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5种不同浓缩方式对荔枝汁品质的影响
《现代食品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获得优质荔枝浓缩汁,比较分析5种不同浓缩方式(真空浓缩、结冰-解冻浓缩、冷冻浓缩、二级冷冻浓缩、一级冷冻联合真空浓缩)对浓缩汁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浓缩处理组品质差异显著,其中,真空浓缩较其他浓缩方式总酚含量提高8.32%~21.17%、抗氧化能力提高2.38%~35.37%、粒径值降低9.69%~48.69%、总色差ΔE*值最小,稳定性最高;一级冷冻浓缩联合真空浓缩处理组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乳酸菌菌落数均显著低于其他组,二者具有协同杀菌的效果;二级冷冻浓缩处理组挥发性物质种类(32种)、含量(409.4 mg/L)以及荔枝典型性香气物质香叶醇含量(152.51 mg/L)均为最多,风味流失最少;说明真空浓缩、一级冷冻联合真空浓缩、二级冷冻浓缩分别在保护荔枝汁理化品质、杀菌效果、挥发性物质上各有优势,鉴于理化品质为评价果汁品质较重要的指标,并结合真空浓缩处理组效率最高、时间成本最低,可将真空浓缩作为当前相对较适宜的浓缩荔枝汁方式,未来可在真空浓缩和冷冻浓缩的耦合联用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获得更佳的浓缩处理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温度和湿度对广陈皮色泽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温湿度对广陈皮水分、色泽和挥发性成分的影响,为广陈皮的科学储藏和综合加工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22年广陈皮为研究对象,在高温高湿(35℃、85%)环境下处理5 d,然后在低温低湿(20℃、55%)环境下处理5 d,2种环境下交替处理180 d,以室温条件(25℃、65%)为对照组,通过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分析其水分变化,通过色度值和褐变度分析其色泽变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鉴定其挥发性成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温高湿—低温低湿交替处理30~180 d的处理组广陈皮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显著提高(P<0.05,下同),正面的总色差值(ΔE*)极显著提高(P<0.01,下同),90~180 d褐变度显著增加.对照组和处理组共检测出8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烯烃类28种、醛类14种、酯类12种、醇类14种、烷烃类1种、酮类5种、酚类2种和酸类4种.烯烃类和酯类化合物是广陈皮中的主要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分别为34.14%~57.18%和27.43%~46.62%,2组广陈皮中均以2-甲氨基-苯甲酸甲酯相对含量最高,D-柠檬烯次之.处理180 d时,处理组的酯类和酸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分别显著和极显著高于对照组,醛类和酚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醇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中2-甲氨基-苯甲酸甲酯在处理组中相对含量(42.31%)高于对照组(36.49%),D-柠檬烯在处理组中相对含量(16.91%)低于对照组(18.80%).肉豆蔻酸和γ-丝氨酸只在对照组中检出,亚油酸只在处理组中检出.[结论]高温高湿—低温低湿交替处理对广陈皮水分、色泽和挥发性成分影响显著,水分含量、水分活度和ΔE*显著提高,主要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显著变化,在广陈皮实际仓储中可推广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改善猪肉品质的研究进展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 2024
摘要:随着肉类消费量逐年上升,肉类市场逐渐多元,更加健康营养美味的肉类成为消费者新的购买趋势。猪肉是全球消费量第二大的肉类,随着消费者对高品质猪肉需求的不断增加,如何生产出风味独特、肉质鲜美的优质猪肉产品是生猪养殖产业密切关注的问题。该文基于国内外改善肉质相关研究,对改善猪肉肉质的几种方法进行了综述,为猪肉品质的研究和改良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为畜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宁波市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与水环境质量的响应关系分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估宁波市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对三江一级支流水质的影响,本研究基于2023年宁波市三江(甬江、姚江、奉化江)一级支流汇水范围内的农业生产数据和水质监测数据,对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和三江一级支流水质的时空演变特征及两者之间的响应关系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农村生活污水是农业源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排放的主要来源,其贡献率分别为57.3%和61.0%;种植业对总磷的污染贡献率达76.7%。宁波市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高桥镇COD、氨氮单位面积污染负荷最高,分别达到4 163.1、1 136.7 kg·km-2,而姜山镇总磷单位面积污染负荷则高达397.2 kg·km-2。三江一级支流水质呈现季节变化趋势,且部分汇水单元单位国土面积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与水质存在对应关系,但在整体镇街层面上,污染负荷与水质无显著相关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农业生产活动强度较高的15个控制单元,单位国土面积COD、氨氮、总磷污染负荷与水环境污染物浓度均呈显著相关关系,其判定系数分别为0.27、0.30及0.35,水质对污染负荷响应程度较高。本研究明确了根据单位国土面积农业面源污染负荷预测水环境质量的适用范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广泛靶向代谢组学的菜心代谢物综合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CSCD
摘要:对于影响菜心风味和营养品质的代谢物,目前缺乏系统和全面的解析.本研究采用三重四级杆质谱的多反应检测模式,对广东地区4个不同类型的菜心品种的代谢物进行系统解析.在菜心中共检测到519个代谢物,其中210个(40.46%)初生代谢物、288个(55.49%)次生代谢物.D-葡萄糖、蔗糖、脯氨酸、丝氨酸、苏氨酸和组氨酸是菜心甜味的主要贡献物质,天冬氨酸、谷氨酸和赖氨酸是菜心鲜味的主要贡献物质,苹果酸和柠檬酸主要影响菜心的酸味、苦味和鲜味.菜心中含有葫芦巴碱、槲皮素、异鼠李素、木犀草素等多种药用价值较高的次生代谢物.本研究采用广泛的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对菜心的代谢产物进行系统研究,为提高菜心的营养品质和口感风味提供了理论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浮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南方农业 》 2023
摘要:为了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引领农民群众走共同富裕之路,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介绍了云浮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指出了云浮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存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管理滞后,集体观念淡薄;村级集体经济人才匮乏,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有待提高;村级集体经济体制机制不健全,服务体系不完善;村级集体经济总量小,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最后提出了“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组织保障;培育、引进、用好人才,提高队伍建设水平;健全村级集体经济体制机制,完善服务体系;深入推广实施‘政企村共建’,拓宽增收渠道”等对策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晚籼杂交稻LAI、SPAD和LTR的动态变化及对产量性状的影响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晚籼杂交稻单株穗数、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叶片SPAD和透光率(Light transmittance rate,LTR)等指标的动态变化,进一步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杂交稻产量和产量性状的影响,为杂交水稻育种和生产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华南地区广泛应用的5个三系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配置杂交组合,于2021年晚季在广州进行27个杂交组合的随机区组试验,分析杂种光合参数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不同发育阶段各光合参数对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及相关性。【结果】杂种茎蘖数自移栽后直线上升,于移栽后25 d达分蘖高峰,始穗期(移栽后60 d)进入平稳期;杂种LAI自移栽后快速上升,于幼穗分化后期(移栽后50 d)后达最高值,之后进入回落期;叶片SPAD自移栽后逐步走低,生长发育前期组合间叶片SPAD差异不明显,进入灌浆结实期后存在显著(P <0.05)或极显著(P <0.01)差异;杂种群体LTR随发育进程呈逐步下降趋势。相关分析表明:分蘖盛期前(移栽后10~20 d)以及始穗期至灌浆期(移栽后60~76 d)的单株茎蘖数与杂种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增产作用主要通过增加单株实粒数实现;分蘖盛期至幼穗分化后期(移栽后25~50 d)的茎蘖数过多,增加了杂种群体的无效分蘖,造成杂种结实率下降和产量显著降低;分蘖前期(移栽后20 d)和始穗期(移栽后60 d)杂种LAI与产量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96和0.255,增产作用主要通过提高单株实粒数和千粒质量实现;灌浆期(移栽后76 d)的LAI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12;生育前期(移栽后15~50 d)杂种SPAD对产量具有显著或极显著增产效应,而灌浆结实期(移栽后76~90 d)的SPAD则造成极显著减产;杂种群体LTR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分蘖前期(移栽后20 d)和幼穗分化前期(移栽后38 d)的LTR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82和-0.384。【结论】‘天丰A’‘五丰A’‘广恢998’和‘广恢308’组合的前期分蘖力强,茎蘖数多,叶面积系数大,早生快发性好;‘扬泰A’‘广恢998’等组合前期LTR较低、后期较高,有利于植株光合作用和产量提高。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光合参数通过影响杂种的不同产量性状,实现对杂种产量的影响。通过光合参数与杂种产量回归方程的拟合,能较好地对杂交水稻早期产量进行预测。
关键词: 杂交稻 动态变化 叶面积指数 SPAD 单株茎蘖数 透光率 产量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县域农业科技现代化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
《科技管理研究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农业科技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本质体现和关键支撑,而县域作为农业现代化的薄弱环节,相对更加迫切需要依靠和发展科技。通过理论分析和国内外探索实践,以广东县域为例,对其农业科技现代化现状进行分析得出,广东已形成以高校、科研院所带动的校(院)地合作模式和平台共建模式,以及县域内生的数字引领型、产业链集聚型、社会化服务型等模式;同时,根据技术需求主体对技术成果和技术扩散方式的偏好进行组合构建农业科技供给需求模型,以此揭示县域农业科技现代化典型模式的演化机制,包括产学研用合作模式、企业带动模式、社会化服务模式和产业链集聚模式(园区模式)。深入分析发现,当前县域农业科技现代化存在科技创新人才匮乏、科技推广力量不强和企业创新水平低、高水平的科技平台稀缺等突出问题,并基于此提出创新农业科技现代化整县域推进模式、完善县域科技创新链、加强县域农业科技人才现代化建设、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探索科技支撑县域乡村振兴的机制模式和实践路径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县域 农业科技现代化 农业创新链 社会化服务 乡村振兴 广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省近40年常规水稻审定品种特性分析
《中国稻米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广东省常规水稻育种具有辉煌的历史,近40年(1982—2021年)共通过审定359个常规稻品种。本研究将这40年分为8个时期,对各时期审定品种的特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平均单产由5 313.0 kg/hm~2稳步提升至6 882.2 kg/hm~2;平均株高逐渐增加,有效穗数明显下降,穗长和穗粒数明显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未明显改变;直链淀粉含量由26.1%下降至16.5%;审定品种总体优质率75.2%,近3年(2019—2021年)审定品种的优质率达85.2%,其中国标1级优质稻占比达39.5%;稻瘟病中抗及以上品种占比85.8%,白叶枯中抗及以上品种占比44.0%;通过审定的359个品种来源于406个亲本,其中有8个亲本直接衍生10个以上品种,黄广油占和五山丝苗分别衍生25个和21个品种,而这8个亲本均衍生自当前我国籼稻育种中重要骨干亲本丰八占;推广面积超过6.67万hm~2的品种共55个,其中12个品种超过66.67万hm~2,黄华占和双桂1号推广面积均在333.33万hm~2以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