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饲料中添加几丁聚糖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免疫调控与抗海豚链球菌感染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讨饲料中添加几丁聚糖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免疫调控与抗海豚链球菌感染的影响。选择健康、均重为(2.97±0.02)g的吉富罗非鱼375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鱼。5组试验鱼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对照)、10、20、30和40 m L/kg几丁聚糖溶液(几丁聚糖的有效浓度为0.6%)的试验饲料。饲喂63 d后,测定各组试验鱼的生长性能指标、血常规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头肾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以及海豚链球菌感染192 h后的累计死亡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几丁聚糖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存活率及血清总蛋白与甘油三酯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是添加量为10和20 m L/kg时可显著降低肝体比和血清皮质醇含量,提高血液红细胞数目、白细胞数目和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以及血清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促进头肾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和干扰素基因的表达(P<0.05);同时,添加量为20 m L/kg时还可显著增加饲料效率,降低血清葡萄糖、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P<0.05)。海豚链球菌感染192 h后,10和20 m L/kg添加组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30.06%和32.3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1.19%与40 m L/kg添加组的77.55%(P<0.05)。由此得出,饲料中添加10和20 m L/kg几丁聚糖溶液有助于降低吉富罗非鱼幼鱼的肝体比与肝脏应激,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同时,20 m L/kg添加量可以有效地促进饲料利用,降低血清脂肪沉积。在实际生产中,建议在吉富罗非鱼饲料中添加10~20 m L/kg的几丁聚糖溶液(几丁聚糖的有效浓度为0.6%),以促进吉富罗非鱼健康养殖。
关键词: 吉富罗非鱼 几丁聚糖 生化指标 基因表达 海豚链球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分子量罗非鱼眼透明质酸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性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微波结合过氧化氢+抗坏血酸法降解罗非鱼眼透明质酸,通过改变降解条件制备相对分子量分别为小于5、5~10、10~30、30~60ku的低分子量透明质酸(LMWHA)。研究比较了不同分子量LMWHA对·OH、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以及还原力的大小。结果显示,随着LMWHA分子量的降低其对DPPH的清除率以及还原力增大,而对·OH的清除率减小,这种现象可能与LMWHA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机理有关,LMWHA清除DPPH自由基以及还原力的大小依赖于其双键的数量,而清除·OH能力的大小则依赖于LMWHA链上羟基以及其螯合过渡金属离子的能力。实验证明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栖息地模型的南沙海域鸢乌贼渔情预报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栖息地模型是渔情预报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应用范围广,预报精度高的特点。根据"南锋"号调查船2013年春夏秋冬4个季节对南沙海域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的声学调查数据,结合遥感所获得的环境数据,将鸢乌贼生物量作为适应性指数,利用最大值法、最小值法、几何平均值法和算数平均值法分别建立基于表温(SST)、叶绿素a浓度(CHL)、海表盐度(SSS)和海面高度(SSH)的综合栖息地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结果表明算数平均值法拟合效果最好,模型准确度达75%以上,生物量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HSI大于0.5的海域,其他HSI较高的海域可能为潜在渔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干流长洲水利枢纽蓄水后珠江鳡鱼(Elopichthys bambusa)早期资源现状
《湖泊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长洲水利枢纽是珠江干流最下游一级的梯级水坝,其正常蓄水后必然改变下游的水文环境特征,也必将对下游的鳡鱼产卵场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解长洲水利枢纽蓄水后珠江鱤鱼(Elopichthys bambusa)的资源现状,2008 2013年在珠江肇庆江段设立固定采样点,通过定量弶网对鳡鱼早期补充群体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珠江鳡鱼苗主要出现在4月中旬至8月上旬,多年平均持续时间为97±21 d,盛期在5 7月,鳡鱼苗占鱼苗早期补充群体总量的0.46%±0.21%.鳡鱼苗的出现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每年伴随洪峰有3~5次苗汛出现,苗汛次数与洪峰次数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但苗汛峰值大小与径流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鳡鱼苗多年平均资源量为16.89×108±9.16×108尾,繁殖群体总量约为52.8 t.研究表明:长洲水利枢纽蓄水后鳡鱼早期资源量呈下降趋势,但珠江禁渔缓解了长洲水利枢纽建设对珠江鳡鱼资源的影响.基于以上结果,为长洲水利枢纽蓄水后珠江鳡鱼的保护提出了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N_2O-C_2H_2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海蜇中铝含量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氧化亚氮-乙炔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海蜇中铝含量的方法。通过实验优化了仪器的检测条件:燃助比为0.67、灯电流为7.5 m A、狭缝宽为0.5 nm及检测波长为309.3 nm;优化条件下方法的检测线性在20~160 mg/L,相关系数R=0.999 8。比较了湿法消解、微波消解、酸煮消解3种样品前处理方法,结果表明检测结果并无显著性差异。该方法的检出限为3.5mg/L,相对标准偏差在1.26%~3.23%,加标回收率在88.50%~104.2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活品虾夷扇贝在净化过程中菌相及营养成分的变化
《食品工业科技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虾夷扇贝的工厂化净化工艺流程,检测分析现有工艺条件下虾夷扇贝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菌相特征、白度及营养成分随净化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净化前虾夷扇贝全组织匀浆液中共鉴定出17种不同属细菌,革兰氏阴性菌占明显优势,净化后共鉴定出9种不同属细菌,其中假单胞菌、肠杆菌、动性球菌、盐球菌、希瓦氏菌、黄杆菌、埃希氏菌芽孢乳杆菌等细菌在净化后期不再检出;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随着净化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白度、水分含量随着净化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而糖原、粗脂肪随净化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粗蛋白含量随净化时间有少量的上升。通过无菌海水净化,虾夷扇贝的菌相种类趋于简单且营养品质有所降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南季风暴发前后南沙海域浮游桡足类群落特征比较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3年3月~4月与6月~7月2个航次的调查资料,研究了西南季风暴发前后南沙海域浮游桡足类种类组成、栖息密度、生态类群、优势种与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学特征。研究海域内共鉴定浮游桡足类187种,其中大型的127种,中型的152种。浮游桡足类属于典型热带大洋群落结构,大多数种类属于外海生态类群,其次是广盐生态类群、沿岸生态类群与深水生态类群。大型浮游桡足类优势种随季风转换更替不明显,而中型浮游桡足类优势种随季风转换更替显著。大型浮游桡足类平均栖息密度为4.87个·m-3,中型的为19.2个·m-3,为大型的4倍。浮游桡足类多样性水平为丰富或非常丰富。浮游桡足类生态学特征受季风转换引起表层环流结构变化与水团运动改变而产生不同的分布趋势,其中大型浮游桡足类对水团垂直运动反应较敏感,而中型浮游生物对海区表层环流改变的响应更为灵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4年智利外海东部海域智利竹造价筴鱼CPUE 的时空分布
《应用海洋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4年4~9月“开富”号大型拖网加工船在东南太平洋智利外海的东部海域进行智利竹?鱼拖网作业的生产数据及 NOAA 遥感卫星记录的海表温度(SST)数据,研究并分析了智利竹?鱼的网产量、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的月份及季节变化;不同季节智利竹?鱼产量分布频次与 SST 的关系;各月的 CPUE 空间均值分布与 SST 的关系;不同季节 CPUE 空间均值及中心渔场的时空分布;以及放网次数和 CPUE 空间均值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冬季智利竹?鱼的月均CPUE 高于秋季,且两者均显著高于初春的月均 CPUE,平均网产量的月份及季节变动规律与CPUE 的变化相同;智利竹?鱼的秋季产量集中在 SST 为12.5~13.0℃及13.5~14.0℃的海域,冬季产量集中在 SST 为12.5~13.5℃及15.0~16.0℃的海域,初春产量则集中在 SST 为15.5~16.0℃的海域;4~5月在 SST 为13.5~14.0℃内的智利竹?鱼的 CPUE 较高,6月在 SST 为11.0~11.5℃内的 CPUE 较高,7~8月在 SST 为12.5~13.0℃的 CPUE 较高,9月在 SST 为15.5~16.0℃内的 CPUE 较高.中心渔场随着季节的变化则持续向北进行转移;CPUE 在纬度方向的波动较大,在27°~28°S、37°~39°S 及40°~44°S 这3个范围内 CPUE 均值高于5 t/h,在79°~81°W 范围内,CPUE 空间均值介于10~15 t/h.
关键词: 海洋渔业资源 智利竹筴鱼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 海表温度 时空分布 智利外海东部海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海洋中性蛋白酶高产菌S-3685的鉴定及产酶条件
《渔业科学进展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单因子优化等方法研究了来自南海海域一株产中性蛋白酶菌株S-3685,并对其在250 ml摇瓶中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该菌株初步确定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发酵培养的最佳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10 g/L和豆面10 g/L,牛肉膏5 g/L,酵母膏5 g/L。无机盐Mg SO4·7H2O、Na2CO3、KH2PO4最佳浓度分别为0.2 g/L、2.0 g/L、1.0 g/L;菌株在培养基起始p H=7.0、4%接种量、15 ml/250 ml(v/v)装液量和30℃的条件下,发酵72 h获得较高的酶产量。在最佳培养条件下产酶量为4250 U/ml,是优化前的5倍。
关键词: 海洋微生物 中性蛋白酶 芽孢杆菌属 鉴定 培养条件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