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黄海中南部头足类的群落结构与生物多样性

海洋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黄海中南部头足类的群落结构及数量分布,作者根据2010~2011年间春、秋、冬3个季节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黄海中南部头足类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分布及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3个季节共捕获头足类13种,隶属3目6科6属。各季节的优势种及其生物量比重分别为:春季——双喙耳乌贼(Sepiola birostrata)50.07%、秋季——针乌贼(Sepia esculenta)40.88%、冬季——枪乌贼(Loligo spp.)68.20%。各季节头足类平均资源密度分别为春季4.85 kg/km2、秋季2.52 kg/km2、冬季12.72 kg/km2,春秋两季间差异性不显著(P>0.05),冬季与其他两季差异性显著(P<0.05)。黄海中南部不同季节头足类的生物量分布变化较大,春季以西南及东北部密度最高,秋季以西南部密度最高,冬季以中部及东北部密度最高。头足类在各水深的垂直分布随季节变化。无论根据生物量还是丰度,种类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及Shannon-Wiener指数等多样性指数均以冬季最高,其次是春季,秋季最低。春季与冬季群落结构相似性较高,秋季与其他两个季节的群落结构相似性均较低。与1998~2000年同期相比,头足类种类数增加5种,相对资源密度增长了12%,枪乌贼类的生物量比重仍最高,耳乌贼类的比重提高,太平洋褶柔鱼的比重则大幅下降。

关键词: 头足类 种类组成 生物量分布 生物多样性 黄海中南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虾幼体营养需求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虾对营养元素的需求与对虾的种类、发育阶段、营养源、环境因子等诸多因素有关,同时各营养元素之间也存在着交互作用。概述了近年国内外学者在对虾幼体营养需求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对虾幼体不同发育阶段对蛋白质的需求量、幼体对不同蛋白源的利用率;对虾幼体氨基酸组成及最适添加量;对虾幼体必需脂肪酸组成及最适添加量,饵料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对虾幼体对磷脂、固醇的需求量;对虾幼体对维生素的需求量;对虾幼体饵料中矿物元素最适配比及添加量等。

关键词: 对虾 幼体 营养需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源气单胞菌对苯扎溴铵的药物敏感性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水产源气单胞菌对苯扎溴铵的药物敏感性,为苯扎溴铵在水产养殖中的科学、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某猪—鱼立体养殖鱼塘的猪粪、池塘水体、底泥及鱼体组织等样品中分离纯化气单孢菌,然后采用96孔微量板法对分离获得的气单孢菌进行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测定,分析其对苯扎溴铵的敏感性特征。【结果】共分离纯化获得121株气单胞菌,其中猪源64株、鱼源23株、池塘水源20株、池塘底泥源14株。苯扎溴铵对气单胞菌的MIC和MBC范围均在8~128μg/m L。在MIC50和MIC90方面,以猪源受试菌株的MIC50和MIC90最低,分别为8.9和30.0μg/m L;鱼源受试菌株的MIC50和MIC90最高,分别为22.3和39.2μg/m L。根据MBC/MIC≤4可判定药物具杀菌活性的原则,可知苯扎溴铵对99.17%受试菌株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结论】苯扎溴铵对水产源气单胞菌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但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提高其有效使用浓度。

关键词: 气单胞菌 苯扎溴铵 药物敏感性 最低抑菌浓度(MIC) 最低杀菌浓度(MBC)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酵母大用途,酵母在水产生物制剂上的应用

当代水产 2015 CSCD

摘要: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酵母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酵母是杰出的面点大师,有了它才有了面包、饼干、馒头等美食;酵母是卓越的酿酒大师,有了它才有了美味的葡萄酒、威士忌和中国白酒;酵母是最勤快的能源大师,有了它才有了燃料乙醇等可再生的清洁能源;酵母是专业的生物发酵能手,有了它才有了大量宝贵的救命药品与生化制剂;酵母是还是神奇的健康大师,它富含多种优质氨基酸、维生素和酵素,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甲苯咪唑、溴氰菊酯和硫酸铜对美洲鲥的急性毒性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静水式急性毒性试验法研究了甲苯咪唑、溴氰菊酯和硫酸铜对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的急性毒性。在15℃、20℃和25℃3个温度下,甲苯咪唑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为0.226 mg·L-1、0.077 mg·L-1和0.122 mg·L-1,安全质量浓度(SC)分别为0.194 mg·L-1、0.027 mg·L-1和0.063 mg·L-1;溴氰菊酯96 h-LC50分别为0.386μg·L-1、0.234μg·L-1和0.259μg·L-1,SC分别为0.090μg·L-1、0.061μg·L-1和0.082μg·L-1;硫酸铜96 h-LC50分别为0.320 mg·L-1、0.385 mg·L-1和0.186 mg·L-1,SC分别为0.042 mg·L-1、0.115 mg·L-1和0.019 mg·L-1。根据鱼类毒性等级评价标准,可判定甲苯咪唑在20℃时对于美洲鲥为剧毒药物,在15℃和25℃时为高毒药物,溴氰菊酯在3个温度梯度下均属于剧毒类的药物,硫酸铜在3个温度梯度下均属于中毒类的药物。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对美洲鲥各种药物的SC影响很大,因此养殖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根据温度的变化使用药物。

关键词: 美洲鲥 甲苯咪唑 溴氰菊酯 硫酸铜 安全质量浓度 温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方中草药对尼罗罗非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淡水渔业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在饲料中添加一种以鱼腥草为主要成分(占40%)的复方中草药制剂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将鱼腥草、黄芩、板蓝根、连翘、金银花等10种中草药按一定比例充分粉碎后混匀制成以鱼腥草为主要成分的复方中草药制剂,按质量分数0%(对照组)、1%(A组)、3%(B组)和6%(C组)分别添加到基础饲料中饲喂尼罗罗非鱼,饲养12周。分别在第4、8和12周采集各组尼罗罗非鱼血液,测定相关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结果显示:从第8周开始,B组尼罗罗非鱼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C组尼罗罗非鱼血清溶菌酶(LSZ)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一氧化氮(NO)含量显著提高,MDA含量显著降低。在第12周,B组和C组尼罗罗非鱼白细胞吞噬百分比、吞噬指数和血细胞呼吸爆发活力、血清SOD活力、LSZ活力、NO含量都显著提高,MDA含量则显著降低。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3%和6%质量分数的以鱼腥草为主要成分的复方中草药制剂均能增强尼罗罗非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其中以添加比例为6%的效果最好。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中草药 非特异性免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嗜冷普鲁兰酶产生菌NX-1的筛选及产酶条件优化

食品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南极海泥样品中分离得到一株产嗜冷普鲁兰酶的假交替单胞菌菌株(Pseudoalteromonas sp.)NX-1。以菌株NX-1为研究对象,对菌株NX-1产嗜冷普鲁兰酶的酶学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其产嗜冷普鲁兰酶的最佳培养条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菌株NX-1所产嗜冷普鲁兰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20℃,最适作用p H值为7.0,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半衰期约为120 min;菌株NX-1的最适产酶条件为:培养温度20℃、接种量1%、培养基各组分含量分别为蔗糖15 g/L、蛋白胨15 g/L、Ca Cl2 0.5 g/L、Na2HPO4 6 g/L。优化后菌株产酶可达25.172 U/m L,相比优化前提高25.1%。

关键词: 嗜冷普鲁兰酶 假交替单胞菌 发酵 正交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藻油中抗氧化剂的复配组合

食品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藻油氧化稳定性,对添加在藻油中的抗氧化剂组合进行优化。利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并结合响应面分析法,以迷迭香粉(≥30%鼠尾草酸)、VE、VC棕榈酸酯添加量为试验因素,以藻油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POV)、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TBA)值及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含量为响应值,并进行二次回归设计建立模型,得到的最佳抗氧化剂组合为:迷迭香粉0.37‰、VE 0.11‰、VC棕榈酸酯0.20‰。该优化条件下藻油经过12 d烘箱实验后测得POV为9.26 meq/kg,TBA为0.35 mg/kg,DHA含量为30.27%,其与模型预测值相吻合,表明所建立的回归模型是切实可行的。

关键词: 藻油 抗氧化剂 响应面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黄海秋季渔业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平均营养级变化特征初步分析

水产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东海、黄海渔业生物群落结构长期、连续的变化特征,采取聚类和平均营养级的分析方法研究了连续14年的底拖网秋季调查数据,对该海域主要渔业生物结构的变化阶段和规律进行了归纳与分析,将主要的渔业生物进行了类群划分,并分析了渔业生物群落平均营养级与资源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时间范围内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水母暴发前期(1999—2003年),水母暴发期(2004—2007年)和水母暴发后期(2008—2012年)。暴发前期,资源量波峰与波谷变化周期为2年,后期则变为1年。水母暴发后,经过5年的剧烈波动发展,群落结构变化恢复到接近暴发前状态的趋势。此外,研究的主要渔业生物品种可以划分为暴发(沙海蜇)、优势(带鱼和小黄鱼)、异常(竹筴鱼)、常见(刺鲳、银鲳和黄鲫)、水母伴随(白色霞水母和海月水母)和偶见(日本鲭、龙头鱼等)6个物种类群。另据物种资源量在水母暴发前后的发生水平,偶见类群中的物种又可分为前期高后期低(龙头鱼、多棘腔吻鳕等)、前期低后期高(蓝点马鲛、大管鞭虾等)和没有变化(日本鲭)3个小类群,这些小类群中的物种具备了作为生态系统健康状态指示种的特征。最后,14年的渔业生物群落平均营养级与总资源密度对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1),具体关系式为TL=-0.896 5·ln(CPUE)+14.142 1(TL为平均营养级,CPUE为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此结果显示在营养级降低的同时会伴随整体资源量的增加,反之亦然。

关键词: 底拖网 渔业生物群落结构 平均营养级 东海北部 黄海南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疣梭子蟹几丁质酶基因克隆鉴定及在低盐胁迫和蜕皮周期中的表达分析

海洋与湖沼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几丁质酶在甲壳动物中参与多个生物学进程,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总长为3694 bp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几丁质酶基因全长c DNA序列,命名为Pt Cht基因。该基因5′和3′非编码区分别为200bp和455bp,开放阅读框为3039bp,推测编码1012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113.4k Da,理论等电点为6.289。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Pt Cht基因含有2个催化结构域和1个几丁质结合结构域Cht BD2,催化结构域具有几丁质酶第18家族的保守基序MotifⅠ、Ⅱ、Ⅲ、Ⅳ;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三疣梭子蟹Pt Cht基因与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Cht的同源性最高;荧光定量RT-PCR分析表明,Pt Cht基因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而在眼柄和表皮中的相对表达量较高。Pt Cht基因在蜕皮周期中的表达规律表明,Pt Cht基因在不同蜕皮时期存在明显变化,在表皮中先下调后上调;在眼柄中,呈整体上调趋势。通过分析Pt Cht基因在低盐胁迫进程中的表达规律发现,低盐胁迫可显著改变Pt Cht基因在鳃和肝胰腺中的表达模式,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最后下降的表达趋势。该研究结果表明Pt Cht基因在三疣梭子蟹蜕皮发育和渗透压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深入研究三疣梭子蟹和其它甲壳动物几丁质酶的功能提供了重要信息。

关键词: 几丁质酶 蜕皮 低盐胁迫 三疣梭子蟹 几丁质外骨骼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