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发酵棉籽粉替代鱼粉对卵形鲳鲹幼鱼生长、饲料利用性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发酵棉籽粉是一种优质植物蛋白原料,具有替代饲料鱼粉的潜力。为评估发酵棉籽粉作为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饲料蛋白源的适宜性及适宜替代水平,用发酵棉籽粉分别替代卵形鲳鲹幼鱼饲料中0%(对照组)、25%、50%、75%和100%的鱼粉(基础饲料中鱼粉质量分数为35%),配制成5种实验饲料,饲喂幼鱼[初始体质量为(12.57±0.25) g]7周,探究了发酵棉籽粉替代鱼粉对幼鱼存活、生长和饲料利用性能及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发酵棉籽粉替代组的存活、生长、饲料利用率以及蛋白质、脂肪沉积效率均低于鱼粉对照组,而25%和50%替代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当发酵棉籽粉替代75%~100%鱼粉时,刺激了卵形鲳鲹肝脏的抗氧化系统,使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高于对照组。此外肝脏HE染色切片显示其细胞空泡化现象加剧,100%替代组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含量降低,肝脏合成蛋白能力可能下降。发酵棉籽粉高水平替代鱼粉会影响卵形鲳鲹的肠道菌群组成,表现为有益菌丰度下降、有害菌丰度上升,从而影响了肠道菌群功能。综合考虑生长性能和鱼体健康,建议卵形鲳鲹饲料中发酵棉籽粉替代鱼粉水平以25%为宜。

关键词: 卵形鲳鲹 发酵棉籽粉 生长 饲料利用 肠道菌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发酵饲料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肌肉品质、抗氧化能力和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水产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克氏原螯虾配合饲料经发酵处理后的饲喂效果,分别用未发酵和发酵饲料在室内循环水系统中饲养体重为(4.91±0.18)g的克氏原螯虾幼虾 8 周,采样分析发酵饲料对克氏原螯虾生长、肌肉品质、消化力、抗氧化能力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①发酵饲料水中溶失率显著低于未发酵饲料;②发酵饲料显著提高克氏原螯虾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降低饲料系数,但对存活率、肝体比、含肉率和体成分无显著影响;③发酵饲料显著提高克氏原螯虾肌肉硬度、弹性、咀嚼性和胶黏性,降低了黏附性;④发酵饲料显著提高克氏原螯虾肝胰腺及肠道中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血清和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肝胰腺总抗氧化能力;⑤发酵饲料显著提高了肠道绒毛长度和宽度;⑥发酵饲料改善了克氏原螯虾肠道微生物结构,显著升高了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同时提高了肠道菌群多样性.研究表明,饲料经发酵处理后可以有效提高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肌肉品质、消化力和抗氧化能力,改善了肠道组织结构,改变了肠道微生物结构,为克氏原螯虾新型环保饲料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发酵饲料 生长性能 肌肉品质 抗氧化能力 肠道菌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ACE抑制肽的酶解制备工艺优化及其稳定性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优化建立南极磷虾蛋白源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I 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肽的酶解制备工艺,并考察其稳定性。以脱脂南极磷虾粉为底物,以酶解产物的ACE抑制率为评价指标,从六种蛋白酶中筛选出制备南极磷虾ACE抑制肽的最佳蛋白酶为碱性蛋白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确定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酶解时间3.4 h、料液比1:7(g/mL)、加酶量1.6%;在此条件下,酶解产物的ACE抑制率为74.37%±0.87%。该ACE抑制肽在温度20~100℃环境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中性及弱碱性条件下较稳定,但在pH<7.0和pH>8.0条件下ACE抑制活性显著下降(P<0.05);经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后仍能保持原有活性的86.96%。研究将为南极磷虾蛋白类健康食品和食源性多肽类降压药物的开发提供支撑。

关键词: 南极磷虾 ACE抑制肽 酶解 工艺优化 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摄食配合饲料翘嘴鳜胃排空速率的影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温度对不同规格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摄食配合饲料后胃排空速率(gastric evacuation rate, GER)的影响,设定3种不同养殖温度(18、25、30℃),采用胃含物分析法分别对两种规格翘嘴鳜(89.50 g±10.21 g和246.65 g±11.34 g)胃排空特征进行分析,共测定饱食后9个不同时间点翘嘴鳜胃含物的水分含量、相对湿质量和相对干质量,并采用3种数学模型进行拟合,筛选最佳胃排空模型,以确定养殖翘嘴鳜的最适投喂频率。结果表明:不同养殖温度下,两种规格翘嘴鳜胃含物的水分含量均呈先快速后慢速上升至稳定的趋势,而胃含物的相对干质量则均为持续下降,且下降趋势呈先快速后慢速;同一规格鱼胃含物的相对干质量、相对湿质量与温度呈负相关(18℃组>25℃组>30℃组);不同养殖温度下,除小规格鱼30℃组胃含物排空时间为30 h外,其余各组鱼胃含物接近排空或完全排空时间均为48 h;鱼规格对胃含物的相对干质量和相对湿质量有极显著性影响(P<0.01),温度对胃含物水分及相对干质量和相对湿质量也均有极显著性影响(P<0.01);利用胃含物相对干质量进行胃排空模式拟合效果较好,其中指数模型更适合描述翘嘴鳜的胃排空规律;拟合模型计算显示,在18、25、30℃温度下,小规格鱼80%干质量的胃排空时间分别为17.43、12.70、9.71 h,大规格鱼则分别为20.40、15.74、13.19 h。研究表明,温度与鱼规格影响翘嘴鳜饱食配合饲料后的胃排空时间,胃排空时间随温度升高而缩短,随鱼规格增大而延长;在实际生产中冬季水温降低,投喂配合饲料的次数应减少至1次/d甚至更低,夏季可适当提高至2~3次/d;相同温度下适当增加小规格鱼投喂次数、减少大规格鱼投喂次数,可获得更好的养殖效果。

关键词: 翘嘴鳜 胃排空时间 鱼规格 温度 数学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曝气扰动促进高营养的饲料腐烂液中绿藻生长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饲料腐烂形成的高氮、磷营养盐条件下浮游植物的自发生长,夏季在玻璃温室进行了以鱼类配合饲料腐烂液为营养源的实验.实验设1个对照组和1个处理组,对照组中不曝气,处理组在12 d起进行持续曝气扰动.结果表明,曝气显著提高了水中溶解氧、pH、氧化还原电位、叶绿素a和浮游植物总生物量.对照组叶绿素a较低,在第10~17天形成峰值,处理组叶绿素a在第27天达到最高值(1 169.57±1 133.01)μg/L,藻生物量在第25天达到最高值(279.07±339.83)mg/L.第21~31天,处理组中绿藻门的栅藻属(Scenedesmus spp.)为优势种,而对照组中绿藻门的衣藻属(Chlamydomonas spp.)和绿球藻(Chroococcus sp.)为优势种.在曝气条件下,以鱼类配合饲料腐烂降解形成总氮、总磷质量浓度分别为3.8~22.1、2.1~16.9 mg/L的高营养水平,出现绿藻门栅藻属优势.

关键词: 藻类水华 蓝藻 绿藻 富营养化 栅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黑翼蚌钩介幼虫在不同规格寄主鱼寄生效果及对寄主鱼营养指标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紫黑翼蚌(Potamilus alatus)繁殖效率,探讨寄生对淡水石首鱼(Aplodinotus grunniens)营养指标的影响,实验通过比较钩介幼虫脱落数量,测试了不同规格寄主鱼的寄生效果,分析了寄生对寄主鱼血清生化指标及肌肉中氨基酸、脂肪酸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大规格组每尾鱼脱落数显著高于小规格组(P<0.05),小规格组每千克寄生鱼平均脱落稚贝数显著高于大规格组(P<0.05);寄生导致肌肉中肌酐显著升高(P<0.05),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显著降低(P<0.05),血糖、总蛋白、白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寄生组灰分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寄生组肌肉水分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粗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寄生组天冬氨酸、丙氨酸、谷氨酸、酪氨酸、甘氨酸和精氨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氨基酸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寄生组月桂酸(C12:0)和花生一烯酸(C20:1)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小规格寄主鱼更适合实际生产使用;寄生对淡水石首鱼营养指标的影响较小。

关键词: 紫黑翼蚌 钩介幼虫 寄生 营养因子 生化指标 淡水石首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拟赤梢鱼卵巢早期发育与sox3基因cDNA克隆及表达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初步阐明拟赤梢鱼(Pseudaspius leptocephalus)卵巢发育特征及sox3(sry related high mobility group box 3)基因在其卵巢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组织切片观察了拟赤梢鱼卵巢早期发育过程,利用RACE技术克隆了该鱼sox3基因c DNA全长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sox3基因在拟赤梢鱼不同组织及性腺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拟赤梢鱼卵巢在孵化后45 d分化形成,160 d时由Ⅰ期进入Ⅱ期,孵化后360 d,卵巢仍处于Ⅱ期。拟赤梢鱼sox3基因cDNA全长为1 800 bp(GenBank登录号:MT952206),编码299个氨基酸,存在保守的HMG(histidine, methionine, glycine-rich)结构域。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拟赤梢鱼SOX3蛋白与斑马鱼(Danio rerio)和翘嘴鲌(Culter alburnus)亲缘关系最近。此外,sox3基因在拟赤梢鱼卵巢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脑和眼睛,在精巢和其他组织中微量表达;在性腺分化过程中,sox3基因在卵巢中表达量显著高于未分化性腺和精巢,在卵巢发育阶段表达量不断升高,而在精巢中持续低水平表达。综上,本研究推测sox3基因主要参与拟赤梢鱼卵巢的分化和发育。

关键词: 拟赤梢鱼 卵巢发育 sox3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克氏原螯虾细胞色素c基因通过调节凋亡途径抑制WSSV感染

渔业科学进展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细胞凋亡是由一系列相关基因严格调控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在抵御病原入侵、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其中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释放到细胞质中是凋亡开始的关键一步。本研究利用RACE技术首次克隆获得了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细胞色素c基因(PcCytc),全长为897 bp,包括163 bp的5′-UTR、419 bp的3′-UTR和315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04个氨基酸。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PcCytc基因在克氏原螯虾的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鳃、肠道和肌肉中表达高,在胃中表达最低。WSSV感染实验显示,在病毒感染后PcCytc在肝胰腺、肠道和肌肉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出现上调,并在24 h达最高值,约是此时PBS组表达量的2.65、2.07和2.20倍,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PcCytc基因干扰后,克氏原螯虾体内WSSV病毒拷贝数显著增加(P<0.05),表明PcCytc能够抑制WSSV在克氏原螯虾体内的复制,延迟感染;同时,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和caspase-3的表达均发生显著上调或下调(P<0.05)。本研究表明,PcCytc可通过调节凋亡途径抑制WSSV感染,为克氏原螯虾对WSSV感染的免疫反应提供了新的见解。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细胞色素c 凋亡 WSSV感染 RNA干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南湘江重现溯河洄游型刀鲚

中国水产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十年禁捕政策的实施,长江刀鲚资源恢复效果已日益凸显,一些传统栖息地被发现重新有了刀鲚的分布.湖南湘江水域曾是洞庭湖水系内刀鲚的主要分布水域之一,但洄游型刀鲚长期被认为在该水域已绝迹.近期笔者对 2023 年 6 月 13 日采集自湖南湘江湘阴段的 1 尾刀鲚标本进行耳石微化学特征研究,以验证其所属的生态类型.结果发现,该个体耳石锶钙比生境特征可分为 5 个阶段,其中既有对应于淡水生境的 SⅠ(1.37±0.60)、SⅢ(2.80±0.16)和SⅤ(2.47±0.62)阶段,也有对应于河口半咸水的SⅡ(5.50±1.10)、SⅣ(4.52±0.94)阶段.此外SⅡ阶段有部分锶钙比高于 7,说明该个体还进入过海水栖息.锶含量面分布分析结果显示,自核心至边缘亦依次呈现蓝色、黄绿色、蓝色、黄绿色以及蓝色的不同盐度生境变化的"分色图谱"特征.上述结果确证了所研究个体为典型的溯河洄游型刀鲚.这也首次客观证实了十年禁捕政策实施后,洄游型刀鲚不仅能够重新自海区经长江进洞庭湖,而且更能自湖上溯至湘江水域.为保护洞庭湖内及各支流洄游型刀鲚资源,同时也为持久守护长江十年禁捕的成效,亟需开展洞庭湖及各支流内洄游性刀鲚的分布和关键生境的调查以及其资源保护.

关键词: 刀鲚 耳石 微化学 电子探针 湘江 洞庭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麻醉剂对凡纳滨对虾麻醉效果及组织氧化损伤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丁香酚和MS-222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麻醉效果及相同效果下造成的二次应激,为两种麻醉剂在凡纳滨对虾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数据与实验依据。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丁香酚(20、30、40、60、80、100、120、140和160 mg·L-1)和MS-222 (800、900、1 000、1 100、1 200、1 300、1 400、1 500和1 600 mg·L-1)对体质量为(14±3) g凡纳滨对虾的麻醉效果,以及相同效果下对其机体生理和组织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丁香酚和MS-222的质量浓度分别为80和1 400 mg·L-1时,对虾在3 min内进入深度麻醉阶段,5 min内恢复正常;2)使用这两种麻醉剂均会造成对虾的鳃和肝胰腺组织损伤,其中丁香酚组的鳃组织各项抗氧化指标早于MS-222组达到峰值;丁香酚组Caspase-3活性在麻醉复苏后6 h显著降低,而MS-222组则显著升高(P<0.05);丁香酚组和MS-222组的Na+/K+-ATP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组织形态分析显示两种麻醉剂均会引起对虾鳃和肝胰腺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形或裂解损伤,而在麻醉复苏后6 h丁香酚组恢复正常。综上,丁香酚和MS-222对凡纳滨对虾均有麻醉效果,但MS-222所需浓度更高,且对机体造成的二次应激损伤更为严重。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丁香酚 MS-222 麻醉效果 应激损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