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牛蛙胚胎发育的形态特征观察
《南方水产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牛蛙(Rana catesbeiana)早期胚胎发育过程并补充其生物学及影像学资料,采用人工养殖的牛蛙作为亲本,自然抱对产卵受精,观察记录其受精卵的胚胎发育过程,并根据胚胎形态的变化和生理特征划分胚胎发育分期表。结果显示,牛蛙受精卵卵径为(1.41±0.31) mm,吸水后膨胀沉底,且能自转为植物极朝下、动物极朝上的状态。在温度为(24.5±0.4)℃的条件下,牛蛙早期胚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7个阶段24个时期,自受精卵发育至鳃盖闭合期共耗时177 h 38 min,总积温为4 249.71 h·℃,整个发育过程呈现前期发育速度较快、后期较慢的趋势。胚胎自肌肉效应期开始,在受到外界刺激时,会做出头尾弯曲的环形收缩反应;而后随着胚胎孵化至鳃盖闭合完成期,胚体即可在水中自由游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流江口陆源物质输送的季节性差异及其影响
《中国环境科学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南流江丰水期(2015年7月)、枯水期(2016年4月)河口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和同位素组成的变化来揭示陆源入海物质输送的季节性差异,评估其对近海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枯水期水体悬浮颗粒物(SPM)含量自河口向外随水深增加逐步降低(平均值为0.030g/L),丰水期洪水前SPM含量较低(平均值为0.020g/L),洪水后SPM含量显著增高(平均值为0.047g/L),证明枯水期浪、潮对表层沉积物扰动较大使颗粒物大量悬浮,而丰水期浪、潮的影响较小,以洪水控制为主.不同季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平均含量相当, TOC平均含量均接近0.46%,丰水期和平水期TN含量分别为0.054%和0.062%,但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丰水期在河口东侧半封闭海湾中有机质含量较高,枯水期有机质呈斑块状分布.根据同位素组成特征来看,丰水期陆源有机质自河口向外输送,沿河口向南形成高陆源有机质沉积带,半封闭海湾中以海源有机质为主;而枯水期陆源有机质贡献呈现明显的自河口向外快速降低趋势.丰水期颗粒物自河口向外输送后快速堆积,枯水期在浪、潮作用下使区域内物质强烈混合,这是该区域中沉积环境的主要特征,也是导致周边海域水体环境质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差异的原因之一,后期水体环境治理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如何有效的进行季节性调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螺对养殖鲍外壳附着牡蛎的防除作用
《中国水产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养殖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外壳附着牡蛎的防除方法,对比了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 Kuster)、润泽角口螺(Ceratostoma rorifluum)和甲虫螺(Cantharus cecillei)对鲍外壳表面牡蛎的防除效果。以桑沟湾筏式养殖鲍为研究对象,自7月中旬开始,每隔15 d左右分别投放3种螺到鲍养殖笼中,共投放6次,以始终未投放螺的养殖笼为对照组。结果显示,实验结束时甲虫螺组中鲍壳上平均存活牡蛎数目为(0.04±0.04)个/只,疣荔枝螺组和润泽角口螺组疣荔枝螺组分别为(2.49±0.91)个/只和(2.21±1.05)个/只,对照组为(3.33±0.46)个/只。投放3种螺组中鲍壳上存活牡蛎数均显著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甲虫螺也显著低于其他2种螺(P<0.05)。投螺时间也会影响螺防除牡蛎污损的效果,投放时间过晚会导致螺捕食牡蛎后有明显的壳残留,牡蛎的壳高达到0.5 cm左右再投放螺即可保证防除效果。另外甲虫螺组鲍壳上死亡牡蛎残留壳长度为(0.73±0.27) cm,显著低于疣荔枝螺组[(0.88±0.28) cm]、润泽角口螺组[(0.93±0.28) cm]和对照组[(0.92±0.24) cm](P<0.05),表明甲虫螺所摄食牡蛎的规格小于另外2种螺。研究表明,3种螺均有显著的防除作用,甲虫螺防控牡蛎附着的作用最强;投螺时间会影响3种螺的牡蛎防除效果,需要选择合适的投放时间进行投放;在牡蛎已经大量附着且成长到一定规格时可选择疣荔枝螺和润泽角口螺作为补充。
关键词: 皱纹盘鲍 筏式养殖 生物污损 润泽角口螺 疣荔枝螺 甲虫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直接计算法的聚乙烯渔船船体结构强度研究
《渔业现代化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保证聚乙烯渔船船体结构强度,提升聚乙烯渔船质量,以船长10.10 m线性低密度聚乙烯渔船为研究对象,采用ANSYS软件建立渔船有限元模型,依据现行技术法规相关要求,分析典型工况弯扭组合载荷作用下总纵强度对渔船结构安全的影响,通过调整船舶长深比和保证主船体活鱼舱处结构的连续性的方法,研究了船舶主尺度比和船体结构件连续性对主船体总纵强度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聚乙烯渔船原材料质量是保证船体结构安全的首要要素,小型聚乙烯船舶有校核整船总纵强度的必要性,合适的船舶主尺度可以明显提高渔船总纵强度,船舶设计建造时保证纵向结构完整及连续性更有利于总纵弯曲应力的过渡.本研究采用的直接计算法思路可为聚乙烯渔船结构强度的研究提供借鉴,为聚乙烯渔船的结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黄海日本鲭资源和群体结构的年代际变化研究
《海洋渔业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东黄海区域内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的资源动态,利用 1980-2019 年东黄海日本鲭渔业统计产量、机轮围网平均单位船组年产量(CPUE)和生物学测定数据,对该群体捕捞产量、资源量指数和群体结构之间的年代际变动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黄海各年代日本鲭的平均产量以 20 世纪 80 年代最低,21 世纪 10 年代最高为42.39×104 t,随着年代的推移表现出持续增加的趋势,其中东海区持续增加,黄渤海区先增加后降低.机轮围网平均CPUE 前期在波动中上升,至 1999 年达到高峰值 3 776.00 t·单位船组-1,其后呈下降的趋势;20 世纪 80 年代为 1 954.60 t·单位船组-1,20 世纪 90 年代升高至2 839.80 t·单位船组-1,21 世纪00 年代又急剧降低至 1 701.10 t·单位船组-1,21 世纪 10 年代继续降低为 1 372.00 t·单位船组-1.日本鲭的平均叉长、平均体质量和优势叉长组均随年代的推移表现出持续减小的趋势:平均叉长从 1982 年的 337.15 mm 减小为2009 年的 309.67 mm,到 2019 年再继续减小至 265.90 mm;平均体质量从1982 年的 547.21 g减小为2009 年425.55 g,其后到2019 年又减小至226.40 g;优势叉长组从 1982 年的 320~360 mm减小为2009 年的290~330 mm,然后到2019 年继续减小至250~280 mm.20 世纪80-90 年代,机轮围网平均CPUE可以作为指示日本鲭捕捞产量变化的依据,但21 世纪以后已经不能作为判断日本鲭捕捞产量变化的依据.日本鲭捕捞产量维持在高位水平是捕捞强度的增加造成的,而非其自身资源量的增加所致.建议今后从科学层面建立日本鲭综合评价指数,合理评估资源量,在此基础上提出每年的最大可持续产量;渔业管理层面,建议在特定水域设立日本鲭种质资源保护区,同时制定针对日本鲭不同生长阶段的管理措施,尽快出台日本鲭总可捕量(total allowable catch,TAC)管理制度,达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目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水动力学研究进展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有利于实现标准化养殖和智能化管理,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善型绿色发展理念,是未来水产养殖的主要发展方向.循环水养殖池是养殖系统的关键基础设施,掌握其水动力特性既是提高空间利用率、注水能量利用率和集排污效能的关键,也是保持溶解氧均匀混合、促进水生物健康生长的前提.本研究全面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循环水养殖系统水动力特性的研究成果,总结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分析了养殖池的池型结构、水循环驱动方式以及集排污装置对水动力特性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构建"节能、减排、生态、高效"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提供创新思路和理论指导.
关键词: 水产养殖 循环水养殖系统 养殖池 水动力学 自净化效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高分辨质谱的渔用非药品中隐形药物成分筛查分析
《海洋渔业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估水产品养殖过程中渔用非药品的质量安全状况,采用高分辨质谱筛查技术,对上海市水产品养殖场、渔药商店以及网络平台的渔用非药品进行隐形药物成分筛查分析。结果表明,300份渔用非药品样品中,筛查出104个样品有隐形药物成分共189项次,含有15种药物成分,样品总筛出率为34.7%。按照筛出药物样品来源划分,渔药商店采集的样品检出率相对最低,为22.5%;养殖场次之,为25.3%;网络平台最高,为72.6%。按照筛出药物的性质划分,15种药物成分中包括农药6种,分别是扑草净、西草净、西玛津、多菌灵、敌百虫、乙氧喹啉;兽药8种,分别是恩诺沙星、乙酰甲喹、红霉素、加替沙星、氟苯尼考、磺胺嘧啶、环丙沙星、甲氧苄啶;水产停用药1种,为培氟沙星。按照样品中筛出药物种类划分,筛出含隐形药物的104个样品中,57个筛出单种药物,47个筛出2种及以上的药物,25个筛出3种及以上的药物,9个筛出4种及以上的药物,3个筛出5种及以上的药物,2个筛出6种药物。筛出药物的含量分布表明,61.9%的药物含量在100μg·kg-1以上,最高可达1 093 023.26μg·kg-1。研究表明,渔用非药品的来源以及其中隐形药物的种类及含量是养殖水产品中药物残留的主要原因之一,养殖户长期使用这类产品极有可能导致上市水产品中药物残留超标以及对养殖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淮河中游种质资源保护区浮游植物功能群演替特征及其驱动因子
《生态学杂志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淮河中游种质资源保护区浮游植物功能群特征及其驱动因子,于2020年对淮河荆涂峡鲤、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开展为期一年的季度采样调查.基于功能群分类法探究保护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时空特征,使用相关性分析、冗余分析对数据集进行分析,并采用河流生态健康指数来探究保护区水生态现状.结果表明:保护区浮游植物功能群划分为27个,优势功能群为H1、J、P、Y、X2、D和MP,其季节演变趋势呈现MP/P/Y(冬季)?H1/J/P/Y(春季)?H1/P/X2(夏季)?D/X2(秋季)的趋势,其中功能群P在春、夏和冬季均为优势功能群;H1、P和X2为保护区各区域共有优势功能群,D为涡河特有优势功能群;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叶绿素a、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pH为保护区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演替的主要驱动因子;保护区生态健康指数变动范围为1.29~3.98,均值为3.07±0.72,水体总体呈现"好"的水质状态.
关键词: 种质资源保护区 浮游植物功能群 生态健康指数 驱动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永兴岛附近海域珊瑚礁鱼类群落结构特征
《水生生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西沙永兴岛附近海域珊瑚礁鱼类,于2020-2021年对永兴岛上岸渔获物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鱼类群落结构组成及其变化和演替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共发现永兴岛附近海域珊瑚礁鱼类101种,隶属于5目21科,以鲈形目鱼类最多,占总种类的84.16%,生物量超总渔获物的90%;科级水平鹦嘴鱼科鱼类最多,达21种,生物量超总渔获物的45%.28种珊瑚礁鱼类是永兴岛附近海域主要捕捞对象,占总渔获物的80%以上.永兴岛附近海域珊瑚礁鱼类呈现过度捕捞,一是主要渔获物中的中大型鱼类均重偏小;二是本海域个体体型最大的鱼类出现较多消亡;三是肉食性鱼类大量消亡;四是植食性鱼类生物量占比超过了肉食性鱼类.永兴岛附近海域珊瑚礁鱼类已经演替到以植食性鱼类为主导的生态系统;大量海胆的出现,表明了这一珊瑚礁生态系统在进一步衰退,向以海胆为主导的生态系统演变.保护西沙永兴岛附近海域珊瑚礁鱼类已经刻不容缓,需要严格地控制本海域的捕捞强度.
关键词: 珊瑚礁鱼类 种类组成 食性类型 个体大小 过度捕捞 演替 永兴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散固相法与气相色谱-质谱法相结合测定自来水中的土腥味物质
《分析测试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正己烷提取、分散固相浓缩、气相色谱-质谱(GC-MS)测定自来水中土腥味物质土臭素(GSM)和2-甲基异冰片(2-MIB)的方法.通过对提取剂体积、分散固相时间、洗脱剂比例的优化,确定了最佳实验条件,即15 mL正己烷进行液液萃取,0.5 g硅胶分散固相吸附7 min,1 mL正己烷-乙酸乙酯(1∶1,体积比)进行洗脱.采用优化的GC-MS色谱条件,在选择离子监测(SIM)模式下进行测定,内标法定量.结果显示,GSM和2-MIB在0.5~500 n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检出限分别为0.8、0.4 ng/L,定量下限分别为2.5、1.5 ng/L.以自来水为空白基质,在4、8、20、80、400 ng/L加标水平下,GSM和2-MIB的平均回收率为72.7%~11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1%~7.8%.该方法操作简便,定量准确,适用于自来水中GSM和2-MIB的测定.
关键词: 土臭素(GSM) 2-甲基异冰片(2-MIB) 正己烷 硅胶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自来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