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非洲猪瘟病毒检测技术概述
《上海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致死率高达100%,传播范围十分广泛,由于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对这种病毒进行免疫预防,必须进行检测、扑杀和隔离,才能阻断病毒的传播,因此亟需建立简便、快速、有效的核酸检测方法.通过介绍当前使用的非洲猪瘟病毒的检测方法,归纳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对非洲猪瘟病毒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阐述.
关键词: 非洲猪瘟病毒;非洲猪瘟检测技术;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水稻耐旱性基因OsERF65的克隆、表达及转录自激活活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ERF家族转录因子普遍存在于植物中,在植物生长发育、抵抗逆境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从‘珍汕97B’中克隆到一个耐旱相关基因OsERF65,属于ERF转录因子家族的成员。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OsERF65含有一个保守的AP2结构域,与AtERF73等同源蛋白的亲缘关系较近。OsERF65的启动子区域含有多个响应非生物胁迫及激素处理的顺式作用元件,定量PCR结果显示该基因的表达明显受干旱、高盐等非生物胁迫处理的诱导;酵母中转录激活活性结果显示OsERF65具有一定的转录自激活活性;烟草瞬时表达结果表明Os ERF65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OsERF65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ERF转录因子 基因克隆 表达模式 转录激活


香菇营养品质评价体系的构建
《核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构建香菇营养品质评价体系,本研究测定了46个不同来源香菇菌株的15项营养品质指标,通过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营养品质评价指标进行了简化,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建立了香菇营养品质综合评价函数,并通过概率分布建立了香菇营养品质综合评分标准。结果表明,香菇营养品质指标之间离散度不同,变异系数介于8.72%~70.52%之间。综合分析结果将15项营养品质评价指标简化为10项指标(即灰分、粗蛋白、粗多糖、维生素C、Na、Ca、Fe、Cu、Zn、Mn),并建立了香菇营养品质综合评价函数和香菇营养品质综合评分9级标准。本研究为香菇营养品质评价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和方法。


双唑草腈防除直播稻田杂草效果及其对水稻安全性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开展双唑草腈防除直播稻田杂草效果及其对水稻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直播水稻2—3叶期使用2%双唑草腈GR 150—210 g a. i.∕hm2直接撒施,对直播稻田杂草稗、千金子、异型莎草、鸭舌草、多花水苋均有优异防除效果,株数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87.70%—92.94%和89.27%—96.36%、90.71%—98.23%和92.80%—96.38%、 92.05%—100%和92.96%—100%、 90.77%—100%和90.00%—100%、81.45%—93.01%和83.50%—93.90%;但对丁香蓼防效一般,株数防效和鲜重防效为69.30%—81.14%和66.52%—81.10%。各供试剂量对直播水稻的茎蘖数、株高、植株鲜重和根系鲜重等生育指标均无不良影响。推荐剂量为180—210 g a. i.∕hm2,施药时田间保持2—3 cm浅水层并保水4 d以上。


响应面法优化节瓜中丙醇二酸提取条件的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节瓜果实为材料,对影响丙醇二酸提取的4个因素(乙醇浓度、料液比、萃取时间、萃取温度)进行考察,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利用响应面法优化节瓜果实中丙醇二酸的提取条件。结果表明:料液比对丙醇二酸提取效果影响显著,乙醇浓度、料液比的二次项、萃取时间的二次项、萃取温度的二次项对丙醇二酸提取效果影响极显著;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5%(体积分数)、料液比1∶60(g∕mL)、萃取时间55 min、萃取温度25℃;实际提取值与模型预测值间的相对误差为1.75%,说明该模型有效。该研究结果可为优化节瓜中丙醇二酸的提取及利用奠定基础。


西藏林芝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与抗肿瘤活性
《食用菌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alamarBlueTM实验比较西藏林芝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与俄罗斯桦褐孔菌乙醇提取物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和SPCA-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运用硅胶柱、MCI GELCHP 20P树脂、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等对西藏林芝桦褐孔菌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分部进行分离;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测定其对A549和SPCA-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与俄罗斯桦褐孔菌乙醇提取物相比,西藏林芝桦褐孔菌乙醇提取物对A549和SPCA-1细胞增殖具有更好的抑制作用。从西藏林芝桦褐孔菌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桦褐孔菌醇(H-1)、乌索酸(H-2)、白桦脂醇(H-3)、香草酸(H-4)、丁香酸(H-5)、反式咖啡酸白桦醇脂(H-6)、原儿茶酸(H-7)、没食子酸(H-8)、褐孔菌烷B(H-9)和桦褐孔菌醇A(H-10),其中化合物H-1对A549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最好,在300μmol·L-1时抑制率为57.5%;H-2对SPCA-1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最好,在300μmol·L-1时抑制率为73.4%。


暴马桑黄新品种'沪桑2号'
《园艺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沪桑2号’是由安徽椴木栽培暴马桑黄(Sanghuangporusbaumii)组织分离的菌株经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选育出的新品种。在PDA培养基26℃条件下培养平均生长速度为(3.90±0.06)mm·d-1,菌丝半气生型,致密,生长势强。子实体单生,扇形,中部凸起、黄色、肉质硬、质地致密,子实体平均长9.5 cm,宽4.8 cm,高2.7 cm。约900 g代料栽培平均产量73.56 g,干样质量达44.18 g,含水量39.94%,生物转化率20.43%,子实体粗多糖与总黄酮含量分别为5.72%、7.05%。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进行猪异种器官移植及人类疾病模型研究的进展
《上海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不断发展的基因编辑技术,近年来对猪的基因组改造不仅构建出涵盖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新陈代谢疾病、癌症、免疫缺陷等各方面的人类疾病模型,而且通过对猪进行基因编辑实现了降低异种移植免疫排斥、敲除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以及生产嵌合体动物等,使猪异种器官移植的应用更前进了一步。综述梳理基因编辑技术,尤其是CRISPR∕Cas9技术在异种器官移植及人疾病模型构建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猪 基因编辑 CRISPR∕Cas9 异种器官移植 疾病模型


紫菜薹新组合19-520的光合作用能力分析
《上海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和评价新创制的紫菜薹组合19-520的光合能力,以紫菜薹新组合19-520及其亲本以及普通菜薹为试验材料,于播种后75 d进行菜薹叶片的叶绿素、花青素等色素指数以及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等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紫菜薹新组合19-520叶片的花青素指数(Anth)显著高于普通菜薹(对照),而叶绿素指数(Chl)与对照相当;光合作用指标中,新组合19-520的Tr、Pn和Gs均高于对照,而Ci低于对照;在暗反应指标中,新组合19-520的初始荧光(Fo)、暗适应后的最大荧光值(Fm)、可变荧光Fv均高于对照;在光反应指标中,新组合19-520的PSⅡ实际光合效率(ΦPSⅡ)和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显著高于其亲本及对照,而用于热量耗散能量的PSⅡ调节性能量耗散比例[Y(NPQ)]和PSⅡ非调节性能量耗散比例[Y(NO)]低于对照。此外,Chl和Fo与光合作用呈显著正相关。紫菜薹新组合19-520表现优良,在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方面具有较强的潜力,可进一步在生产中推广示范和应用。


热胁迫对双孢蘑菇抗氧化酶及热激蛋白基因的差异表达的影响
《菌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抗氧化酶和热激蛋白是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抵御逆境胁迫的重要蛋白,高温胁迫下菌丝会通过二者基因的差异表达来减少对自身的损伤。通过对双孢蘑菇菌丝进行40℃热胁迫处理0-120min后发现,随着热胁迫时间延长,菌丝生长速度降低、气生菌丝增多和菌丝分叉明显。转录组分析抗氧化酶和热激蛋白基因差异表达发现,在热胁迫30-60min时抗氧化酶基因gpx、ppo3和cat3与热激蛋白基因hsp、hsp70-1和hsp70-17上调表达明显,而在90-120min时抗氧化酶基因ppo1、ppo2和cat2与热激蛋白基因hsp16、hsp70-14、hsp70-3和hsp70-16上调表达明显。跟踪抗氧化酶活性发现,热胁迫能激活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使酶活性提高2-3倍;同时热胁迫降低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性,而对多酚氧化酶(PPO)影响不明显。此外,研究还发现热胁迫能使双孢蘑菇积累更多的超氧阴离子氧化自由基(O2-),从而对菌丝造成损伤。因此,双孢蘑菇在热胁迫过程中可以通过启动不同的抗氧化酶和热激蛋白基因表达来抵御高温胁迫对菌丝造成的损伤,其中CAT和POD可能起到主要清除氧化自由基的作用,对双孢蘑菇耐高温基因的初步研究为选育耐高温品种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