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基于当前最优解的人工蜂群算法

计算机工程 2015 CSCD

摘要:为克服人工蜂群算法在求解函数优化问题时存在收敛精度低、收敛速度慢的缺点,提出一种改进的人工蜂群算法。为提高人工蜂群算法的局部搜索能力和避免早熟收敛,跟随蜂在当前最优解的周围进行局部搜索,并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逐渐缩小侦查蜂在当前最优解周围的局部搜索范围。通过6个标准测试函数完成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基本人工蜂群算法相比,改进算法在寻优精度和收敛速度上均得到提高。

关键词: 人工蜂群算法 当前最优解 局部搜索 早熟收敛 侦查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沙群岛海域夏季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

生态学杂志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氮和磷对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作用,2013年夏季在南沙群岛海域西南大陆架S1站(9°30'N,109°30'E)和曾母暗沙附近S2站(4°30'N,109°30'E)进行了添加N、P营养盐的现场加富实验。结果显示:加富N和N+P后,叶绿素a(Chl-a)含量显著增长(P<0.05),其中,S1站点叶绿素a从初始的0.05 mg·m-3分别达到0.29和0.80 mg·m-3;S2站点叶绿素a从初始的0.09 mg·m-3则分别达到0.79和1.02 mg·m-3,说明添加N或N+P可以促进浮游植物增长。在加富P后,2个站点的叶绿素a浓度均未显著增加,说明单独添加磷不能促进浮游植物的增长。限制因子分析表明,S1站点的浮游植物生长具N限制,而S2站点浮游植物生长的首要限制元素为N,其次为P。水体中N/P范围为5~25时最适应浮游植物生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N/P值与Chl-a浓度和浮游植物的生长速度(R)无显著相关性,表明该2个站点水体的N/P值不能单独控制浮游植物的生长。

关键词: 营养盐加富 限制元素 叶绿素a 现场培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密度黄颡鱼—鳙养殖池塘浮游生物种群与理化因子的变化研究

淡水渔业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高密度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鳙(Aristichthys nobilis)分隔养殖池塘为研究对象,分析养殖期间(2013年4月—10月)池塘浮游生物和水体理化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池塘水体温度、p H、DO和总氮指标在养殖期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Duncan's多重比较显示,温度在6—8月显著高于其他时间(P<0.05);总氮在7—9月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氨氮和亚硝态氮在8—10月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池塘浮游生物的变化表现为:枝角类和桡足类物种数随养殖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其中秀体溞属(Diaphanosoma)占优势;轮虫物种数呈上升趋势,其中臂尾轮虫属(Brachionus)占优势;原生动物物种数在各月份之间差异不明显,以球吸管虫属(Sphaerophrya)为优势种;藻类物种数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其中绿藻门(Chlorophyta)种类占优势,其次为裸藻门(Euglenophyta)种类。基于Dice相似系数的UPGMA聚类和Pearson相关系数的MDS排序均显示池塘水体中浮游生物群落在整个养殖期间可分为2大类,4、5、6、7月各样本聚在一起,8、9、10月各样本聚在一起,表现为前4个月(4—7月)相似性高,而后3个月(8—10月)相似性高;说明池塘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随养殖时间延续发生了改变。

关键词: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鳙(Aristichthys nobilis) 浮游生物 理化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LH原油和0~#柴油对3种海水增养殖生物的急性毒性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半静水法进行了南海原油和0#柴油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急性毒性试验。南海LH原油乳化液、0#柴油乳化液和0#柴油分散液对凡纳滨对虾的96 h半致死安全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3.25 mg·L-1、3.17 mg·L-1和2.40 mg·L-1,其对应的安全阈值分别为0.33 mg·L-1、0.32 mg·L-1和0.24 mg·L-1;南海LH原油乳化液和0#柴油乳化液对菲律宾蛤仔的96 hLC50分别为15.93 mg·L-1和8.74 mg·L-1,对应安全阈值分别为1.59 mg·L-1和0.87 mg·L-1;0#柴油乳化液对翡翠贻贝的96 h-LC50为28.90 mg·L-1,安全阈值为2.89 mg·L-1。

关键词: 石油类 增养殖种类 急性毒性 安全阈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生物扰动对混养系统沉积物及间隙水中营养物质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养殖水化学测定方法分析沉积物中有机质和营养盐含量变化,研究方格星虫生物扰动对混养系统中沉积物的生态效应。混养试验在20个养殖桶内(水体积550 L)进行,方格星虫(1.2±0.1 g)养殖在桶底沙层中,其放养密度为0、50、100和150条/桶;鲻(24.5±0.5 g)的放养密度为3尾/桶,养殖在水体中的网箱中(直径0.8 m、高度0.6 m)。试验共分4个处理组(T0、T50、T100和T150),每个处理组各设5个重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T0)相比,方格星虫组底层(6–8 cm)沙中有机质含量有所增加,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随着试验的进行,4个试验组的间隙水中硝态氮(NO3-N)、氨氮(NH4-N)以及活性磷(SRP)浓度均呈现出升高的趋势。试验结束时,T100和T150组各层间隙水的NO3-N浓度均低于T0组(P<0.05),且底层间隙水的NO3-N浓度随方格星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T0组表层NH4-N浓度高于方格星虫组,而底层氨氮却显著低于高密度方格星虫组(T100和T150)(P<0.05)。结果表明,方格星虫的生物扰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沉积物表层的有机质向底层转移,从而影响间隙水中氮、磷营养盐的转化和释放。方格星虫的生物扰动在精养池塘中的底质修复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方格星虫 生物扰动 沉积物 间隙水 营养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结构生物学在水产科学中的应用

动物医学进展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结构生物学分别研究生物体的基因组成、基因差异表达、蛋白间相互作用和分子结构特征,在当代生命科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这些新技术的引入为水产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论文阐述了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结构生物学在水产科学中的最新进展,并为蛋白质组学和结构生物学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见解。

关键词: 基因组学 转录组学 蛋白质组学 结构生物学 水产科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蓬莱玉参(Apostichopus sp.)体壁的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渔业科学进展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生化方法对蓬莱玉参(Apostichopus sp.)体壁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并分析评价了这一水产养殖新品种的营养和开发价值。结果显示,蓬莱玉参体壁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分别为91.29%、5.25%、0.23%和3.09%,其中,粗蛋白质和灰分高于刺参,粗脂肪低于刺参,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蓬莱玉参体壁中氨基酸总量为53.76%,明显高于刺参,氨基酸组成和含量接近于FAO/WHO的推荐模式,属于质量较好的蛋白质;蓬莱玉参体壁中呈味氨基酸含量为25.63%,占氨基酸总量的47.66%,且各种呈味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刺参,鲜美程度要好于刺参。蓬莱玉参体壁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PUFA)为26.47%,DHA+EPA为12.08%,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值(UFA/SFA)为3.19,均高于刺参,因此,脂肪质量优于刺参;蓬莱玉参体壁中常量及微量元素含量较高,Ca、P比例适宜,并富含VB6和VB1,其中,VB1含量为1.30 mg/100 g,含量远高于刺参。研究结果表明,蓬莱玉参营养价值优于刺参,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

关键词: 蓬莱玉参 体壁 营养成分 营养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黄鱼耳石锶标志技术

中国水产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六水合氯化锶进行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幼鱼耳石的标记,探讨了锶元素对大黄鱼幼鱼耳石的元素指纹标记效果,分析了锶元素标记对大黄鱼幼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1)阶段性倍增饲养水体中锶离子浓度可使标记组个体在特定耳石区段的Sr/Ca比值显著提升,形成与对照组个体和野生个体在该耳石区段Sr/Ca比值的显著差异(P<0.01),标记组、对照组和野生个体在该耳石区段的Sr/Ca比值分别为(3.58±1.09)mmol/mol、(1.73±0.08)mmol/mol和(1.09±0.35)mmol/mol。此区段形成的Sr/Ca比值峰值可视作标记组个体的耳石锶元素人工标记。(2)标志组和对照组大黄鱼幼鱼的生长速率和存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此项标记技术对受标个体的生长和存活状况不会产生显著负面影响,可用作大黄鱼增殖放流鱼苗的规模化标记手段。

关键词: 大黄鱼 标志放流 耳石 元素分析 死亡率 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包埋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水处理领域的研究进展

水处理技术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包埋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具有优势菌种可控、处理效率高、经济环保等特点,在水产养殖水处理中具有独特优势。评述了包埋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领域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该技术对养殖系统的水质调控机理,介绍了适用于养殖系统的包埋载体选择和研究进展,讨论了养殖水处理高效降解微生物的选择,最后对包埋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其在水产养殖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借鉴。

关键词: 固定化 包埋 水产养殖 水处理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刀鲚体内菌群PCR-DGGE指纹图谱及多样性比较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长江刀鲚(Coilia nasus)洄游前幼鱼和洄游后成鱼为对象,通过PCR-DGGE指纹技术探讨长江刀鲚菌群多样性及受洄游路径周围环境影响之后的稳定性。结果显示,PCR-DGGE指纹谱带丰富,共显示出70条可鉴别条带,其中长江水体谱带数(28)高于洄游后刀鲚鳃(26)、胃(26)、肠道壁(20)、肠道内容物(21)和洄游前刀鲚鳃(21)、胃(20)、肠道壁(11)、肠道内容物(13),洄游后刀鲚成鱼体内各对应部位菌群数显著高于洄游前刀鲚幼鱼。UPGMA聚类和PCA结果显示不同样品之间差异显著,虽长江水体与洄游后刀鲚鳃、胃及肠道内容物样品在聚类图上聚为一簇,但其菌群结构的相似度较低,分别为43%、35%和28%。成功克隆测序其中43条条带,主要包含α-变形菌(25.6%)、β-变形菌(7%)、γ-变形菌(16.3%)、放线菌(25.6%)、厚菌门(9.3%)、拟杆菌(7%)、柔膜菌门(4.6%)、绿弯菌(2.3%)和未定义菌(2.3%)。以上结果表明长江刀鲚体内不同部位及其在洄游前后不同阶段,菌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并受环境和宿主双层因素影响。

关键词: PCR-DGGE 长江刀鲚 洄游 香农指数 细菌菌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