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广东地区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HA和NA基因生物学特征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监测广东地区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的遗传变异和分子进化趋势,为我国H9N2亚型AIV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对2022年广东地区3株H9N2亚型AIV的HA和NA基因进行扩增、克隆、测序,使用DNAStar、PhyloSuite软件进行序列拼接和比对,再运用MEGA、Megalign、 NetNGlyc 1.0Server等软件,对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进行遗传进化、核苷酸同源性分析,以及受体结合、蛋白活性、耐药性和糖基化等关键位点分析。【结果】系统发育树和核苷酸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3株分离株的HA和NA基因分别属于h9.4.2.5分支和1分支,与早期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81.6%~91.7%和88.2%~91.2%,分别命名为h9.4.2.5c分支和1.2分支;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HA裂解位点为PSRSSR↓GLF,受体结合位点产生I155T、H183N、A190T/V、T212I、Q226L、Q227M突变,糖基化位点产生218N非糖基化和新增313N糖基化突变;NA茎部缺失187~195位9个核苷酸(ACAGAGATA),导致缺失63~65位3个氨基酸(TEI);NA红细胞结合位点产生K/E/S368N、D369N突变,与NA蛋白活性,耐药性的相关位点E119、D151、R152、R224、E276、R292、R371均未发生突变。【结论】2022年广东地区分离的3株H9N2亚型AIV已经进化成新的亚群,部分突变可能增强了对哺乳动物的适应性,且其抗原性发生改变,但尚未获得对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等抗流感病毒药物的耐药性。
关键词: H9N2 禽流感 HA基因 NA基因 遗传进化 生物学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快速有效鉴定烟草苗期青枯病抗性的水培接种法
《中国烟草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寻一种快速有效的烟草青枯病苗期抗性鉴定方法,以红花大金元、青梗、长脖黄和D101等4个烟草品种为材料,在水培条件下采用伤根和不伤根法进行青枯菌侵染接种,依据病情指数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显示,水培条件下采用伤根和不伤根接种法,接种后7~10 d便可判断出各品种的抗性,结果为D101中抗、长脖黄高感、红花大金元高感或感病、青梗感病,与传统盆栽伤根灌菌接种法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而盆栽伤根灌菌接种法则需3~4周。本研究建立的水培接种法可快速、高效准确鉴定和评价烟草苗期青枯病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真空浓缩偶联液氮喷雾速冻对荔枝浓缩汁品质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在长期冻藏前获得优质荔枝浓缩汁,实验采用真空浓缩(vacuum concentration, VC)联合液氮喷雾速冻(liquid nitrogen freezing, NF),探索不同温度组合浓缩(0.05 MPa, VC35、45、55、65℃)-速冻(NF-30、-50、-70、-90℃)处理(G1~16组)对浓缩汁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处理组的浓缩汁品质差异显著,VC35℃-NF-70℃(G3)、VC45℃-NF-70℃(G7)、VC55℃-NF-90℃(G12)在品质保护上表现出优势。G3处理组色泽最接近原汁、可溶性糖的保护效果最好,G7处理组对浓缩汁抗氧化能力和维生素C保留效果最佳,G12处理组总酚含量最高,总酚含量G12较G3、G7分别显著提高110.02%、36.34%;而总糖含量G12较G3只降低11.37%,除了与G8无显著性差异,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抗氧化能力G12较G7只降低9.73%,较G3显著提高48.82%;维生素C含量G12较G3、G7分别降低8.20%、89.54%;粒径值G12与G3无显著性差异,较G7显著提高54.46%;结合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G12和G3处理组分别在保护荔枝汁的理化和风味品质方面各有优势。综上,浓缩和速冻温度对荔枝浓缩汁品质影响显著,且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耦合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菜心种质资源营养品质的综合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23
摘要:[目的]对收集到的15个菜心品种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蛋白质和粗纤维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期筛选出优质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方法]采用2,6-二氯靛酚滴定法、折射仪读数法、比色法、紫外吸收法和酸碱洗涤法分别对15个菜心品种的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蛋白质和粗纤维5个品质指标进行测定和综合评价。[结果]15个菜心品种间的营养品质成分均有显著差异(P<0.05),变异系数为12.86%~47.36%。利用隶属函数法评价菜心的综合品质,较优质品种为白菜薹、粤薹3号菜薹、青心薹、粤薹5号菜薹、粤薹2号菜薹,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法,按照品质优劣划分为4个类群,优劣顺序为Ⅲ>Ⅳ>Ⅰ>Ⅱ。[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以为菜心品质评价提供参考,为生产上推广优质新品种奠定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热诱导Desi鹰嘴豆细胞中淀粉结构及体外消化性的变化
《食品工业科技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鹰嘴豆因其营养价值高,血糖生成指数低的特性,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以分离的Desi鹰嘴豆细胞为模拟鹰嘴豆全食品的模型,探究不同热加工处理下细胞内淀粉的结构及体外消化动力学的变化。结果表明,Desi鹰嘴豆细胞的抗热性较强,热处理后所有样品内淀粉的糊化均不彻底,存在一定的晶体结构。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淀粉的糊化温度升高且焓值降低。100℃热处理的样品(100D,70D-100)未检测到明显的焓值变化(ΔH<1.0 J/g),而高压热处理的样品(Pre-D)却呈现两个吸热焓值变化。红外光谱和体外消化动力学结果显示,甲酯化程度低的细胞样品,其消化速率和消化程度相对较高。因此,相较于热加工后Desi鹰嘴豆细胞中残留的淀粉晶体结构,由加工过程引起的细胞壁完整性变化可能更大程度地影响其淀粉底物的体外消化特性。本研究为慢消化鹰嘴豆食品加工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关键词: Desi鹰嘴豆 热处理 细胞壁 淀粉结构 体外消化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乙醇梭菌蛋白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通过对生长性能、血浆和肠道免疫指标、肝脏生化指标和肠道黏膜屏障基因表达等指标的监测,研究乙醇梭菌蛋白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确定乙醇梭菌蛋白在黄羽肉鸡饲粮中的适宜添加量。试验采用单因子随机分组设计,选用1 280只1日龄健康、发育良好的快速型麻黄鸡,按照体重一致原则随机分为7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鸡(公母各占1/2)。7组肉鸡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加入0(对照)、0.8%、1.6%、2.4%、3.2%、4.0%、8.0%乙醇梭菌蛋白的试验饲粮。试验期共56 d。结果显示:1)1~21日龄阶段,3.2%组体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8%组(P<0.05);3.2%和8.0%组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56日龄,4.0%和8.0%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8%组(P<0.05),4.0%和8.0%组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和0.8%组(P<0.05)。2)乙醇梭菌蛋白对黄羽肉鸡21和56日龄各器官指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3)21日龄时,4.0%组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0.8%和2.4%组(P<0.05)。4)21日龄时,对照组和4.0%组血浆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显著高于0.8%组(P<0.05);1.6%、4.0%和8.0%组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2.4%组(P<0.05)。56日龄时,3.2%、4.0%和8.0%组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0.8%组(P<0.05)。5)21日龄时,1.6%、2.4%、3.2%、4.0%和8.0%组空肠黏膜中闭锁小带蛋白-1(ZO-1)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8%组(P<0.05);1.6%组空肠黏膜中闭合蛋白1(Claudin1)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8%组(P<0.05);2.4%、3.2%和8.0%组空肠黏膜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8%组(P<0.05)。6)乙醇梭菌蛋白显著影响黄羽肉鸡粗蛋白质代谢率(P<0.05),其中4.0%和8.0%组粗蛋白质代谢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合以上结果,乙醇梭菌蛋白对黄羽肉鸡的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肠道健康有提高和改善作用。黄羽肉鸡饲粮中乙醇梭菌蛋白的适宜添加量为1.6%~4.0%。
关键词: 黄羽肉鸡 乙醇梭菌蛋白 肠道健康 免疫功能 粗蛋白质代谢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生物有机肥对芋头产量品质性状及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3 CSCD
摘要:微生物有机肥在作物提质增效中逐渐引起重视,了解微生物有机肥对芋头的抗性和产量品质的影响,可对微生物有机肥应用在芋头生产上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以炭步槟榔香芋为材料,通过施加微生物有机肥和复合肥,设计4种不同施肥模式,测定了芋头的产量、营养品质指标以及抗氧化活性指标,并深入探究了土壤微生物菌群的分布及代谢调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的发酵腐熟花生麸作基肥的施肥方式(CK),微生物有机肥作为基肥配合追施75 kg/hm2硫酸钾肥(T1)能提高芋头的Vc、总酚、总黄酮、直链淀粉和粗纤维等营养成分的含量,增加了芋头的磷含量.微生物有机肥作为基肥配合追施150kg/hm2硫酸钾肥(T3)具有最高的产量、Vc、总酚、直链淀粉、粗纤维和全钾含量.微生物有机肥作为基肥配合追施112.5 kg/hm2硫酸钾肥(T2)的全氮和全磷含量最高,同时SOD、CAT活性和MDA的含量也最高.此外,微生物有机肥处理可有效增加土壤中魏氏杆菌、芽孢杆菌和念珠菌嗜酸杆菌的丰度,促进核苷酸代谢、DNA重组、复制和修复效率,提高蛋白翻译效率,进而有利于芋头氨基酸代谢和产量增加.因此,在槟榔香芋生产过程中,施入适量的微生物有机肥作为基肥,追肥时适当增施硫酸钾肥,可有利于提高芋头的产量和品质.
关键词: 芋头 生理品质 不同肥料处理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组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寄生原虫DNA解旋酶家族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兽医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寄生原虫是一类单细胞真核生物,是人和动物疾病的重要病原之一,给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危害。DNA解旋酶是一类参与几乎所有生物DNA代谢的重要解旋酶,目前原虫DNA解旋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恶性疟原虫,且被报道的DNA解旋酶多为人类或酵母的同源物,其保守基序与人类、酵母等都存在差异,是研究抗原虫药物的重要潜在靶标。笔者主要综述了经典解旋酶的保守结构域及其功能特点,介绍了各个解旋酶的极性与偏好底物等生化特性,汇总了已报道原虫DNA解旋酶的种类。目前报道的DNA解旋酶大多集中在恶性疟原虫,其中疟原虫含18种,利士曼原虫含3种,布氏锥虫和兔脑原虫均含2种,弓形虫含1种。同时介绍了目前原虫中较为引人关注DNA解旋酶:RecQ家族、DEAD-box家族、UvrD解旋酶家族和RuvB家族的功能研究进展,其中DEAD-box家族中有3种疟原虫特异性解旋酶PfPSH1/H2/H3并未在宿主人类中发现相似物,另一种解旋酶UvrD则与人类、小鼠、秀丽隐杆线虫等无同源性,而与细菌、真菌等同源性较高。笔者对原虫DNA解旋酶的基本特性和功能进行综述,阐述了目前原虫DNA解旋酶的研究进展及其作为药物靶标的可能性,以期为抗原虫药物靶标筛选及原虫病的防控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