培育糙海参大规格参苗的方法可行,但培育效果尚不理想,需进一步改进提高。

关键词: 糙海参 参苗培育 网箱 体质量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