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0346条记录
保护和提高吉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及对策

农业与技术 2006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吉林省粮食生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近期吉林省粮食生产情况,从加大科技支撑,合理的农业政策,稳定种植面积,加速粮食产业化发展,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及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几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保护和提高 粮食 综合生产能力 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论春玉米区抗丝黑穗病杂交种的选育及应用

玉米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丝黑穗病是我国春玉米主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在东北春玉米区,近几年玉米丝黑穗病发病较重,2002年玉米丝黑穗病大发生,个别发病较重地块发病率达60%~70%,给粮食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为此,笔者提出在春玉米区应重视玉米抗丝黑穗病的育种工作,通过改良抗病种质,注重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选择,尽快育出高抗丝黑穗病的玉米杂交种,从根本上解决因玉米丝黑穗病造成的危害。

关键词: 春玉米区 玉米 丝黑穗 抗病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原红牛及其杂交群体中微卫星DNA多态性研究

中国牛业科学 2006

摘要:选用草原红牛及其与利木赞牛的杂交后代66头作为试验牛群体,提取血液及肝脏基因组DNA,设计8对微卫星引物进行PCR扩增,从分子水平上对草原红牛及其杂交群体8个位点的遗传多态性进行微卫星分析。结果表明,在草原红牛中,ETH225、IDVGA2、IDVGA46和IDVGA44等位基因数分别为5、4、3和4,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5420、0.6736、0.5218和0.5750,这4个位点均为高度多态。而另4个位点BM2113、BM1824、IDVGA55和TGLA44等位基因数分别,2、2、2和5,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3698、0.3604、0.3538和0.4708,属于中度多态性位点。在杂交牛群体中,BM2113、ETH225、IDVGA2、IDVGA46、ID- VGA44、BM1824、IDVGA55和TGLA44这8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分别为4、5、4、4、5、4、4和6,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6432、0.5943、0.6593、0.5794、0.7259、0.6121、0.6120和0.6204,杂合度为0.7034,均属于高度多态性位点。这些微卫星位点作为遗传标记应用于草原红牛遗传育种研究之中是可行的。

关键词: 草原红牛 微卫星DNA 遗传多态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探析“农友”网站发展策略切实有效服务“三农”

农业网络信息 2006

摘要:针对“农友”网站现状,分析农业网站的发展趋势,提出从加强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建设、人员队伍建设及拓展信息服务领域方面发展“农友”网站,同时加大资金来源渠道,增强网站总体实力,以切实有效服务“三农”。

关键词: “农友”网站 发展 服务“三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方法处理的玉米秸秆青贮饲料品质评定

吉林农业科学 2006 CSCD

摘要:通过感观评定、营养成分及采食速度的测定,影响玉米秸秆青贮饲料品质的主要因素不是添加剂种类,而是不同类型的玉米品种。粮饲兼用型玉米秸秆调制的青贮饲料明显好于子实型玉米品种。

关键词: 玉米秸秆 青贮 草原红牛 品质评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氮水平对朝鲜碱茅生产性能的影响

吉林农业科学 2006 CSCD

摘要: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朝鲜碱茅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对提高朝鲜碱茅种子和草产量有显著作用,施氮量138 kg/hm2效果较好。种植第3年的朝鲜碱茅施氮138 kg/hm2种子和草产量分别达到613.33 kg/hm2和7 100.40 kg/hm2,分别比对照增产177.1%和102.1%,平均每千克氮增产种子和草产量分别为2.8 kg和26.0 kg。种植第4年的朝鲜碱茅施氮量138 kg/hm2时,种子和草产量分别为524.40 kg/hm2和6 807.60kg/hm2,分别比对照增产209.7%和232.1%,平均每千克氮增产种子和草产量分别为2.6 kg和34.5 kg。施氮使朝鲜碱茅株高和密度增加,并可提高饲草的粗蛋白质含量。

关键词: 朝鲜碱茅 氮水平 种子产量 饲草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十五”大豆创新种质与部分核心种质的SSR遗传多样性特点比较

中国作物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6 CSCD

摘要:大豆新种质的创造是开发和利用我国丰富的大豆资源、为大豆育种提供优异亲本的重要措施。研究对26份“十五”攻关培育的创新种质和25份大豆育成品种进行了24个SSR标记的分析比较,目的是在分子水平上阐明创新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特点,为拓宽我国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基础的亲本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创新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低于育成品种,但是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所发现的228个等位变异中,15.8%(36个等位变异)为创新种质所特有,特别是在与大豆胞囊线虫紧密连锁的Satt309位点上验证了一个我国独有的等位变异。聚类分析和PCO分析发现了同育成品种遗传变异特点截然不同的9份创新种质,这些种质...

关键词: 创新种质 育成品种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大豆花粉管通道技术转化雪花莲凝集素(GNA)基因

分子植物育种 2006 CSCD

摘要:采用花粉管通道技术,用雪花莲凝集素基因(Galanthusnivalisagglutinin,GNA)转化吉林省主推品种吉林20号、吉林30号、吉林45号品种大豆。通过接蚜鉴定和PCR鉴定,从所获得的种子苗中筛选出转基因植株。对转基因植株的后代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1)PCR分析,转基因植株97TGR1和97TGR2的T2代表现阳性,第5代表现阳性纯合;97TGR1、97TGR2和98FD1 ̄98FD20的T3代Westernblotting检测结果证明,GNA基因在蛋白质水平有表达,最高表达量占总可溶性蛋白的0.7%;97TGR1、98TGR2和99JI45TGR2的Southern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GNA基因已插入大豆基因组;(2)遗传学分析,97TRG1的T2代呈孟德尔3:1分离,97TGR2的T3代出现种皮颜色不规则分离。经过抗蚜性鉴定和连续的筛选,获得抗性纯系;(3)抗蚜性鉴定,转基因株的T1、T2世代转基因植株可抑制蚜虫繁殖量50% ̄90%;(4)品系鉴定,转基因大豆的抗蚜性达到农学标准抗(R)和高抗(HR)水平;大面积环境释放试验自然感蚜鉴定,转基因系蚜虫发生的高峰比对照延迟,高峰期过后群体蚜量的下降速度也比对照快。本研究认为,大豆花粉管通道技术可以利用于大豆的转基因研究和应用中,GNA基因在改良大豆的抗蚜性上是可取的。

关键词: 大豆 转基因 GNA 花粉管通道 遗传 抗蚜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候选基因在牛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牛基因组的遗传标记图谱上有3 800多个分子标记座位,它为寻找某些影响显著的数量性状位点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其中研究最为深入的有:抑肌素基因、生长激素基因、生长激素受体基因、胰岛素样生长基因子1基因、脑垂体特异性转录因子1基因和瘦蛋白基因。其他的候选基因也鉴定出来并定位到特定的染色体区域上。综述了几种侯选基因在牛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育种 QTL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寒地果树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进展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6

摘要:中国寒地果树种质资源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本文回顾了寒地果树种质资源研究利用的历史,简述了寒地果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利用与创新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提出了今后中国寒地果树种质资源研究工作的主攻方向。

关键词: 寒地 果树 种质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