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白云特早新品系的茶类适制性及香气成分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11
摘要:白云特早茶树新品系按传统加工工艺分别制作绿茶、红茶和白茶,采用感官审评5项因子法鉴定茶类适制性,并用GC/MS气质联用仪定性、定量分析香气成分。结果表明:白云特早最适制绿茶、红茶和白茶,其3年感官审评得分达90.2~94.9分,分别比对照高1.3~5.2分、0.6~4.5分和-2.1~2.2分;3类茶样共检测出43种香气成分,其中醇类8种、醛类11种、酮类6种、酯类5种、烷烃2种、烯类8种、含氮化合物3种;3种茶类中含量最高的成分均为醇类,分别达47.41%、58.79%和76.03%,含量较高的有醛类、酮类、酯类和烯类等,其中β-芳樟醇、反-橙花醇、反-β-罗勒烯、顺-茉莉酮、水杨酸甲酯、壬醛和β-紫罗酮等化合物是白云特早茶叶的主要香气成分。


柑橘黄龙病株不同部位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的多样性
《生态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PCC(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系统聚类和多样性指数研究了柑橘黄龙病(citrus huanglongbing,HLB)植株不同部位叶片、枝条及其根部内生细菌的相互关系及其群落结构多样性。结果表明,从供试柑橘中分离得到26株内生细菌(叶片10株,枝条14株,根部2株)隶属于10个属19个种。Nested-PCR结果显示,柑橘植株不同空间叶片中,黄龙病病原的阳性检出率为58.3%。用LSD法比较显示,柑橘内生细菌在不同器官的分布量大小依次为根>叶>枝条。上、中、下不同部位叶片和枝条内生细菌分布量差异不显著,而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叶片和枝条内生细菌分布量差异显著(P<5%)。柑橘内生细菌之间的PCC分析表明,Bacillus pumilus和Bacillus sp.与柑橘黄龙病病原菌呈显著负相关,Bacillus sp.和Bacillus pumilus与Bacillussubtilis呈显著正相关。Bacillus brevis和Escherichia hermannii与Bacillus vesiculariss存在显著正相关。对柑橘不同器官内生细菌的PCC分析表明,同种器官的内生细菌之间呈正相关,不同器官的内生细菌之间呈负相关。以内生细菌在各器官的分布量为指标分析不同器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叶片与枝条呈正相关,PCC为0.55,叶片与根部、枝条与根部均呈负相关,PCC分别为-0.19和-0.13。16S rDNA序列聚类分析表明,柑橘内生细菌可分为两大类,第Ⅰ大类为革兰氏阳性菌,第Ⅱ大类为革兰氏阴性菌。第Ⅰ大类又可以分为芽孢杆菌属和短小杆菌属两个亚类,第Ⅱ大类也可以分两个亚类。对柑橘黄龙病病原与叶片内生细菌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分为三类,第Ⅰ类特征为内生细菌存在所有部位的叶片;第Ⅱ类特征为内生细菌与黄龙病病原菌存在负相关性;第Ⅲ类特征为内生细菌只存在特定部位叶片。当马氏距离为27.23时,可将柑橘黄龙病内生细菌群落结构聚为3类,第Ⅰ类特点是在不同部位叶片均有分布,为完全分布类型,且分布量较大,第Ⅱ类特点是在各器官中均为不完全分布类型,且分布量不均匀,第Ⅲ类特点是根部分布特性且分布量较大。分析多样性指数表明,SHANNON(H1)指数在叶片最高,根部最低。SIMPSON(D)指数在枝条最高,根部最低。Pielou指数在根部最高,枝条最低。


福州蔬菜基地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污染特征及其风险评价
《热带作物学报 》 2011 CSCD
摘要:采用气相色谱检测法和尼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福州市蔬菜基地69个土壤样品中有机氯农药(OCPs)残留量、组成特征进行分析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OCPs检出率为100%,质量分数范围为4.63~375μg/kg,平均值为92.6μg/kg;滴滴涕(DDTs)检出率和残留量最高,检出率达100%,质量分数范围为4.63~298μg/kg,平均值为55.7μg/kg。土壤中OCPs主要污染物为DDTs、六六六(HCHs),且以代谢产物为主,无新污染源进入。土壤中OCPs综合污染指数为0.100~0.432,为最低1级,符合无公害蔬菜生产环境质量标准,对哺乳动物的风险较低,但个别蔬菜基地土壤中DDTs残留量对该区域鸟类和土壤微生物可能有潜在风险。


瑞然生物药肥茶园肥效及对假眼小绿叶蝉防效
《茶叶科学技术 》 2011
摘要:试验结果表明:采茶前30d和10d施用瑞然生物药肥500倍液两次可使乌龙茶品种丹桂芽头密度提高4.95%,茶叶增产5.63%,成茶品质有所提高。瑞然生物药肥500倍液在福云6号茶园施用7d后的茶青农残检测符合无公害茶叶标准。500倍液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的速效性极显著优于天王星1500倍液,药后1d防效为70.47%;但持效性稍差,药后7d防效为52.14%。该药肥对茶尺蠖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室内药后3d防效达到100%,与天王星1500倍和清源保500倍处理效果相当。瑞然生物药肥具有叶面肥与杀虫剂的功能,适宜在无公害茶园使用,建议使用浓度500倍。


基于无毒基因的晚疫病菌指纹类型与致病型关系研究
《植物病理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 de Bary引起的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上可导致绝收的世界性病害,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和流行[1]。传统的致病型鉴别只局限于表型上的分析,无法对复杂多变的晚疫病菌致病型变化进行快速准确的预测,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方法来弥补常规手段的不足,以便更加准确有效地监测其变化趋势。晚疫病菌与寄主马铃薯这一病理体系中的单一抗性基因和相应的无毒基因符合典型"基因对基因"学说,


鸭出血性卵巢炎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福建农业学报 》 2011
摘要:参照GenBank上登录的黄病毒科黄病毒属NS5基因片段序列设计引物,建立能检测引起鸭出血性卵巢炎病毒的RT-PCR方法。该方法能从鸭出血性卵巢炎病毒扩增出1条约470 bp的特异性片段,从H9亚型禽流感病毒、鸭呼肠孤病毒、鸭瘟病毒、鸭肝炎病毒、鸭源禽Ⅰ型副粘病毒均不能扩增出目的片段;敏感性试验显示建立的RT-PCR方法最低可检出20 pg病毒核酸。以上结果表明建立的RT-PCR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性,可用于该病的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福建省主要蔬菜氮磷钾营养特性及其施肥指标体系研究 Ⅱ.主要蔬菜氮磷钾施肥效应及其土壤养分丰缺指标
《福建农业学报 》 2011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研究福建主要蔬菜氮磷钾施肥效应,建立菜田速效氮磷钾丰缺指标。根据148个试验的空白区产量水平,将土壤肥力分为"高"、"中"和"低"3个等级。结果表明,土壤肥力对蔬菜产量贡献率为(50.9±12.8)%,随土壤肥力等级的降低而明显下降;空白区产量与平衡施肥产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肥效试验结果表明,叶菜类、根茎类、瓜果类和葱类等蔬菜施用氮磷钾肥有显著的增长效果,随着土壤肥力水平的下降,氮磷钾肥效明显提高;增产幅度和净增收数均为氮肥明显高于钾肥,钾肥明显高于磷肥;叶菜类和葱类的氮肥产投比明显高于磷钾肥,而根茎类和瓜果类则为磷肥产投比明显高于氮钾肥。叶菜类蔬菜的土壤养分高产临界指标分别为碱解氮243 mg.kg-1、Olsen-P 52 mg.kg-1和速效钾150 mg.kg-1,根茎类和瓜果类等蔬菜则分别为碱解氮276 mg.kg-1、Olsen-P 47 mg.kg-1和速效钾132 mg.kg-1。
关键词: 蔬菜 施肥 效应 碱解氮 Olsen-P 速效钾 丰缺指标


苦瓜强雌系屿强-2的选育及利用
《长江蔬菜 》 2011
摘要:屿强-2是从南屿苦瓜中选育出的苦瓜强雌系,单株主蔓雌花率90%,强雌株率90%。利用屿强-2配制4个杂交组合,以南屿苦瓜作对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49组合产量比对照减产5.7%,148,172,135三个组合都有不同程度的增产,幅度在7.1%~19.6%。利用屿强-2小面积制种纯度达100%。

