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鲟鱼子酶解产物对酒精损伤肝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活性肽虚拟筛选
《食品工业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鲟鱼子酶解产物对酒精损伤肝细胞的保护作用,并深入阐明其作用机理。以鲟鱼子为研究对象,结合酶解效率和体外活性等关键指标,对其酶解工艺进行优化。借助酒精损伤HepG2细胞模型,系统研究鲟鱼子酶解产物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运用计算机虚拟筛选技术,探索潜在的生物活性多肽序列。研究结果表明,在碱性蛋白酶(1343 U/g)及胰酶(27 U/g)1:1复配酶解8 h的条件下获得的鲟鱼子酶解产物最优,蛋白回收率为49.30%±0.57%,水解度为46.05%±0.92%,ABTS+自由基清除率为51.45%±0.66%。不同浓度下均表现出显著的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激活率(P<0.05),在5 mg/mL时为168.64%±1.42%。在此酶解条件下制备的产物,0.3~2 mg/mL时与模型组相比能显著提升酒精损伤HepG2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含量(P<0.05),显著降低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P<0.05)。此外,酶解产物在0.3~2 mg/mL时显著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aminase, 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的活性(P<0.05)。虚拟筛选结果显示,鲟鱼子酶解产物中的LPG和FLPR等5条多肽显示潜在的酒精损伤肝细胞保护作用。因此,本研究为进一步发展鲟鱼子等水产原料的精深加工利用提供了基础支持。
关键词: 鲟鱼 鲟鱼子 乙醇脱氢酶 抗氧化 生物活性多肽 酒精代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添加丛枝菌根真菌对水稻镉吸收和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CSCD
摘要:本研究探讨水分管理与丛枝菌根真菌(AMF)在影响水稻镉吸收、分布以及根部抗氧化防御系统方面的作用。通过盆栽试验,以水稻‘合美占2号’和AMF异形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rregularis)为试验材料,在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研究AMF对不同镉污染浓度(0.2、1.0、5.0 mg/kg)条件下水稻镉吸收、分布以及根部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非菌根处理条件下,随着土壤镉添加量的增加,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水稻吸收镉的含量增加;尤其是与长期淹水比较,干湿交替显著提高土壤有效镉浓度,促进水稻根系镉吸收和提高秸秆镉含量。然而,在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添加AMF提高不同镉污染土壤的pH,降低土壤镉有效性,抑制水稻根系的镉向地上部分转移,从而降低秸秆镉的含量和水稻对镉的富集效应。尤其是在中度镉污染条件下,添加AMF提高水稻根系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减少水稻根部镉的吸收(干湿交替)和镉在水稻根系亚细胞的分布。因此,在长期淹水和干湿交替等水分管理条件下添加AMF能有效降低镉在水稻地上部分的富集。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镉 亚细胞 抗氧化防御系统 水分管理 水稻 镉污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美国甜玉米产业发展情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湖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掌握美国甜玉米产业结构、发展历程和主要经验,基于美国农业部官方数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和Flexport进出口数据,对美国2000—2023年近23年甜玉米产业的生产、消费及进出口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美国甜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逐步下降,种植区域趋向集中,加工产品产量占比波动上升,但生鲜甜玉米的价格大幅上涨,其产值远高于加工甜玉米的种植产值。美国虽然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甜玉米出口国,但近几年出口量和出口额总体下降。从美国甜玉米产业的发展得出3点启示:一是生鲜市场仍将是未来甜玉米产业的重点,二是单产的提高与甜玉米产业发展息息相关,三是产业监测与统计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建议中国重视发展甜玉米生鲜市场,加大鲜食玉米种业科研投入,开展鲜食玉米产业年度统计。可借助预制菜产业发展机遇,开发一些有特色的甜玉米加工产品,树立中国品牌,用质量和特色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秸秆添加对红壤及黑土有机碳固定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有机碳库,其微小的变化对全球碳循环影响巨大。土壤中铁氧化物对有机碳的固定起重要作用,但不同类型的铁氧化物对有机碳固定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选取南、北方两种地带性土壤,设计添加秸秆的培养试验,培养24个月,定期取样。测定土壤中不同类型有机碳和铁氧化物含量并获得其相关性;利用同步辐射红外光谱技术得到铁氧化物、有机物官能团随秸秆、时间变化的空间分布等信息。研究结果表明,1)秸秆还田后,红壤中有机碳在培养12个月后到达平衡,黑土中有机碳在培养20个月后分解量增加;2)在红壤中,晶型铁与总有机碳呈极显著正相关(r=0.519,p<0.01),非晶型铁与总有机碳(r=-0.454,p<0.01)、腐殖酸呈极显著负相关(r=-0.434,p<0.01),说明晶型铁对红壤有机碳的固定起促进作用。在黑土中,晶型铁与总有机碳、腐殖酸呈极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545和0.643;与溶解性有机碳呈极显著负相关(r=-0.433,p<0.01),说明在黑土中晶型铁对有机碳固相组分的固定起促进作用;3)同步辐射红外结果显示,在两种土壤不同处理中,粘粒矿物、铁氧化物优先固定脂肪碳;在红壤中,时间促进了两类矿物与各类型有机碳的结合,秸秆促进了铁氧化物与各类型有机碳的结合;在黑土中,两类矿物与各类型有机碳的结合受时间影响更大。该研究揭示了外源秸秆添加到红壤和黑土中,各类型有机碳、铁氧化物的动态变化过程,明确了各类型铁氧化物对有机碳固定的作用,可为红壤及黑土中有机碳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铁氧化物 土壤组分 秸秆还田 同步辐射红外光谱 矿物保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消毒技术对PRRSV消毒效果的研究进展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 2024
摘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一种严重危害生猪健康的疾病,给全球养猪业带来了严重影响。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动物是控制传染病的三大要素,由于PRRSV具有遗传多样性,使用疫苗免疫和药物治疗等手段对PRRSV的防控效果并不乐观。因此,通过消毒技术消灭PRRSV和切断其传播途径的防控策略变得尤其重要。消毒技术主要分为物理和化学消毒技术两类,物理消毒是指利用高温、紫外线、电离辐射等对病原体进行灭活;化学消毒则是利用消毒剂杀灭病原微生物。该文从物理和化学消毒原理、效果及对PRRSV消毒进行了综述,以期为PRRSV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茄叶色突变体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番茄作为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在现代农业生产与科研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叶片作为植物发育的营养器官,叶色会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效率,与番茄果实产量密切相关。叶色突变具有复杂的分子机制,突变基因可以直接或间接干扰色素的合成和稳定性,进而引起叶片颜色的变化。在模式作物中,对于叶色突变体叶色变异的生理和生化机制、基因定位与克隆以及外界环境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而对于蔬菜作物叶色突变体方面的相关研究还较少。为深入了解番茄的光合系统结构、功能基因组学及遗传育种等的研究进展,该文重点探讨了番茄叶色变异的形成机制及关键基因的鉴定。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优质番茄种质资源的鉴定和利用,还能解析番茄光合作用与色素含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番茄叶色形成机理。该文从叶色突变体的类型、遗传模式、形成机制以及叶色突变体的生理研究、多组学分析、表观遗传学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探讨了当前在番茄叶片黄化基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番茄育种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解决方案,进一步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关键词: 番茄 叶色突变体 叶绿素 叶绿体 多组学分析 表观遗传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采后常温贮藏对南亚热带甜玉米品质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两广地区优异的甜玉米品种采收后常温贮藏时间对其品质的影响,为采后甜玉米保鲜技术研究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6个甜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采收后室温贮藏0、1、3和5 d后,测定籽粒的含水量及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多糖、蔗糖和淀粉含量,并利用主成分分析评价影响甜玉米采后品质的关键因子。【结果】甜玉米品种随着采收后贮藏时间的延长,籽粒的含水量、可溶性糖含量和蔗糖含量均呈下降趋势,淀粉含量呈上升趋势,不同品种间可溶性蛋白和多糖含量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贮藏5 d与0 d相比,桂甜619籽粒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降幅最大,分别为26.07%、56.22%和57.03%,淀粉含量增幅最大,为101.57%;粤甜38号籽粒可溶性糖含量降幅最小,为28.75%,淀粉含量增幅最小,为14.64%;桂甜111籽粒蔗糖含量降幅最小,为28.97%。各品种在采后常温贮藏期间,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最高值均为桂甜111贮藏1 d时,分别为93.47和55.64 mg/g;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的最低值均为桂甜619贮藏5 d时,分别为33.48和16.72 mg/g。采后常温贮藏期平均变异系数中,多糖和淀粉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19.02%和19.86%。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含水量与多糖和淀粉含量分别呈显著(P<0.05,下同)和极显著(P<0.01,下同)负相关,可溶性糖含量与蔗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3.05%,可溶性糖、蔗糖和淀粉含量是决定甜玉米采后贮藏品质的主要指标。【结论】采后常温贮藏对6个甜玉米品种的品质影响显著,不同甜玉米品种间糖类物质转化速率和蛋白质降解速率存在明显差异。可溶性糖、蔗糖和淀粉含量可作为甜玉米采后常温贮藏品质评价的初步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