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或丁酸钠对大口黑鲈幼鱼肠道短链脂肪酸含量、消化酶活性与抗氧化指标以及肠道结构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CB)或丁酸钠(SB)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幼鱼肠道短链脂肪酸含量、消化酶活性与抗氧化指标以及肠道结构的影响。试验配制3种等氮(50%)和等脂(9%)的饲料,分别为基础饲料(对照组)、基础饲料+10 mL/kg CB(CB组)、基础饲料+1.0 g/kg SB(SB组)。试验挑选360尾大口黑鲈[(5.02±0.01) g],随机分为3组,分别饲喂3种饲料,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鱼。试验期为56 d。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CB组终末体重和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P<0.05),SB组无显著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CB组肠道中乙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CB组和SB组肠道丙酸、异丁酸和异戊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CB或SB可显著提高肠道中淀粉酶、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P<0.05),CB组肠道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SB组肠道中钠钾ATP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4) CB组和SB组肠道中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SB组肠道中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CB组肠道中总抗氧化能力显著提高(P<0.05)。5)与对照组相比,CB组中肠绒毛宽度显著增加(P<0.05),减轻了肠道炎症反应。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CB显著提高了大口黑鲈幼鱼的生长性能,添加CB或SB增加了大口黑鲈肠道短链脂肪酸含量,显著提高了肠道消化酶活性与抗氧化指标以及改善肠道结构,与SB组相比,添加10 mL/kg的CB对提高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肠道抗氧化指标以及增加肠道绒毛宽度效果更佳。
关键词: 大口黑鲈 丁酸梭菌 丁酸钠 消化酶 抗氧化酶 肠道结构


梅卤多酚抑制亚硝化能力探究
《中国食品添加剂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对梅卤及其酚类物质清除亚硝酸盐及抑制亚硝胺合成的能力来评价梅卤在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潜力。结果显示,梅卤原液的亚硝酸盐清除率和亚硝胺抑制率分别达到47.21%和85.52%,较5mg/mL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分别高出2.23和1.14倍。其中,梅卤多酚对于梅卤清除亚硝酸盐能力的贡献值约为50%。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对香豆酸是梅卤中主要的酚类物质,其中,新绿原酸的含量最高(75.21 mg/L),其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亚硝酸盐清除能力及抑制亚硝化活性分别达到1.54 mg Trolox/mg、3.54 mg Trolox/mg、12.22 mg Fe/mg及18.52%。本研究为梅卤的综合利用及其在食品亚硝化控制中的应用提出了思路借鉴。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印度不同产地红茶关键香气代谢物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印度不同产地红茶香气关键代谢物,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印度不同产地红茶香气代谢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印度红茶中共鉴定出140种香气成分,根据其化学结构分为醇类、酸类、醛类、酮类、酯类、烯烃类、杂环类化合物等12类物质。大吉岭红茶醇类物质相对含量为40.58%,酯类相对含量为14.33%,显著高于阿萨姆红茶;而阿萨姆红茶中醛类(13.70%)、酮类(13.51%)和烷烃类(10.47%)等物质的相对含量均高于大吉岭红茶。感官审评结果表明,阿萨姆红茶具有甜香、清香细锐及薄荷香特征,香气持久;大吉岭红茶普遍具有甜香,个别具有花香和麝香、清香特征,T2-4红茶香气感官评分最高(94.0)。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表明,不同产地印度红茶分别聚类到不同的区域,香气代谢物差异比较明显。香气重要贡献度因子(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1的香气代谢物有27种,包括芳樟醇、(E,E)-2,4-庚二烯醛、苯乙醛、戊酸、苯甲醛、十八烷、十三烷、(E)-6,10-二甲基-5,9-十一烯-2-酮等,其中具有香气活性(气味活性值>1)的物质包括芳樟醇、苯乙醇、苯乙醛、水杨酸甲酯、戊酸、己醛、1-甲基萘、香叶醇8种。在阿萨姆红茶中己醛、苯乙醇、戊酸、苯乙醛、1-甲基萘是区别于大吉岭红茶的关键活性香气代谢物;而大吉岭红茶中,芳樟醇、水杨酸甲酯、香叶醇是区别于阿萨姆红茶的关键活性香气代谢物。
关键词: 非靶向代谢组 气相色谱-质谱法 印度红茶 香气代谢物 活性


不同冷藏条件下斜纹夜蛾卵对夜蛾黑卵蜂寄生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夜蛾黑卵蜂(Telenomus remus)是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优势卵寄生蜂,而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是繁殖夜蛾黑卵蜂的优良寄主,明确斜纹夜蛾卵冷藏温度、时长对夜蛾黑卵蜂繁殖能力的影响,为草地贪夜蛾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方法】设置斜纹夜蛾卵不同冷藏温度(4、8、12 ℃)和冷藏时间(0、3、6、9、12 d),统计其对夜蛾黑卵蜂寄生率、羽化率和雌性率的影响。【结果】斜纹夜蛾卵不同冷藏温度和冷藏时间均能显著影响夜蛾黑卵蜂的寄生率、羽化率和雌性率(P<0.01),且随着斜纹夜蛾卵冷藏温度的下降和冷藏时间的延长,夜蛾黑卵蜂的寄生繁殖指标呈下降趋势。当冷藏温度分别为8 ℃或12 ℃、冷藏时间为3 d时,夜蛾黑卵蜂寄生率、羽化率和雌性率分别为85.98%、94.71%、56.15%(8 ℃,3 d)和85.49%、94.61%、60.00%(12 ℃,3 d),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是最适宜的冷藏条件;当冷藏温度为12 ℃、冷藏时间为6 d或9 d时,夜蛾黑卵蜂寄生斜纹夜蛾卵受到显著影响(P<0.05),夜蛾黑卵蜂寄生繁殖受到一定影响,但仍可维持种群正常繁殖,可作为备选的冷藏条件。其他冷藏条件对夜蛾黑卵蜂寄生斜纹夜蛾卵有显著影响(P<0.05),不宜作为斜纹夜蛾卵的冷藏条件。【结论】生产上需短期冷藏斜纹夜蛾卵时,可选择冷藏温度8或12 ℃、冷藏时长3 d;冷藏时间更长时可选择12 ℃,但不应超过9 d。
关键词: 夜蛾黑卵蜂 斜纹夜蛾 草地贪夜蛾 冷藏条件 寄生 繁殖能力


不同物理场杀菌技术对荔枝果粉品质的影响研究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4
摘要:目的 探究微波、低温等离子体、辐照3种不同物理场杀菌技术对荔枝果粉品质的影响。方法 通过测定果粉溶解性、吸湿率、结构组成、营养物质含量、抗氧化活性等指标,借助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分析、皮尔逊相关系数和随机森林特征重要性等方法筛选分析,选出不同物理场杀菌技术的最优处理条件,并分析不同处理条件对果粉品质的影响规律。结果 在达到产品要求的杀菌条件下,辐照处理组、低温等离子体组对果粉色泽有保护作用,不同物理场处理果粉溶解性、吸湿率差异整体上不显著,但显著提升了可溶性膳食纤维和维生素C的含量(P<0.05),维持较高抗氧化能力。结论 微波组500 W、低温等离子体组30 kV和辐照组2 kGy为最优条件,能够较好保持荔枝果粉品质。


植保无人机施用苏云金杆菌制剂对荔枝尺蛾的田间防治效果
《中国果业信息 》 2024
摘要:测定8 000 IU/mg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悬浮剂对荔枝尺蛾幼虫的室内毒力,并分别测定植保无人机单次和两次往返作业喷施8 000 IU/μL Bt油悬浮剂以及人工施用8 000 IU/mg Bt悬浮剂的田间防效,比较植保无人机与人工施药的防效、用药量、作业用时和人工成本。结果表明,与人工施药相比,植保无人机两次往返作业在药液用量和作业用时占有优势,仅分别为前者的10%和12.5%,二者在Bt制剂用量上相差无几,在服务费用方面人工施药有一定优势,仅为植保无人机两次往返作业的74%。


不同浓度硒肥对菜心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明不同浓度硒肥对菜心生长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筛选外源硒肥喷施菜心的最佳条件,为富硒菜心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油青尖叶甜菜心为研究对象,采用温室大棚盆栽试验,设置5个硒肥浓度水平(单次施肥量):CK(0μg/盆)、T1(3.375μg/盆)、T2(6.75μg/盆)、T3(10.125μg/盆)、T4(13.5μg/盆),研究菜心不同生长时期土壤根施(追施硒肥时间为每次取样后第3天下午进行,共追施3次)硒肥对菜心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不同浓度硒肥处理可促进菜心生长,菜心增粗增高,叶面积和地上部鲜重随硒肥浓度增加总体呈增加趋势,硒肥浓度为10.125μg/盆时播后43 d菜心的茎粗、株高、叶面积和地上部鲜重均达最大.适宜浓度硒肥能提升菜心品质,硒肥浓度在13.5μg/盆时菜心叶片的叶绿素和维生素C含量最高,硒肥浓度在6.75μg/盆时菜心叶片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高.随硒肥浓度增加菜心叶片的硝酸盐含量逐渐下降.[结论]增施硒肥对菜心生长发育有一定促进作用,硒肥浓度在6.75~10.125μg/盆时,能有效促进菜心的生长发育,提高菜心的产量和品质.


水稻钵苗插秧机栽插深度对华南优质籼稻产量的影响
《农业工程 》 2024
摘要:早返青、早分蘖是华南籼稻获得高产的重要基础。水稻机械栽插深浅显著影响返青和分蘖,对移栽期水稻早生快发具有重要影响。以华南优质籼稻南晶香占为材料,设置3个钵苗插秧机栽插深度,分别为T1处理1 cm、T2处理3cm和T3处理4 cm,研究其对水稻株高、茎蘖数、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和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穗数和稻谷产量在不同栽插深度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栽插深度增大,平均茎蘖数减少;栽插深度对水稻地上部和地下部的长度会有影响,但对水稻总株高不存在显著影响;各时期T1处理的生物量均高于其他处理;稻谷产量与有效穗数和总颖花数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水稻深插秧减少了水稻的分蘖,降低了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减少了总颖花数和库容量,从而降低稻谷产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