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9134条记录
黑木耳棚室立体吊袋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

中国食用菌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黑木耳棚室立体吊袋栽培模式具有保温保湿性好、对空间的利用率高、子实体经济性状好、管理效率高、抗极端天气能力强等特征,具有省水、省地、省工等优点。通过对黑木耳适宜品种、栽培季节、催芽方式、吊袋方法、大棚建造及出耳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技术集成研究,探索出适合黑龙江省气候条件的黑木耳棚室立体吊袋栽培模式,经过在黑龙江省推广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黑木耳 棚室 吊袋 技术集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内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对寒地大棚香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4

摘要:为了解决燃烧秸秆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提高寒地大棚香瓜的产量和品质,采用内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处理与常规种植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寒地香瓜大棚采用内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比对照气温增加2.39℃、地温增加3.13℃,CO2浓度比常规对照多750mg·kg-1,是常规对照的2.81倍,产量增加28.46%,效益增加74.01%,香瓜品质和土壤养分含量也得到大幅度提升。

关键词: 寒地大棚 香瓜 内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持续染毒后硝基苯在猪肝脏中的代谢动力学研究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J.E.Amoore等[1]报道,硝基苯及其体内的代谢物对啮齿类动物和兔子是一种重要的血液毒,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症、溶血,对肝脏、肾脏及生殖功能也有影响。硝基苯在动物体内代谢产生多种代谢产物[2],其中最主要的代谢产物有3种,硝基酚、氨基酚和硝基苯胺[3-4],这3种物质都是对人体有害的物质[5]。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同时对3种主要代谢产物进行检测,克服了以往针对每种物质采用一种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克山地区气象因子与马铃薯品质的关系

中国马铃薯 2014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年份主要气象因子与马铃薯品质性状的量化关系,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2001~2010年间克山地区的气候因子与马铃薯‘克新12号’的主要品质性状的变化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克新12号’淀粉、维生素C含量分别与6月份积温、8月份降水量关联系数最大,淀粉含量与6月份积温呈极显著正相关,与9月份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与8月份降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8月份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维C含量与7、8、9月份降水量及5~9月降水量呈正相关并达到极显著水平,与5~9月份日照时数、9月份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与7、8月份平均气温、积温及7月份日照时数呈极显著负相关。

关键词: 马铃薯 气象因子 品质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麻纤维素合酶关键基因(LusiCesA1)的克隆

作物杂志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Lusi Ces A1是亚麻纤维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在已报道部分序列的基础上,采用特异引物的设计进行高保真PCR扩增并测序,获得亚麻Lusi Ces A1基因的全长序列,该基因序列长3 225bp,并通过交错延伸PCR技术进行了验证。该研究为亚麻Lusi Ces A1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亚麻 Lusi Ces A1基因 全长序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春玉米的优化施肥研究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施肥对春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及肥料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施肥处理(OPT)显著增加了玉米产量和效益,提高了植株的氮、磷、钾吸收量。与不施肥处理(CK)相比,优化施肥处理(OPT)、不施氮肥(O-N)、不施磷肥(O-P)、不施钾肥(O-K)、农民习惯施肥处理(FP)的玉米增产率分别为46.10%、9.90%、34.87%、36.74%和36.98%,平均效益增量分别为2363、25、1511、1530和1584元/hm~2。OPT处理较FP处理的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分别平均增加13.8、2.2和22.0kg/hm~2,玉米增产5.4%,增效779元/hm~2。OFT处理每形成100kg籽粒的养分吸收量为N 1.82kg、P_2O_50.67kg、K_2O 1.52kg,N:P_2O_5:K_2O为2.7:1.0:2.3;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为41.84%、15.47%和4&85%;N、P_2O_5、K_2O对玉米产量的贡献率分别是23.86%、7.88%、8.54%;每千克N、P_2O_5、K_2O分别增产玉米14.74、12.75和11.04kg。在供试土壤上施用氮肥增产效果最好,其次是钾肥和磷肥。双城地区农民氮、钾肥用量偏低,磷肥用量过高;宾县地区氮肥用量过高,磷、钾肥用量偏低。

关键词: 优化施肥 春玉米 产量 养分吸收 肥料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麻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比较与优化

中国麻业科学 2014

摘要:以大麻的幼嫩叶片和风干叶片为材料,分别采用优化的SDS法、CTAB法、高盐低pH法和碱裂解法这4种不同方法提取基因组DNA,并比较提取质量和效率。结果表明,采用4种提取方法,大麻干样叶和鲜样叶均可获得清晰DNA目的条带,鲜样叶基因组DNA纯度和得率的顺序为:SDS法>CTAB法>高盐低pH法>碱裂解法,干样叶基因组DNA纯度和得率的顺序为:高盐低pH法>SDS法>CTAB法>碱裂解法,优化的SDS法适用于大麻鲜样叶基因组DNA提取,而大麻干样叶基因组DNA的提取选用优化的高盐低pH法最适宜。

关键词: 大麻 DNA 提取方法 比较 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作物多样性对大豆蚜的控蚜效应

应用昆虫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大豆蚜发生为害及大豆与多种作物间邻作种植对大豆蚜的控制作用,为大豆蚜的可持续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系统调查的方法,研究大豆蚜和天敌田间种群动态;通过田间罩笼、人工接蚜和释放天敌的方法,研究捕食性天敌对大豆蚜种群的控制作用;在佳木斯地区进行大豆与早熟马铃薯间作,牡丹江地区进行黄瓜-大豆-玉米、甜葫芦-大豆-玉米、烟草-大豆-香瓜、甜菜-大豆-玉米等多作物带状穿插种植模式,以单作大豆田为对照,对不同种植模式的大豆田大豆蚜与天敌进行调查,研究作物多样性对大豆蚜的控制作用。【结果】2009年6月中下旬大豆蚜开始侵入大豆田,3~5周后田间有蚜株率达到100%,大豆蚜种群发生高峰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9月上旬在田间逐渐消失。草蛉、瓢虫和寄生蜂等为蚜虫天敌优势种;按大豆蚜与天敌数量之比700︰1,释放异色瓢虫和叶色草蛉成虫7 d后,蚜虫种群减退率分别为54.78%和78.79%;大豆与早熟马铃薯间作,在大豆蚜种群迅速增长期早熟马铃薯收获(7月20日)后第5天,豆田蚜虫天敌总数是收获前的2.6倍,与同期单作大豆田相比,间作田大豆蚜种群数量降低了51.3%。大豆与甜葫芦、香瓜、烟草和玉米等作物进行多样性间作种植,在大豆蚜田间发生高峰期,单作豆田益害比为1︰65.2,多样性种植区的大豆田益害比为1︰26~1︰42,与单作大豆田相比,间作田大豆蚜种群数量降低40.7%~83.5%。【结论】2009年大豆蚜的种群高峰期为8月3日,田间的天敌优势种类为草蛉、瓢虫和寄生蜂。早熟马铃薯与大豆间作,在大豆蚜种群迅速增长期间收获早熟马铃薯,大量蚜虫天敌转移至间作的大豆田,从而形成对大豆蚜的控制。大豆与其它经济作物间邻作,大豆田天敌昆虫与蚜虫的益害比明显提高,表明利用农田作物多样性能充分发挥自然天敌的生物控害作用。

关键词: 大豆蚜 天敌 种群动态 作物多样性 控蚜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寒地特色观赏果树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的利用

中国林副特产 2014

摘要:简述了寒地特色观赏果树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观赏果树的来源,发展趋势与市场需求,观赏果树的景观要求,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的利用,以及观赏果树的简易管理。

关键词: 观赏果树 城镇化 新农村建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去除母本非杂交节位花荚对大豆杂交荚数的影响

农业科技通讯 2014

摘要:为了提高大豆杂交成功率,研究去除大豆植株非杂交节位上的花荚对杂交荚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去除非杂交节位上的花荚可以有效减少杂交荚脱落的数量,提高杂交荚的保荚率,去除花荚的节位越多,保荚率越高,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当去除3个节位的花荚时,保荚率达到92.9%。

关键词: 大豆 杂交 保荚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