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698条记录
白粉病菌对不同甜瓜品种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甜瓜白粉病菌对不同甜瓜品种生理指标的影响,本研究以高抗甜瓜白粉病品种‘16-6’、中抗甜瓜白粉病品种‘04-38’和高感甜瓜白粉病品种‘15B-42’幼苗为材料,测定病原菌接种1、3、5、7、920d后甜瓜幼苗叶片中抗氧化防御性功能酶活性、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可溶性蛋白、叶绿素以及光合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接种白粉病菌后,除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3个甜瓜品种幼苗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多酚氧化酶(PPO)以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205个防御性酶的活性以及MDA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整体升高幅度表现为抗病品种大于感病品种;3个甜瓜品种幼苗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以及净光合速率(net20photosynthetic20rate,Pn)、气孔导度(stomatal20conductance,Gs)、胞间CO2浓度(intercellular20CO220concentration,Ci)、蒸腾速率(transpiration20ratio20Tr)和气孔限制值(stomatal20limitation20value,Ls)205个光合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抗病甜瓜品种的下降幅度明显小于感病品种。

关键词: 甜瓜 白粉病菌 防御酶活性 光合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虫夏草菌染色体数量的初步研究

应用昆虫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冬虫夏草Ophiocordyceps sinensis是一种重要的食药用真菌,仅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高海拔地区,具有独特的生存环境、生物学特性以及显著扩张的基因组。本研究旨在确定冬虫夏草菌的染色体数量,为该物种的基因组测序、进化、遗传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也为其他虫草菌染色体计数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二、三代测序辅以Hi-C组装,结合显微观察研究冬虫夏草的染色体数量。选择已组装获得基因组完成图的冬虫夏草1229菌株,首先利用昆虫细胞培养液培养获得芽生孢子,芽生孢子经秋水仙素和溶壁酶处理,获得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分散的染色体,DAPI荧光染色后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计数,结合基因组组装和显微观察的结果确定冬虫夏草染色体数量。【结果】二、三代测序辅以Hi-C组装,得到6条包含两端端粒的完整染色体,染色体之间显示出较强的端粒互作;显微观察结果也支持冬虫夏草1229菌株的染色体数量为6条。【结论】冬虫夏草菌的基因组包含6条染色体,芽生孢子是观察冬虫夏草菌染色体的理想材料。

关键词: 真菌 基因组组装 芽生孢子 染色体计数 Hi-C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星状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遗传进化分析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上海地区猪群中猪星状病毒(PAstV)的流行现状及其遗传特性,本研究于2016年~2020年间在上海不同地区10个猪场共采集了1 416份仔猪腹泻粪便样品,利用RT-PCR方法及生物信息学技术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显示,PAstV的总阳性率为26.2%,PAstV与其他腹泻病病原的混合感染情况较复杂,二重感染率占比达56.93%,主要以PAstV/猪嵴病毒(PKoV)为主(20.07%);三重感染率占比29.41%,以PAstV/PKo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10.09%)感染模式为主;四重感染率为11.4%,以PAst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猪札幌病毒(PoSaV)/猪萨佩罗病毒(PSV)(13.51%)感染为主。猪群中PAstV的流行与气温差有很大关系,在季节交替时节流行率较高,特别是秋冬交替时节。选取其中2个PAstV阳性样品(JS-PAstV和CM-PAstV)进行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两者的全基因组同源性不高,仅为73.8%。全基因组进化分析显示,CM-PAstV分别与挪威、日本、美国的PAstV 3型的亲缘性较近;而JS-PAstV与匈牙利的PAstV 3型的亲缘性最近。对ORF2基因进行病毒重组分析,显示JS-PAstV和CM-PAstV的ORF2基因均与人星状病毒之间存在重组现象。提示,上海地区猪群中存在PAstV 3型的流行,且遗传距离较远,但存在与人星状病毒重组的风险,需进一步监测关注。本研究数据丰富了国内PAstV的流行病学资料,可为该病的风险防控提供科学数据。

关键词: 猪星状病毒 混合感染 季节性 遗传进化分析 基因序列重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遗传研究及育种利用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蓝型油菜是世界重要的油料作物,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细胞核雄性不育是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为促进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研究的深入及其杂种优势的利用,本研究基于国内外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遗传研究基础,主要从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遗传方式、相关基因定位、分子标记开发及其育种利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基础研究、杂种优势的应用及其杂交新品种选育等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杂种优势 显性核不育 遗传 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菜用大豆新品种'青酥10号'

园艺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青酥10号’为中熟优质高产菜用大豆新品种。植株直立,有限结荚,单株结荚50个以上,其中2~3粒荚率72%以上,荚色绿,荚毛灰白稀疏,2~3粒荚长6.75 cm,荚宽1.45 cm。鲜豆百粒质量96.1g,鲜豆出仁率53.2%,鲜籽粒易烧煮,吃起来口感糯、微甜,品质优。对光周期不敏感,适合江、浙、沪、皖地区春、夏、秋3季露地栽培。

关键词: 大豆 菜用大豆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糯玉米新品种'申科糯602'

园艺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申科糯602’是以SWL11为母本,SWL12为父本组配而成的白色糯玉米杂交新品种。株形半紧凑,株高232.5 cm,穗位高87 cm,成株叶片数18。果穗筒形,穗长18.5 cm,穗行数12~16行,穗粗4.8 cm,穗轴白,百粒质量33.65 g。平均产量13 505.7 kg·hm-2,比对照增产6.0%。高抗丝黑穗病、瘤黑粉病,中抗小斑病、南方锈病。皮渣率14.78%,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97.25%。

关键词: 玉米 优质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耕作深度和轮作模式下上海稻田杂草土壤种子库特征

上海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水洗镜检的方法,从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密度与物种多样性3个方面,研究不同耕作深度(深耕、浅耕)和轮作模式(水稻-绿肥、水稻-休耕、水稻-小麦)下上海稻田杂草土壤种子库的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样品中共检出杂草种子12科30种;2)0—10 cm土层中,浅耕+水稻-绿肥处理杂草土壤种子库密度最大,达12.27×104粒∕m2,浅耕+水稻-休耕处理为8.99×104粒∕m2,两者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深耕的3种轮作模式处理;浅耕+水稻-小麦轮作处理的杂草种子库丰富度最低,仅为6,显著低于其他5种处理;深耕+水稻-小麦处理杂草种子库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为2.07,显著高于浅耕的3种轮作模式。综上,增加耕作深度有利于降低水稻-绿肥和水稻-休耕模式杂草种子库密度,可为上海稻田"三三制"下的杂草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耕作深度 轮作模式 土壤种子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节水抗旱稻恢复系旱恢49号的选育

杂交水稻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旱恢49号是用恢复系旱恢3号、培矮64、成恢178以及6078复合杂交后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育成的节水抗旱稻恢复系,具有综合性状好、抗旱、抗稻瘟病、配合力强、花粉量大、花粉活力强、制种产量高等优点。用该恢复系与沪旱5A配制的节水抗旱杂交稻组合沪优549于2019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关键词: 节水抗旱杂交稻 恢复系 旱恢49号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褪黑素处理对双孢蘑菇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

食用菌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不同浓度(0.2、0.4、0.6 mmol·L-1)褪黑素处理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将其晾干后装入聚乙烯袋中,在(1±1)℃贮藏,测定各处理组双孢蘑菇的硬度、色泽,可溶性固形物、糖、蛋白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研究褪黑素处理对双孢蘑菇采后贮藏期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0.2 mmol·L-1褪黑素处理后的双孢蘑菇失重率较低,硬度较高,可溶性固形物、糖、蛋白含量和POD活性较高,PPO活性较低。研究结果为褪黑素应用于双孢蘑菇采后保鲜提供参考。

关键词: 双孢蘑菇 褪黑素 低温贮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遗传多样性构建金针菇的核心种质群体及分子身份证

菌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是我国产量最高的工厂化栽培食用菌。为提高优良工厂化栽培金针菇种质的育种效率,本研究以国内外收集的105份金针菇种质为材料,开展体细胞不亲和评价,并采用SSR分子标记的方法对所有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聚类分析。20对SSR引物在105份种质中共扩增得到209个等位基因位点,所有种质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71–1.00,在遗传距离0.76处可分为5个大类群。105份金针菇种质共包含67种不同的遗传背景,野生金针菇种质比栽培种质具有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基于SSR的聚类分析结果和体细胞不亲和评价结果既相互印证,又可互为借鉴。本研究构建了包含44份金针菇种质的核心种质群体,占所有供试材料的41.90%,保留了100%等位基因。核心种质群体覆盖区域广泛,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始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表型变异,可为育种的亲本选择提供参考。进一步构建了能同时反映每份金针菇种质SSR分子标记指纹图谱、收集地区、子实体颜色和栽培性状的分子身份证编码,并转换成可视二维码,为金针菇种质的高效标识和快速溯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简单重复序列 分子标记 体细胞不亲和评价 系统发育 DNA指纹图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