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园龄果园土壤硝化与反硝化活性及N_2O排放(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2
摘要:[目的]评价硝化反硝化作用在果园土壤氮素损失中的贡献率以及N2O的排放量和排放特性。[方法]在室内培养条件下比较研究了3种不同园龄果园土壤及未开垦土壤之间硝化反硝化活性的差异。[结果]培养26天的未开垦土壤、5年、12年和20年园龄果园土壤的氮肥硝化率分别为6.85%、10.26%、13.29%和12.90%。4种土壤硝化活性均相对较低,但随种植年限的延长呈提高趋势,而且与土壤有机质和铵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碳氮比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3种果园土壤N2O排放量显著高于未开垦土壤(P<0.05),其中硝化作用产生的N2O排放量占施氮量的0.03%~0.08%。硝化过程产生的N2O排放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铵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而与土壤碳氮比呈显著负相关系(P<0.05),与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不同园龄果园土壤之间氮肥的反硝化活性差异显著,表现为20年>12年>5年>未开垦土壤,反硝化损失氮量占施氮量的0.01%~3.11%,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我国南方果园土壤硝化水平相对较低,但随种植年限的延长呈提高的趋势;而土壤反硝化水平相对较高,而且随种植年限的延长显著提高。


基因Ⅵb亚型半番鸭源新城疫病毒基因组测序及分析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GenBank上发布的新城疫病毒基因组序列,设计了9对引物,对从福建福州地区发病半番鸭场分离的新城疫病毒FJ-SMD-03株进行了基因组cDNA扩增测序和分析.结果表明:FJ-SMD-03的基因组序列由15 192 nt组成,在NP基因非编码区比Lasota株多了6个核苷酸ACACTC;基因组由6个ORF组成,即3'-NP-P-M-F-HN-L-5'序列.BLAST结果显示:FJ-SMD-03基因组核苷酸与1.3、carrier-pigeon/Guangdong/2008、pigeon/Italy/1166/00、AV324/96和dove/Italy/2736/00相似性最高,达94.9%~98.5%;与疫苗株Lasota、Mukteswar和B1的相似性最低,为80.7%~83.3%;与我国标准强毒株F48E8及2002年从福建番鸭中分离到的基因Ⅶd亚型强毒株Muscovy duck/China(Fujian)/FP1/02相似性较低,分别为82.5%和87.1%.F蛋白裂解位点的氨基酸序列为112 R-R-Q-K-R-F117,具有强毒株序列特征,进化树分析发现,FJ-SMD-03属于ClassⅡ类基因Ⅵb亚型,证明鸭群中有Ⅵb亚型NDV强毒株;FJ-SMD-03株NDV与1.3、carrier-pigeon/Guangdong/2008和pigeon/Italy/1166/00亲缘关系较近,与carrier-pigeon/Guangdong/2008形成一个小的进化分支,推测FJ-SMD-03株与carrier-pigeon/Guangdong/2008和pigeon/Italy/1166/00株来源于共同的祖代毒株,可能与鸽携带的病毒有关.


番鸭呼肠孤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选取1998~2009年福建省不同地区番鸭中分离到番鸭呼肠孤病毒分离株中具有代表性的10株,用RT-PCR技术扩增其S1和S4基因的功能区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序列分析表明所扩增的S1基因的目的片段为819bp,S4基因目的片段为992bp。参照国内外已发表的部分毒株S1和S4基因序列,构建番鸭呼肠孤病毒的遗传进化树,分析遗传进化关系。国内各分离株S1基因同源性为92.2%~96.7%,与国外89026株同源性为88.5%~92.8%,与禽呼肠孤病毒S1133株同源性为76%~78%。国内各分离株S4基因同源性为95.2%~99.3%,与国外89026株同源性为92.3%~94.5%,与禽呼肠孤病毒S1133株同源性为21.2%~21.5%。通过遗传进化树可以看到MDRV与同属的ARV序列形成了2个大分支,而MDRV序列分为2个小分支:一支为10株分离株和国内分离株,说明国内分离株没有明显差异;一支为国外分离株89026株,这说明国内分离株与国外毒株存在地域差异。


正红菇菌丝体凝集素的分离纯化及生化特性
《菌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正红菇菌丝体经磷酸缓冲液浸提、硫酸铵分级沉淀、DEAE-Sepharose FF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dex G-100分子筛层析纯化得到红菇凝集素(Russula vinosa Lectin,RVL)。经SDS-PAGE检测为单一蛋白带,其亚基相对分子质量为55kDa,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测得相对分子质量为55.25kDa,提示RVL分子只有一个亚基。RVL中性糖含量为3.87%,经酸水解测定含15种氨基酸。温度在20–60℃、pH在5–9的范围内,凝集活性保持相对的稳定。RVL的凝血活性受Mn2+、Zn2+、Ca2+的影响。糖抑制实验表明,在供试的11种糖中,D-甘露糖强烈抑制RVL的凝血活性。抑菌实验显示,RVL对供试的细菌没有抑制作用,对稻瘟病菌、绿色木霉、红色链包霉、黑曲霉菌丝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朱砂根愈伤组织培养及悬浮细胞系建立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朱砂根(Ardisia crenata Sims.)无菌苗的茎段、叶片、胚轴和胚根为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诱导研究。结果表明:胚根在含有2,4-D的培养基中的诱导率最高,在添加5 mg L-1 AgNO3的MS+2,4-D 0.5 mg L-1+KT 0.01 mg L-1培养基中继代培养的增殖系数高达8倍以上。培养中获得了5种类型的愈伤组织(I-白色湿软状、Ⅱ-白色冰砂状、Ⅲ-淡黄色颗粒状、Ⅳ-黄绿色块状和V-绿色块状),其中Ⅱ和Ⅲ型愈伤组织可以成功建立悬浮细胞系,用M S+2,4-D 0.5 mg L-1+KT 0.01 mg L-1培养基进行固-液轮回培养,可以较好地保持悬浮细胞系。


硝化抑制剂对小白菜内源硝酸盐代谢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蔬菜体内硝态氮的代谢有效利用性,采用土培盆栽试验方法,以NO3-N︰NH4+-N为2︰3的处理(以S1表示)为对照,研究在对照基础上分别添加3种硝化抑制剂(即,双氰胺、咪唑、吡啶,分别以S2、S3、S4表示)对小白菜内源硝酸盐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硝化抑制剂的添加可提高小白菜产量6.06%~28.55%,增加植株氮吸收量2.38%~38.42%,降低蔬菜硝酸盐含量2.69%~19.66%,分别提高小白菜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叶肉细胞硝态氮的代谢库大小和贮藏库大小24.28%~77.32%、29.45%~272.17%和2.78%~17.38%,并增加代谢库与贮藏库的比值0.04%~0.59%,从而提高了小白菜内源硝酸盐的有效利用性。其中,以S2处理对提高小白菜内源硝酸的有效利用性相对最佳,植株产量和植株氮吸收量相对最高,分别为56.72 g.盆1和0.156 g.盆1;植株硝酸盐含量较低,为1 749 mg·kg-1;而叶片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叶肉细胞硝态氮代谢库相对最高,分别为1.90μg(NO2-N).30 min-1·g-1(FW)和0.33μg(NO2-N)·g-1(FW)。
关键词: 硝化抑制剂 小白菜 内源硝酸盐 氮代谢 硝酸盐有效性


食用菌多糖酶法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现代农业科技 》 2012
摘要:阐述食用菌多糖的生物活性,基于单一酶法与复合酶法介绍食用菌多糖酶法提取工艺的研究概况,以期为食用菌多糖酶法提取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转Cry1Ac/CpTI栽培稻外源基因渗入普通野生稻中可稳定的遗传和表达
《分子植物育种 》 2012 CSCD
摘要:转基因水稻的研发以及环境释放,外源基因通过花粉逃逸到野生近缘种中,可能带来的生态效应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采用人工杂交技术将Cry1Ac/CpTI双价抗虫基因从转基因栽培稻渗入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中,获得普通野生稻F1及分离后代F2、F3、F4、F5和回交后代BC1F1和BC1F2,并对渗入外源基因的普通野生稻中的外源基因的遗传和表达进行了分析,试图阐明转基因栽培水稻外源基因的逃逸,可能在近缘野生栽培稻中稳定遗传的事实。研究结果显示:在野生栽培稻中外源基因的拷贝数与转基因的供体栽培稻完全一致。外源基因在普通野生稻中传代过程中插入位点的遗传也是稳定的。Cry1Ac杀虫蛋白在野生稻的不同世代中的表达模式和表达量与其转基因的供体栽培稻大致一致。本研究说明,转基因水稻外源基因一旦逃逸,有可能渗入近缘野生稻中,并在近缘野生稻中可稳定的遗传与表达,但转基因水稻外源基因逃逸是否对其近缘物种造成非预期生态效应还需要进一步对其进行生态适合度评价。
关键词: 栽培稻 普通野生稻 转基因水稻 Cry1Ac/CpTI基因 遗传与表达 生态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