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棉秸秆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及真菌毒素检测分析
《中国畜牧兽医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新疆6个棉花主产区棉秸秆的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和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等指标的含量,以期填补棉秸秆饲料化利用药物残留等基础数据缺失的问题。【方法】在新疆6个棉花种植区中各随机选一块棉田,设置前、中、后3个区域,每个区域设置5个1 m~2的样方,留茬15 cm,采集样方内所有棉秸秆,用剪枝钳剪碎混匀后按四分法采集1 kg样品,用于检测58种农药残留、AFB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氟和5种重金属污染物含量。【结果】新疆6个棉花主产区样品中检出的农药残留分别仅为3、5、3、3、2和1种,大部分登记喷施的农药在棉秸秆样品中并未检出残留。检出的棉秸秆样品中氰戊菊酯、三唑磷、虫螨腈、毒死蜱、甲氰菊酯、吡唑醚菌酯、氯氰菊酯、马拉硫磷和啶虫脒的最大残留量为0.150、0.190、0.087、0.210、0.043、0.058、0.024、0.014和0.015 mg/kg,均低于食品安全标准GB 2763―2021中大米的限定值。棉秸秆样品中均检出了砷、铅、镉和铬这4种重金属污染物,最高含量分别为0.428、2.400、0.180和1.090 mg/kg,均低于饲料卫生标准GB 13078―2017中的限定值,符合饲料标准。棉秸秆样品中均未检出AFB1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检出氟的最高含量为20.67 mg/kg,低于饲料标准中的限定值。【结论】棉秸秆符合饲料卫生标准GB 13078―2017中农药残留、AFB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氟和重金属污染物的限量标准,可以安全用作草食家畜的粗饲料。
关键词: 棉秸秆 饲料 农药残留 重金属污染 黄曲霉毒素B1(AFB1) 安全性


基于产量相关性状综合评价晚播甜菜品种的适应性
《新疆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甜菜在新疆南疆特定生态区的生长发育特性,为新疆南疆晚播甜菜提高产量及含糖量提供参考。【方法】以新疆喀什地区引进的14个甜菜品种为材料,测定甜菜生物量积累分配、收获株数、块根单重、产量及产糖量等11个产量相关性状指标,分析晚播甜菜变异系数、相关性、主成分、隶属函数及划分聚类,综合评价晚播甜菜品种适应性。【结果】不同甜菜品种适应性不同,11个产量相关性状转化为3个主成分,分别为生物量因子、块根产量因子及产糖量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9.886%。14个甜菜品种聚类划分为3类,其中品种KWS1130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根冠比及单根重等产量相关性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最强,综合排名第一。【结论】甜菜品种KWS1130适宜新疆南疆晚播种植,且能保证较高的产量和产糖量。


塔河胡杨林核心区退耕地初始年土壤及植被养分特征数值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塔河中下游胡杨林核心区退耕地初始年土壤和植被的养分特征,为胡杨林公益林核心区退耕地生态恢复提供基础支撑数据.[方法]以塔河中下游胡杨林核心区退耕地初始年的土壤和植被为研究对象,运用"S"形布点法、野外标准木全株收割法、多点混合方法分别采集植被和土壤样品,结合室内测定植被和土壤养分特征数值进行分析.[结果](1)土壤养分含量和植被营养成分积累量均集中分布在Ⅳ区和Ⅴ区.(2)土壤垂直深度上,养分集中在表层土壤,且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依次递减,但是在 60~100 cm土层处,呈现小幅增加.不同样地与不同土层深度之间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3)不同样地中残存棉花(棉秆、根系)及草本植物中全N、全P、全K、有机碳含量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胡杨林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退耕地初始年土壤养分含量较高,有利于荒漠植被群落的生长和发育,提高群落演替速率,有利于塔河胡杨林退耕地植被恢复与环境变化及其相互作用、生态过渡带植被恢复与区域生态稳定.


食品包装材料聚酯(PET)中乙醛迁移行为的研究进展
《食品工业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简称聚酯,该包装材料在食品领域被广泛应用,文章介绍了在食品包装应用中PET瓶的优势以及在常规使用过程中降解产生乙醛进一步迁移至食品中的过程。从乙醛扩散机理、乙醛迁移检测方法、迁移规律、迁移方式等方面介绍了乙醛迁移行为的相关研究进展。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 乙醛 迁移 包装材料


新疆荒漠绿洲区大麦田阔叶杂草化学防除药效评价
《新疆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对大麦田阔叶杂草具有较好防效的除草剂,为荒漠绿洲生态区安全高效应用除草剂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的方法,调查各药剂处理小区的杂草株数和地上部分鲜质量,评价供试药剂对大麦田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药后50 d, 20%双氟·氟氯酯WG 19.50 g/hm~2、10%双唑草酮OD 37.50 g/hm~2、200 g/L氯氟吡氧乙酸EC 210.00 g/hm~2、22%氟吡·双唑酮OD 165.00 g/hm~2、50%2甲·氯·双氟SC 450.00 g/hm~2、87.5%2,4-滴异辛酯EC 577.50 g/hm~2、25%辛酰溴苯腈EC 562.50 g/hm~2和75%苯磺隆WG 22.50 g/hm~2对阔叶杂草灰绿藜和卷茎蓼的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较好,防效分别为90.87%~96.02%和94.15%~98.08%,各处理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20%双氟·氟氯酯WG、10%双唑草酮OD、200 g/L氯氟吡氧乙酸EC、22%氟吡·双唑酮OD、50%2甲·氯·双氟SC、87.5%2,4-滴异辛酯EC、25%辛酰溴苯腈EC和75%苯磺隆WG可防除大麦田灰绿藜、卷茎蓼等阔叶杂草,且对大麦生长安全,可在大田合理轮换使用。


三种药剂与球孢白僵菌对高粱蚜虫的协同控制作用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烟碱类杀虫剂与球孢白僵菌的协同关系,明确吡虫啉、噻虫嗪、呋虫胺与白僵菌的相容性及二者复配对高粱蚜虫的杀虫效果,本研究利用生物活性测定方法,分别测定不同浓度的球孢白僵菌(菌株GZGY-1-3)和三种化学农药对高粱蚜虫的致死率。结果表明,不同浓度(1.6×10~5~1×10~9孢子/mL)的球孢白僵菌对蚜虫的校正死亡率为34.22%~89.90%。三种化学农药对高粱蚜虫的杀虫效果由高到低为吡虫啉,呋虫胺,噻虫嗪。通过化学农药和球孢白僵菌的复配,研究农药浓度和复配时间对球孢白僵菌孢子萌发率的影响,评价二者的相容性。结果表明,农药浓度越大,处理时间越长,对孢子萌发影响越大。用推荐农药剂量的1/8和1/10浓度处理后,菌药相容性较好,孢子萌发率均在90%以上。基于前期试验结果,测定菌药联合对蚜虫的杀虫效果。结果表明,菌药复配后的共毒系数均大于80,其对高粱蚜虫的致死率明显增高,表现为相加或者增效作用,其中,球孢白僵菌(4×10~7孢子/m L)与呋虫胺复配毒力最强,致死率达97.67%,共毒系数为135.37。因此,球孢白僵菌与三种烟碱类化学农药复配,当化学农药浓度稀释8倍以上,混合处理时间不超过4 h,二者的兼容性较好。球孢白僵菌(4×10~7孢子/m L)与呋虫胺复配效果最佳。
关键词: 高粱蚜虫 球孢白僵菌 烟碱类农药 相容性 共毒系数


辣椒种间杂交遗传特性
《新疆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杂交育种是提高辣椒产量,改善辣椒品质的主要途径之一,为创制更多育种资源,提高辣椒杂交育种效率,通过种间杂交,测定辣椒种间杂交后代主要果实性状,分析主要性状的遗传特性,筛选高品质辣椒,为杂交育种和种质资源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不同栽培种辣椒为研究对象,通过种间杂交获得子代,采用Indel分子标记技术检测种间杂交的成功率,采用高效液相测定果实辣素含量,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色价,采用SPSS和Origin 2019 等软件分析辣椒果实性状、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和相关性.[结果]利用Indel标记对28 份辣椒资源的杂交F1 真实性进行鉴定,一年生辣椒均可与魔鬼椒(ZL-280)和灌木椒(HY-1)杂交成功,主要果实性状的遗传特性均表现了超显性效应、加性效益和显性效应.但与鸟椒(X-260)未杂交成功,可能存在种间杂交障碍.[结论]辣椒不同种间杂交存在一定的杂交特性,一年生辣椒可顺利与魔鬼椒和灌木椒杂交,杂交后代的主要果实性状变异幅度大.


播期与密度双因素对陆地棉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播期与密度双因素对棉花生长的影响,分析不同播期下棉花高产的适宜种植密度.[方法]2022 年于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市进行裂区试验,设置3 个播期主区(4 月11 日、18 日和25 日,记作B1、B2、B3),3 个密度副区(18×104、22.5×104 和27×104 株/hm2,记作M1、M2、M3),研究播期与密度双因素对棉花出苗率、生育进程、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播后膜下5cm地温高有利于棉花早出苗,且出苗率提高.在同一播期下,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棉花生育期延长,株高、茎粗、果枝数及单株铃数的平均值均显著降低.在同一密度下,播期推迟,棉花的平均生育期缩短,平均单株及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下降,单株铃数显著降低,平均籽棉产量降低.早播条件下,高密度(M3,27×104 株/hm2)籽棉产量最高,为7519.70 kg/hm2.中播或晚播条件下,中等密度(M2,22.5×104 株/hm2)产量较高,分别为7671.90 和6913.27 kg/hm2.[结论]在气候适宜的情况下应适期提早播种,播期为4 月11 日时适宜的种植密度为27×104 株/hm2(M3),播期为 4 月 18 日(B2)或4 月25 日(B3)时种植密度为22.5×104 株/hm2(M2)有利于棉花产量的提高.


3种寄主挥发物中引起旋幽夜蛾嗅觉反应的活性组分分析
《植物保护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植物挥发物中引起旋幽夜蛾嗅觉电生理反应的活性组分,本研究采用动态顶空吸附法收集藜、甜菜和棉花植株的挥发物,利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C-EAD)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定性鉴定寄主挥发物中引起旋幽夜蛾嗅觉反应的活性组分。结果表明,藜挥发物中有6种活性组分,甜菜和棉花挥发物中各有5种,其中乙酸叶醇酯、1,2-二乙苯、对二乙苯、壬醛、二乙二醇丁醚为3种植物共有的挥发物组分,异佛尔酮仅在藜挥发物中发现。触角电位(EAG)测定结果显示,以上6种组分都能引起旋幽夜蛾雌雄成虫的EAG反应,且随浓度增加EAG相对反应值增大。雌雄成虫对壬醛和异佛尔酮的EAG反应最强烈,其次是乙酸叶醇酯和1,2-二乙苯。在相同浓度条件下,雌雄成虫对同种化合物的EAG反应无性别特异性。本研究为探明旋幽夜蛾定位寄主机制及开发行为调控产品提供基础。


配施有机肥对高架草莓基质重复利用的影响
《中国果树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促进草莓基质栽培高质量发展,在使用2年的基质中配施不同比例的有机肥,以期为基质重复利用和提高草莓品质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株高、叶宽和叶长均以T6%处理最高,植株冠径以T3%处理最高;配施有机肥显著提高了叶片SPAD值,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Pn)均以T6%处理最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均以T9%处理最高,可滴定酸含量以CK最高,糖酸比和维生素C含量均以T6%处理最高;667 m~2产量以T6%处理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因此,配施有机肥可提高高架栽培草莓基质的重复利用效果,以每立方米基质添加6%的有机肥为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