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留树保鲜技术对橄榄果实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3 CSCD
摘要:为确定橄榄果实留树保鲜最佳时间,判断橄榄果实留树保鲜技术的可行性,以‘锡1号’橄榄正季果(11月采摘)和留树保鲜果(12月采摘、1月采摘、4月采摘)为试验材料,采用微量法测定样品中的氨基酸(半胱氨酸、谷氨酸、赖氨酸、脯氨酸和羟脯氨酸)、营养成分(单宁、抗坏血酸、纤维素、水溶性果胶、总糖、蔗糖和还原糖)、功能性成分(原花青素、类黄酮、总酚和总抗氧能力)和酶活性(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羧酸酯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乙酰胆碱酯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共24个指标。‘锡1号’橄榄留树保鲜1个月与正季采摘相比,24个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留树保鲜2个月,半胱氨酸、单宁、纤维素、原花青素、类黄酮、总抗氧能力、酸性磷酸酶、羧酸酯酶和过氧化物酶的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而抗坏血酸和水溶性果胶的含量却显著上升(P<0.05),其他指标变化不显著;留树保鲜5个月,抗坏血酸、水溶性果胶、碱性磷酸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均显著上升(P<0.05),除脯氨酸外19个指标均呈显著下降趋势。‘锡1号’橄榄果实可留树保鲜1个月,其果实品质与正季采收无明显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蓝莓花色苷对美拉德有害产物形成的抑制作用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 探究微波加热处理对美拉德有害产物积累情况的影响以及蓝莓花色苷对模拟体系中美拉德有害产物形成的抑制效果.方法 本研究通过构建牛血清蛋白-葡萄糖模拟体系,对其进行不同时间微波加热处理,以类黑精、晚期糖化终末产物、乙二醛、羧甲基赖氨酸、丙烯酰胺含量为指标,探讨样液中相关美拉德有害产物与加热时间的关系以及不同浓度的蓝莓花色苷溶液对美拉德有害产物的抑制效果.结果 随着微波加热时间增加,美拉德有害产物不断积累.在微波加热180 min的条件下,不同浓度的蓝莓花色苷均表现出明显的抑制美拉德有害产物生成的能力,并且0.030 mg/mL的蓝莓花色苷溶液对大部分物质抑制效果最好.结论 蓝莓花色苷在食品热加工过程中,对美拉德有害物质生成有抑制作用,对未来食品安全和生物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开放式主动增温对双季优质籼稻籽粒淀粉积累及其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未来气候变暖条件下双季籼稻品质形成的淀粉积累特征。【方法】早稻以湘早籼45号(常规籼稻)和柒两优2012(杂交籼稻),晚稻以九香粘(常规籼稻)和泰优398(杂交籼稻)为试验材料,利用开放式主动增温系统,设置全生育期增温(早稻增温1.4~1.5℃,晚稻增温2.0~2.3℃)和不增温2个处理,探明全生育期增温对双季籼稻籽粒淀粉合成及其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开放式增温条件下,稻米中总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无显著变化,直链淀粉含量和直链淀粉占总淀粉比例降低,其中,柒两优2012和九香粘的直链淀粉含量分别显著降低了4.2%和3.4%。与不增温处理相比,增温提高了灌浆前期(抽穗后7~14 d)籽粒中总淀粉和直链淀粉积累量,但对晚稻籽粒直链淀粉积累量的影响持续时间要大于早稻,主要与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不同程度升高有关。增温条件下,早稻灌浆结实期籽粒中二磷酸腺苷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GPase)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而晚稻呈逐渐升高趋势;增温降低了早稻抽穗后14 d和晚稻抽穗后7 d籽粒中结合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但显著增加晚稻抽穗后期(抽穗后21、28 d)籽粒中GBSS活性;同时显著提高了柒两优2012和九香粘抽穗后7和14 d籽粒中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晚稻籽粒中淀粉分支酶(SBE)活性有升高趋势。总体上,增温对晚稻籽粒中ADGPase、GBSS活性的影响显著大于早稻。【结论】开放式主动增温显著提升双季籼稻灌浆前期(抽穗后7~14d)籽粒中ADGPase、GBSS和SSS的活性,进而提高双季籼稻灌浆前期籽粒总淀粉及其组分的合成和积累。增温对淀粉合成关键酶的影响因季别和品种而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热解温度对烟秆生物炭性状及其吸附Cd2+特性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我国烟草生产中产生的大量烟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热解炭化技术处理制备成生物炭,并表征其理化特性,探求其吸附重金属Cd2+特性,从而为烟秆资源化利用需求途径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烟秆作为制备生物炭的原料,分别以300、400、500、600、700℃5个温度热解,通过多种表征技术手段、室内批量吸附试验和吸附动力学试验,研究热解温度、结构特性对Cd2+吸附的影响。【结果】不同温度热解烟秆生物炭的性状及对Cd2+吸附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热解温度从300℃提高到700℃时,pH从9.05增加到11.54;H、O、N含量及H/C、O/C及(O+N)/C的原子比例随热解温度的提高而降低,显现出高温热解的生物炭芳香结构更加复杂而稳定;低温烟秆生物炭的比表面积较大,但高温下表面孔隙结构更为发达。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颗粒内扩散方程能很好拟合不同温度烟秆生物炭对Cd2+的吸附过程,表明吸附是异质性化学吸附;高温热解烟秆对Cd2+吸附能力强,其表面丰富的孔隙结构可增强对Cd2+的吸附,其中T700对Cd2+的去除率高达99.01%;用Langmuir-Freundlich拟合,最大吸附量(Qm)为54.40~106.16 mg/g,其中700℃热解生物炭的Qm值最大,远高于稻草、小麦等农作物秸秆生物炭。【结论】不同温度热解制备的烟秆生物炭,对Cd2+具有较强吸附能力,具有修复环境Cd2+污染的应用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坦布苏病毒GX株对雏鸭的感染性和致病性试验
《动物医学进展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20年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坦布苏病毒(Tembusu virus, TMUV)感染引起的以种鸡产蛋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为了解其对鸭的感染性和致病性,以鸭源TMUV-JM株为对照,评估引起鸡产蛋下降的鸡源TMUV-GX株对雏鸭的感染性和致病性。结果显示,TMUV-JM株和TMUV-GX株感染组雏鸭均出现了食欲减退、拉绿色稀粪和生长阻滞,肝脏、肺脏、肾脏均表现出相似的病理变化,TMUV GX株感染组脑组织可见小胶质细胞增多;TMUV-JM株和TMUV-GX株感染雏鸭后,在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和脑组织中均具有较高的病毒载量,感染组间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TMUV-GX株对雏鸭具有较强的感染性和致病性,具有在鸭群中广泛传播的生物学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成熟度桑叶加工不同发酵度桑叶茶的适制性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23 CSCD
摘要:为了解不同成熟度桑叶加工桑叶茶类的适制性,以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果叶两用桑树品种‘粤椹大10’不同成熟度的桑叶为原料,分别采用绿茶、乌龙茶、红茶制备技术加工成不同发酵度桑叶茶,对所制茶样进行营养活性成分分析与感官品质审评。结果表明,以3种成熟度桑叶所制成的桑叶茶均呈现随发酵程度加深总多酚含量逐渐降低,而总多糖、游离氨基酸和水浸出物含量逐渐升高的趋势。在成熟度Ⅰ(1~4叶位)桑叶制成的桑叶茶中,绿茶的感官品质总评分最高,乌龙茶和红茶在滋味与香气方面略优于绿茶;成熟度Ⅱ(5~8叶位)桑叶制成的桑叶茶以乌龙茶的总评分最高;在成熟度Ⅲ(9~12叶位)桑叶制成的桑叶茶中,红茶的总评分略高于乌龙茶,绿茶总评分最低。综合考虑桑叶茶的营养活性成分含量与感官品质评分结果,成熟度Ⅰ的桑叶更适于制作绿茶,成熟度Ⅱ的桑叶适制性较广,乌龙茶、绿茶或红茶均适合,成熟度Ⅲ的桑叶较适于制作红茶或乌龙茶。本试验结果可望为桑叶茶生产及桑叶的综合开发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不同产区马铃薯栽培品种的主要品质性状比较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综合分析我国不同产区马铃薯品种的主要品质性状,为今后马铃薯育种目标的制定及种质资源的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从我国华北、西北、西南马铃薯主产区收集48个国内种植广泛且性状优良的马铃薯栽培品种,测定鲜薯的干物质、淀粉、总糖、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等方法对不同产区马铃薯品种的品质性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48个马铃薯品种的干物质含量在13.71%~20.01%,平均值为16.85%;淀粉含量在7.94%~15.72%,平均值为11.24%;其中,中薯17号、中薯5号、陇薯7号和康尼贝克的干物质和淀粉含量较高,具有作为全粉或淀粉加工品种的潜力.48个马铃薯品种鲜薯总糖含量在55.25~287.70 mg/g,平均值为140.10 mg/g;可溶性糖含量在2.60~26.78 mg/g,平均值为7.81 mg/g;还原糖含量在0.16~6.08 mg/g,平均值为3.12 mg/g;其中,云薯304、中薯16号、中薯26号、大西洋(石家庄)和中薯18号的还原糖含量较低.不同产区马铃薯品种品质性状存在差异,河北张家口和甘肃兰州的马铃薯品种干物质和淀粉含量较高;云南昆明和河北石家庄的马铃薯品种干物质和淀粉含量相对较低;云南昆明和河北张家口的马铃薯品种还原糖含量较低.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干物质含量与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总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聚类分析将48个马铃薯品种分为3类,第I类包含青薯168、HF-10、丽薯10号和陇薯7号,具有较高的干物质、淀粉和总糖含量;第Ⅱ类包含青薯6号、青薯9号(西宁)、下寨65、丽薯6号、青薯10号和乐薯1号,具有较低的总糖含量;其余品种无明显的优势性状特点.5个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1.77~2.03,总糖含量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低,淀粉含量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结论]我国马铃薯品种干物质和淀粉含量总体水平较低,具有较大提升空间;将近一半的品种还原糖含量满足油炸食品生产要求.与淀粉和干物质含量相比,糖含量受环境因素及栽培措施的影响较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UPLC法同时测定黄芩汤中5种成分
《中成药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建立UPLC法同时测定黄芩汤中芍药苷、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甘草酸铵的含量。方法 该药物水提液的分析采用Poroshell 120 EC-C18色谱柱(3 mm×100 mm, 2.7μm);流动相0.2%磷酸-乙腈,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6 mL/min;柱温40℃;检测波长230 nm。结果 5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 >0.999 0),平均加样回收率94.33%~105.79%,RSD 0.11%~1.00%。结论 该方法精密稳定,简便快速,重复性好,可用于黄芩汤的质量控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点、面光谱技术的生鱼片品质检测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23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生作是消费者钟爱的菜式之一,其品质主要受蛋白质、脂肪、含水率指标影响。传统品质检测操作繁琐、检测时间长、专业要求高,无法满足产业品质快速监管需求。因此,以草鱼生鱼片为研究对象,用点光谱(光纤光谱)、面光谱(高光谱成像)技术作为研究手段进行对比,探究一种快速、高效的生鱼片蛋白质、脂肪、含水率检测方法。研究发现:点光谱技术在鱼生鱼片品质无损检测上比面光谱技术更优,其光谱数据经卷积平滑法(SG)+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竞争性自适应加权算法(CARS)+偏最小二乘(PLSR)建模后,蛋白质的指标训练集决定系数(R~2)为0.995 7,均方根误差(RMSE)为0.000 6,验证集决定系数(R~2)为0.941 9,均方根误差(RMSE)为0.002 4;脂肪指标训练集R~2为0.999 3, RMSE为0.000 6,验证集R~2为0.997 6, RMSE为0.001 7;含水率训练集R~2为0.999 2, RMSE为0.001 7,验证集R~2为0.094 1, RMSE为0.014 4,均可较准确地获取生鱼片蛋白质、脂肪含量,但对水分含量识别效果不佳,可能是鱼肉含水率差异非常小所致。
关键词: 草鱼 点光谱技术 光纤光谱 面光谱技术 高光谱成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冷冻方式对芒果块冻结特性和品质的影响
《现代食品科技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探究了芒果块在液氮喷雾速冻(Liquid Nitrogen Spray Freezing,LNF-40~-100℃)下的冷冻特性及品质变化规律,并以冰柜冻结(Refrigerator Freezing,RF-20℃)、浸渍冷冻(Normal Immersion Freezing,IF-20℃)作对比.结果表明:芒果的最大冻结浓缩状态的冻结终点温度(T'm)为-17.98℃,放热焓△H=-236.8 J/g;冻结速率(Freezing Rate,r)为0.14~1.40℃/min,其中LNF-100℃的r较其他组分别提高了900%~7.63%;换热系数比值(d)较RF-20℃组提高了4.6倍;冷冻总时间和穿过最大冰晶生成带时间较RF-20℃、IF-20℃组分别缩短了9042、4657 s,5475、870 s;色泽也接近新鲜芒果;硬度保留率为83.12%;汁液流失率为2.75%;总酚、抗氧化活性、Vc保留率达到90%以上;胞外多糖增加了0.44 mg/g;冷冻前后的菌落总数降低0.84 lg CFU/g;Pearson分析出不同冷冻方式对芒果块品质影响,△E、汁液流失率、总酚、Vc可作为有效评价的依据;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证实LNF-100℃能显著降低芒果块冷冻过程中质量劣化.本研究为高品质、高效率冷冻芒果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