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新型种业创新体系建设的构想
《中国农村科技 》 2012
摘要:座谈焦点:◆为什么要构建新型种业创新体系?◆新型种业创新体系的基本构想是什么?◆近年来,为促进北京种业科技发展做了哪些有益探索?◆作为成熟的跨国种业公司,孟山都和先锋种业如何看待种业创新体系建设?◆中国目前的科研体系跟国外的差距在哪里?◆中国的种业企业应该如何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动物疫苗产业价值链现状以及影响因素研究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受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委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承担了"北京动物疫苗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课题。其中的动物疫苗产业价值链研究是关系到我国动物疫苗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甜樱桃DFR基因内含子2和内含子3的多态性
《中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70个甜樱桃品种DFR基因多态性与果皮颜色的相关性。【方法】通过DNA序列分析,以不同果皮颜色的10个甜樱桃品种(Prunus avium L.)为材料,检测DFR基因的多态性。根据多态性出现的位点设计特异引物,通过PCR扩增检测70个甜樱桃品种DFR基因的多态性。【结果】获得甜樱桃DFR基因约1 kb的片段,测序结果用BLAST分析发现,其核苷酸序列与樱桃李(Prunus cerasifera)的核苷酸相似性为80%,预测的氨基酸序列与已知的甜樱桃(P.avium)DFR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达99%。该片段由3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组成,2个多态性位点分别在内含子2和内含子3上。在黄色、黄底红晕和红色果皮3个组的70个甜樱桃品种中发现3个单倍型,共5种单倍型组合。通过SAS 9.0软件分析发现,所检测到的DFR基因的等位基因频率在黄底红晕果皮品种组和红色品种果皮组中的分布无显著差异。【结论】本研究在甜樱桃DFR基因座上得到2个差异位点,分别在内含子2和内含子3内,其优势基因频率依次为:0.864和0.679;但未发现DFR基因内含子2和内含子3的多态性与果皮颜色之间存在直接关系。
关键词: 甜樱桃 DFR基因 果皮颜色 等位基因频率 基因多态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生素处理对感染Wolbachia的丽蚜小蜂生殖的影响
《昆虫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Wolbachia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节肢动物体内,可以对寄主的生殖力及生殖行为产生影响的共生菌。用抗生素可以有效除去寄主体内的Wolbachia。本实验通过喂食浓度分别为1,5和10mg盐酸四环素/mL蔗糖水,结合PCR检测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体内Wolbachia的去除效果;解剖观察丽蚜小蜂F0代及F1,F2和F3代怀卵量和卵巢管数量,评价Wolbachia对丽蚜小蜂生殖的影响。结果显示:抗生素处理去除Wolbachia后F0代蜂的卵巢管数量与未处理蜂之间无显著差异(P=0.12),但F1,F2和F3代蜂的卵巢管均为6条,显著少于F0代蜂的卵巢管数量(P<0.001)。抗生素处理去除Wolbachia后的F0代蜂怀卵量与未处理蜂相比显著下降,但显著高于经抗生素处理去除Wolbachia后的F1,F2和F3代蜂怀卵量(P<0.001),后代(F1,F2,F3)蜂之间怀卵量无显著差异(P=0.59)。去除Wolbachia后,丽蚜小蜂可以产生雄性后代,但未见交配行为,且雌蜂可不经交配而产生雌性后代。结果说明,Wolbachia不仅直接影响丽蚜小蜂的怀卵量,而且还可以通过影响丽蚜小蜂卵巢管的发育影响丽蚜小蜂的怀卵量;然而,去除Wolbachia不改变雌蜂的孤雌生殖方式。
关键词: Wolbachia 丽蚜小蜂 生殖 怀卵量 卵巢管 wsp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高位靠接技术挽救黄瓜育种材料
《中国蔬菜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黄瓜育种工作中,聚合材料分离后代的单株系统筛选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选育过程中有时入选的优良单株由于种种原因无法保留后代,如严重的机械损伤,根部及茎部病害,雌、雄花期不遇,雌性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混配柠条复合基质对茄子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发酵柠条粉、珍珠岩和蛭石为材料,按照不同比例混配形成柠条粉复合基质,以普通商品育苗基质为对照(CK),通过基质理化性状、幼苗生长发育、根系活力、壮苗指数等指标,比较分析混配基质育苗效果,研究其理化性状和在茄子育苗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添加发酵柠条粉基质,提高混配基质的总孔隙度和通气孔隙,降低基质的持水孔隙,部分复合基质完全符合育苗基质要求,且育苗效果明显优于CK;发酵柠条粉体积分数在50%~60%,总孔隙度为70%~90%,通气孔隙在9.5%~11.5%时育苗效果更佳;通过茄子幼苗根系活力和壮苗指数的生理指标确定茄子最佳育苗基质配比为V(柠条粉)∶V(珍珠岩)∶V(蛭石)=3∶1∶1或3∶1∶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与农艺性状影响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玉米种植的最优方式,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不同耕作方式、种植密度及施N肥量对玉米的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耕作方式和不同施N肥量玉米的产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不同种植密度的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在各组合中,以平作耕作方式、密度67500株/hm2、施N量为112.5 kg/hm2,玉米产量最高;耕作方式对玉米棒三叶叶面积和株高影响差异达显著水平,对最大叶面积指数和茎粗影响差异不显著;密度对玉米最大叶面积指数、棒三叶叶面积和茎粗影响差异显著,对株高影响差异不显著;施氮与不施氮之间最大叶面积指数、棒三叶叶面积、茎粗和株高差异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