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Geoserver的WebGIS在海洋牧场可持续管理中的应用
《广东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基于OpenGIS的海洋牧场地理信息管理决策系统,为管理者和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个可实时监测海洋牧场运行情况的平台。系统采用Java编程语言,利用开源GeoServer服务器和PostgreSQL9.3数据库管理系统,集成海洋牧场数据管理、数据分析、适宜性评价和效果评估功能,实现对海洋牧场的数据存储、数据查询、专题图分析、选址评价、多样性分析、生态服务价值评估和建设前后环境状况遥感分析,为海洋牧场可持性发展服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虾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研究进展
《南方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和功能在对虾生长中具有重要作用,与对虾营养代谢、能量平衡、免疫防御和胃肠道发育等生理过程紧密相关,是维持机体肠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文章综述了对虾肠道正常菌群的营养、消化、免疫和屏障等生理功能,分析了对虾肠道菌群结构与组成的影响因素,介绍了对虾肠道菌群结构的主要研究方法,并展望了对虾肠道菌群未来的研究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QuEChERS/GC-MS法同时测定鱼、虾中的雌二醇与己烯雌酚残留
《分析测试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QuEChERS/GC-MS法测定鱼、虾中雌二醇(ES)和己烯雌酚(DES)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中依次加入无水硫酸镁和乙酸乙酯后均质提取,提取液以中性氧化铝分散剂净化,氮气吹干,经双(三甲基硅烷基)三氟乙酰胺(BSTFA)与甲基氯硅烷(TMCS)(体积比99∶1)的硅烷化试剂衍生后,在EI-SIM-MS模式下进行检测,内标法定量,雌二醇-D2与己烯雌酚-D8分别为雌二醇及己烯雌酚的定量内标。结果显示:DES和ES分别在1~500μg/L和1~250μ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不低于0.999 1。对草鱼、对虾进行3个水平的加标回收实验(1.5,2.5,5.0μg/kg),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86.1%~115%,相对标准偏差为0.43%~7.8%。DES和ES的检出限(LOD,S/N≥3)分别为0.3μg/kg和0.5μg/kg,低于欧盟食品中雌激素的最低执法限量(MRPL)(2~50μg/kg)以及美国食品中雌激素的残留限量(0.12~3μg/kg),方法满足欧盟对水产品中雌激素残留的限量要求。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GC-MS) QuEChERS 己烯雌酚 雌二醇 鱼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尼罗罗非鱼致病性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的分离鉴定及其病理学观察
《微生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2013年5月广东番禺某养殖场罗非鱼出现大量死亡现象,临床症状表现为鱼体体色发黑、体表出血、鳞片脱落、鳍条溃烂等,解剖发现腹腔有大量腹水、胆囊肿大、肝呈黄色、脾脏呈暗红色。为确定病原,【方法】从具以上临床症状的病鱼组织中分离获得可疑菌株1株,编号PYS1。采用形态特征、生长特性、理化特征、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等理化及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该菌株种类。通过人工回归感染及组织病理学研究确定该菌株的致病性,并开展药物敏感性试验筛选其敏感药物。【结果】结果表明PYS1菌株为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在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的分子进化树中与其他鱼源类志贺邻单胞菌聚为一支。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已呈现多重耐药性,仅对少数检测抗生素(头孢曲松、头孢洛克和头孢唑啉等)敏感。人工回归感染结果显示PYS1菌株可使尼罗罗非鱼出现与自然发病鱼相似症状,其对尼罗罗非鱼半致死量为1.425×108CFU/尾,石蜡切片显示其对感染鱼的肠、肝、脾、肾和心脏等组织均可造成损伤。【结论】证明类志贺邻单胞菌为上述养殖场尼罗罗非鱼发病的病原,且为首次报道该菌对尼罗罗非鱼的致病性。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 致病性 组织病理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饲料和浒苔饲喂对点篮子鱼幼鱼生长性能和消化酶活性影响
《海洋渔业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幼鱼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人工饲料和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ra)饲喂点篮子幼鱼,实验周期90 d,对比两种饲料对点篮子鱼幼鱼的生长性能和消化酶活性影响。结果显示,人工饲料组幼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相对增长率及肌肉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比内脏重和比肝重均显著高于浒苔组(P<0.05),而粗灰分、比肠重、比肠长显著低于浒苔组(P<0.05);人工饲料组幼鱼胃中胃蛋白酶活性,前肠和中肠的胰蛋白酶活性,幽门盲囊、肠和肝脏的脂肪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浒苔组,而幽门盲囊和肠的淀粉酶活性则显著低于浒苔组(P<0.05)。饲喂浒苔的点篮子鱼幼鱼虽然生长性能低于人工饲料组,但其淀粉酶活性、比肠重和比肠长均高于人工饲料组,点篮子鱼对浒苔有良好的摄食和消化能力,浒苔能满足点篮子鱼的生长需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在刺参养殖中的益生作用
《渔业科学进展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生化方法分析了不同浓度枯草芽孢杆菌制剂对养殖水质、刺参的生长、消化酶活性、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制剂,能够显著降低养殖水体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去除率最高可达42.28%和22.33%,对水体中氨氮含量和化学需氧量影响不显著;实验组刺参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为6×10–6时,SGR提高40.74%,添加量为6×10–6时,淀粉酶活性提高30.27%,添加量为5×10–6时,蛋白酶活性提高53.93%,达到显著水平差异,但脂肪酶活性无显著提高;非特异性免疫酶(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枯草芽孢杆菌添加6×10–6效果最好,分别提高135%、27%、396%、192%。本研究表明,添加适当的枯草芽孢杆菌能够有效改善刺参养殖水体水质,提高机体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从而促进刺参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渡河流域川陕哲罗鲑分布与栖息地特征研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在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基础上,对大渡河流域川陕哲罗鲑栖息地及分布进行了量化分析,并对其适宜栖息地保护河段进行了评估与划分。研究表明:(1)1950~2012年,大渡河流域川陕哲罗鲑分布范围持续减少,损失率高达91.4%,强烈的人类活动(如水电开发)成其主要影响因素;(2)川陕哲罗鲑对栖息地生境质量需求较高,适应水温范围较窄(4℃~14℃)。在不同生活史阶段川陕哲罗鲑对于生境的需求存在差异;(3)大渡河上游干流及众多支流对保护川陕哲罗鲑极为重要。在上游适宜划分为川陕哲罗鲑栖息地保护的河段总长度共计2 222.9km。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建议:(1)川陕哲罗鲑栖息地有效保护,不仅应保护其现有分布区域,而且还应涵盖具有较高保护和恢复价值的历史分布和潜在分布空间;(2)尽快开展大渡河河源区川陕哲罗鲑栖息地保护相关规划和研究工作;(3)为协调流域保护和发展,建议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中南部海域鸢乌贼甲醛本底质量分数调查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采自南海中南部海域40个站点的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头部、胴体、内脏的内源性甲醛质量分数,探讨了影响南海鸢乌贼甲醛质量分数的因素,并与其他头足类海洋生物的甲醛质量分数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南海鸢乌贼内脏部分甲醛质量分数最高,平均值达到93.21 mg·kg-1,头部和胴体甲醛质量分数次之,分别为29.63 mg·kg-1和25.69 mg·kg-1,头部和胴体的内源性甲醛质量分数没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体长以及不同捕获区域的鸢乌贼头部、胴体和内脏的甲醛质量分数没有显著差异,但捕获于春夏季的鸢乌贼胴体(25.82 mg·kg-1和23.26 mg·kg-1)和内脏(69.43 mg·kg-1和123.74 mg·kg-1)的甲醛质量分数要高于捕获于秋季的鸢乌贼胴体(5.13 mg·kg-1,P<0.05)和内脏(18.15 mg·kg-1,P<0.05)的甲醛质量分数。和其他头足类的内源性甲醛相比,南海鸢乌贼胴体部位的内源性甲醛质量分数较高(25.69 mg·kg-1),高于其他种类鱿鱼胴体部位的游离甲醛和游离及可逆结合型甲醛质量分数(1.09~27.06 mg·kg-1)。根据美国环境保护署规定的每日甲醛最大摄入量0.2 mg·kg-1计算,一个体质量为60 kg的成年人每日食用南海鸢乌贼胴体的最大量约为467 g。另外,在南海鸢乌贼的后续加工过程中,较高的内源性甲醛质量分数应予以重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底播虾夷扇贝活品流通前后挥发性成分的对比分析
《食品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收集香气成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同一批次刚刚捕捞出水以及干露航空运输后2种状态的虾夷扇贝的蒸制后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并基于各挥发物的感受阈值,以相对气味活性值法确定了2种状态扇贝的关键风味化合物。结果表明:在捕捞出水状态扇贝贝肉中鉴定出55种物质,运输终端扇贝贝肉中鉴定出45种物质;2种状态条件下的扇贝贝肉有着基本相同的关键风味化合物,按贡献大小依次排列为:癸醛、壬醛、三甲胺、辛醛、2-壬烯醛、1-辛烯-3-醇、己醛、庚醛、正庚醇、2,7-辛二烯-1-醇,其中2-壬烯醛为刚刚捕捞出水扇贝单独检出的关键风味化合物;但是起到修饰作用的风味物质种类却相差很大,捕捞出水状态的扇贝风味化合物为辛稀醛、癸烯醛、十一醛、苯乙醛、2-正戊基呋喃、2-乙基呋喃,干露运输后的扇贝风味化合物为2-辛烯-1-醇、辛稀醛、苯乙醛、二甲基硫醚。
关键词: 底播虾夷扇贝 挥发性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相对气味活性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同步接毒条件下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在CPB细胞中的最适增殖条件
《水产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获知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同步接毒最适增殖条件,通过检测不同血清浓度、病毒接种量、细胞状态等培养条件下的病毒拷贝数,确定鳜脑组织细胞(CPB)同步接种ISKNV的最适体外增殖条件。结果表明,上述各因素对ISKNV的增殖量均有明显影响。其中选取处于对数生长中期的CPB细胞,胰酶消化后按照病毒感染复数(MOI)为0.2同步接种ISKNV,培养液中胎牛血清终浓度为6%时,28℃恒温培养9 d后收获,所得病毒拷贝数最多,为2.54×108拷贝/m L。将所测得病毒拷贝数折算成培养基成本进一步分析表明,按照上述相同条件进行接毒,每元人民币培养基所得病毒量也最高,为4.24×1011拷贝。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病毒增殖量及培养基成本对病毒增殖条件进行优化,可为低成本ISKNV疫苗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鳜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 鳜脑细胞 同步接毒 荧光定量PCR 增殖条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