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9608条记录
甜椒新品种龙椒13号的选育

中国蔬菜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龙椒13号是以T8为母本、以C9为父本配制而成的甜椒一代杂种。母本T8和父本C9是分别以日本甜椒品种和法国甜椒F1中分离出来的稳定自交系与抗逆材料多次回交后自交获得的稳定自交系。龙椒13号中早熟,植株长势强,方形果,果皮光滑,单果质量116.1g以上,青熟果绿色,老熟果红色,果肉厚,抗病毒病(CMV)、疫病、炭疽病,抗逆性强,每667m2产量可达5000kg,适于黑龙江省各地棚室栽培和露地栽培。

关键词: 甜椒 龙椒13号 一代杂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寒区6个紫花苜蓿品种根系中MDA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比较研究

作物杂志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测定6个紫花苜蓿品种在高寒地区越冬率及越冬前后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3种保护酶活性,比较其越冬前后变化与抗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所测各指标变化规律均是随着气温的下降而上升,进入深冬又下降,翌年春季气温回升后,各指标又有所回升;其中MDA含量与越冬率成反比,3种抗氧化酶活性与越冬率成正比。综合各项指标结果表明,公农1号的抗寒性最强,美国品种WL319 HQ抗寒性最弱。

关键词: 寒区 紫花苜蓿 MDA 抗氧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5

摘要:黑龙江省水稻生产问题主要有冷害、病害、栽培管理措施不当、越区种植及缺少直播试验等,在对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解决办法,建议生产中种植耐冷性、抗病性强品种,提高农民栽培技术水平,对黑龙江省各地区的积温重新进行评估,增加抗稻瘟病性和耐冷性鉴定项目,并进行黑龙江省各水稻种植区主要稻瘟病生理小种动态普查;增加直播成苗率试验,对于有严重生产风险的品系品种严格管理。

关键词: 黑龙江省 水稻生产 问题 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倍体紫花苜蓿遗传图谱的初步构建

草地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以早熟低产和晚熟高产苜蓿单株为父母本,通过人工杂交构建了四倍体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F1遗传作图群体,采用单因子变量分析法,以降落式PCR和常规PCR结合的反应程序,建立了适宜于紫花苜蓿的分子标记扩增体系;应用130对SSR引物进行筛选,获得60对引物在父母本间存在多态性而被用于绘制遗传连锁图。采用PAGE电泳分析,对作图群体进行基因型分析。通过TetraploidMap软件对60个SSR标记进行连锁作图分析,有44个标记可以定位在8个连锁群上,占总标记数的33.8%,覆盖遗传距离979cM,两标记间平均图距为22.25cM,初步构建了四倍体紫花苜蓿遗传图谱的框架图,还需要进一步添加标记数量增大其饱和度,为重要性状的QTL定位奠定基础。

关键词: 紫花苜蓿 遗传图谱 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 基因分型

水稻新品种富合2号

中国种业 2015

摘要:富合2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以合99-1为母本、龙丰8811为父本,经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该品种具有产量高、熟期适中、抗病、抗冷、抗倒、优质、分蘖力强等优良性状,适合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插秧种植。2015年4月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审定编号:黑审稻2015011,品种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以稻瘟病抗性基因分析为基础的水稻品种抗性布局研究

作物杂志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实现哈尔滨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合理布局,本研究于2011年以24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和12个水稻品种为靶标,以120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和22个稻瘟病菌鉴别菌株为选择压力,通过喷雾接种和离体接种方式完成试验,同时对部分结果进行了PCR复检,获得了各稻瘟病抗性基因利用价值和水稻品种含有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准确信息,得出以下结论:124个稻瘟病抗性基因的抗谱在10.83%~93.33%,平均抗谱为38.09%;212个水稻品种共检测到稻瘟病抗性基因10个,pi-a基因出现频率最高;3结合两方面信息,初步制定单一品种和多品种抗稻瘟病布局方案。

关键词: 稻瘟病菌 单基因系 稻瘟病抗性基因 水稻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用稻谷储藏特性与干燥技术概述

中国稻米 2015

摘要:稻谷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做好稻谷的储藏工作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提高人们生活品质意义重大。影响稻谷储藏的因素有脂肪酸值、温度、稻谷含水量、储藏条件以及加工处理方式等,储藏的效果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稻谷储藏和加工中易发生陈化变质、发热霉变、生虫、沤黄、结露、爆腰等问题,本文介绍了稻谷发生这些问题时的表象及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稻谷干燥的理论依据和干燥工艺、储藏管理经验等,以期为稻谷的加工与储藏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经验。

关键词: 食用稻谷 储藏特性 干燥技术 储藏管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环境下水稻株高和穗长的QTL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水稻株高和穗长是影响水稻产量的2个重要因素,选育长穗大粒和株高适中的品种将对水稻的增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株高和穗长进行多环境QTL分析,鉴定稳定表达的株高和穗长的主效QTL,增加对株高和穗长遗传行为的了解,为水稻株型育种提供参考。【方法】首先,以辽宁省超级粳稻品种沈农265和云南省的地方粳稻品种丽江新团黑谷杂交衍生的粳-粳交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lines,RILs)群体为试验材料,采用QTL Ici Mapping v3.0软件基于完备复合区间作图法在多环境条件下(沈阳,2011;海南,2012年;沈阳,2013年)对株高和穗长进行QTL分析;其次,基于上面定位的结果,结合已发表的文献和水稻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对在3种环境条件下检测到的主效QTL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其可靠性;最后,采用主效QTL-BSA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of Major QTL)对3种环境条件下检测到的主效QTL进行分析,进一步缩小目标QTL的区间范围。【结果】在3种环境条件下,沈农265和丽江新团黑谷的株高和穗长均存在显著差异,在RILs群体中,株高和穗长存在较大幅度变异,呈现双向超亲分离,近似于正态分布,这表明株高和穗长均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在3种环境下,共检测到9个与株高和穗长相关的QTL,包括5个株高QTL,分布于第6、7、9和12染色体上,LOD介于2.67—19.39,加性效应值在-17.68—2.90,单个QTL贡献率为4.25%—37.35%;4个穗长QTL,分布于第6、7和9染色体上,LOD介于3.57—23.18,加性效应值在-3.22—1.42,单个QTL贡献率为11.30%—61.62%。有5个QTL被单独检测到,仅有4个QTL能在2个或3个环境中被检测到。其中,位于第9染色体上相同区间的q PL9a和q PH9能在3种环境中被检测到,而位于第7染色体上相同区间的q PH7和q PL7b分别能在2种或3种环境中被检测到,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丽江新团黑谷。同时,依据已发表的相关文献和Gramene网站对所定位的主效QTL进行整合分析,在第7染色体上的RM10—RM248区域存在一个油菜素内酯的信号转导调控因子基因Os BZR1和8个控制株高或穗长相关的QTL,在第9染色体上的RM566—RM242区域存在多个赤霉素合成或油菜素内酯合成相关基因和9个控制株高或穗长相关的QTL,进一步验证了所检测到的主效QTL的可靠性。利用主效QTL-BSA分析法将第9染色体上控制株高和穗长的QTL-q PHL9(q PL9a和q PH9)定位在RM1189—RM24457,物理距离522.46 kb,而将新发现的第7染色体QTL-q PHL7(q PL7b和q PH7)定位在RM478—RM429,物理距离为856.49 kb。【结论】3种环境中,在沈农265和丽江新团黑谷的RILs群体分别检测到5个控制株高和4个控制穗长的QTL,其中位于第9染色体上的主效QTL-q PHL9同时影响株高和穗长,在3种环境中均能被检测到,位于第7染色体上的主效QTL-q PHL7同时影响株高和穗长,该位点能在2种环境中被检测到,是一个新的多效性QTL位点。

关键词: 水稻 株高 穗长 数量性状基因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科研档案收集现状的几点思考

北京农业 2015

摘要:收集是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源头,直接影响着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收集工作由于多种原因存在着一些问题,本研究就收集难的现状分析几点原因,就此拟设计出解决方案,以期为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科研档案 收集 原因 方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与南瓜远缘嫁接接合部组织形态解剖学研究

大豆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大豆品种黑农48为接穗,黑籽南瓜为砧木进行嫁接,接穗切面长度设置了5个不同处理。通过嫁接部位组织解剖学分析,深入研究接穗切面长度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及组织变化规律,探索嫁接诱导植物变异的机理。结果表明:各处理间成活率差异显著,接穗切面长度为1.0 cm时成活率最高,达到80%,愈合的速度也最快;其次是1.3cm。对1.0 cm接穗切面结合部不同时期的电镜动态观察表明,接穗与砧木的愈合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愈伤组织形成期(1~8 d)、维管组织分化期(9~12 d)、维管组织分化完成期(13~35 d)。研究结果可为大豆远缘嫁接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 大豆 远缘嫁接 接合部组织 石蜡切片 解剖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