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植物蛋白乳酸菌饮品储存过程中乳酸菌的变化规律
《福建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以嗜热链球菌FJAT-7928、干酪乳杆菌FJAT-7929为菌株,以黄豆为基质,发酵得到植物蛋白乳酸菌饮品,研究其在4℃保存条件下菌落数以及酸度和pH值的变化。结果表明,保存30d内,两菌种混合发酵植物蛋白乳酸菌饮品的乳酸菌可高达到3.5×109 cfu.mL-1,高于单独发酵的植物蛋白乳酸菌饮品中的活菌数。混合发酵植物蛋白乳酸菌饮品的最终酸度为109.0°T,pH值为3.58;FJAT-7929单独发酵植物蛋白乳酸菌饮品最终酸度为114.0°T,pH值为3.65;FJAT-7928植物蛋白乳酸菌饮品酸度为60.0°T,pH值4.09。4℃保存3种发酵处理的植物蛋白乳酸菌饮品,30d内乳酸菌活菌数和酸奶的理化性质基本稳定。
关键词: 植物蛋白乳酸菌饮品 4℃储藏 乳酸菌数 pH值 酸度


血清11型鸭疫里默氏菌的分离鉴定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同一发病鸭场间隔4天分离到两株鸭疫里默氏菌(RA1156和RA1157),为比较它们的差异。采用平板凝集试验和琼扩试验鉴定血清型,纸片法测定耐药性,动物试验测定致病性。结果显示:两株鸭疫里默氏菌的血清型相同,均为11型;对樱桃谷鸭的致病性相同;对大多数药物的敏感性相同,RA1156对庆大霉素和青霉素敏感,而RA1157对庆大霉素和青霉素耐药。结果确认了11型鸭疫里默氏菌在福建的存在,增添了福建省鸭疫里默氏菌的流行病学资料;与实验室人工诱导相比,体内的鸭疫里默氏菌更容易产生耐药性。


草莓NCED基因正反义表达载体和RNAi载体的构建
《热带作物学报 》 2012 CSCD
摘要:根据草莓(Fragaria ananassa Duch)NCED基因序列(GenBank:HQ399498),克隆NCED基因开放阅读框,将该片段插入植物表达载体pBI 121的CaMV 35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之间,构建了正义表达载体pBI 121NCED。克隆NCED基因正义、反义片段和作为内含子的gusA基因片段,以植物表达载体pBI 121为基础,以pCAMBIA2301作为中间载体,通过多次酶切和连接,成功构建了草莓NCED基因RNAi表达载体pBI121NCEDRNAi和反义表达载体pBI 121NCEDF。经PCR、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测序鉴定后,成功将pBI121NCED、pBI 121NCEDF和pBI 121NCEDRNA 3个重组表达质粒导入农杆菌EHA105中。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草莓NCED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4种不同土壤微生物DNA提取方法对DGGE分析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分别应用高盐法、玻璃珠破碎法、冻融法和试剂盒法4种不同土壤微生物DNA提取方法提取水稻稻田土壤微生物DNA,并通过细菌16SrRNA V3区通用引物GC338f-530R和真菌18SrRNA特异性引物NS1-GCFung进行PCR扩增结合变性梯度凝胶电泳(CGGE)分析,对4种DNA提取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玻璃珠破碎法和试剂盒法提取的DNA均能满足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的要求;其中试剂盒方法操作简单,提取的DNA质量较高,但DNA产量较低且成本昂贵;玻璃珠破碎法用时较长,步骤繁琐,DNA产量较高,纯度较低,但对后续PCR扩增和DGGE分析没有明显影响,且成本低廉。


莲雾农科二号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色泽和色素的变化
《热带作物学报 》 2012 CSCD
摘要:以黑珍珠莲雾优系‘农科二号’为材料,开展莲雾果实发育过程果皮色泽和色素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伴随着果实发育过程,果皮颜色由黄绿色逐渐向红色转变;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逐渐下降;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呈现为极显著下降、不变、显著下降的趋势;类黄酮、总酚含量先急剧下降后缓慢下降;花色素苷含量在盛花后30 d前后开始显著增加,采收时达到最高值。红绿色指标a值与花色素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类黄酮和总酚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黄蓝指标b值、综合色度指标h°值与各色素的相关性与a值相反。果皮的转色期为盛花后30 d前后,转色前果皮色泽由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类黄酮和总酚共同决定,转色后花色素苷含量对果皮色泽起决定作用。
关键词: 莲雾 色泽 叶绿素 类胡萝卜素 花色素苷 类黄酮 总酚


茶角胸叶甲综合治理试验示范
《福建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在武夷山和福安进行茶角胸叶甲综合治理技术试验示范,5%除虫菊素乳油1 000倍液和0.5%藜芦碱粉剂1 000倍液室内试验效果良好,其中5%除虫菊素乳油1 000倍液茶园小区防治效果药后1、3和5d分别为71.86%、61.93%和49.98%,速效性尚可,但持效性较差;而0.5%藜芦碱粉剂1 000倍液药后1、3和5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7.04%、71.76%和67.24%,速效性和持效性均可;分离纯化获得的2个茶角胸叶甲白僵菌可以完成侵染寄生过程,菌株Ⅰ对茶角胸叶甲的室内寄生效果较好,处理后15d,2×107个孢子.mL-1处理的平均校正寄生率为66.65%,1×107个孢子.mL-1处理的为62.85%,在菌粉用量15kg.hm-2时茶园小区的寄生率为32.64%~45.21%;耕翻松土(浅耕)农事活动控制茶角胸叶甲的效果可达59.89%。综合示范结果表明,通过春季浅耕、发生初盛期喷施白僵菌和盛期连续2次喷施植物源农药防治可以有效控制危害,在茶角胸叶甲中等偏重发生茶园芽梢被害率可控制在6.8%以下。


多次释放胡瓜新小绥螨对橘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长期多次释放胡瓜新小绥螨(Neoseiulus(Amblyseius)cucumeris)是否会对橘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我们在福州马尾和晋安试验区的2个橘园分别设置生防园、自然园和化防园,连续两年每月两次在各处理橘园的树冠和地面杂草中采集并记录节肢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结果表明两个试验区的物种丰富度(S)均以生防园最高,且都显著高于相应的化防园和自然园;马尾试验区三种处理的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的大小依次为生防园>自然园>化防园,晋安试验区则为自然园>生防园>化防园,表明释放胡瓜新小绥螨防治柑橘害螨,减少农药的使用,能恢复或增加橘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此外,释放胡瓜新小绥螨未对橘园原有的捕食螨类群产生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