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养殖模式对罗非鱼脆化效果的影响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 2024
摘要:该试验旨在探究不同养殖模式对罗非鱼生长性能及脆化效果的影响。试验采集了池塘养殖模式和简易帆布池养殖模式的罗非鱼,比较其生长性能、生化指标、抗氧化指标和肌肉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养殖模式对罗非鱼体重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其体长、肥满度、脏体比、肝体比、头肾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其血清生化指标和血清、肝脏、肠道和肌肉抗氧化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帆布池组罗非鱼肌肉的弹性、黏聚性、胶着性和咀嚼性均显著大于池塘组(P<0.05),而肌肉硬度、黏性、回复性和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在同等条件下利用帆布池养殖的罗非鱼肌肉弹性、黏聚性、胶着性和咀嚼性更好,肉质脆化效果更佳。
关键词: 池塘养殖 帆布池养殖 生长性能 生化指标 肌肉品质 罗非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后移对稻鱼共生模式下水稻和禾花鲤鱼生长及田间水质环境的影响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稻鱼共生模式下氮肥后移对水稻Oryza sativa产量、稻米品质、氮肥利用率、田鱼存活率、田鱼产量、鱼肉品质以及稻田水质环境的影响,为该模式下稳定水稻产量和田鱼产量、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杂交稻‘泰丰优208’和常规稻‘19香’以及禾花鱼Cyprinus carpio品种‘乳源石鲤1号’为试验材料,设计不施氮肥(M0)、一次性基施氮肥(M1,不添加追肥)和氮肥后移(M2,基肥和追肥质量比为7∶3)共3个试验处理,施氮处理的总施氮量为早季150 kg·hm-2和晚季180 kg·hm-2。【结果】与M1处理相比,M2处理的水稻茎蘖数、中后期叶片SPAD值和氮素吸收利用率(REN)提高。早、晚季M2处理的REN分别比M1处理提高25.82%~91.11%和62.74%~67.35%,M1和M2处理的稻米碾磨品质与外观品质无显著差异。M2处理显著增加了水稻穗分化初期的水体电导率以及总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P<0.05),同时显著降低了鲤鱼肉粗脂肪含量(P<0.05),但对禾花鲤鱼存活率和产量无显著影响。【结论】稻鱼共生系统中氮肥后移在稳定水稻和禾花鲤鱼产量的同时,可以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降低禾花鲤鱼粗脂肪含量,对稻米品质和鲤鱼肉蛋白质及总氨基酸含量无显著影响。
关键词: 稻鱼共生 氮肥后移 产量稳定性 氮肥利用率 鱼肉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州野生稻重组自交系的构建及穗粒数性状QTL鉴定
《广东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野生稻(Oryza rufipogon)具有丰富的基因资源,通过构建野生稻重组自交系并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分析,鉴定控制水稻穗粒数的QTL,进而为水稻遗传改良提供分子基础和遗传资源。【方法】通过高州野生稻和‘中花11’的杂交和多代自交,构建了具有野生稻血缘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利用高密度基因芯片对群体进行基因型鉴定,并基于分子标记分析构建了高密度遗传图谱。进一步对群体穗粒数表型进行2年考察,结合表型数据和SNP标记信息,利用QTL IciMapping软件进行了QTL分析。【结果】成功构建了包含316个重组自交系的群体,表型观察显示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并在改良穗粒数上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检测到10个调控水稻穗粒数的QTL,其中2022年检测到4个QTL,2023年检测到6个QTL,第11号染色体上的1个QTL表型贡献率最高、为13.78%。位于2号染色体上的QTL在两年中均可被稳定检测到。2年检测到的10个QTL中,有9个加性效应为正值。【结论】成功构建了高州野生稻重组自交系,揭示出高州野生稻在改良水稻穗粒数中的应用潜力,通过QTL分析揭示了控制水稻穗粒数的遗传基础。
关键词: 野生稻 重组自交系 穗粒数 高密度基因芯片 QTL分析 遗传图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瓜ARF4基因克隆及表达特性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克隆冬瓜(Benincasa hispida)ARF4基因,开展生物信息学分析,并研究其在不同组织的表达模式,为进一步深入探究BhARF4在冬瓜果实发育中的功能提供参考。【方法】以冬瓜高代自交系B227开花当天的果实cDNA为模板,根据参考基因中BhARF4的CDS序列设计引物克隆BhARF4。在结果期,取B227不同组织(根、茎、叶、开花当天的雌花和雄花),及授粉后0、5、10、15、20、30 d的果实样本,通过qRT-PCR分析BhARF4在冬瓜不同组织的表达模式。【结果】BhARF4含有12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CDS序列长2 412 bp;motif和保守结构域分析显示,BhARF4蛋白含9个motif并含有保守的ARF、AUX_IAA和B3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显示,BhARF4蛋白与黄瓜、甜瓜的ARF4蛋白亲缘关系最近,与拟南芥、中国南瓜的ARF4蛋白亲缘关系最远;基因表达模式分析显示,4种葫芦科作物中,ARF4在甜瓜中表达量较高,在冬瓜和黄瓜中表达量较低。此外,ARF4在11份不同果型大小的冬瓜种质中的表达具有特异性,其在B227中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冬瓜材料。BhARF4在冬瓜果实中表达量较高,尤其是当天授粉的果实,其次是叶、茎、根,在雄花中的表达量最低。亚细胞定位分析发现BhARF4蛋白定位于细胞核。【结论】明确了BhARF4的基因结构、BhARF4蛋白保守结构域等生物学信息特征,以及基因表达模式,推测BhARF4在冬瓜果实生长阶段,尤其是果实生长初期发挥重要作用,且该基因在不同冬瓜材料中表达具有特异性。
关键词: 冬瓜 ARF 果实发育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叶抑制脂肪酶活性组分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成分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响应面分析法考察原料质量浓度、乙醇体积分数、超声功率、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等因素对桑叶提取物抑制脂肪酶活性的影响,优化桑叶抑制脂肪酶活性组分的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技术(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Time of Flight 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 HRMS)对桑叶提取物活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桑叶抑制脂肪酶活性组分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原料质量浓度0.05 g/m L、乙醇体积分数70%、超声功率195 W、提取温度31℃、提取时间40 min,在此条件下测得桑叶提取物脂肪酶抑制率为39.68%。共鉴定出了1067种化合物,其中黄酮和酚酸类占比最高,分别含有203和201种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能是桑叶提取物抑制脂肪酶活性的物质基础。本研究优化桑叶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针对性地提高桑叶抑制脂肪酶活性组分的提取效率,并分析桑叶抑制脂肪酶活性的主要成分,可为桑叶在改善脂质代谢方面的功能性应用及健康食品研发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群坦布苏病毒NS1蛋白抑制鸭Ⅰ型干扰素产生的机制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坦布苏病毒(Tembusu virus,TMUV)病是重要的水禽传染病,研究发现TMUV感染鸭早期,2群TMUV在肝、肾、脑等组织中的病毒拷贝数显著高于3群TMUV。研究2群TMUV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NS protein)和3群TMUV NS蛋白对鸭天然免疫反应是否存在差异。【方法】以2群TMUV-JM株和3群TMUV-GX株为研究对象,构建两种毒株NS蛋白真核表达质粒,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研究NS蛋白对视黄酸诱导基因蛋白I(Retinoic acid-inducible gene protein I,RIG-I)诱导的β干扰素(β interferon,IFN-β,为I型)启动子活性的影响。构建重组嵌合NS1蛋白真核表达质粒,通过激光共聚焦、免疫共沉淀、Western Blotting技术研究NS1与RIG-I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的互作区域。利用反向遗传操作系统构建NS1重组嵌合病毒,研究NS1在TMUV感染DEF细胞后对IFN-β产生的抑制作用。【结果】TMUV-JM株NS1能抑制RIG-I诱导的IFN-β启动子活性,而TMUV-GX株NS1对其无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TANK结合激酶1(TANK-binding kinase 1,TBK1)为TMUV-JM NS1蛋白抑制RIG-I介导的I型IFN表达的作用节点分子,且NS1蛋白255~352 aa为发挥抑制作用的功能区域。TMUV-JM NS1与TBK1不存在直接相互作用,是间接降低TBK1磷酸化水平从而降低I型IFN的表达量。【结论】2群TMUV NS1具有抑制RIG-I信号通路的活性,并鉴定出其抑制功能的关键活性区域及作用的通路节点分子,明确2群TMUV NS1通过间接抑制TBK1磷酸化而影响鸭I型IFN产生。
关键词: 坦布苏病毒 非结构蛋白 RIG-I信号通路 I型干扰素 TBK1磷酸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籼稻种子抗老化关键模块及候选基因的鉴定
《种子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种子自成熟起便要经历老化过程,导致其活力不可逆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籼稻比粳稻具有更强的耐贮藏性,虽然已经克隆出一些抗老化基因,但参与籼稻种子抗老化过程的关键基因及其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对Kasalath基因型水稻种子(籼稻)在8个老化阶段(0、4、8、10、12、15、22、28 d)进行了转录组学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基因表达水平逐渐下降,总体FPKM差异不显著。鉴定出6 517个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在剪接体、DNA复制、碱基切除修复、核糖体、内质网蛋白质加工和泛素介导的蛋白质水解等代谢通路显著富集。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共生成24个模块,其中绿松石色、蓝色、灰色和棕色模块与种子老化阶段显著相关。这些模块与核酸、蛋白质损伤修复系统和可溶性糖的调节有关。此外,还鉴定出75个中心基因,包括OsLTPL67、OsERF-1、OsLEA4、OsSMP、OsGRX2、OsDOG1L-3和OsGRX14,在水稻种子老化网络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发现为研究种子老化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并为水稻育种提供了丰富的潜在靶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蔗渣和菠萝渣对黑水虻幼虫生长发育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环境昆虫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研究甘蔗渣和菠萝渣饲喂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幼虫对其幼虫的生长性能及其肠道微生物的影响.试验分别以未发酵和自然发酵的甘蔗渣、菠萝渣为基础饲料,辅以不同比例的豆腐渣配制成不同饲料配方喂养黑水虻,测定黑水虻幼虫的生长性能及肠道微生物.结果显示,与以纯豆腐渣为基础饲料的对照(CK)相比,处理Ⅳ(80%发酵菠萝渣+20%豆腐渣)喂养黑水虻幼虫可显著提高预蛹前黑水虻幼虫平均体长、体重、生长性能及饲料利用率,降低料重比,养殖7 d后幼虫平均体长、体重、获得生物量、生长率、饲料利用率分别比CK高 11.58%、46.69%、47.12%、46.75%、24.10%,料重比降低了19.18%.分别与以未发酵果渣为基础饲料的处理(Ⅰ、Ⅲ)相比,处理Ⅱ和Ⅳ提高了黑水虻预蛹前幼虫平均体长、体重、幼虫生长率和饲料利用率,降低了料重比.黑水虻幼虫肠道菌群聚类良好,处理Ⅰ~Ⅳ黑水虻幼虫肠道中,拟杆菌门的平均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K,而处理Ⅱ~Ⅳ厚壁菌门的平均相对丰度显著低于CK,处理Ⅰ厚壁菌门的平均相对丰度差异低于CK但不显著.与CK比,处理Ⅰ~Ⅳ黑水虻幼虫肠道中,营发酵单胞菌属相对丰度(40.10%以上)显著增加,肠球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降低,摩根氏菌属、放线菌属相对丰度降低但差异不显著,普罗威登斯菌属相对丰度增加但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处理Ⅳ黑水虻幼虫生长性能和饲料转化性能优于其他处理,发酵果渣处理优于非发酵处理,且不同饲料配方会引起黑水虻幼虫肠道菌群相对丰度的改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西浦北茶树资源性状调研与其红茶适制性探究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4
摘要:目的 研究浦北本土茶树资源形态学、生化组分特点和红茶适制性,探索其开发利用价值。方法 通过形态学性状、单株试制红茶、感官审评和主要生化组分分析,研究浦北茶树资源多样性水平、红茶品质及生化组分特点。结果 对53个代表性单株形态学调查结果表明,浦北茶树资源大多形态性状变异系数差异显著,最高为树高(变异系数77.69%)。红茶试制和感官审评筛出9份优良种质,其中4个最适合制作高档红茶,分别具有较浓郁的果甜香、高锐的花果甜香带木脂香。生化组分分析表明, 9份优良种质中可溶性糖含量较低,茶多酚含量较高,儿茶素单体、咖啡碱与可可碱含量于不同单株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浦北茶树资源类型和生化组分表现为丰富的多样性。其优良种质茶多酚含量高,制成的红茶具有浓郁果甜香,是选育红茶品种的优质种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