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草鱼MyD88基因组结构解析及启动子活性探讨

水生生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病毒和细菌性疾病对其造成了重大损失[1]。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引起的草鱼出血病,是对草鱼危害最大的传染性疾病之一。GCRV是双链RNA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水生呼肠孤病毒属(Aquareovirus),G亚型[2]。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更增长了疾病暴发的频率,严重地影响了草鱼养殖的经济效益。TLRs(Toll-Like Receptors)家族是一类重要的模式识别

关键词: 草鱼 髓样分化因子88 5′侧翼序列 内含子 启动子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带鱼腌制加工过程理化指标、微生物和生物胺的动态变化及相关性

水产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初步探明鱼类腌制过程中生物胺的形成机理,本实验研究了带鱼在腌制加工过程中盐度、水分含量、水分活度(Aw)、p H、蛋白质水解指数(P.I.)、非蛋白氮(NPN)、游离氨基酸、微生物和生物胺的动态变化及相关性。结果显示,p H在腌制阶段增加但在干燥阶段下降;盐度、P.I.和微生物(菌落总数、乳酸菌、葡萄球菌和微球菌)在整个加工过程持续上升,水分含量和Aw则持续下降。整个加工过程发生了明显的蛋白质降解反应,NPN和游离氨基酸在干燥阶段含量显著上升;总生物胺含量增加了2.26倍,其中尸胺含量显著增加了157倍,其次是组胺。带鱼腌制过程中,游离氨基酸与生物胺显著正相关,作为生物胺前体物质对生物胺的形成影响较大,微生物则起到了促进和抑制生物胺的作用,生物胺的形成还受p H、盐度、Aw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关键词: 带鱼 腌制加工 理化指标 微生物 生物胺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哲罗鱼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的原核表达与活性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鱼类胚胎发育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II,IGF-II)起着关键的作用。本研究根据Gen Bank收录的鲑鳟鱼IGF-II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哲罗鱼(Hucho taimen)肝RNA提取物为模板,利用RT-PCR方法扩增出哲罗鱼IGF-II基因开放阅读框。将目的基因IGF-II与原核表达载体p SUMO连接构建出重组表达载体p SUMO-IGF。将该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Rosetta中进行目的蛋白的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分析显示,约在40 k D处含有清晰的条带,与预期结果相符;目的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对包涵体进行变性/复性后获得较纯的目的蛋白,利用ELISA和MTT方法对目的蛋白进行免疫学活性及生物学活性分析。ELISA结果显示该目的蛋白能够与商品化的抗鲑鳟鱼IGF-II的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并且呈现抗原浓度依赖性,该结果说明本研究获得了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IGF-II蛋白;MTT方法测定IGF-II蛋白对鲤(Cyprinus carpio)上皮细胞(epitheliaoma papulosum cyprini,EPC)和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性腺细胞(rainbow trout gonad,RTG-2)的增殖效果来鉴定IGF-II蛋白的生物学活性,结果显示所表达的哲罗鱼IGF-II蛋白能够有效的刺激EPC细胞和RTG-2细胞增殖。该结果表明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获得的哲罗鱼IGF-II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本研究为哲罗鱼的生长模式和生长繁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 哲罗鱼 生物活性 MTT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夏季保苗期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腐皮综合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阈值

渔业科学进展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3年夏季山东地区某刺参育苗场处于保苗期的刺参苗种暴发腐皮综合征疾病,表现为附着力下降、棘刺顶端溃烂、排脏、表皮溃疡和自溶等症状。自患病个体病灶组织分离优势细菌,并利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回接感染、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完成致病原的鉴定。此外,通过对发病前后养殖系统中优势菌丰度的变化,追踪确定了所分离病原菌的致病阈值。结果显示,从患病参苗体表病灶处分离的一株优势菌HP130917A-1,经回接感染证实,该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其对刺参苗种的半致死浓度为1.2×106 CFU/ml。生理生化结合分子鉴定表明,该菌株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此外,完成了患病池保苗期间池水和附着基表面微生物菌群结构动态分析,共分离得到了6种主要优势菌,分别为溶藻弧菌、需钠弧菌(Vibrio natriegens)、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和马胃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quorum)。溶藻弧菌一直是养殖系统中优势度最高的种类,且随着附着基在保苗池中时间的延长,其在附着基表面沉积物中的浓度越来越高。到第50天时,浓度达到8.97×106 CFU/cm2。而此时系统中参苗开始暴发腐皮综合征疾病,可将此浓度视为该病原的致病阈值。因此,在夏季保苗过程中应加强养殖系统中弧菌总数的监测,制定适宜的附着基更换频率,建立和优化刺参保苗工艺,以期为刺参苗期疾病防控和优化健康养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刺参 保苗期 腐皮综合征 病原菌 溶藻弧菌 致病阈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鲆科鱼类一新纪录——八斑土佐鲆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15 CSCD

摘要:2012年9月10日在南海西南部水域采集到鱼类标本1尾,经鉴定为八斑土佐鲆(Tosarhombus octoculatus Amaoka,1969),为南海鲆科鱼类新纪录种.该标本具有以下特征:背鳍鳍条数目为98,臀鳍鳍条数目为76,胸鳍鳍条数目为12(有眼侧),腹鳍鳍条数目为6(有眼侧),尾鳍鳍条数目为17,侧线鳞64;体卵圆,侧扁,尾柄窄;头前缘陡直,眼前方头背部具6个黄白色大斑;鳞大,有眼侧栉鳞具长栉刺;背鳍、臀鳍鳍条不分支;胸鳍不对等,腹鳍有眼侧第三鳍条与无眼侧第一鳍条相对;尾鳍上下2鳍条不分支,其余分支.八斑土佐鲆见于西太平洋日本土佐湾,幼体见于琉球群岛以及台湾东部水域.该标本在南海海域的发现,是八斑土佐鲆在该海域的新记录.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八斑土佐鲆 鱼类 新纪录 南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壳聚糖膜中铜离子含量

食品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壳聚糖膜中铜离子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微波消解法对样品膜进行消解,在波长327.4 nm处,用石墨炉测定样品模中铜离子的含量。结果:本方法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99 3,检出限为0.096 mg/g。铜离子回收率为72.78%~90.91%。结论:该方法具有快速、简单、准确、无污染等优点,可用于测定壳聚糖膜对铜离子的选择性吸附量。

关键词: 微波消解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壳聚糖膜 铜离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平洋金枪鱼渔场关键次表层环境变量的季节变化

海洋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太平洋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和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主要作业渔场次表层关键环境变量时空分布特征,作者采用2007~2012年Argo剖面浮标数据,分析了太平洋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延绳钓主要作业渔场区温跃层特征参数、12℃和距表层海温8℃(Δ8℃)等值线信息。研究表明,温跃层上界深度和温度以及Δ8℃等深线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温跃层上界深度呈现出冬深、夏浅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大致呈纬向带状分布。1~3月份,北太平洋从东到西温跃层上界深度值都超过90 m,同期10°S以南的海域均低于60 m;7~9月份则相反。在太平洋150°W以西,20°S~20°N区域,温跃层上界温度全年在28℃以上。8℃等深线显示在东部太平洋,一块低值区域(<150m)由东海岸向西海岸延伸;在20°N以北和20°S以南的高值区域(>250m)表现出冬深、夏浅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温跃层下界深度图显示有两块高值区域(深度大于280m)从西向东,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漂移;在东部太平洋,两个高值区域之间的纬向区域常年存在一块下界深度低值区域(<140m)。与下界深度类似,温跃层下界温度也有两块低温区域(<12℃)从西向东,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漂移。在该低温区域的外侧舌状区域,下界温度超过17℃;东部太平洋在13~15℃。在15°N以北和15°S以南12℃等深线超过400 m,呈舌状;赤道东部太平洋,一块300 m深的细长舌状区域由东向西延伸。在上述区域之间,12℃等深线的深度值低于200 m。温跃层下界深度和温度,以及12℃等深线则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分析结果初步揭示了太平洋金枪鱼主要作业渔场温跃层上界温度、12℃和Δ8℃等值线信息分布特征,为金枪鱼实际生产作业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太平洋 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 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 温跃层 次表层 季节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蛋白酶抑制剂对鸢乌贼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焦磷酸钠(PPi)、牛血清蛋白(BP)、马铃薯粉(PP)等几种常见蛋白酶抑制剂对南海鸢乌贼鱼糜凝胶硬度、弹性和持水性的影响,并结合SDS-PAGE凝胶电泳对相关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Pi、BP、PP都能显著提高鸢乌贼鱼糜的凝胶性能;当同时添加2%的谷氨酰胺转氨酶(TGase)、250 mg/kg的EDTA、0.3%的PPi、3%的BP和3%的PP时,鸢乌贼鱼糜的凝胶硬度、弹性达到最大。SDS-PAGE分析表明,4种蛋白酶抑制剂和TGase能共同促进鸢乌贼鱼糜凝胶的形成;TGase不能和肌动蛋白(Actin)发生交联反应;副肌球蛋白(PM)参与了鸢乌贼鱼糜凝胶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 鸢乌贼鱼糜 蛋白酶抑制剂 谷氨酰胺转氨酶 凝胶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灭非灵对尼罗罗非鱼乙酰胆碱酯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特异性防控药物灭非灵对外来物种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毒杀机理,测定暴露在亚致死浓度的尼罗罗非鱼脑、鳃、肝脏和肌肉4种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ACh E)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药物暴露之后,ACh E活性在脑、鳃、肝脏和肌肉组织中均受到显著抑制。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脑和鳃中无显著性变化,而在肝脏和肌肉中显著升高;谷胱甘肽还原酶(GSH)含量在脑中显著下降,在肝脏中显著升高,在鳃和肌肉中先升高后降低;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在4种组织中均显著升高,且在肝脏中的增幅最大;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在肝脏中显著升高,由此推测鱼体内可能发生了氧化应激反应。试验结果表明,灭非灵可能是通过抑制尼罗罗非鱼体内ACh E活性,并促使鱼体内氧化应激反应的发生,从而达到其特异性防控的效果。

关键词: 灭非灵 尼罗罗非鱼 乙酰胆碱酯酶 抗氧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的DIG-cfb原位杂交检测方法的建立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CSCD

摘要:为建立一种批量检测罗非鱼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的快速敏感的原位杂交方法,本研究依据罗非鱼无乳链球菌cfb基因序列,选取其132-599 bp之间的序列为靶序列,采用PCR法制备了特异性地高辛标记的DNA探针DIG-cfb(Digoxigenin-labelled cfb probe,430 bp),同时对所制备的探针进行了测序鉴定及特异性和敏感性检测。结果表明,探针测序序列与实际Gen Bank序列相符,所制备的DIG-cfb探针与无乳链球菌基因组杂交呈阳性,与患病罗非鱼的其他细菌病原(嗜水气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类志贺邻单胞菌以及海豚链球菌)基因组,以及与无乳链球菌亲缘关系较近的链球菌其他种(牛源链球菌、变异链球菌),斑点反应则均为阴性,d NTP对照组也为阴性,表明该方法特异性强;该方法可实现对批量样品的快速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可检测无乳链球菌基因组的下限为1.5 ng/μL DNA。对采集于广东、海南及广西等不同地点的无乳链球菌样品,均可获得较明显的斑点反应圈,对患链球菌病的罗非鱼肝、脑组织基因组也可特异的检测出无乳链球菌。表明本研究建立的DIG-cfb原位杂交法对无乳链球菌基因组的检测具有快速、特异、敏感等特点,适合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的批量检测。

关键词: 无乳链球菌 cfb基因 PCR 地高辛标记探针 原位杂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