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国地方家鸡群体遗传与表型多样性及其保护现状
《养禽与禽病防治 》 2023
摘要:我国是全球地方家鸡遗传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以我国地方鸡种或以我国优良地方鸡种结合国外高生产性能的商业鸡种杂交选育而成的黄羽肉鸡在我国的肉鸡产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加强国内主要地方鸡种的保种、开发及利用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充分了解国内主要地方鸡种的群体遗传与表型多样性可为地方鸡种的保种、开发及利用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同时,我国地方家鸡所累计的丰富遗传与表型多样性,如斗鸡的肌肉发达、体型大、斗性强和河田鸡的鹿角冠等特色性状表型,也是人类了解遗传变异与表型变异关系的良好素材.本文就我国地方家鸡的起源、丰富的遗传与表型多样性及目前的保种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我国地方家鸡品种的保种、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国地方家鸡 群体遗传多样性 群体表型多样性 保种现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广东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公共安全与韧性社会关系探析
《环渤海经济瞭望 》 2023
摘要:一、前言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公共安全也成为广东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议题。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提升安全治理能力已成为全省各行业领域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基于广东相对特殊的区域格局,其公共安全风险特征具有时代性和特殊性。立足于广东公共安全现状,对其风险治理机制和韧性社会生态进行探究,对助推广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狐尾藻生物质不同施用量对空心菜镉富集调控研究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 2023
摘要:土壤镉(Cd)污染是农田土壤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为降低受污染农田上空心菜Cd富集风险,采用盆栽试验,设置6个梯度(CK、0.2%、0.5%、1.0%、2.0%和5.0%)绿狐尾藻生物质施用量处理,研究绿狐尾藻生物质不同施用量对Cd污染农田(土壤全量Cd含量0.56mg/kg)上水生空心菜产地土壤pH、土壤有机质含量、根际土壤Cd不同形态含量与有效态含量、可食部位Cd含量和生物量的影响,以期揭示绿狐尾藻生物质调控空心菜Cd富集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绿狐尾藻生物质不同施用量处理对空心菜产地土壤pH影响较小,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绿狐尾藻生物质施用量的增加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随着绿狐尾藻生物质施用量的增加,土壤弱酸提取态Cd和可还原态Cd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以2%处理降幅最为显著,而土壤可氧化态Cd和残渣态Cd则分别表现先升高后小幅降低再升高和逐渐升高的趋势;绿狐尾藻生物质处理能降低土壤有效态Cd含量,降低幅度随着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表明土壤有效态Cd含量降低可能与土壤弱酸提取态Cd和可还原态Cd降低有关;绿狐尾藻生物质不同施用量处理可降低空心菜可食部位Cd含量,以2%处理效果最佳,同时一定程度上提升可食部位生物量.综合分析,推测绿狐尾藻生物质通过提升土壤有机质种类和含量,改变土壤Cd的赋存形态,降低土壤Cd有效性,进而抑制空心菜可食部位对Cd的富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细菌性软腐病菌tus基因对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植物保护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析硫转运蛋白(tRNA 2-thiouridine synthesizing protein,tus)基因对香蕉细菌性软腐病病原细菌——玉米迪基氏菌Dickeya zeae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采用同源重组方法构建6株tus基因的缺失突变体及回补菌株,分析代表性突变体的转录组差异,并测定不同突变体的运动能力、细胞壁降解酶分泌水平以及对烟草的致敏性和对寄主的毒力,解析突变体生物被膜表型发生变异的原因。结果显示,玉米迪基氏菌的6株tus基因缺失突变体ΔtusA、ΔtusB、ΔtusC、ΔtusD、ΔtusE和ΔmnmA均表现出生物被膜表型缺陷;ΔtusC突变体转录组比较分析表明,细菌生物被膜形成和运动性相关基因均属于细胞进程中的显著下调表达基因,且前者主要为Ⅵ型分泌系统(type VI secretion system,T6SS)基因,进一步分析发现3个位点的T6SS基因均出现显著下调表达趋势;6株tus基因缺失突变体的运动能力显著减弱,但是细胞壁降解酶分泌水平和对烟草的致敏性并未发生显著变化;接种野生型菌株和基因回补菌株后香蕉的病情指数为42.5~67.5,而接种突变体后香蕉的病情指数下降至5.0~17.5,突变体的毒力下降。表明tus基因在玉米迪基氏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功能。
关键词: 香蕉细菌性软腐病菌 tus基因 转录组测序 生物被膜 运动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豇豆中灭蝇胺残留分析与膳食风险评估
《现代食品科技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该文建立了一种简便、快速、准确的豇豆中灭蝇胺残留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优化了提取溶剂等提取条件,以乙腈(含15%乙酸,V%)为提取溶剂,利用QuEChERS法进行净化.结果表明,该方法线性范围0.005~1.00 mg/L,检出限为0.001 mg/kg,定量限为0.010 mg/kg.0.010、0.10、0.50、1.00 mg/kg 4个添加水平的回收率为76.2%~82.8%,相对标准偏差为1.0%~5.7%,满足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采用该方法分析了本地市场上 112 个豇豆样品,灭蝇胺的检出比例为 22.3%,超标比例 4.5%.长期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灭蝇胺的风险熵RQ为10.74%,不会对一般人群健康造成不可接受的风险.在室温(约20℃)或冷藏(4℃)贮藏条件下,灭蝇胺在豇豆样品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消解半衰期分别为5.0和7.2 d.存放温度、存放时间均对豇豆中灭蝇胺的残留变化有影响,较高的温度有利于残留值降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生根瘤菌的分离筛选及应用
《南方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离筛选高效结瘤固氮的花生根瘤菌,为花生根瘤菌的田间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候选菌种.[方法]采用植物捕获法从田间采集的土样中分离纯化根瘤菌,扩增其16S rDNA序列进行分子鉴定.经回接试验和匹配试验筛选优良菌株及最佳共生组合,并通过土壤盆栽田间试验探究优良菌株的接种效果.[结果]共分离纯化出15株花生根瘤菌,均属于α-变形菌纲的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回接试验筛选出2株共生固氮性状优良的花生根瘤菌GDHS-5和GDHS-14.匹配试验表明这2个菌株具有广谱结瘤性,GDHS-5与粤油901的匹配效果最好,GDHS-14次之.土壤盆栽条件下接种GDHS-5显著提高了粤油901的地上部分高度、根瘤数量和根瘤鲜重(P<0.05,下同),而接种GDHS-14与不接种对照(CK)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田间条件下接种GDHS-5分别使单株荚果数、产量和花生蔗糖含量显著增加35.82%、9.92%、165.88%,接种GDHS-14与CK无显著差异.[结论]花生根瘤菌GDHS-5和GDHS-14共生固氮表现优异,其中GDHS-5能高效共生固氮,具有广谱结瘤性,在田间条件下可显著提高花生单株荚果数和产量,具有较大的田间应用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斜纹夜蛾成虫带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巢式PCR检测
《中国农学通报 》 2023 CSCD
摘要:旨在建立一种快速、可靠的斜纹夜蛾成虫带核型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 Nucleopolyhedrovirus,SpltNPV)的分子检测方法,以克服目前常规PCR技术很难检测到斜纹夜蛾成虫带病毒的缺陷.以SpltNPV的蜕皮甾体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转移酶(ecdysteroid UDP-glucosyltransferase,egt)基因为检测对象,基于该基因序列设计了巢式PCR引物,其中一对外侧引物egt-F/R和一对内侧引物egt1-F/R,并研究斜纹夜蛾成虫带毒的巢式PCR检测可靠性.结果表明:基于egt基因的巢式PCR方法可以特异性扩增SpltNPV的DNA,引物egt-F/R的扩增检测最低限为1 0-7 μg/μL;且基于引物egt-F/R的两轮普通PCR无法检测出成虫带毒,而采用巢式PCR方法可有效扩增出目的egt片段,巢式PCR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比两轮普通PCR检测方法提高2个数量级.因此,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基于SpltNPV的egt基因的巢式PCR检测技术,该方法为斜纹夜蛾成虫带毒、传毒等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成虫 egt 巢式PCR 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粗胫翠尺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果树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温度对粗胫翠尺蛾各虫态存活率、发育历期以及繁殖力的影响,为准确预测粗胫翠尺蛾发生期及提高田间防控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室内人工恒温饲养的方法,以荔枝嫩梢为寄主,利用年龄-阶段两性生命表,测定20、23、26、29、32℃5个温度下粗胫翠尺蛾各虫态发育历期、存活率、成虫寿命及繁殖力,对其发育速率与温度的相关性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20~32℃范围内,粗胫翠尺蛾能正常发育,发育历期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各虫态的存活率明显受到温度的影响,32℃下各虫态的存活率均明显低于其他温度,其中1龄幼虫受影响较大,存活率低于80%。雌雄成虫的寿命在32℃下最短,单雌产卵量也最少,仅为(125.20±29.38)粒。20~32℃条件下,内禀增长率r值分别为0.08±0.01、0.08±0.01、0.11±0.01、0.12±0.01和0.10±0.01,净繁殖率R0分别为139.63±7.69、142.09±10.38、176.92±8.52、107.01±9.11和45.57±5.21。各虫态发育速率与温度符合二次回归模型,利用直线回归法计算得到粗胫翠尺蛾卵、幼虫、蛹及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3.84、7.11、8.25、7.68℃,有效积温分别为64.30、311.56、135.67、531.99℃·d。【结论】温度对粗胫翠尺蛾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具有明显的影响,23~29℃是粗胫翠尺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最适温度范围。
关键词: 荔枝 粗胫翠尺蛾 年龄-阶段两性生命表 温度 生长发育 繁殖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