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业科技
》
2011
摘要:为达到绿色食品黄瓜"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生产目标,从选地、播种、生长期管理到收获、质检和贮藏的各个环节,制定了绿色食品黄瓜规范化栽培的标准操作技术规程。
关键词:
绿色食品
黄瓜
规范化栽培
操作规程
《热带作物学报
》
2011
CSCD
摘要:根据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的20个县市,从1975~2005年每5年橄榄的栽培面积和产量变化,分析近30年来福建省沿海地区橄榄生产经过了低迷、大发展、滑坡以至稳定健康发展等多个阶段性过程,探讨其原因并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
橄榄
面积
产量
福建沿海地区
《福建农业学报
》
2011
摘要:观察水稻施用立丰灵后的节间形态、抗倒性及产量性状的生理效应,结果表明:①立丰灵抑制节间伸长期的纵向伸长,促进节间伸长期的横向生长,使节间外径增粗,秆壁加厚;②立丰灵通过矮缩节间减少弯曲力矩和增进节间粗厚度提高抗折力的双重作用,来降低倒伏指数,即增加抗倒力;③水稻倒4、倒3节间是最易倒伏的部位,因而,倒4、倒3节间的倒伏指数,是评价抗倒剂效能及其适宜技术,鉴定水稻品种抗倒性的衡量指标;④在拔节前7 d至拔节始期喷施5%立丰灵600~750 g.hm-2,水稻抗倒力最强,并促进穗粒发育显著提高产量。
关键词:
水稻
抗倒剂
抗倒性
《福建农业学报
》
2011
摘要:植物样品中的无机离子以一定形式与具有近红外吸收的有机基团结合,因而可以借助近红外光谱技术测测其含量。探讨研究了近红外光谱法快速预测甘薯叶和茎镉、铜、锌含量的可行性,以不同肥料种植的甘薯叶和茎样品各67份,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对甘薯叶和茎中水分、蛋白质、镉、铜、锌含量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可用于快速预测甘薯叶和茎样品中镉、铜、锌含量趋势,但模型精确度还有待提高。
关键词: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
甘薯
偏最小二乘法
重金属
《福建果树
》
2011
摘要:柑橘是我国南方栽培面积最广、经济地位最重要的果树之一。全世界共有130多个国家栽培柑橘,其产量居所有水果之首。柑橘国际年贸易额为65亿美元,仅次于小麦和玉米,已成为第三大国际贸易农产品。柑橘产业的发展对于中国面向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科技导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大田条件下,以超级稻"II优航2号"为试验材料,水稻拔节期至始穗期设置55%和85%两个遮光强度,以全生育期正常自然光为对照,研究花前光照亏缺对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效应的影响,为光贫乏区土壤良性生态循环和超级稻栽培技术研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水稻拔节期至始穗期弱光胁迫条件下,在水稻生长的孕穗期、始穗期、灌浆期、收获期,显著降低了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细菌、放线菌、氨化细菌、硝酸细菌、好气性自生固氮菌数量,增加了真菌、反硝化细菌、反硫化细菌数量,从而导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和N含量减少,抑制了根际土壤中脲酶、磷酸酶的活性。而且,随着弱光胁迫强度和时间的增加,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细菌、放线菌、氨化细菌、硝酸细菌、好气性自生固氮菌的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的含量和土壤中脲酶、磷酸酶的活性受抑制程度加重,真菌、反硝化细菌、反硫化细菌生长的促进作用增强。说明花前光照亏缺降低了稻田根际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改变了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破坏了稻株生长的根际微生态环境。
关键词:
弱光
水稻根际
土壤微生物
生态效应
《武夷科学
》
2011
摘要:对虎皮楠幼茎分别作变性处理和不变性处理,通过石蜡切片观察分泌细胞。以杜仲产胶细胞作为对照,结果显示虎皮楠幼茎变性处理和不变性处理均能观察到分泌细胞。
关键词:
虎皮楠
分泌细胞
变性处理
石蜡切片
《福建农业学报
》
2011
摘要:利用干湿分离猪粪、木麻黄、花生壳等有机物料,采用好氧高温堆肥方式,研究比较各堆肥体系中温度、水分、养分、pH、C、C/N、发芽指数等指标随时间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堆肥前期升温快,堆肥进行到第8~9 d即可达到最高温度;同时堆肥中碳含量、水含量和C/N均迅速下降;木麻黄、花生壳均可用作为干湿分离猪粪的填充料,其最高温度、高温累积天数、发芽指数均可达腐熟度要求,其中以猪粪+花生壳效果较好。
关键词:
干湿分离猪粪
堆肥
养分
温度
动态变化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确定糯玉米高山反季节栽培适宜种植密度,通过糯玉米‘闽糯0018’闽东高山反季节栽培不同种植密度对主要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栽培密度在5.7万株/hm2时,鲜苞商品性状和产量能够得到比较好的协调,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密度过高或过低会影响鲜苞产量及经济效益。糯玉米‘闽糯0018’闽东高山反季节大面积栽培时,种植密度应控制在5.7万株/hm2左右。
关键词:
糯玉米
高山反季节
密度
产量
经济效益
《中国南方果树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福建省2011年翠冠梨由于开花期气温偏低、叶片早衰脱落严重、授粉品种搭配不当、辅助授粉措施不力、生理落果异常严重等原因,导致着果率偏低,平均着果率不及5%,最低的仅有0.8%,估计产量较常年减少30%以上。同时,提出示范推广避雨栽培、严防叶片早衰脱落、改善自然授粉条件、普及人工授粉技术、防止大量生理落果等防范措施,以图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关键词:
翠冠梨
着果率
原因
预防措施
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