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福岛核事故释放的~(137)Cs在西北太平洋海水中输运的模拟与预测

海洋科学进展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1-03-11日本福岛核电站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事件,本研究基于MASNUM(Laboratory of Marine Science and Numerical Modeling)海洋环流模式,建立了西北太平洋海洋放射性物质输运扩散模式,对事故释放的~(137)Cs在海洋中的输运和扩散过程进行了20a的模拟与预测。根据与观测资料的比较,验证了所建立的模式具备模拟放射性物质在海洋中的输运扩散过程的能力。结果显示:至2015年,~(137)Cs表层活度浓度已经扩散至整个中国海域,活度浓度值在0.01Bq/m~3左右;事故发生10a后,研究海域~(137)Cs表层活度浓度趋于均匀,为0.20~0.60Bq/m~3左右;20a后,~(137)Cs在海洋表层的活度浓度要小于0.15Bq/m~3。垂向扩散的结果显示:事故发生10a后,黄海海域~(137)Cs垂向分布较为均匀,东海东部陆架海域活度浓度高于西部海域,且上层海水中~(137)Cs活度浓度高于底层海水,南海北部海域~(137)Cs活度浓度高于南部海域,且略小于黄海和东海;至2030年,中国近海~(137)Cs的活度浓度的垂向分布趋于均匀,南海略高于黄海和东海;日本海~(137)Cs活度浓度主要集中在表层,最大活度浓度出现在2016年,约为0.20Bq/m~3;西北太平洋海域~(137)Cs活度浓度要高于其他4个海域;2030年以后,整个海域~(137)Cs活度浓度在水平和垂向分布均趋于均匀,均小于0.15Bq/m~3。

关键词: 福岛核事故 137Cs 放射性物质扩散模式 西北太平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塑料富集金属铅元素的能力与特征分析

分析测试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微塑料为载体,考察了其对溶液中铅离子的富集能力。首先利用2%HNO_3为解吸溶液,并用超声波仪进行辅助解吸,然后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其吸附的铅含量,从而研究微塑料吸附铅离子的能力。对微塑料的材质、吸附时间、粒径、离子浓度、选择性以及共存离子等进行了考察,分析了微塑料吸附铅离子的特征。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材质的微塑料对铅离子的吸附能力不同,其中聚氯乙烯(PVC)、聚丙烯(PP)吸附量最高,分别达到1.32μg/g和0.63μg/g。微塑料粒径越大,其对铅离子的吸附量越低。随着吸附时间和铅离子浓度的增加,微塑料对铅离子的吸附效率出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共存离子实验表明,当溶液中存在其他离子时,不同材质的微塑料对铅离子的吸附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当铅离子和铜离子共存时,2种离子存在竞争性吸附现象。该文探索了微塑料对铅离子的吸附特性,可为深入研究海洋中微塑料富集重金属及其环境行为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微塑料 聚丙烯 吸附 铅离子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真菌来源化合物(+)-terrein的发酵优化及其生物活性

中国海洋药物 2017 CSCD

摘要:目的对海洋来源真菌Aspergillus terreus中的(+)-terrein代谢产物进行发酵优化,以期获得足够的样品进行药理活性评价。方法采用不同发酵条件对微生物进行发酵优化,运用柱色谱层析技术对目标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对化合物进行细胞毒及抗细菌活性评价。结果研究表明,最优发酵条件为土豆液体发酵培养基,发酵时间为28d,在该条件下目标产物单一,易分离纯化。用上述最优发酵条件,摇床发酵时间12d的产量与静置发酵28d的产量相当。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显示,(+)-terrein具有强的细胞毒活性,对NCIH460、A549和BT474肿瘤细胞株的IC50值分别为3.12、3.32和3.45μg/mL。结论在优化条件下,静置发酵28d,(+)-terrein的产量可达0.254g·L-1,而摇床发酵12d其产量为0.263g·L~(-1),明显缩短了发酵时间。此外,该化合物对NCI-H460、A549和BT474肿瘤细胞具有较好的细胞毒活性,具有开发为抗癌药物的潜在价值。

关键词: 海洋来源真菌 Aspergillus terreus (+)-terrein 优化 细胞毒活性 抗菌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及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水产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体质量(31.13±1.67)g的大菱鲆幼鱼饲养在容积100L的水桶中,每个水桶40尾,采用OKE-6710HF微电脑温控仪控制温度为15、18、21、24℃和27℃,在第0、15、30、45、60d进行采样分析血清中免疫相关酶活性及幼鱼全长、体质量及存活率。结果显示,在15~27℃条件下,大菱鲆幼鱼生长速度随温度升高先升后降;水温为18℃时,幼鱼存活率为100%,生长速度最快,为最佳生长水温。大菱鲆幼鱼血清中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力,随温度及饲养时间的变化而呈波动性,但没有表现出显著的规律性;大菱鲆幼鱼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随温度的升高先升后降;刚达到设定温度(即第0d)时,各温度组之间溶菌酶活力并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饲养时间的加长及温度的升高,溶菌酶活力不断升高,表明温度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及存活率具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 大菱鲆幼鱼 温度 生长 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株有益菌的分离、培养、鉴定及其水质调控效果评价

渔业科学进展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自河口污泥中分离到两株有益菌,通过形态分析、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测定、16S rRNA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其中一株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另一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建立了两株细菌的适宜生长条件,植物乳杆菌适宜生长pH为6.5、温度为30℃,枯草芽孢杆菌的适宜生长pH为6.0、温度为36℃。在实验室条件下,两株有益菌1∶1组合制剂对人工配制的海水中氨氮、亚硝酸盐、磷酸盐的降解率分别达到了73.2%、58.0%和52.4%;池塘养殖环境下,其对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磷酸盐的降解率分别达到了86.3%、88.9%和68.3%,具有明显的水质净化效果。本研究结果可为建立两株有益菌的规模化发酵生产技术和生产应用奠定基础。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 枯草芽孢杆菌 菌种鉴定 水质调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华南中生代构造转换和古太平洋俯冲启动

地学前缘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长期的华南地块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是古太平洋俯冲作用于华南的地质记录不是很清晰,尚存争论。一派认为始于二叠纪,另一派认为中生代。本文试图通过华南中生代EW向特提斯构造域和NE向古太平洋构造域的构造转换过程及转换时间入手,探讨古太平洋俯冲启动。雪峰山地区早侏罗世地层以及侏罗纪类磨拉石建造呈NE或NNE向展布,燕山期主要发育2期褶皱变形,早期褶皱轴向为NE—NNE向,晚期为NNE或近南北向的隔槽式褶皱;而印支期也发育2期褶皱变形,D1期为EW—NEE向,D2期为NNE向的紧闭褶皱。这些都说明晚三叠世雪峰山地区已经从EW向特提斯构造域向NE—NNE向太平洋构造域的构造方向转换。而南岭地区,以及更南部的南海北部海域,构造转换时间相对较晚,为早—中侏罗世。综合前人的测年数据,德兴斑岩型铜矿三个含矿斑岩体形成于大约172 Ma,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所形成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成矿物质来源于俯冲洋壳的部分熔融,与地幔楔发生混染,推测与该时期古太平洋板块的平板俯冲、板片撕裂、拆沉和俯冲后撤一系列过程密切相关。同期,华南东南部发育了NE—NNE向、NW向和近EW向三组断裂,其中白垩纪(135~100 Ma)华南NE—NNE向的走滑断裂强烈活动,从东向西依次为:滨海断裂、长乐—南澳断裂、政和—大埔、邵武—河源—阳江断裂、吴川—四会断裂和合浦—北流断裂,主要表现为右旋走滑作用,在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一系列的拉分盆地,并非典型的"盆岭构造"。根据群速度和S波速度层析成像,华南地块总体上从西向东地壳的厚度整体上逐渐减薄;华南地块东部发生两次壳幔相互作用,对应两次岩石圈拆沉,这两次拆沉都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有关,第一次拆沉为古太平洋板块平板俯冲时板片撕裂所致,第二次拆沉为俯冲板片俯冲后撤和高角度俯冲造成。

关键词: 华南地块 构造体制转换 褶皱 古太平洋板块 走滑断裂作用 拉分盆地 拆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二阶同步挤压S变换及其在地震谱分解中的应用

地球物理学报 2017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同步挤压S变换是一种处理非平稳信号的新时频变换方法,通过"挤压"信号的S变换结果,可以得到高分辨率的时频谱.但是,当信号的相位随时间呈非线性变化时,同步挤压S变换计算出的瞬时频率会出现误差,并造成时频谱分辨率降低.为了改善其对于该类信号的时频分析效果,我们利用时间和频率的二阶偏导数对瞬时频率计算式进行修正,提出二阶同步挤压S变换.合成信号处理结果表明,二阶同步挤压S变换的分辨率不但明显高于常用时频变换,在信号瞬时频率随时间呈二次或正弦变化的情况下,其时频挤压效果也好于同步挤压S变换.我们将二阶同步挤压S变换应用到天然气地震勘探资料的谱分解当中,结果表明,二阶同步挤压S变换可以很好地检测到与天然气相关的谱异常.因此,二阶同步挤压变换对于地震解释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方法.

关键词: 时频变换 二阶同步挤压S变换 频谱异常 地震资料 谱分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热灭活WSSV诱导的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在不同温度下的免疫致敏反应

渔业科学进展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拟探究经热灭活的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能否诱导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产生免疫致敏反应。将具有典型白斑综合征症状的对虾肌肉剁碎后经60℃灭活1h,采用单尾定量口饲的方法,连续6d投喂不同水温条件(15℃、23℃、28℃、32℃)下的实验组对虾(E_(15℃)、E_(23℃)、E_(28℃)、E_(32℃);同时设置常温(23℃)条件下阳性对照组C_(23℃)(投喂未经灭活的WSSV毒饵)、对照组CF_(23℃)(只投喂商业配合饲料)。在实验第13天对存活个体进行第二次人工WSSV感染,结果显示,WSSV经60℃处理1h可彻底失活,表现为连续投喂6d至第二次人工感染期间无对虾死亡,而阳性对照组C_(23℃)死亡率为100%。截止实验第19天,E_(15℃)、E_(23℃)、E_(28℃)、E_(32℃)各组存活率分别为80.41%、33.29%、8.47%、16.43%,CF_(23℃)组的存活率为8.89%,E_(15℃)组与其他各实验组差异极显著(P<0.01),E_(23℃)与CF_(23℃)、E_(28℃)、E_(32℃)组差异显著(P<0.05),E_(28℃)和E_(32℃)组差异不显著(P>0.05);对各组实验材料进行WSSV绝对荧光定量检测,结果显示,经热灭活WSSV诱导的中国明对虾二次感染WSSV后,28℃环境下病毒增殖速度最快,高温(32℃)和低温(15℃)都会不同程度抑制WSSV的增殖速度。实验表明,热灭活WSSV可以诱导中国明对虾产生免疫致敏反应,对受WSSV感染的中国明对虾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温度与WSSV的增殖速度密切相关。

关键词: 免疫致敏 热灭活 存活率 绝对荧光定量 白斑综合征病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湿地模型净水效果与基质酶活性相关性的比较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植物和基质组合的小型湿地模型净水效果及其与基质酶活性(脲酶和磷酸酶)之间的相关性,并选出净水效果最佳的模型,通过对两种植物(茭白和慈姑)和两种基质(石榴石和磁铁矿)进行组合构建不同的湿地模型,对不同湿地模型进出水口水质和基质酶活性进行测定并加以分析进行优化选择。结果表明:湿地模型对亚硝态氮的去除率最高,最高能达到98.87%,最低也能达到58.06%,对高锰酸盐的去除率最低,最高37.91%,最低2.51%;湿地模型X5-X6对各污染物的去除率基本上都比X1-X4高,总氮去除率平均高3%,氨氮去除率平均高10%,亚硝态氮去除率平均高10%,总磷去除率平均高15%,正磷酸盐去除率平均高20%,高锰酸盐去除率平均高8%;在相同种植数量的情况下,茭白和慈姑混合种植的湿地模型总体上比茭白和慈姑单一种植的湿地模型具有更好的净水效果,是实验中的最佳湿地模型;湿地模型的脲酶活性与总氮去除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03—0.980),脲酶可作为判定人工湿地去除养殖水体中总氮效能的指标,湿地模型磷酸酶活性与高锰酸盐去除率总体上具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21—0.992),磷酸酶可作为判定人工湿地去除养殖水体中高锰酸盐效能的指标。研究为人工湿地植物和基质优化选择和基质酶活性评价净水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湿地模型 净水效果 脲酶活性 磷酸酶活性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观测数据的卫星传输链路——以Iridium传输链路应用分析为例

海岸工程 2017

摘要:为了使全球性的海洋观测数据能够及时、可靠、准确地接收,介绍了基于卫星网络海洋观测数据传输链路的组成,对卫星传输链路的3个组成部分进行详细说明,包括:Iridium,Argos,Inmarsat和中国北斗四种卫星网络系统及比较分析,各卫星网络对应发送终端的分类分析以及陆地接收系统数据下载方式的比较分析。以Iridium网络系统为例,建设可实现全球覆盖的海洋观测数据卫星传输链路,完成现场观测数据的实时回传,为海洋观测数据卫星传输链路的建设提供示范,对比PSTN和M2M两种数据下载方式,通过实验分析,结果表明该海洋观测数据的卫星传输链路具备可行性和可靠性,可以进行业务化运行。

关键词: 海洋观测数据 卫星网络系统 海面发射系统 陆地接收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