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南极磷虾产业发展特色研究-以挪威阿克海洋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渔业信息与战略 》 2018
摘要:南极磷虾及其衍生产品具有重要的医药和经济价值,其深入开发与利用日益备受关注.中国企业参与南极磷虾资源开发方面存在企业战略定位不清晰、行业竞争力较弱、高附加值南极磷虾产品的开发力度不足等问题.通过采用文献研究法、资料分析法,对挪威阿克海洋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Aker BioMarine)的南极磷虾产业发展特色进行研究,以该公司发布的2016年度报告以及近年来的企业动态、产品研究报告、行业新闻等素材为基础,分析该公司产业发展特色,以期对中国从事南极磷虾产业的企业提出合理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 南极磷虾 产业链 阿克海洋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发展战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解磷菌PSBHY-3对池塘底泥的解磷效果
《南方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解磷菌PSBHY-3对池塘底泥的解磷效果,为解磷菌在养殖池塘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模拟池塘环境系统为平台,探究不同浓度(103、104、105和106CFU/mL)PSBHY-3对池塘底泥的解磷效果;并在无菌池塘底泥水体系统中分别设P组(PSBHY-3)、D组(有机物降解菌De)、P-D组(PSBHY-3与De的初始菌量比1∶1)、P-3D组(PSBHY-3与De的初始菌量比1∶3)、3P-D组(PSBHY-3与De的初始菌量比3∶1)和对照组,分析PSBHY-3与De复配使用的解磷效果.[结果]至试验结束(第8 d)时,与对照组相比,J-3(103CFU/mL)、J-4(104CFU/mL)、J-5(105CFU/mL)和J-6(106CFU/mL)组的池塘底泥总磷(TP)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下同),对应的TP降解率分别为7.05%、6.60%、4.03%和9.17%.在PSBHY-3和De复配试验中,2株菌株间不仅未出现生长拮抗现象,还能促进De生长.至试验结束(第8 d)时,各加菌组对池塘底泥TP的降解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以P组的TP降解率(8.17%)最高,而P-3D、P-D、D和3P-D组的TP降解率分别为5.38%、4.97%、4.38%和3.91%,各加菌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经16S rDNA序列分析和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鉴定,确定PSBHY-3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结论]PSBHY-3为解淀粉芽孢杆菌,对池塘底泥沉积磷具有较好的降解效果,可作为研发水产养殖用解磷菌菌剂的备选菌株.
关键词: 解磷菌 解磷效果 池塘底泥 有机物降解菌 复配使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枯草芽孢杆菌NHS1产芽孢发酵培养
《生态学杂志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NHS1菌株发酵液中芽孢含量,采用单因素试验与响应曲面法优化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对该菌发酵培养基中的碳源、氮源以及无机盐等组成成分进行了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试验、最陡爬坡试验以及BoxBchnken试验构建响应方程,得到方程为:Y=-3.30+3.853X1+0.0928X2+0.623X3-0.913X1×X1-0.00704X2×X2-0.0433X3×X3-0.0033X1×X2-0.0700X1×X3+0.00167X2×X3。利用该方程预测得到最优培养基:淀粉1.88 g·L~(-1)、Na Cl 6.83 g·L~(-1)、玉米粉5.60 g·L~(-1),酵母粉10g·L~(-1),蛋白胨10 g·L~(-1),牛肉膏15 g·L~(-1),葡萄糖2 g·L~(-1),Mg SO43 g·L~(-1)。利用优化培养基,在36℃、170 r·min~(-1)条件下摇瓶发酵72 h,芽孢数达到2.42×109cfu·m L~(-1),比优化前提高1.5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黄海獐子岛海域浮游植物沉降通量的周年变化
《渔业科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1年9月至2012年11月,在北黄海獐子岛邻近海域,利用德国MST24型沉积物捕集器,开展了5 d期采样频率的浮游植物组成及其沉降通量的周年变化研究。71份沉降样品共记录浮游植物51属93种,其中硅藻38属66种,是主要的沉降类群。沉降优势种主要有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离心列海链藻(Thalassiosira excentrica)、布氏双尾藻(Ditylum brightwellii)、辐射圆筛藻(Coscinodiscus radiatus)、八幅辐环藻(Actinocyclus octonarius)等硅藻物种,以及小等刺硅鞭藻(Dictyocha fibula)、八幅硅鞭藻(Octactis octonaria)等硅鞭藻物种。浮游植物沉降通量变化在(6.1~169)×10~6 cells/m~2d,平均39.4×10~6 cells/m~2d,在春、秋季各出现1个高通量时段,春季峰值主要为硅藻贡献,而秋季峰值则由硅藻和硅鞭藻共同形成。沉降浮游植物作为獐子岛底播虾夷扇贝的重要饵料,其种类组成及沉降通量的周年变化,与獐子岛海域虾夷扇贝的底播、生长时节相关,以具槽帕拉藻、海链藻、圆筛藻等硅藻属种为主的食物来源和结构是扇贝重要的饵料基础。旨在通过浮游植物沉降的时间序列研究,查明獐子岛底播虾夷扇贝的饵料组成及其通量水平的周年变化特征,为该水域可持续的底播养殖提供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网箱养殖水下清洗装置设计
《现代农业科技 》 2018
摘要:针对深远海网箱养殖需求,基于高压水射流技术设计了网箱水下自动清洗装置。对清洗装置进行了结构设计,分析了装置的工作原理。根据要求对装置主要参数进行选配分析,设计装置相关性能参数为流量15 L/min、工作压力20 MPa,该清洗装置清洗效率高,综合性能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菜和香茅对鲜鲈鱼片的脱腥、抑菌效果
《中国食品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开发一种天然脱除鲜鱼片腥味的脱腥剂,采用香菜和香茅对鲜鲈鱼片进行脱腥处理,通过感官评定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鲈鱼片脱腥处理前、后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并测定脱腥前、后鱼片的菌落总数,分析其是否具有抑菌效果。结果表明:经感官评价,用香菜和香茅处理后的鱼肉,只有微弱的腥味,一般人难以察觉。经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得出新鲜鲈鱼肉风味物质34种,主要有醛、醇、酮、烃和酯类等物质,其中己醛、2,4-二烯醛、壬醛、辛醛和1-辛烯-3-醇等是主要的腥味物质。脱腥后鲈鱼肉风味物质种类不变,而腥味物质含量大大降低,其中2,4-二烯醛、壬醛和辛醛的脱除率在55%以上,己醛和1-辛烯-3-醇的脱除率也在35%以上;脱腥后鲈鱼片菌落总数有所下降,降低率达到50%,可有效延长鲈鱼鲜度保持时间。香菜和香茅能有效脱除鲜鲈鱼肉中的腥味,并有一定的抑菌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Ecopath模型的胶州湾生态系统比较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根据2015–2016年胶州湾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调查数据,并收集20世纪80年代胶州湾渔业资源数据,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 6.5(Ew E)软件构建了由21个功能组组成的胶州湾1980-1982年和2015-2016年两个时期的Ecopath模型,比较分析了不同时期胶州湾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以及系统发育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与1980-1982年生态系统相比,胶州湾2015-2016年生态系统中大型底层鱼类生物量减少,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生物量提高,渔获物产出以菲律宾蛤仔为主,渔获平均营养级降低,系统能量转化效率从1980-1982年的15.83%提高到2015-2016年的16.35%,能量流动始终以牧食食物链为主。关键种分析表明,胶州湾生态系统两个时期的关键种均为菲律宾蛤仔。此外,与1980-1982年生态系统相比,2015-2016年胶州湾生态系统整体规模增大,净生产量提高5倍,系统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呼吸量的比值由1980-1982年的1.267提高到2015-2016年的2.518,系统连接指数、杂食指数与Finn’s循环指数和平均路径长度均减小,说明在过去30多年胶州湾生态系统成熟度和稳定性不断降低,发育过程出现由成熟向幼态的逆行演替现象,目前处于不稳定的幼态阶段。
关键词: Ecopath模型 胶州湾 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南极磷虾蛋白酶解物溶解性工艺
《食品工业科技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南极磷虾蛋白酶解物的溶解性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优化实验分析了南极磷虾蛋白酶解过程中酶与底物比、时间、温度、pH等因素对南极磷虾蛋白酶解物溶解性的影响,建立了南极磷虾蛋白酶解物溶解度与各因素的最佳工艺的回归模型并进行了验证。实验从4种酶中优筛选出木瓜蛋白酶作为酶解用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生产情况确定木瓜蛋白酶酶解南极磷虾蛋白的最适工艺为:酶与底物比0.25%(w/w)、酶解时间30 min、酶解温度55℃、酶解pH6.0,此时南极磷虾蛋白酶解产物的溶解度为12.06%±0.21%。因此,酶解改性能够改变南极磷虾蛋白的溶解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鲟Vtg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水生生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Vtg)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雌激素和类雌激素标志物,通过建立一种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血浆Vtg水平的检测方法,进而开发一项中华鲟性腺成熟度的诊断技术。首先通过RACEPCR方法扩增得到中华鲟vtg基因cDNA序列,氨基酸序列分析预测其蛋白分子量大小为196 k D。构建Vtg功能区段融合原核表达载体p ET32a(+)-vtg并表达纯化重组蛋白,并以重组蛋白免疫兔子获得多克隆抗血清,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抗血清的特异性较好。以纯化的中华鲟重组Vtg蛋白为抗原,中华鲟Vtg多克隆抗血清为抗体,建立了中华鲟血浆Vtg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检测方法(ELISA),标准曲线线性回归方程为y=–0.2916x+0.6794,相关系数R~2为0.9976。该方法检测的灵敏度为4.12μg/m L,最低检测限为0.3μg/m L,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2.52%和3.42%。通过对不同发育时期雌性中华鲟血样检测,表明此ELISA方法可初步用于雌性中华鲟性腺发育时期监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