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5445条记录
副猪嗜血杆菌相关毒力因子的研究进展

中国动物检疫 2011

摘要: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病是近年来严重危害我国养猪业发展的新发细菌性传染病。本文对副猪嗜血杆菌相关致病因子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重点介绍HPS上假定的hhdA和hhdB基因所编码的溶血素激活蛋白,进而对副猪嗜血杆菌相关毒力因子有新的认识。

关键词: 副猪嗜血杆菌 毒力因子 hhdA基因 hhdB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侵染节瓜的3种病毒多重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园艺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侵染节瓜3种病毒——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YMV)、番木瓜环斑病毒(PRSV)和黄瓜花叶病毒(CMV)的外壳蛋白基因保守区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在建立各种病毒单项PCR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多重PCR反应条件,初步建立了能同步、快速、灵敏地检测这3种病毒的多重PCR检测体系,为节瓜病毒病原的检测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持。

关键词: 节瓜 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 番木瓜环斑病毒 黄瓜花叶病毒 多重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韭菜提取物对香蕉后熟过程中主要生理指标变化的影响

食品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浸泡时间、浓度、浸泡方式3因素研究韭菜提取物对采后香蕉后熟过程中主要生理指标色泽、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呼吸、乙烯释放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韭菜提取物能够明显减缓香蕉果皮转黄,在第6天时处理果皮颜色为绿黄色,同时处理能够明显提高果皮的色饱和度;用20%韭菜提取物每24h浸泡2min共3次的处理在贮藏过程中硬度下降趋势明显低于对照;可溶性固形物的变化在贮藏过程中与对照没有明显的差异;贮藏过程中香蕉果实在第3天达乙烯高峰,处理的香蕉其乙烯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并且低于对照;用20%韭菜提取物每24h浸泡2min共3次的处理,其保鲜效果最好,它能够明显延缓香蕉果实转黄,并且在贮藏过程中乙烯释放和呼吸强度都保持在较低水平。

关键词: 香蕉 后熟 颜色 呼吸 乙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与大豆间作效应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香蕉与大豆的间作试验,对蕉豆间作园的主要生态因子和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蕉豆间作能有效提高蕉园土壤的养分含量,有利于调节蕉园的温湿度,并能促进香蕉的生长;还能明显减少杂草的生长和减轻害虫的危害;蕉豆间作还能显著地提高蕉园的经济效益,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间作模式。

关键词: 香蕉 大豆 间作 微生态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0年广东甘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0年,广东甘薯种植面积、产量平稳发展,甘薯种植面积32.78万hm2,甘薯干总产量162.43万t;甘薯出口大幅增长,甘薯产品出口量为9.02万t,同比增长41.8%,出口金额为9 485万美元,同比增长72.2%;甘薯消费结构出现调整,甘薯加工的比例上升,甘薯消费需求旺盛,年食用消费有约5万t的缺口;甘薯产业科技研究有新方向,甘薯产业科技支撑体系逐步完善,甘薯产业及关联产业科技发展有新需求;为进一步促进广东甘薯产业的发展,广东应科学规划甘薯产业的区域布局,加大对甘薯科研投入,大力培育甘薯龙头企业,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强化政策保障措施。

关键词: 甘薯 广东 产业发展 现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添加剂对花生诱导分化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花生7日龄幼叶、胚轴和子叶为外植体,比较了其离体培养获得再生植株的能力,结果发现,7日龄幼叶具有良好的诱导分化能力。而在其诱导培养基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乙酰丁香酮(AS)、AgNO3和谷氨酰胺(Gln),比较各添加剂对花生诱导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AS为40 mg/L时,诱导效果最佳,达93.08%;AgNO3浓度为1 mg/L时,诱导率为90.63%。该研究结果为将来花生转基因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 花生 组织培养 分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谈禽白血病的检测方法

中国兽医杂志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禽白血病是由禽白血病病毒(ALV)引起的一种传染性肿瘤病。ALV在鸡群中的存在分为A、B、C、D、J、E等多种亚型。近10年所报道的分离的ALV毒株大部分为J亚群,少部分为A、B亚群。目前国内外已经建立了很多ALV的检测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试验(IF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AFLP分子图谱的蝴蝶兰3个叶片性状QTL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11 CSCD

摘要:本研究以一个蝴蝶兰杂交组合Phal.462×Phal.20后代为材料,测定其后代群体中88个单株的叶长、叶宽和株幅,并基于已构建的AFLP分子连锁图谱,应用区间作图法对调控这3个性状的基因进行了QTL分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个性状在群体中呈连续分布,具有数量性状的典型特征,叶长与株幅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QTL分析结果表明,在父本中共检测到QTL60个,分布于8个连锁群上,包括控制叶长性状的QTL20个,控制叶宽性状19个,控制株幅性状21个;各QTL的LOD值在3.05~14.78之间,可解释44.1%~89.4%的表型变异。在母本中共检测到QTL28个,分布于五个连锁群上,包括控制叶长性状10个,控制叶宽性状8个,控制株幅性状10个;各QTL的LOD值在3.1~9.24之间,可解释57.7%~76.3%的表型变异。这是蝴蝶兰上首个QTL分析研究,可为今后蝴蝶兰的基因克隆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提供基础。

关键词: 兰花 遗传 数量性状 分子图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电解质浓度对土壤吸附铜离子时氢离子释放的影响

土壤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不同铜离子浓度、不同电解质浓度情况下,吸附铜离子时氢离子释放对两种可变电荷土壤和4种恒电荷土壤悬液pH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除了黄棕壤外,含铁量越高,由于吸附铜离子后所引起的土壤ΔpH最大值越小。加入的铜离子浓度为10-4 mol L-1时,铜离子吸附对中和曲线形状没有根本影响。在较低浓度时,铜离子吸附时氢离子的释放较少;而在较高浓度时,当体系pH大于一临界值时,开始释放大量氢离子。氧化铁是引起恒电荷土壤和可变电荷土壤在吸附铜离子时氢离子释放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电解质浓度的变化对恒电荷土壤和可变电荷土壤吸附铜离子后中和曲线变化影响有很大的区别,含铁量越高,电解质浓度对土壤吸附铜离子后的氢离子释放的影响越小。

关键词: 铜离子浓度 表面电荷类型 临界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是基因组中分布最广的序列变异,多态性高,遗传稳定。作为一类新型分子标记,近几年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已经发展了高度自动化和高通量检测SNP的技术,而且SNP也已被应用到许多领域。综述了SNP的特征、检测分型技术与应用。

关键词: 单核苷酸多态性 进展 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